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
摘要:隱性分層教學是教師以學生分層分組為形式而開展的課堂教學模式。本文探討了實行隱性分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紹了隱性分層教學在大學英語課程中的特點和實施過程以及該教學方法對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性、弱化差異性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英語;隱性分層;個體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8)15-0223-03
一、理論基礎
Maslow的需求理論在教學領域的運用認為學生的需求是最重要的。因為學習者的個體差異與外語的學習息息相關,并且多種多樣的個體特征會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教師需要分析學習者不同的認知類型、思維和情感模式,才能找出適合個體的學習方法?!洞髮W英語課程要求》中指出分層教學的策略與學生的天賦是保持一致的,尊重學生的天賦而進行的教學是個性指導的一種革新,它是教學模式、目標、評價的人性化模式,并且是基于個體差異,為了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fā)展學生的當前水平和潛在水平。因此,分層教學的提出,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和利益,具有一定的成效,值得在大學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下實踐并推廣。
本文中所指的隱性分層是教師隱秘地按照學生的天賦把他們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的學生具備優(yōu)秀的學習能力,喜歡接受挑戰(zhàn),主動地要求學習超越課文和教學大綱以外的內(nèi)容;B層的學生能掌握教師課堂上教授的全部內(nèi)容,包括課文上的以及相應的外延知識;C層學生只要求抓住書本的內(nèi)容,就達到了學習的目的。這種分層教學的目標是減輕學生的負擔,實行素質(zhì)教育,創(chuàng)建活潑、主動的教學環(huán)境,最大化地實現(xiàn)課堂的效率。
二、分層的特征
教師僅僅尊重和了解到學生作為靈活個體的特殊性,還不夠指導他們進行適合的學習,教師要提升教學質(zhì)量,首先要對隱性分層教學的特征做個大致的了解。
1.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材。語言學習中的學生是帶有具體的目的性和不同的認知模式的學習者,況且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課堂學時是有限的,這就要求高效的課堂訓練和管理。因此,教材應該是帶有一定目標導向的實踐內(nèi)容,能擴大學生的眼界,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分層教學中,不同的學生學習不同的教材,才是最直觀的因材施教。
2.ABBC分層和分組結(jié)合。教師從學生個體差異的角度出發(fā),以小組的形式來管理整個班級的課堂教學。首先對全班的學生進行調(diào)查和統(tǒng)計,然后進行英語水平的分層,再次對全班進行分組,小組成員必須由多名不同層次的學生構(gòu)成。這種教學模式既能兼顧到小范圍內(nèi)學生的個性差異,又可以滿足大范圍內(nèi)學習者能力均得到提高的要求,是一種實際有效的課堂教育組織形式。
3.學生的主動性。面對全班分層分組后的所有學生,教師的教學活動圍繞著目標分層、教學過程分層和評價分層三個方面。這些方面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先決條件,分層教材和課程設計直接以需求分析為基礎,能激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因此,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就必須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必要條件,才能很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4.隱性不是顯性。教師把學生進行分層,分為提高A層、中等B層和基礎C層,這一分層是以各組的相似性與組內(nèi)的不同性為原則的,也就是說只有教師和被分層的學生自己知道分層的結(jié)果,而對于其他人是保密的。在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一方面尊重學生的隱私,另一方面又在組內(nèi)形成競爭的意識,完全區(qū)別于顯性的模式。
三、隱性分層教學的實施
1.學習內(nèi)容分層。大學英語課程在選擇教材上使用國家“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guī)劃教材的“新世紀英語系列”。該教材緊扣《課程要求》表述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體現(xiàn)教學模式改革,落實分層次教學和分類指導,凸顯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理念,配有網(wǎng)絡課件和電子教案,為學生提供完整、多元、立體化的學習平臺。
