古春霞
摘 要:李強先生詩歌有對生活旅途見聞的記錄,有心靈深處激蕩的回應,更有對生命存在的追問與思索,釋放出了生命內(nèi)在的光芒,讓所有的現(xiàn)實中的影像村莊、山脈、河流、花朵、城市等唯美意象獨照意境,在“我”之內(nèi)開花結果。在思想的牧場上停留、駐足、嬉戲。在各種涌動的心緒中呈現(xiàn)形神交融的物感物覺,以沉淀的生命之禮去贊嘆生活的喜怒哀樂。詩人讓肉體與靈魂、意識與行為、物質(zhì)與形式統(tǒng)一在生命的本源之中,適應自然、尊崇自然,讓大自然與人合而為一,從平淡的語言見真諦。
關鍵詞:獨照意境 形神交融 天人合一
李強先生的詩歌專輯《螢火蟲》,讓人想起冰心先生,充盈填滿字里行間的是那種對生活的真摯、熱愛。在李強先生詩歌的懷抱里,既有對生活旅途見聞的記錄,又有心靈深處激蕩的回應,更有對生命存在的追問與思索。活躍乃是思想的心跳,將思考、生命與真理三者整合為一,詩歌是一種最為活躍的探索生命的思考。李強先生在教學之余,探索生命的內(nèi)在光芒,這是對生活的熱忱,更是一種信仰。真的信仰是讓思想前來挖掘、深鑿、凈化,賦予其新的生命。在一片黑暗之中,在透過的光中,呼喊、微笑、神冥,讓所有的現(xiàn)實中的影像村莊、山脈、河流、花朵、城市以最簡潔、劇烈和最溫柔、動情的方式在“我”之內(nèi)開花結果。在思想的牧場上停留、駐足、嬉戲。思索自然界的崇高與宏偉,靜觀紅塵萬物中的真相。就如美國哲學家威爾賴特曾說:“在所有的原型象征中,也許沒有一個會比作為某種心理和精神品質(zhì)象征的‘光更為普及,更易為人理解的了?!眥1}而李強先生的內(nèi)在的生命能量便都投射到他的詩歌當中,聚焦成為一束光,帶著人生況味,指引他人前行。他對生命充沛的感知和熱愛,以一種微風細雨、輕歌曼舞、娓娓道來的方式在變換、疊加的言語中折射出來。
一、唯美意象的獨照意境
在李強先生的詩歌里有很多非常唯美的意象,它們能迅速滲入你的心里,然后這些意象便可在你腦海里隨意組接、轉換、發(fā)展成有機的意象系統(tǒng)。你也曾這樣在原野里采摘、耕作、放牧;你也曾低下頭聆聽燕子在屋檐下的呢喃;你也曾在每個絮絮叨叨的黎明和黃昏遠游四方。這些美好的生活意象復合體是獨照之匠,不僅暗示著詩人內(nèi)心的愿景,有著具體的質(zhì)感,也有外在的描摹、內(nèi)心情感的勃發(fā);可能會激起一個你的感懷,也可能激醒內(nèi)心深處的痛楚,你會跟著這些美好的意象而起伏律動;遠隔重洋和近在咫尺的千山萬水,抒發(fā)著作者放射、流動、復雜的生命體驗,它們以一種靜的姿態(tài)闡釋動的美好。
詩人在《大地芬芳》里這樣寫道:“天蒙蒙亮/雞鴨出門了/老少出門了/能動的都出門了/他們都激動地出門了/像一頭扎進母親懷抱似的/激動地出門了/毛茸茸、胖乎乎的家伙不出門/這些又懶又固執(zhí)的家伙/在方寸之地拱來拱去/像找著了真實的奶頭似的/拱個不停/大地芬芳/萬物生長”。
李強先生在這首詩里用質(zhì)樸、簡單的語言,將意象作為一種藝術符號,讓意和象互動構成了以象為主、意寓象內(nèi)的自然意境,它沒有人為的造設,而是突出動物們本身煥發(fā)的意趣,譬如這里的“雞和鴨”,象意平衡,象外意內(nèi);它要求既有物象的明晰,又有情意的含納;不僅有獨特的感情特征,而且有一定理性暗示力。正是有了這些極其純樸的萬物才會有更加深層的意象展示“大地芬芳,萬物生長”。在李強先生的詩歌里有很多信手拈來的生活常物,它們在普通平凡中閃爍著再生的光芒,它不要求意、象表面的和諧,而更突出莞爾、隱匿和潛意識特征。以情感作為敘事的起點和結點,讓詩歌在聲音、文字、節(jié)奏中同時生成,帶著鮮活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思想審視。正是這些彼此不相關聯(lián)的意象組合和疊印,造就了一種迷離、朦朧的意境,從而折射了詩人描述人生旅途所見所聞時那種深沉而繁復的情緒。它為讀者提供了充分的“空白未定點”和“視閾想象”,并從中獲得共情,這就是詩歌意境中的藝術魅力。
二、形神交融中的物感物覺
