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琴歌,作為琴樂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中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發(fā)展到高度水平的重要標志。本文從音樂與詩詞本體和琴歌傳承問題著手,以唐朝琴歌《別董大》為例進行分析研究,闡述了本人在現(xiàn)階段對古典詩詞歌曲演唱的所學所悟。
[關鍵詞] 琴歌;《別董大》;傅雪漪;王蘇芬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8)01-0006-03
琴歌,撫琴而歌,是一種由古琴伴奏而歌唱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它顯示著中國古琴藝術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反映著歷代琴家精湛嫻熟的表演技藝,標志著中國傳統(tǒng)聲樂藝術發(fā)展的高度水平,昭示著歷代歌唱家聲情并茂的完美表達。有關琴歌的記載,最早見于先秦時期《史記·孔子世家》
(漢)司馬遷 中:“(《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笨梢姡芏嘣娢亩伎梢杂们?、瑟伴奏演唱。
唐代是中國音樂最為輝煌的一個時期。雖然與歌舞燕樂相比,古琴音樂在當時顯得有些落寞,但古琴在文人士大夫階層中依然具有廣泛的知音。文人聽琴賦詩,寫下了蔚為可觀的琴歌、琴詩。唐代很多歌詞皆可入樂歌唱,如著名的琴歌《陽關三疊》《別董大》等,時至今日,仍被廣為傳唱。在《別董大》眾多版本中,以傅雪漪先生創(chuàng)作、王蘇芬演唱的版本影響最大。本文擬從音樂與詩詞本體和琴歌傳承問題著手,闡述自身在現(xiàn)階段對古典詩詞歌曲演唱過程中的所學所悟。
一、琴歌《別董大》本體分析
盛唐時期,胡樂盛行,而欣賞古琴音樂的人并不多。董庭蘭身懷絕技卻覺知音難覓,偶遇高適發(fā)現(xiàn)其略懂音律,高適又欣賞董庭蘭的才能。此時,處于不得志時期的高適與董庭蘭有惺惺相惜之感。二人有如“俞伯牙”和“鐘子期”,彼此視作知音。唐玄宗天寶六年,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廷,作為其門客的董庭蘭也被迫離開長安?!秳e董大》這首作品是高適與董庭蘭久別重逢短暫相聚之后,又各奔東西之際,寫給友人的贈別之作。古時交通不便,朋友間一別再見便不知何日,甚至一別便今生不再相見,因此離別讓人感到分外傷感。
古詩詞歌曲《別董大》 以唐代詩人高適的組詩《別董大二首》 中的第一首為詞: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短短的二十八字絕句,描繪的不僅僅是凄涼遼闊的邊塞景色以及與友人別離的悲傷情感,“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話表達的是對友人的勸慰與鼓舞,豪邁的情懷不同于以往唐人贈別詩中的凄涼、悲情格調。在其獨特的藝術背景之下,當代作曲家結合自己對詩詞與音樂風格的理解,以此為題材進行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
這首作品為單一部曲式,曲式結構圖如下:
第一句“千里黃云白日曛”是“起”,描寫荒涼的邊塞景色,第二句“北風吹雁雪紛紛”是對前一句景色描述的進一步補充。第三句“莫愁前路無知己”為“轉”。“轉”在絕句中作用至關重要,既要轉出新意,又不能與前句脫節(jié)。而高適在《別董大》里的這句“轉”就轉得十分巧妙,話鋒一轉,不管眼下的環(huán)境與景色是多么荒涼,他卻積極地勸慰友人“莫愁前路無知己”,因為“天下誰人不識君”。最后第四句巧妙的合句,起到了點睛作用。
