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華
摘? ? 要: 在《太平廣記》醫(yī)部小說(即卷218-220)中,有一些醫(yī)家傳聞和疾病治療的記載,具有明顯的宗教敘事特征,蘊含著豐富的宗教文化意蘊。這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敘事表層結(jié)構(gòu)中的角色和情節(jié)設定,另一方面是隱含于表層結(jié)構(gòu)下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宗教文化意蘊不僅反映了時人在特定社會歷史環(huán)境里的有限認識,也賦予此類小說奇詭譎怪的審美藝術風格。借助于此,我們可以分析宗教文化對小說敘事的影響,也可以從小說文本中去了解當時的社會文化狀況。
關鍵詞: 《太平廣記》? ? 醫(yī)部小說? ? 宗教敘事? ? 文化意蘊
《太平廣記》是宋太宗組織大臣李昉等編纂的一部大型官修類書,是宋以前的文言小說總集。作為“宋初四大書”之一,此書包蘊廣大,采擷野史雜傳、筆記小說者,上自先秦兩漢,下至宋初,實為后世小說的淵藪。其文獻價值亦為后世學者極其看重,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道:“《廣記》采摭宏富,用書至三百四十四種,自漢晉至五代之小說家言,本書今已散亡者,往往賴以考見?!盵4](92)全書共500卷,另有目錄10卷,共約300多萬字。其實,它的價值并不囿于文學一科,也為語言學、社會學、民俗學、醫(yī)學等多個其他領域提供了可供研究的資料寶藏。因之,利用其醫(yī)學上的文獻價值,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闡釋和敘事闡釋①。
一、《太平廣記》醫(yī)部三卷中宗教敘事文本的出處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古代文言小說總集,《太平廣記》醫(yī)部三卷中的條文皆為采擷他處而來??疾爝@些文獻,總覽三卷,明顯與宗教文化意蘊相關的,凡一十三條。分別為:卷218的“范光祿”條(出《齊諧記》)、“李子豫”條(出《續(xù)搜神記》)、“周允元”條(出《朝野僉載》)、“楊玄亮”條(出《朝野僉載》)、“趙玄景”條(出《朝野僉載》)、“郝公景”條(出《朝野僉載》);卷219的“白岑”條(出《國史補》)、“高駢”條(出《玉堂閑話》);卷220的“陳寨”條(出《稽神錄》)、“張易”條(出《稽神錄》)、“廣陵木工”條(出《稽神錄》)、“絳州僧”條(出《廣五行記》)和“王布”條(出《酉陽雜俎》)。
論其出處,據(jù)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按內(nèi)容題材分為志怪小說(如《續(xù)搜神記》、《齊諧記》、《廣五行記》、《稽神錄》)、志人小說(如《朝野僉載》、《國史補》、《玉堂閑話》)和雜俎小說(如《酉陽雜俎》)②。其中唐五代及宋的志人小說類,石昌渝也稱筆記小說、野史雜傳[6](135),并謂雜俎小說為筆記小說和野史雜傳的合稱[6](148)?!洱R諧記》多以鬼神故事弘法佛教,《續(xù)搜神記》中也有較多的學道成仙和神揚佛教的故事,《稽神錄》更是作者徐鉉效法干寶以實錄精神來記載鬼神靈異事之作。如此,志怪小說的宗教特色自不待言。而志人及雜俎類,或言筆記小說及野史雜傳類,皆由古小說(即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志人、志怪小說為主體的筆記體文字)分化而來。隨后,在形成各自特色的同時,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即已慢慢褪去或淡化了宗教色彩[6](135)。雖然如此,細究文本,依然能找尋到殘存的古小說宗教氣息。因之,古小說(特別是魏晉南北朝小說)的宗教特色依然是這些文本內(nèi)含的鮮明共性?!队详栯s俎》內(nèi)容龐雜,其中也包括不少仙佛鬼怪、神話傳說之事。它們書中內(nèi)容都極富有宗教文化色彩。