16級基礎班學生同樣使用該套教材,但是ABC三個層次學生對于同一單元,學習的內(nèi)容和深度有所差異?;A班大學英語課程使用的是綜合教程,每個單元一個主題,每個單元包括Text A和Text B,Text A設有6部分內(nèi)容,Get started;Listen and Respond;Read and Explore;Optional Classroom Activities;Enhance Your Language Awareness 和Enjoy English。C層學生學習1、3、5三個部分;B層學生主要學習1、2、3、4、5五個部分內(nèi)容;A層學生學習Text A的全部內(nèi)容再加上Text B和閱讀教程的內(nèi)容。學習內(nèi)容分層為“吃不飽”的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通過以課本為載體的課堂教學活動主動地培養(yǎng)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意識,尤其是英語的學習不是階段性的,而是延續(xù)性的。
2.學習者分層。在把學生分層之前,教師應該通過調(diào)查問卷或個人談心的方式和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并認真地聽取學生對于自我層次預估的觀點,比如:選擇提高A層、中等B層或是基礎C層。在和學生商談定層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言語,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分層的商談結(jié)果必須被嚴格地保密,不能泄漏給其他學生。初次分層可以參照學生入學時高考的英語成績,三個層次的成績需要拉開一定的距離,才能形成競爭和上升的空間。以參加實驗的汽車1601班為例,該班有學生40人,按照該年高考英語分值,A層為90—120分學生10名,B層為75—89分學生20名,C層為50—74分學生10名,按照班級人數(shù)分成10組,每組由4名學生組成。分別是ABBC的形式,這樣的分組分層既保持組內(nèi)的層次不同,又保持與其他組之間的組員結(jié)構(gòu)一致,體現(xiàn)水平的差異性和同一性。這種分組結(jié)合,A層的學生在組內(nèi)充當組長,可以組織和帶領組員進行教學活動,保證了分層的教學活動能有效地實施。
然而,學生的分層結(jié)果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進步并鼓勵他們。對于明顯進步的學生,可以讓其進入高一級別層次;對于在較高層次但是覺得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可以適時地降低層次,符合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態(tài)和能力水平是升級或降級的依據(jù)。最重要的是,無論升降,一定需要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商量,讓學生自愿地在不傷害自信心的基礎上做出合適的調(diào)整,幫助學生正確地評估自己的水平,達到長效發(fā)展的目的。
3.目標分層。相同的需求和學生參差不齊的學習能力之間的矛盾是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急需解決的難題。教學的目標需要與學生的能力目標相符,才能讓學生不覺得費力并且有一定的興趣。師生關系、目標、大綱和課本需要慎重,相符的目標是語言學習成效的保證,不切實際的需求會影響學習動機的形成。靈活的教學目標也許因人而異,基本教學目標針對所有學生,中級的目標適用于中等層級的學生,先進的目標適用于高層級的學生。同時目標應設在各層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內(nèi),從而使學生“跳一跳”,實現(xiàn)能力的提升。教師有責任去研究不同層級學生的特點,并發(fā)展他們的個性特長和專業(yè)技能,并培養(yǎng)學生的自覺意識用于知識的實踐。
4.教學過程分層。在實行分層教學期間,個體差異、各種的策略的使用和選擇合適的教學任務一樣重要。在培養(yǎng)和教育學生時,教師的目標是讓不同英語標準的學生都取得一定的進步,開發(fā)他們的潛能,發(fā)揚他們的優(yōu)點。因此,分層教學過程如下圖所示:
(1)自學——主要安排給A層學生,他們在自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待到講學部分來解決。成功有效的自學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提前熟悉所要學的內(nèi)容,清楚自己的疑問及薄弱點,因而在上課時可以有重點地進行聽課。
(2)導學——與自學階段同時進行,指的是大部分學生在教師幫助下進行學習,主要是B層和C層學生。教師根據(jù)教學大綱以及教材的要求,向?qū)W生提供具有難度梯度的不同層次的具體指導內(nèi)容,學生根據(jù)自己學習的實際情況來學習。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隱性的意義在于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層次,對于學生的指導上,不能強制性地規(guī)定某個任務,而是對選擇出現(xiàn)偏差的學生加以引導。
(3)講學——教師講,學生學。學生在自學和導學部分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可以拿到這個階段來解決,教師設想出一些學習的要求和條件,監(jiān)控學習的過程,確保有效學習和及時反饋。另一方面,教師往往會扮演傳統(tǒng)的理解者和組織者的角色,為了確保教和學的有效性,上課的過程中,要遵循讓學困生優(yōu)先參與,中等生積極參與,學優(yōu)生帶頭參與的原則,使不同層次學生都獲得進步。
