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琴
[摘 要]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新課程改革傳遞的重要精神。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思”,并嘗試從三個善于入手,即善于設境、善于設問、善于留白,以“引思”的教學方式成就動態(tài)生成的英語課堂。
[關(guān)鍵詞]小學英語;引思;動態(tài)生成;英語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2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8)09007801
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然而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中,只是教師的“教”在發(fā)生作用,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他們的思維水平并沒有得到發(fā)展。為了改變這種單向的教學模式,教師提出引導學生深度學習,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主張,達成了“讓學引思”的教學共識。所謂“引思”,就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引發(fā)、引導、引領(lǐng)學生主動思考,確保學生的大腦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保持活躍的狀態(tài)。因此,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我就如何“引思”展開了自己的探索。下面,我從三個善于,即善于設境、善于設問、善于留白,談談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學生處于形象具體思維階段,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在感知與認識事物時,往往需要借助具體的事物或生活情境。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有善于設境的教學技能,將教學內(nèi)容放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以學生熟悉或是感興趣的情境,引發(fā)他們的情感共鳴,勾起學生內(nèi)在的好奇心,使他們的大腦獲得運轉(zhuǎn)的直接動力。
例如,在教學譯林版英語Unit 3《Is this your pencil?》這單元時,我在課前錄制了一個小視頻,并創(chuàng)設了“班級失物招領(lǐng)處”的活動情境,然后向?qū)W生提出求助:“熱心的小朋友們,你能幫助老師尋找它們的主人嗎?”在這個視頻中,我借助這些失物,插入“Is this your bag?Yes,it is. No,it isnt.”這兩個重要句型。同時,我利用“尋找失物”這個學生非常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勾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問題和任務,進入本課的話題學習中。
問是推動課堂發(fā)展的有效動力,是聯(lián)系師生之間的關(guān)鍵紐帶,它能夠讓學生生疑,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與探究欲望,引發(fā)學生主動思考。因此,在英語課堂中,教師不僅要善于設計問題,還要善于提問,特別是在語篇教學中,要以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有引導性的問題,開啟學生的思維大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促進課堂動態(tài)生成。
例如,在教學英語四年級Unit 4《I can play basketball》中的Story time時,我嘗試以動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看故事、聽故事,并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尋找答案。
1.Can Wang Bing play basketball?
2.Can Mike play basketball?
3.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too?
在觀看動畫視頻的過程中,學生很快就解決了這三個基礎(chǔ)問題,在小組的討論與交流中,他們對這個語篇對話有了自己的理解。于是,在學生談論得正激烈的時候,我再次拋磚引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帶著問題再探究語篇,深入對話。如此一來,才能夠循序漸進地打開學生的思維大門。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實現(xiàn)“引思”,就要敢于“讓學”。也就是說,教師應留出相應的教學空間,把課堂的主權(quán)還給學生,讓學生獲得動手實踐的機會,從課桌板凳中“解放”出來。因此,教師應善于開展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英語活動,在活動處留白,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在討論、交流、動手嘗試、上臺演示的過程中,將腦子里的想法轉(zhuǎn)變成實際的行動。
例如,在教學英語五年級Unit 4《Hobbies》這單元中Story time的拓展訓練環(huán)節(jié)時,我就創(chuàng)設了兩個活動情境,以探究活動的方式,啟發(fā)學生思考,誘發(fā)學生實踐,為學生提供更多表達與討論的機會。
Dance,dance,I like.
Draw,draw,you like.
We all like.
Read,read,I like.
Sing,sing,he like.
They both like .
在這個探究活動中,我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所學知識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將chant填寫完整,并隨著背景音樂,將這個chant唱出來。在chant的熱身下,我再引導學生開啟第二關(guān)——Play a game:sentence chain,要求各個小組以句子接龍的方式,快速介紹自己的愛好。通過這樣的形式,由淺入深,由小范圍到整個班級,使學生都參與到探究實踐中,以學生的活動促進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
總之,教師不能僅僅滿足于“授業(yè)”,而是要將教材中的知識與內(nèi)容原原本本地傳遞給學生,更要琢磨好如何“傳道”,何以“解惑”,啟發(fā)學生進行思考,鼓勵學生發(fā)揮想象,促進學生自主創(chuàng)造,提高他們用英語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把學英語變成用英語。
(責編 容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