而《朝野僉載》以記載朝事居多,《玉堂閑話》中有不少小說性很強的反映社會生活之奇聞異事,《廣五行記》的內(nèi)容為五行災異事,《國史補》的作者李肇也在某種程度上表現(xiàn)出宗教文化向社會生活的滲透。就時代而論,上溯南北朝,下迄唐宋。其中,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創(chuàng)作編纂背景尤其不能忽視,它離不開社會宗教文化的影響,宗教文化又給其承載者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延綿后世。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二教的發(fā)展正盛,這為志怪小說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正如李劍國道:“宗教迷信的昌熾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繁榮的基本原因?!盵5](267)張慶民曾在《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通論》一書中,用宗教標準對那一時期的志怪小說進行分類(即古代宗教志怪、道教志怪和佛教志怪)[8]。借鑒于此,我們將《太平廣記》醫(yī)部三卷所蘊含的宗教文化意蘊分為以下三類:古代宗教類、佛教類和道教類。古代宗教以一種信仰的狀態(tài)存在,包括鬼神信仰、原始巫術等。佛教于兩漢始入中國,官方或尊或抑,廣大民眾卻是信奉如神,視為現(xiàn)世安身的妙法。而作為本土宗教的道教,效法佛教儀軌,在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期間,開始逐漸興起、發(fā)展和成熟。三者在文本的反映,有時并不是界限明晰的,而是一種復合型的呈現(xiàn)。這也與創(chuàng)作者和編者的意圖有關。
二、宗教文化意蘊在小說敘事中的表現(xiàn)
《太平廣記》中編有醫(yī)部三卷,即卷218、219、220。其中,不乏醫(yī)家逸事、療疾傳聞。值得注意的是,其內(nèi)容上的特征,和全書一樣,可用“搜奇覓異”[3](71)來概括。
在那些頗具宗教文化意蘊的醫(yī)案中,根據(jù)其在敘事中承擔的角色比重,可以粗略地分為兩類,一則于關鍵情節(jié)處彰顯宗教神奇力量愈人;一則為其他敘事中表現(xiàn)出的宗教色彩。二者共同構(gòu)成了《太平廣記》醫(yī)部三卷中的佛道文化意蘊的表層敘事結(jié)構(gòu)。
(一)從敘事表層結(jié)構(gòu)中的角色、情節(jié)來分析
第一類,宗教文化的使者(主要為佛道類)在敘事中承擔了關鍵角色,在這些病案中,醫(yī)者或救人者是宗教徒身份,整個故事傳達出宗教神秘力量愈人的意旨。根據(jù)佛道二教之別,這些醫(yī)者(救人者)可分為兩種,佛教使者諸如佛、僧一類。此處擷取故事兩則加以闡明。其一為卷218“范光祿”條:
有范光祿者得病,兩腳并腫,不能飲食。忽有一人,不自通名,徑入齋中,坐于光祿之側(cè)。光祿謂曰:“先不識君,那得見詣?”答云:“佛使我來理君病也?!惫獾撍鞆U衣示之。因出針針腫上。倏忽之間,頓針兩腳及膀胱百余下,出黃膿水三升許而去。至明日,并無針傷而患漸愈[1](1666)。
“佛使我來理君病”——區(qū)區(qū)一語,便將佛教在世間的影響力間接表達出來。民眾虔心禮佛,求得佛法保佑和靈驗,以全身安世。再如卷218“趙玄景”條:
如意年中,洛州人趙玄景病卒,五日而蘇。云:“見一僧與一木長尺余,教曰‘人有病者,汝以此木拄之即愈?!毙暗靡姍C上尺,乃是僧所與者。試將療病,拄之立差。門庭每日數(shù)百人。御史馬知己以其聚眾,追之禁左臺,病者滿于臺門。則天聞之,召入內(nèi)。宮人病,拄之即愈。放出,任救病百姓。數(shù)月以后,得錢七百余貫。后漸無驗,遂絕[1](1672-1673)。
趙玄景死而復生,源于其口中所說——夢里遇到的一僧、一木。這“靈異之木”有療疾的奇效,所救者甚眾。佛教教義宣傳救苦救難,普度眾生。上面兩則材料中的救人者——無論是佛還是僧,都是代表佛教神秘力量的使者。
第二種,道教使者諸如天尊、道士、術士一類。此處亦擷取故事兩則加以闡明。其一為卷218“楊玄亮”條:
