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直譯和意譯是兩種重要的翻譯方法。中英對譯時,雖然在有些情況下可直譯,但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及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存在差異,翻譯時必須在譯文上作些調(diào)整或變動,即:采取意譯,才可以使翻譯作品達到“信”和“達”的標準。文章在對直譯與意譯進行比較的基礎(chǔ)上,就張培基先生翻譯的蕭紅散文《永遠的憧憬和追求》進行分析,具體探討直譯與意譯在漢英翻譯中的應用。
關(guān)鍵詞:直譯;意譯;散文
一、直譯與意譯
八十年代初,張培基等學者在當時的統(tǒng)編教材《英漢翻譯教程》中這樣下定義“:所謂直譯,就是在譯文語言條件許可時,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nèi)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別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但直譯不是死譯或硬譯。應當指出,在能夠確切地表達原作思想內(nèi)容和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的條件下,直譯法顯然有其可取之處。直譯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調(diào),亦即魯迅所說的保持異國情調(diào)和洋氣,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斷從外國引進一些新鮮、生動的詞語、句法結(jié)構(gòu)和表達方法,使我們的祖國語言變得日益豐富、完善、精密?!保◤埮嗷?1980:13)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譯教程, 對直譯又有了不同的闡釋“:直譯指翻譯時要盡量保持原作的語言形式,包括用詞、句子結(jié)構(gòu)、比喻手段等等,同時要求語言流暢易懂?!保ǚ吨儆?1994:90)一般說來,采用直譯所產(chǎn)生的譯文看起來肯定有翻譯的痕跡,讀起來也不是那么通順。如果直譯也“要求語言流暢易懂”的話,說明譯者心目中的直譯與意譯的界線已經(jīng)開始模糊,二者不再是對立的兩種策略。意譯法有以下特點:(1)以目的語為導向;(2)用規(guī)范的目的語語言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3)注重譯文的自然流暢, 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結(jié)構(gòu)及修辭手段。(見 Shut-tleworth&Cowie1997;:62-63)?,F(xiàn)在人們普遍認為, 直譯和意譯各有優(yōu)缺點,意譯與直譯不會形成二元對立,因為翻譯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最恰當?shù)淖龇ㄊ歉鶕?jù)不同的語篇類型、翻譯過程中表達階段所采用的兩種最基本的方法。正如張培基等學者所說“,不同的語言各有其特點和形式,在詞匯、語法、慣用法、表達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之處。所以翻譯時就必須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譯或直譯,量體裁衣,靈活處理”。
(一)、直譯與意譯的歷史
對直譯與意譯的討論中國古代就有。從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孔子的“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到慧遠的“以文應質(zhì)則疑者眾,以質(zhì)應文則悅者寡”,以及從以釋道安為代與意譯相結(jié)合的翻譯實踐。在西方的翻譯史上,美國語言學家、翻譯專家尤金?奈達,英國語言學教授彼特?紐馬克也就直譯和意譯問題提出自己的主張。
(二)、直譯與意譯的關(guān)系
直譯與意譯可以而且必須互相參用?!叭缰弊g能使人看得懂,不妨直譯,否則宜略參用意譯。即在一書之中,直譯可懂之句即直譯。直譯不懂之句則須略為變通,略加意譯?!边@種主張符合翻譯實際,所以擁護者日眾。尤其是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 幾乎這一主張獨領(lǐng)風騷?!队h翻譯教程》指出“:一部好的譯作總是既有直譯又有意譯。不可設(shè)想, 主張直譯的人在翻譯中通篇都采用直譯法,而主張意譯的人通篇只采用意譯法。一本書和一篇文章如此;即使一個句子中,譯者兼用直譯和意譯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的?!段捏w與翻譯》指出“:實踐證明,直譯和意譯是相互關(guān)聯(lián)、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兩個對立面?!边@些論斷可以說是不易之論。下面將對張培基先生翻譯的蕭紅散文《永遠的憧憬和追求》從直譯和意譯的角度進行賞析。
二、看《永遠的憧憬和追求》的直譯與意譯
(一)、張培基的翻譯風格
張培基先生在譯壇孜孜不倦地耕耘了半個世紀,不僅出版了多種翻譯書籍,還翻譯了大量漢語著作。他的譯作“選題精當、譯風嚴謹,巧妙地再現(xiàn)了原文神韻;譯文自然流暢,富于表現(xiàn)力;貼近原文,無斧鑿之痕,充分體現(xiàn)了譯者的譯學思想及其美學思想”。他在散文的翻譯上也頗有建樹,自編自譯了漢英對照讀本《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共三冊),使年輕讀者特別是從事英語學習、翻譯研究的人從眾多的譯例中領(lǐng)略到一些有關(guān)文學作品漢譯英的甘苦,并從各篇章的翻譯中獲得關(guān)于各種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和翻譯技巧的實踐性知識。另外由于散文往往短小精悍,在閱讀散文及其譯文的同時也能獲得各種思想啟示和審美的滿足,一讀再讀而回味無窮。《永遠的憧憬和追求》是張培基翻譯的蕭紅散文之一,同另一篇張培基翻譯的蕭紅散文《祖父死了的時候》一樣,原文作者表現(xiàn)了自己和祖父之間的深厚感情,以及因為從祖父那里獲得的愛使自己相信: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惡而外,還有溫暖和愛,并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遠的憧憬和追求。在譯文中,張培基先生用清新質(zhì)樸的語言,在用詞,謀篇,風格上都與原作保持了高度地一致。
(二)、《永遠的憧憬和追求》的直譯與意譯
在對題目的翻譯上,張培基翻譯為“My Ever-lasting Dream and Pursuit”,和原文題目用詞是一一對應的關(guān)系。但是,中英文詞類不一定對應,必須進行調(diào)適。例如:原文:他對待仆人,對待自己的兒女,以及對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樣的吝嗇而疏遠,甚至于無情。
譯文:He would treat his servants, his own children and even my grandpa alike with meanness and indifference, not to say with ruthlessness.
原文中寫父親吝嗇、疏遠而且無情地對待這些“弱勢群體”,是用副詞來修飾動詞,而譯文中用“with+名詞”來修飾動詞,更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因為漢語表達多使用副詞和形容詞,而英語表達多用名詞。這樣的譯文以目的語為導向,用規(guī)范的目的語語言把原文的意思表達出來,并同時注重譯文的自然流暢。
三、結(jié)語
直譯與意譯是翻譯中的重要理論,也是多種翻譯方法論的出發(fā)點與立足點。無論直譯還是意譯,都是為了可以忠實而通順的傳達原作者的風格與意圖。不同的篇章與不同的作品在翻譯上的處理是截然不同的,這就需要處理好兩種翻譯方法的適用范圍與語域。同時,譯者在進行翻譯時,也要根據(jù)自己的翻譯策略,選擇相對應的或以直譯為主或以意譯為主的翻譯方法。
參考文獻
[1]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奈達.語言文化與翻譯[M].嚴久生,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46
[3]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蘇越(1994-),女,漢族,山東萊蕪人,單位:聊城大學大學外語教育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英語)。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