傅雪漪先生為其譜曲,很恰當?shù)亟Y合了原詩的這種行文技法,并將這種技法用在了其曲式結構當中。譜例中第 1-8 小節(jié)為前奏部分。9-11 小節(jié)是“起、承、轉、合”里的“起”,是樂曲中主要樂思的首次陳述;12-17 小節(jié)是在原始基本樂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和補充,是典型的“承”;18-22 小節(jié)出現(xiàn)了對比轉折,旋律開始往較低音區(qū)發(fā)展;23-25 小節(jié)是“合”,樂思是對“起”部分的再現(xiàn),以此起到收攏作用。最后的結束部分 26-37小節(jié)是對前面“轉”“合”的重復與鞏固直至曲終。傅雪漪版的《別董大》較多地體現(xiàn)了其帶有昆曲風格的戲歌特征,是對傳統(tǒng)音樂的挖掘與延伸,又是歌曲在現(xiàn)代語境中的進一步詮釋。
二、王蘇芬教授的演繹
在中國古典詩詞歌曲領域,中國音樂學院王蘇芬教授師承于傅雪漪先生,堪稱中國古典詩詞歌曲演唱領域的權威人士。她早年拜黃淑英為師學習南音,這段學習經(jīng)歷為以后拜在傅雪漪先生門下學習古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之后的曲藝、曲劇學習經(jīng)歷更使王蘇芬豐富了其知識面,對古詩詞歌曲的演唱技巧以及韻味方面的把握也更精準和成熟。作為傅雪漪先生的傳承弟子,王蘇芬教授身體力行,對古曲的保護、傳承和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演唱古曲,她整理出版了162首古典詩詞歌曲教程,如唐代柳宗元的《漁歌調》:“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乜刺祀H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睘樵擃I域研究學習和發(fā)揚提供寶貴資料。還在中國音樂學院成立了“古曲演唱研究中心”,并開設了古典詩詞歌曲演唱課程,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王蘇芬曾自費出資錄制了古詩詞歌曲專輯,傅雪漪版的《別董大》也收錄其中。王蘇芬演唱的傅雪漪版《別董大》比較精準地把握了其審美風格特征,雖然演唱情感基調具有離別之際的感懷之情,但是在唱腔上并沒有過分地營造一種“悲苦”基調,她用其純凈透亮的音色,靜靜地描述著高適詩詞中與董庭蘭離別的場景感。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唱出了傅雪漪賦予此曲的風格精神和男子的豪邁氣質。
傅雪漪先生是昆曲大師,他創(chuàng)作的《別董大》也帶有昆曲元素的風格,王蘇芬在演唱的時候很好地詮釋了傅雪漪作品里的精髓。她的整個唱腔悠揚婉轉,音色明亮而柔美,在聲音的控制、節(jié)奏速度的頓挫以及咬字吐音都十分講究。例如,在演唱附點節(jié)奏型,以及帶有同音反復的地方,頓挫感都恰到好處。在咬字方面,王蘇芬的演唱也體現(xiàn)了昆曲藝術的特點,從字頭、字腹到字尾的過渡均整體連貫,每個字的發(fā)音吐字都十分清晰。而對于《別董大》的演與評這個演唱特征來說,前兩句的敘景與后兩句的評論也都有所表達,使得整個音樂有其空間布局感。王蘇芬演唱的《別董大》從歌唱音色、行腔頓挫等幾個方面體現(xiàn)出了傅雪漪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帶有昆曲風格的戲歌所獨有的審美風格特征,其演唱對這首作品做了很好的審美風格詮釋。
三、琴歌傳承之我見
通過對前輩大師的演唱經(jīng)驗分析、本人多年的琴歌演唱體會總結,以及對琴歌音樂體系和發(fā)展的研究,本人認為,為將古詩詞歌曲得到更好的傳承,需要從自身和客觀條件做起?,F(xiàn)將其歸納為以下四點:
1借助現(xiàn)代媒體的力量,使更多的人了解琴歌這一藝術形式
與古琴一樣,琴歌也是書齋文化。在信息傳遞渠道極為發(fā)達的當今社會,我們盡量做到“海納百川”,充分地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和宣傳方式,廣泛地參與到各類音樂和藝術、文化活動中去。擬多方位、多角度地宣傳琴歌藝術,首先,讓人們能夠通過多種渠道聽到琴歌,聽眾群體對古琴和琴歌的認識,需要專業(yè)人士去培育。戲曲有票友,西洋古典音樂有發(fā)燒友,流行音樂有粉絲,我們也應培育古琴、琴歌的熱愛者。我們希望能夠培養(yǎng)專業(yè)的琴歌演唱家,更多的琴歌學習者、演唱者和較為穩(wěn)定的欣賞群體,從而為琴歌的發(fā)展奠定扎實的根基。