久視年中,襄州人楊玄亮年二十余,于虔州汶山觀傭力。晝夢見天尊云:“我堂舍破壞,汝為我修造,遣汝能醫(yī)一切病。”寤而說之。試療無不愈者。贛縣里正背有腫,大如拳,亮以刀割之,數(shù)日平復。療病日獲十千,造天尊堂成,療病漸漸無效[1](1672)。
文中的“天尊”為被道教奉為“三清尊神”中的元始天尊。楊玄亮因敬奉(修造)尊像,得到“能醫(yī)一切病”的神力,憑借這樣的“醫(yī)術”,得到了經(jīng)濟上的巨利。其二為卷220“廣陵木工”條:
廣陵有木工,因病,手足皆拳縮,不能復執(zhí)斤斧,扶踴行乞。至后土廟前,遇一道士,長而黑色,神采甚異,呼問其疾,因與藥數(shù)丸曰:“餌此當愈。旦日平明,復會與此。”木工辭曰:“某不能行。家去此遠,明日雖晚,尚未能至也?!钡朗吭唬骸盃枱o憂,但早至此?!彼靹e去。木工既歸,餌其藥,頃之,手足痛甚,中夜乃止。因即得寐,五更而寤,覺手足甚輕,因下床趨走如故。即馳詣后土廟前。久之,乃見道士倚仗而立。再拜陳謝。道士曰:“吾授爾方,可救人疾苦,無為木匠耳?!彼煸侔菔苤?。因問其名居,曰:“吾在紫極宮,有事可訪吾也?!彼烊ァD窘车梅?,用以治疾,無不愈者。至紫極宮訪之,竟不復見。后有婦人久疾,亦遇一道士,與藥而差。言其容貌,亦木工所見也。廣陵尋亂,木工竟不知所之[1](1684-1685)。
文中提到的“紫極宮”是唐朝著名道觀。道士贈與病者神奇藥丸治病,木工后來果真痊愈。婦人之證又為此靈驗異事增加了信服力。天尊和道士是作為道教神秘力量的使者,救人于疾苦。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佛”、“僧”、“天尊”、“道士”、“術士”這類明顯的分屬佛道使者的字眼,書中還出現(xiàn)了“神人”、“天人”、“上帝”、“異人”、一類的詞,尚需進一步分析。如“上帝”(卷220“王布”條,不同于基督教之“上帝”義)、“異人”(卷219“白岑”條,即神人、方士)、“神人”(卷220“張易”條)、“天人”(卷220“王布”條)??梢?,這些應屬道教神仙體系。文中提到的“鬼”(卷218“李子豫”條、“周允元”條、“郝公景”條)、“巫”(卷220“陳寨”條)則分屬早期宗教內(nèi)涵。就起共同點而言,都是帶有宗教神異色彩的。
第二類,表現(xiàn)為其他敘事中的宗教文化色彩。在這類故事中,宗教使者在敘事結(jié)構(gòu)的角色重要性被削減了,由具有神秘宗教力量的救世者淪為普通的身份角色。如卷220的“絳州僧”條:
永徽中,絳州有一僧病噎,都不下食,如此數(shù)年。臨命終,告其弟子云:“吾氣絕之后,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欲知其根本?!毖越K而卒……[1](1687)
文中的絳州僧,身患異疾,不再是救人者,而是患者。
情節(jié)方面,有一特定敘事模式:病者有異疾—宗教神秘力量顯靈(或遣使者贈藥贈物,或托夢等)—病體得愈。有的還附上一個結(jié)尾:病者遵從神示施救他人,達到一定程度后神秘力量逐漸消散(或“遂絕”,失去消息)。如卷218“趙玄景”條,趙玄景病中得僧救,并得到一件神物——“人有病者,拄之則愈”的木器。憑借這件神物,他搭救了很多百姓,可在“得錢七百余貫”后,神物便不再靈驗了。再如卷218“楊玄亮”條,楊玄亮在為天尊實現(xiàn)允諾——“造天尊堂成”的同時,也失去了“能以一切病”的神奇力量。
此外,分屬古代宗教的鬼神崇拜,特別是“鬼”之文化意蘊,在敘事文本中多次出現(xiàn)。如卷218“李子豫”條:
許永為豫州刺史,鎮(zhèn)歷陽。其弟得病,心腹堅痛。居一夜,忽聞屏風后有鬼言:“何不速殺之?明日,李子豫來以赤丸打汝,汝即死矣?!奔暗?,遂使人迎子豫。既至,病者忽聞腹中有呻吟之聲。子豫遂于巾箱中出八毒赤丸與服之。須臾,腹中雷鳴絞轉(zhuǎn),大利,所病即愈[1](1668)。
鬼與病者腹中異物對話,恰被許永聽見。異物“有呻吟之聲”,許為鬼或精怪之物。再如卷218“郝公景”條:
郝公景于泰山采藥,經(jīng)市過。有見鬼者,怪群鬼見公景,皆走避之。遂取藥和為“殺鬼丸”。有病患者,服之差[1](1673)。
此文中的“殺鬼丸”可聯(lián)系上文“李子豫”條,合理解釋為:腹中呻吟之聲的發(fā)出者即鬼。兩篇文章中,鬼所扮演的角色是輔助性的,卻對情節(jié)有推進作用。鬼與人之復雜對立關系,也體現(xiàn)出表層敘事中的宗教文化色彩。
