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士軍,何玲艷,張 瑩,王偉玲,許艷紅,柴新義
(1.滁州學院 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2.安徽建筑大學 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食用菌在食用和栽培方面均具有悠久的歷史,目前世界范圍內有60多個國家栽培食用菌,真菌種類約有10萬種[1],其中2 300余種為食藥用菌[2]。目前我國菌物有1.6萬種[3],其中食用菌近1 000種[4],廣泛食用的有200種左右[5]。實現商業(yè)化栽培的有60種左右,規(guī)?;虡I(yè)栽培的有10種[6]。中國、美國、荷蘭、法國和波蘭是世界上五大食用菌生產國[7]。我國食用菌產量在世界產量中名居榜首,遠銷國內外市場。
現在食用菌由于其特有豐富的營養(yǎng)和保健功能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食用菌類食品集營養(yǎng)性、功能性、美味性、安全性于一身,被營養(yǎng)學家推薦為十大健康食品之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營養(yǎng)保健的需求越來越大,食用菌已成為功能食品開發(fā)的主要來源之一。
食用菌富含多糖、氨基酸、蛋白質、膳食纖維、礦物質、核苷酸、麥角甾醇等多種營養(yǎng)和功能成分。不同食用菌所含各種營養(yǎng)成分也千差萬別,呈現不同的營養(yǎng)和保健價值。本文通過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針對六種食用菌的營養(yǎng)成分和功能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比較,以期為這幾種食用菌的開發(fā)利用奠定理論基礎。
新鮮金針菇(F.velutipe)、茶樹菇(A.chaxinggu)、平菇(P.ostreatus)、香菇(L.edodes)、杏鮑菇(P.eryngii)、金福菇(T.lobynsis),由安徽鑫農食用菌有限公司提供。新鮮食用菌于45℃烘箱恒溫干燥,充分干燥后,用小型高速粉碎機粉碎樣品,4℃冰箱保存?zhèn)溆谩?/p>
水分測定按GB/T 5009.3-2010執(zhí)行[8];粗脂肪含量測定按GB/T 5009.6-2003執(zhí)行[9];多糖的測定參照張惟杰、岳春等人文獻方法[10-11];灰分按照李春秀等的方法進行測定[12];蛋白質測定(凱氏定氮法)按GB/T 5009.5-2010執(zhí)行[13];麥角甾醇的測定參考趙英永等人方法[14];以上指標每個樣品測定3個重復。核苷酸的測定按照宋麗艷等人的方法執(zhí)行[15];氨基酸的測定按王永輝、章麗等人的方法執(zhí)行[16,17],氨基酸和核苷酸每個樣品測定1個重復。
本研究試驗數據均以Mean±SD表示,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軟件中的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中的Duncan多重比較分析進行顯著性差異分析(p<0.05)。用SPSS 19.0軟件對6種食用菌的多糖、麥角甾醇、總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等10個成分的含量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通過載荷圖反映各成分對不同食用菌品質特征的影響程度;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中的得分圖,對不同的食用菌樣品進行區(qū)分辨識。采用NCSS 2007軟件對6種食用菌的組成成分進行聚類分析。
表1 主要營養(yǎng)和功能成分測定結果
由表1的數據可以看出,6種食用菌的干菇含水量都在6%左右,并無顯著性差異,而鮮菇的含水量均在90%左右;粗脂肪含量為1.61%~2.28%,印證了食用菌是低脂食物;多糖含量差異明顯,其中金福菇的多糖含量最多為11.88%;不同食用菌灰分含量存在較大差異,金福菇灰分含量最小為5.91%,金針菇灰分含量最多為8.84%;蛋白質含量也差異明顯,金福菇蛋白質含量最高為33.77%,香菇中蛋白質含量最低為18.43%;麥角甾醇的含量同樣存在較大的差異,平菇中含量最高為4.87 mg/g,金福菇中含量最低為2.38 mg/g。
由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金福菇中總氨基酸含量最高,達到189.72 mg/g,金針菇中總氨基酸含量最低為84.61 mg/g;金福菇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也是最高,為67.87 mg/g,金針菇中總氨基酸含量最低為31.86 mg/g;必需氨基酸占總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杏鮑菇,達到38.79%,其次是金針菇為37.66%,最低的是茶樹菇為34.67%。
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對6種食用菌樣品中的10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相關矩陣的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如表3。提取得到3個主成分,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占總變異信息的40.47%,主要反映干菇含水量、脂肪和多糖的變異信息;第二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28.29%,主要反映灰分、總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的變異信息;第三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16.26%,主要反映蛋白質含量和核苷類物質的含量的變異信息。提取得到的3個主成分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85.02%(>85%),故此這3個主成分可以代表6種食用菌組成成分85.02%的信息。
表2 食用菌的氨基酸組成
表3 主成分方差解釋
表4顯示了各組成成分在各個主成分矩陣中的權重系數。從中可以知道,第一主成分在變量干菇含水量、粗脂肪、麥角甾醇、鮮菇含水量和多糖含量上有較高的載荷系數,說明這些成分與第一主成分有高度的相關性;第二主成分在變量灰分、總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上有較高的載荷系數,說明這些成分與第二主成分有高度的相關性;第三主成分在變量蛋白質和核苷類物質的含量上有較高的載荷系數,說明這些成分與第三主成分有高度的相關性。