2發(fā)掘整理和創(chuàng)作更多的琴歌作品
由于古代記譜法的不完善,在明代大量琴譜刊行之前只有《黃鶯吟》和《古怨》有古琴演奏譜流傳下來,多數(shù)琴歌只有歌詞的記載,無法反映出琴歌的旋律和音樂特征。特別是琴歌最為興盛的兩漢和唐宋時期的優(yōu)秀琴歌,我們無力還原其原貌。因此琴歌亟待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和打譜研究,以此將更多的傳統(tǒng)琴歌作品做音樂、音響的重現(xiàn),而不是任其沉睡在一片文字當中。在挖掘古代琴歌的同時,也要創(chuàng)作具有時代氣息的現(xiàn)代作品,反映當代人們的時代風貌。
3拓展琴歌的表演形式
從推廣琴歌藝術的角度來說,琴歌除了自彈自唱外還可以有多種的表演形式,如琴簫伴奏、樂隊伴奏、合唱、重唱等多種形式。李煥之先生曾經(jīng)嘗試將查阜西先生打譜并演唱的琴歌《蘇武思君》改編為合唱作品,在合唱中除了聲部對位外,沒有改動任何主旋律,這部作品在莫斯科獲得了第六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金質獎章,當時法國的指揮[JP2]家在世界青年聲樂座談中說“現(xiàn)在從中國這一古典曲的合唱來看,它的感情和結構都很鮮明,而走的是發(fā)展的道路”。作曲家關乃忠亦創(chuàng)作有大型古琴和琴歌交響詩《琴詠春秋》,共為四個樂章,分別取材于劉邦《大風歌》,曹操《短歌行》,陸游《詠梅》,之后轉到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沁園春·雪》,四個樂章各有其名,而且每一個樂章都有代表性的古詩詞,經(jīng)過琴歌的彈唱賦予了歷史的厚重感。
4不斷創(chuàng)新,與時俱進
張子謙先生曾在《今虞琴歌》序》中談道:“古人所謂琴歌,大約就是自彈自唱,有吟誦性質古無錄音,唱難全知,度其唱當然不會過高,現(xiàn)在的琴歌常用高八度演唱,這也是時代使然,所謂獨樂樂與眾樂樂,故不應仍以古法束縛今人之視聽也?!碑斎?,琴歌的現(xiàn)代化并不是要一味地追求琴歌的通俗化、平民化,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琴歌特色的保留才是它的生命力所在。不能一味地模仿、照搬其他藝術門類,而要顯現(xiàn)出自己的個性和特點。任何一種藝術門類都是在不斷發(fā)展的,傳統(tǒng)音樂不同于雕塑、瓷器、書畫等藝術門類,是不可能完全復制式還原的。音樂是時間的藝術,展現(xiàn)了一種時代的音響,具有了演奏者的主觀創(chuàng)造,但是這個主觀的創(chuàng)造不是憑空捏造,是基于傳統(tǒng)之上的,是對于傳統(tǒng)的研究、提煉、借鑒后的升華。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藝術自然要符合人們的審美習慣,跟上時代的節(jié)奏。
與浩瀚的古琴獨奏曲相比較,琴歌無疑是蒼白的,因此現(xiàn)代琴歌的創(chuàng)作不容忽視。創(chuàng)作是對于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每個時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代表了時代的烙印,優(yōu)秀的新作品也將為琴歌寶庫添上厚重的一筆,這也是對歷史的一種延續(xù)方式。
[參考文獻]
[1]傅雪漪.中國傳統(tǒng)戲曲聲樂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2] 王蘇芬.演唱古典詩詞的體會[J].中國音樂,1987(04).
[3] 吳 斌,王蘇芬.中國古詩詞歌曲的傳承與發(fā)展[J].當代音樂,2015(02).
[4] 王升典.淺談傅雪漪古典詩詞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色[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