(二)從敘事深層結(jié)構(gòu)的文化內(nèi)涵來分析
通過分析上述敘事表層結(jié)構(gòu)中的角色及情節(jié),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出隱于文本之下的深層宗教文化內(nèi)涵。
首先是一種廣泛的神鬼觀念。古代宗教、以及佛道二教皆認為萬物有靈,非止于人者。故而小說世界中神鬼異人者,俯拾皆是。如“佛”(“范光祿”條)、“鬼”(“李子豫”條、“周允元”條、“郝公景”條)、“天尊”(“楊玄亮”條)、“神人”(“張易”條)、“上帝”(“王布”條)、“樂神”(“王布”條)、“天人”(“王布”條)等。他們區(qū)別于常人,有著靈異的力量,代表著不同的宗教文化體系。這種神鬼觀念構(gòu)架起一個奇幻的世界,人、神、鬼、異人(宗教使者,或稱教徒)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不同宗教力量互滲交融,奠定了小說文本敘事的底色。
其次,為“靈驗”說:佛法無邊、天道助弱,宗教信仰具有神奇效力。病者身患異疾,受盡苦痛,宗教力量卻能使他們頗為離奇地痊愈?;蚴堑盟幫琛㈧`物,或是得遇宗教使者,凡此種種,皆非普通醫(yī)藥之力。總覽《太平廣記》醫(yī)部三卷,其中用以療疾的法子,有源自日常生活總結(jié)的經(jīng)驗:如“火燒瘡無出醋泥”(卷220“孫光憲”條)[1](1683)、以蛇酒治風濕(卷218“盧元欽”條)[1](1671-1672)等。然而,里面最為神秘的,是那些包蘊著宗教文化意蘊的醫(yī)案,它們大多靈異且不可用常理解釋,從中反映出佛道二教的“靈驗”之效。當然,這離不開教徒“自神其教”之功:“他們在宣揚教義的同時,將與之相關的志怪故事夾雜其中,借故事的生動形象,以打動聽眾”[8](248)。
再者,佛教的“因果報應”、道教的“承負論”也隱含在表層文本之下。試想,病者緣何會突然得到宗教神秘力量搭救?被治愈后病者用善舉惠及世人,宗教神秘力量又緣何會突然消散?這都與佛道二教教義有關。佛教有“因果報應”說,謂“業(yè)因生果報”之“因果律”③。道教之“承負”教義大略如此,謂“先人的報應由后人來承擔”④。二者不同處在于,前者的報應不僅可延續(xù)后世,還可報在今生今世。病者得搭救,除了與虔心參拜求得宗教力量應驗有關外,還包括應有的“業(yè)果”報應。小說文本基本都未交代主人公靈異經(jīng)歷的緣由,這省略處其實是當時普遍的觀念——佛道二教“因果報應”和“承負”教義。如卷220“王布”條“當獲譴矣”[1](1691-1692),僅四字就蘊含著“行惡舉,當?shù)脨簣蟆钡牧舭紫胂?。這些深深熔鑄在他們的思想觀念里,并以此來規(guī)塑自己的行為。生而為人,生老病死皆無法逃脫。統(tǒng)治階級大多利用宗教來維護特權,普通民眾則信仰神佛,虔心參拜,遵守教義,求得當世及后世福報。
三、宗教文化意蘊對小說的影響
此類小說包蘊著佛道宗教文化意蘊,其流傳必然有“發(fā)明神道之不誣”⑤、“自神其教”[4](39)目的和作用。同時,奇詭譎怪的宗教文化意蘊反映了時人在特定社會歷史環(huán)境里的有限認識,也極大增強了此類小說的藝術性。
宗教文化意蘊對此類小說的影響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用形象思維來解釋疾病,對致病的根源進行物化。這與今人所謂的“想象力”不同,前者是古人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認為是真實的,后者是今人都知曉的所謂“藝術的虛構(gòu)”。這是創(chuàng)作者世界觀的一部分,他們用這樣的眼光來觀察世界、解釋世界。正如中國先民們用神話來表達對自然界的認識。在那個人類科技發(fā)展的嬰幼時期,這都是當時社會中的人們最平常的思考方式。如魯迅所道:“文人之作,雖非如釋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為小說,蓋當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4](39),“大抵一如今日之記新聞”[4](288-289)。無怪乎會頻頻出現(xiàn)“異物入體”的例子,如“處士蒯亮,言其所知額角患瘤,醫(yī)為割之,其中得一黑石棋子?!渲械冕槹儆嗝?,皆可用,疾亦愈”(卷220“蒯亮”條)[1](1693)、“有一雉,自左乳中突而飛出”(卷220“李生”條)[1](1690),等等。此例甚多,入體的異物是尋常動物(如雉、雀)、無生命物體(如棋、針)或神異之物(如猱、樂神)。關于“異物入體”的敘事范型,還與借用佛經(jīng)故事情節(jié)有關⑥。如此,也說明了佛道宣教的文本對這類小說文學藝術上的啟迪作用。