表4 主成分矩陣
通過各變量的載荷圖可以直觀看出各變量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變量點與原點之間的距離越遠,表示其與主成分之間的相關性越高。正方向表示正相關性,負方向表示負相關性。如在第一主成分正方向,干菇含水量、粗脂肪、麥角甾醇、鮮菇含水量均距離原點較遠,他們與第一主成分有較高的正相關性;多糖含量在第一主成分負方向距離原點較遠,它與第一主成分具有較高的負相關性。在第二主成分的正方向,總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距離原點較遠,他們與第二主成分有較高的正相關性;在第二主成分的負方向,灰分含量距離原點較遠,其與第二主成分有較高的負相關性。在第三主成分的正方向,蛋白質和核苷類物質含量距離原點較遠,表明他們與第三主成分有較高的正相關性。
通過對6種食用菌樣品中的10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計算得到各成分得分,對各個樣品進行評價,得到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根據第一、二主成分分析香菇和平菇在第一象限內,主要受到粗脂肪、總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影響。金福菇和杏鮑菇分布在第二象限內,主要受到總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的影響;由表2也可以看出,金福菇和杏鮑菇中總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其他4種食用菌。金針菇位于第三象限,主要受到灰分含量的影響,從表1中,可以看出金針菇的灰分含量高于其余5種食用菌。茶樹菇位于第四象限,主要受到干菇含水量、鮮菇含水量、麥角甾醇和灰分含量的影響,從表1中可以知道,茶樹菇的上述成分含量均較高。
根據第一、三主成分分析可知,6種食用菌樣品分為4組,即位于第一象限內的茶樹菇,位于第二象限的金福菇,位于第三象限的金針菇和杏鮑菇,以及位于第四象限的香菇和平菇。
采用NCSS 2007以組間平均距離作為測量方法,以“歐式距離”作為6種食用菌樣品的評價指標,對6種食用菌樣品的組成成分數據進行二維聚類分析,結果如圖3所示。由圖可以看出,6個樣品可以聚為4類,即香菇、平菇和杏鮑菇聚為一組,茶樹菇、金針菇和金福菇各自成一組。
食用菌不僅味美,而且營養(yǎng)豐富,常被人們稱作健康食品。同時,食用菌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質,如:高分子多糖、RNA復合體、核酸降解物、cAMP和三萜類化合物等對維持人體健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從營養(yǎng)成分和功能成分的10個指標對6種食用菌的品質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表明:6種食用菌的蛋白質含量為18.43%~33.77%,粗脂肪含量為1.61%~2.28%,均屬于低脂高蛋白食品。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對食用菌品質進行評價時,干菇含水量、粗脂肪、多糖、麥角甾醇、鮮菇含水量、總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對這幾種食用菌品質評價非常重要,是其特征評價指標。根據食用菌的營養(yǎng)成分和功能成分含量利用聚類分析對不同食用菌樣品進行分類,營養(yǎng)成分及功能成分的含量相近的聚集在相近的位置。因此,本文采用統(tǒng)計學和化學計量學的方法探討了不同食用菌的品質特征,為食用菌資源的品質鑒定和分類提供了依據。
圖1 主成分載荷圖
圖3 二維聚類圖
參考文獻:
[1]Kirk P M,Cannon P F,Minter D W,et al.Ainsworth&Bisby’s dictionary of the fungi[M].10th edition.CAB International,Wallingford.2008:10-771.
[2]Boa E.Wild edible fung-a global overview of their use and importance to people[J].Non-Wood Forest Product,2004,17:1-147.
[3]戴玉成,莊劍云.中國菌物已知種數[J].菌物學報,2010,29(5):625-628.
[4]戴玉成,周麗偉,楊祝良,等.中國食用菌名錄[J].菌物學報,2010,29(1):1-21.
[5]王向華,劉培貴,于富強.云南野生商品蘑菇圖鑒[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1-136.
[6]Chang S T,Miles P G.Mushrooms:cultivation,nutritional value,medicinal effect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2nd edition)[M].CRC Press,Boca Raton,2004:1-451.
[7]Fereira J.U.S.Mushroom Industry.Usda.mannlib.cornell.edu.Retrieved 2010-05-30.
[8]GB/T 5009.3-2016食品中水分的測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6.
[9]GB/T 5009.6-2016食品中脂肪的測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6.
[10]張惟杰.糖復合物生化研究技術[M].第2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11-12.
[11]岳 春,李靖靖,方永遠.蟲草多糖微波輔助提取工藝的優(yōu)化[J].食品與機械,2014,30(1):192-195.
[12]李春秀,佟衛(wèi)芳.食品灰分測定中應注意的問題[J].職業(yè)與健康,2007,23(9):704-705.
[13]GB/T 5009.5-2016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6.
[14]趙英永,趙 曄,林瑞超,等.RP-HPLC法測定豬苓中麥角甾醇的含量[J].藥物分析雜志,2009,29(6):898-900.
[15]宋麗艷,葉 斌,于榮敏,等.人工蛹蟲草核苷類成分的超聲提取工藝優(yōu)化研究[J].中藥材,2007,30(9):1156-1157.
[16]王永輝,李培兵,李 天,等.麥苗中氨基酸測定與評價[J].氨基酸和生物資源,2011,33(1):14-15,38.
[17]章 麗,劉松雁.氨基酸測定方法的研究進展[J].河北化工,2009,32(5):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