形神交融是詩歌中非常美妙的一種藝術境界。就如鐘嶸的《詩品》評阮籍《詠懷》詩:“言在耳目之內(nèi),情寄八荒之表。”在不同的山水之間尋求一種生命的元氣,絕天地通,緣物寄情,李強先生在千姿百態(tài)的大千世界中,點石成金,化生活物象為生動的一種藝術形象,詠物言志,情隨筆轉,這是詩人一種主觀情緒的渲染,感于目、會于心。熔鑄具體的物象、悠遠的意象、物感物覺,大開大合,黑白相間,皆為李強先生充沛的情感之流露及精神之寫照。抽象和具象之間的如意轉換,呈現(xiàn)了詩歌豐富的層次及細膩、微妙。意象來自詩人整個人生旅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只有當生活景象中的某一種主要特征被詩人的主觀情感內(nèi)化之后,其中的“情狀”才被傾注詩人特定的心緒,才會被運用各種藝術手法諸如:強調(diào)、夸張、象征等,按照主觀情感來虛構而構成一種形神交融的藝術作品。正因為藝術家主觀情趣的笑、嗔、癡,才會在各種涌動的心緒中呈現(xiàn)出獨有的主觀情趣,也因此才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個性標簽,才會有“形神交融”的物感物覺。
“一枚楊樹葉凋零了/在立秋后的第三天/立秋了/大雁往南飛了/您飛過18000公里/從波蘭、以色列、俄羅斯/飛回春潮涌動的土地”。這首《一枚楊樹葉凋零了》是李強先生悼念因公犧牲的武漢市委常委楊漢軍同志而作,言語里包含著對朋友的深情和思戀。整首詩中有一種悲痛,更有一種氣勢,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一枚楊樹葉至此凋零;一實一虛,一真一幻,形神交融。它們蘊含著那種我們的目光不能看見的感情深處。在這里詩人“感情深處”的生命體驗與人生中各種經(jīng)歷在記憶中碰撞和交匯,對于事物的表象經(jīng)驗,通過審美感情的灌注和審美想象的升華,使哀悼的友人轉化、升華為審美、崇敬的對象,這種意象的生成體現(xiàn)了詩人的主觀創(chuàng)造性,也是構成物感物覺的不可或缺的思考過程。這一過程是非理性的,但審美的內(nèi)化則一定有理性的支撐,才能化悲傷為質(zhì)樸的律動節(jié)奏。詩歌不僅是語言的錘煉,也是使人靈魂安詳和強大的內(nèi)在動力,是在人類生活之外展示出的另一種生命與靈魂的思考。去掉了現(xiàn)實的塵埃雜質(zhì),李強先生的詩用精煉的言語淬成生命之火閃耀著詩性的光芒。其詩融入了對詩歌意象本質(zhì)、意象藝術構建方面的高度濃縮,使得形神交融、物感物覺。讀他的詩能感到他對生命提升的極致之美,有一種向上飛升的力量。他以沉淀的生命之禮去贊嘆生活的喜怒哀樂。他能清醒而敏感地觸摸到生命的顫力。在詩集《螢火蟲》中,他借朦朧唯美的意象來表現(xiàn)其內(nèi)心世界的波動與變化,樸實無華,卻凝聚著詩性的光芒。
三、天人合一的哲理思索
從遠古以來、有文字以來,人們就開始了對美的思考,每個人都能感覺到美,春花、秋月、夏日、冬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川煙草、滿城柳絮。詩人有著獨特的感知方式,獨具的“俯視往還,遠近取與”的宇宙觀照方法。古人認為要“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對天地自然充滿虔誠的敬畏和感恩,懂得人與自然間的因果關系,心存善念,善待萬物,以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的“天人合一”思想,這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與精神實質(zhì)?!独献印分芯陀小暗婪ㄗ匀弧敝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泵栏心軌颉巴铩薄巴摇?,能夠聯(lián)系到更多的人,有著更廣闊、高遠的領域,能開拓出更加崇高、精深的精神世界,從平凡深處再現(xiàn)深邃的哲學思量。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提出:“美的欣賞的愉快是唯一無利害關系的自由的愉快。”{2}尼采也認為:“人是一種應該被超越的東西?!眥3}也許正是這種超越精神才使人類一次又一次地站立在生物鏈的最頂端,每個獨特的善于思考的靈魂可以從自然萬物中感受“長河落日圓、枯藤老樹昏鴉”等生命的多元色彩,在慢節(jié)奏中體悟生命勃發(fā)的巨大能量。詩人讓肉體與靈魂、意識與行為、物質(zhì)與形式統(tǒng)一在生命的本源之中,適應自然、尊崇自然,讓大自然與人合而為一,從平淡的語言見真諦。例如這首《從前慢》:“云一朵一朵/從江西那邊飄移過來/在云朵巨大的陰影下/水牛四平八穩(wěn)/慢吞吞/從牛欄走向稻田/從稻田走向牛欄/水牛等一堆稻草/農(nóng)民等一碗米飯/他們盡量細嚼慢咽”。
