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麗新,茅旭,張瑩
(1.遼寧省基礎教育教研培訓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4;2.沈陽醫(yī)學院公共衛(wèi)生學院流行病學教研室)
CHOU Lixin1, MAO Xu2*, ZHANG Ying2*
(1.Liaon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Center for Basic Education,Shenyang 110034,China;2.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系統(tǒng)性疾病。為指導治療及隨訪,將梅毒分成三期:一期梅毒(如感染部位潰瘍或硬下疳)、二期梅毒(包括但不僅限于皮疹、皮膚黏膜病變及淋巴結病變)和三期梅毒(如心臟病變或樹膠腫)[1]。缺乏臨床表現,僅血清學檢查陽性的梅毒螺旋體感染稱潛伏梅毒,感染期在1年內稱為早期潛伏梅毒,其余的稱為晚期潛伏梅毒或分期未明的潛伏梅毒[1]。神經梅毒可以出現在梅毒的各期。早期神經系統(tǒng)表現有顱神經功能障礙、腦膜炎、卒中、精神狀態(tài)的急性改變及聽力、視力異常;晚期神經系統(tǒng)表現(如三期梅毒)出現在感染后10~30年內[1]。因此,有效治療早期梅毒意義重大。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美國CDC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的推薦方案均為青霉素治療,劑量、療程取決于梅毒的分期和臨床表現,其他抗生素尚無確認的療效[2]。由于青霉素常見的過敏現象及其嚴重后果、非真正皮試過敏(如皮試液中的雜質、皮膚劃痕癥等)的混淆、脫敏療法在我國尚難應用等因素,使其用藥范圍受限;口服制劑因療效不穩(wěn)定不建議用于臨床;針劑給藥限制了其在無注射條件下的使用,使得青霉素治療早期梅毒難以被廣泛推廣,因此尋找療效和安全性相當的青霉素替代藥物[3]尤為迫切。
本研究針對四環(huán)素類的多西環(huán)素進行系統(tǒng)評價,為選擇替代藥物治療青霉素過敏的早期梅毒患者提供循證依據。
1.1 文獻檢索策略 檢索2006年1月至2017年3月發(fā)表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國知網、維普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醫(yī)學網、中國生物醫(yī)學文獻數據庫里關于多西環(huán)素治療早期梅毒的相關文獻。中文檢索詞包括:早期梅毒、多西環(huán)素、芐星青霉素、臨床療效、安全性;英文檢索詞包括:early syphilis、doxycycline、efficacy、security、benzathine penicillin。
1.2 文獻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文獻語言為中英文;(2)文獻發(fā)表時間:2006年1月至2017年3月;(3)隨機對照試驗,文獻中含有“隨機分組”的具體描述,且選擇的研究對象有明確的臨床診斷標準,組間均衡性較好;(4)根據診斷治療指南標準[1]確定的早期梅毒患者;(5)療程與臨床觀察時間≥1周;(6)報告了試驗組與對照組的例數,研究結局指標為:①治愈率(治療6~24個月后RPR轉陰)(RPR為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②有效率(治療6~24個月后RPR轉陰或滴度下降≥4倍視為有效,否則判定為無效);③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排除標準:(1)文獻語言非中英文;(2)重復文獻;(3)單純描述性研究,綜述、系統(tǒng)評價,無相關研究數據或不能提取有效數據的文獻;(4)藥物應用于動物的相關實驗;(5)合并有其他疾病的研究;(6)患者為未確診的早期梅毒患者或其他時期的梅毒患者;(7)無明確療效判斷標準的文獻;(8)中醫(yī)或中西醫(yī)聯合治療早期梅毒方法不予考慮;(9)非芐星青霉素的其他青霉素類藥物。
1.3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在選擇的數據庫中按檢索策略檢索相關文獻,再根據文獻的納入與排除標準,將非隨機對照研究,非芐星青霉素為對照的研究,數據不全、重復文獻、療程小于1周和結局指標不符的文獻剔除。當排除意見不一致時,最終由通訊作者決定。提取的資料包括:作者、發(fā)表時間、治療與對照藥物、治療例數、RPR轉陰例數、有效例數、不良反應發(fā)生例數。
1.4 文獻質量評價 采用Jadad評估量表和Cochrane系統(tǒng)評價軟件RevMan 5.3中的偏倚風險評估圖對納入的隨機對照研究進行質量評價。從隨機分組方法,盲法的使用,失訪與退出的處理進行評價。評分在1~2分之間的研究,認為其研究質量偏低;評分在3~5分之間的研究,認為其研究質量較高。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RevMan 5.3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因為提取的文獻數據分類屬于計數資料,所以選用計數資料的統(tǒng)計模型,分別計算各項評價指標的率差(RD)及95%可信區(qū)間(95%CI);合并效應量的異質性檢驗采用卡方檢驗和I2進行評估。當P>0.1,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反之,則應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合并分析。用漏斗圖評估發(fā)表偏倚并進行敏感性分析。
2.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質量評價 根據檢索策略共檢出相關文獻1 760篇,經文獻篩選和剔除后,共納入文獻6篇,其中英文1篇,中文5篇,共計1 447例成年早期梅毒患者,其中多西環(huán)素組439例,芐星青霉素組1 008例。各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質量評價結果見表1。
2.2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估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估結果見圖1。其中,各種偏倚選項都處于低風險水平。
2.3 多西環(huán)素和芐星青霉素的療效評價 將目前治療早期梅毒的首選治療藥物芐星青霉素作為對照組(Control),多西環(huán)素作為試驗組(Experimental),用治愈率和有效率作為療效評價指標,通過Meta分析計算其合并RD值及其95%CI,并進行異質性檢驗和敏感性分析。