其次,賦予此類小說奇詭譎怪的審美藝術風格。奇幻的角色、怪誕的情節(jié),由創(chuàng)作者豐富的想象力貫穿起來,讀之頗似神話故事。比較典型的,有卷220“王布”條為例:
永貞年,東市百姓王布知書。藏錢千萬,商旅多賓之。有女年十四五,艷麗聰悟,鼻兩孔各垂息肉,如皂莢子,其根細如麻線,長寸許,觸之痛入心髓。其父破錢數(shù)百萬治之,不差。忽一日,有梵僧乞食,因問布:“知君女有異疾,可一見,吾能止之。”布被問大喜。即見其女,僧乃取藥色正白,吹其鼻中。少頃摘去之,出少黃水,都無所苦。布賞之百金,梵僧曰:“吾修道之人,不受厚施,唯乞此塞肉?!彼煺渲囟?,勢疾如飛。布亦意其賢圣也。計僧去五六坊,復有一少年美如冠玉,騎白馬,遂叩其門曰:“適有胡僧到無?”布遽延入,具述胡僧事。其人吁嗟不悅曰:“馬小蹶足,竟后此僧?!辈俭@異,詰其故。曰:“上帝失樂神二人,近知藏于君女鼻中。我天人也,奉帝命來取,不意此僧先取之,當獲譴矣?!辈挤阶鞫Y,舉首而失[1](1691-1692)。
女子的異疾(鼻孔長息肉)竟是源于樂神藏匿此中,而尋樂神還牽扯出些波折,胡僧先于天神帶走了樂神。天神只能憤然道:“當獲譴矣。”三百余字,勾勒出由佛道世界與人間拈連的關系,甚至表達出佛道之間的復雜對立關系。同時,也表現(xiàn)出當時小說藝術的不凡成就。
注釋:
①李劍國.古小說的文化闡釋和敘事闡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5):184-187.
②依據(jù)寧稼雨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一書中前言部分對中國古代文言小說的分類。
③陳兵,編著.新編佛教辭典[M].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4:71.
④黃海德,李剛,編著.簡明道教辭典[M].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53.
⑤干寶《搜神記序》語。
⑥依據(jù)張慶民《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通論》第248頁內(nèi)容。
參考文獻:
[1]李昉,編.汪紹楹,點校.太平廣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1.
[2]李昉,編.張國風,會校.太平廣記會校[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3]張國風.太平廣記史話[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4]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5]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
[6]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5.
[7]寧稼雨.中國文言小說總目提要[M].山東:齊魯書社,1996.
[8]張慶民.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通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9][晉]干寶,撰.汪紹楹,校注.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