(4)討論——是分層教學的關鍵部分,所有學生交換想法并互相幫助。討論的方式有兩種:第一,是對于每個組的四位同學提出相同的討論問題;第二,教師允許學生自由挑選教師事先準備的問題,同組的問題可以不重復。討論為學生實踐目標語提供了一個機會,同時也促進了積極的課堂氛圍的形成,可以讓學生學得更多。自然地建立起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學生主動地和積極地互動,而不是機械地被動地交流。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互幫互助,最終他們的主動性得到提升,潛力也得到發(fā)展。尤其是討論環(huán)節(jié),有效地創(chuàng)造了一個口語鍛煉的良好氛圍。在小組合作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利用這段時間及時地與學生進行溝通,尤其是C層學生,了解并指導其學習情況。對于他們不是很清楚的知識或掌握不是很好的難點,給予個別指導,使其不會因為聽不懂而產(chǎn)生厭學的情緒;對于中等學生,教師應向其額外介紹一些擴充知識和思維方法,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對于A層學生,應向他們提出一些在其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較難的思考題,以鍛煉其思維能力,使他們能深入學習。
5.評價分層。評價分層在隱性分層教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為它對教學取得的效果進行評估,并且它是決定下一步教和學走向的基礎,這是決不能忽略的關鍵步驟。舉例來說,如果學生取得了很大或一點進步的時候,教師毫不猶豫地給予一定的表揚和鼓勵,這樣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因為努力的學習態(tài)度和強烈的動機最終會促成成功。而且,它能夠最好地對分層教學的測試進行調(diào)整,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測試A、測試B和測試C。相同的測試也可以用于評估學生的學習結(jié)果,但是相同的分數(shù)呈現(xiàn)的卻是不同的結(jié)果。舉例來說,對于A層的學生,100分的試卷考了80分可以說是很低的成績,但是對于C層的學生來說,是很不錯的成績。教師對于學生的信任和鼓勵能夠?qū)τ趥€體能力產(chǎn)生一定的積極影響,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一個人對于另一個人的期望,最終可以影響到那個人,致使最初的預言實現(xiàn)。
學生最終獲得評價是由兩個方面組成,即學生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占期末總評成績的20%,可以通過組長評分和組員互評來實現(xiàn);教師評價占期末總評成績的80%,分別由出勤、作業(yè)、課堂表現(xiàn)、測驗和期末測試五部分來體現(xiàn)。教師評價時,對于C層生要鼓勵性地評價,使學生增強信心,不斷前進;對于B層生采用客觀性的評價方式,實事求是;對于A層生,采用競爭性的評價,將他們與同層次學生作比較,相互間取長補短。
四、結(jié)論
在當今國際化交流日益密切發(fā)展的趨勢下,運用隱性分層培養(yǎng)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構(gòu)建適合高校英語教學的模式是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F(xiàn)就該教學方法在本院進行實驗,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地調(diào)整和完善該思路。
參考文獻:
[1]Aoki,N.Affect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 [A].In Arnold,J(eds.).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142-154.
[2]Depar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Z].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3]Garton,S.Learner initiativ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J].ELT Journal,2002,(1):47-55.
[4]Nunan,D.Closing the gap between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J].TESOL Quarterly,1995,(1):133-159.
[5]馮軍霞.大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咸寧學院學報,2010,(8):141-142.
[6]李洪勇,張根健,杜忠孝.分層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2003,(4):28-30.
[7]甘健.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及其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啟示[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30):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