2.3.1 治愈率 對多西環(huán)素的治愈率進行Meta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P=0.73,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RD值進行合并分析,合并RD=-0.01(95%CI:-0.06~0.03)(P=0.55),結果表明多西環(huán)素治療早期梅毒患者的治愈率與芐星青霉素無顯著差異,見圖2。通過RevMan軟件繪制的漏斗圖呈現對稱分布,偏倚小,不存在發(fā)表偏倚。經過逐一剔除每個研究,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對其結果影響不大,表明治愈率Meta分析的結果穩(wěn)定。
表1 納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質量評分結果
圖1 納入研究的偏倚風險評估結果
圖2 多西環(huán)素與芐星青霉素治療早期梅毒的治愈率RD比較的森林圖
2.3.2 有效率 對多西環(huán)素的有效率進行Meta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P=0.65,I2=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RD值進行合并分析,合并RD=-0.00(95%CI:-0.04~0.03)(P=0.75),結果表明多西環(huán)素治療早期梅毒患者的有效率與芐星青霉素無顯著差異,見圖3。通過RevMan軟件繪制的漏斗圖呈現對稱分布,偏倚小,不存在發(fā)表偏倚。通過逐一剔除每個研究,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對其結果影響不大,表明有效率Meta分析的結果穩(wěn)定。
圖3 多西環(huán)素與芐星青霉素治療早期梅毒的有效率RD比較的森林圖
2.4 多西環(huán)素和芐星青霉素的安全性評價 對多西環(huán)素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進行Meta分析,由于Li等[4]的文獻中沒有觀察不良反應,所以采用其他5項研究中的不良反應觀察結果進行分析。異質性檢驗結果P=0.09,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對RD值進行合并分析,合并RD=0.01(95%CI:-0.02~0.03)(P=0.53),結果表明多西環(huán)素治療早期梅毒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芐星青霉素無顯著差異,見圖4。通過RevMan軟件繪制的漏斗圖呈現對稱分布,偏倚小,不存在發(fā)表偏倚。通過逐一剔除每個研究,進行敏感性分析發(fā)現對其結果影響不大,表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Meta分析的結果穩(wěn)定。
圖4 多西環(huán)素與芐星青霉素治療早期梅毒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RD比較的森林圖
多西環(huán)素屬四環(huán)素類藥物,迄今為止,尚未見到梅毒螺旋體對四環(huán)素類抗生素耐藥的報道。另外,多西環(huán)素治療合并HIV的神經梅毒也有較好的療效[10],是治療梅毒比較理想的備選藥物。
本研究從眾多的相關研究中,篩選出臨床研究上公認的最佳試驗研究設計——隨機對照研究作為研究對象,納入的研究是2010至2016年國內外期刊公開發(fā)表的、低偏倚風險的、不存在發(fā)表偏倚的、Jadad評分在3~4分之間的較高質量的臨床研究,從治愈率、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入手,系統(tǒng)評價了多西環(huán)素在治療早期梅毒時與首選藥物芐星青霉素之間的各種差異。研究結果顯示:所有評價指標的率差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其療效和安全性與芐星青霉素相當。本研究證據表明:多西環(huán)素可以作為青霉素過敏的早期梅毒患者的替代治療藥物,這為梅毒治療提供了近五年的循證依據。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納入文獻的樣本量雖然達到近1 500例,但是多西環(huán)素使用者的樣本量小于500例,而芐星青霉素使用者的樣本量大于1 000例,如果在樣本量相同的情況下進行研究,其療效和安全性相當的結論是否會改變,這個假設值得進一步循證研究。另外,納入的文獻未明確提出采用合理的盲法,無法消除研究者的選擇性偏倚。因此,還需要繼續(xù)收集多西環(huán)素治療早期梅毒的高質量臨床研究,不斷地驗證本研究得出的證據結論。
參考文獻:
[1]樊尚榮,梁麗芬(編譯).2015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性傳播疾病診斷和治療指南(續(xù))—梅毒的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5,18(27):3260-3264.
[2]孔杰,劉全忠.我國梅毒臨床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J].中國醫(yī)學文摘(皮膚科學),2015(4):329-333.
[3]陸海空,周平玉.我國梅毒治療及梅毒耐藥現況[J].上海醫(yī)藥,2012,33(1):8-10.
[4]Li J, Zheng HY.Early syphilis: serological treatment response to doxycycline/tetracyc-line versus benzathine penicillin[J].J Infect Dev Ctries,2014,8(2):228-232.
[5]楊萬軍,劉麗華.多西環(huán)素治療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療效評價[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2,28(6):403-404.
[6]梁東,古斌,楊偉君.兩種抗生素治療早期梅毒的相關研究[J].當代醫(yī)學,學2010,16(19):150-151.
[7]何勇.鹽酸多西環(huán)素與芐星青霉素治療梅毒患者的療效比較[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59-60.
[8]衡鯤.早期梅毒四種驅梅方案療效比較[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6,30(11):1144-1146.
[9]王心聲,付萍.鹽酸多西環(huán)素治療梅毒的臨床研究[J].皮膚病與性病,2014,36(4):230-232.
[10]張金俠,季必華.非青霉素類抗生素治療梅毒的耐藥現狀及機制[J].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38(3):20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