詩人將這些意象:云朵、稻田、牛欄、農(nóng)民糅合構成了一幅朦朧的田園意境,表現(xiàn)出詩人內(nèi)心的寧靜與澄明,似乎在等待一種詩意的棲居,這種棲居從實在的物象虛化成了一種韻致和意味。猶如梭羅在瓦爾登湖畔棲居是對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期待,抑或也契合了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追尋,可見詩人高屋建瓴地對人類生存的憂患意識?!稄那奥愤@首詩不僅應和了當下忙碌、焦躁的都市人群對田園生活的渴望,同時也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后現(xiàn)代語境下環(huán)境生態(tài)惡化下,人類面臨的難題與抉擇。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直接訴諸人的心靈,是詩人從心里生發(fā)美的贊嘆與觀照,同時也是詩人對生命意象的人生體悟。沉淀可以遺忘生活中瑣碎的枝節(jié),而提取“情緒的輪廓”、想象可以豐富“情緒輪廓”的內(nèi)涵。這些意象建構了一個整體上較為迷離和神秘的意境。這是詩人的想象力與現(xiàn)實世界結合的產(chǎn)物,也是詩人內(nèi)心的一種獨特訴求,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合一。實與虛的統(tǒng)一,顯與隱的統(tǒng)一,有限與無限的統(tǒng)一;不僅有象外之象,更有味外之旨。詩人把自己視為大自然中普通的一員,物即我,我即物,在物人格化的同時,藝術人生境界使他擺脫了以主客二分方式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習慣視角,而用一種審美觀照的方式超越認識論中主客相互外在的關系。
詩不僅要有形象還要有神韻,才能達到一種和諧統(tǒng)一,從而達到一種情趣與意象的完美結合。在平凡普通的生活里,用純凈的眼睛去觀看,用純凈的心去體會,在自然凝視中看到物的“神韻”,把藝術人生中物我兩忘的境界傾注于筆端。詩人用擬人、夸張和比喻等藝術手法將各個意象組合建構起來,在整體上有了一種和諧意境,從中能看出詩人意境構建的高逸之處。詩人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并以其敏銳的心洞察感悟著生活的點點滴滴。因為他深知詩歌的源泉來自生活,來自對庸常生命的深切感受和熱愛?,F(xiàn)在詩人們大多沉醉在個人的精神領域里自彈自唱,而李強先生的詩歌,在生活與詩歌的雙重坐標中,找到了一種俯視的視角,大展才情、閱歷、學識,從而超越了傳統(tǒng)的藩籬,在平凡的生活里激蕩著才情與創(chuàng)新的動力,帶著真性情和赤子之心抒發(fā)生活的真諦,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
{1} 〔美〕威爾賴特:《隱喻與現(xiàn)實》,見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22頁。
{2} 〔德〕康德:《判斷力批判》上卷,宗白華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64頁。
{3} 〔德〕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黃明嘉譯,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