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時振華
時振華Shi Zhenhua現(xiàn)為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中國畫學(xué)會副會長、山東美術(shù)家協(xié)會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山東畫院院聘畫家、曲阜師范大學(xué)兼職教授、山東當代書畫院山水畫院副院長、濰坊美術(shù)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濰坊同志畫社社長、濰坊文化館研究館員。
一些妄自菲薄的藝術(shù)實踐者和藝評家對中國文化的全盤否定起源于19世紀40年代的中國社會在世界地位中的衰落。西學(xué)東漸,病篤亂醫(yī);囫圇吞棗,大言化之……近二百年來,形式和言語隨著時代變換花樣,但在骨子里還是原來那個東西:就是非要把有五千年歷史、自成體系、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裝進西方人澆鑄的鐵籠子里!連中國畫最基本的精神表達—筆墨—也爭論得莫衷一是了。
戴著西方的戲劇理論的眼鏡來看中國的戲曲,用拳擊的規(guī)則裁判中國的武術(shù),用寫洋文的辦法來解釋中國的書法—用今天流行的一句話說,這叫“不靠譜”;用中國古人的一句話說,這叫“道不同不相與謀”。
畫事之余,讀了點石濤在四百多年前寫的詩句,在今天看來,遠比一些“生吞活剝”的所謂“理論”,來得實際而且深刻。
1.時振華 蓮塘之舞48cm×180cm 2018
書畫非小道,世人形似耳。
出筆混沌生,入拙聰明死。
—石濤《題春江圖》
中國畫的“形”和“神”的問題,早在一千年前就解決了。是詩人又是畫家的蘇軾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石濤和尚在這首題畫詩里,說得更深刻也更具體了。他除了把書和畫列為“非小道”(言外之意就是大道)的大事,把“形似”作為世人的一般見識外,還把用筆提升到了創(chuàng)造世界、表現(xiàn)乾坤的地步。石濤和尚是中國畫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一位用筆墨創(chuàng)造世界、表現(xiàn)靈魂的大家。他一語中的,入木三分??v觀一部中國美術(shù)史,中國畫的用筆,源于書法的筆法,從來就不僅僅是技術(shù)層面的問題,它還要達意與暢神,表現(xiàn)心象并且渲染意境。它在完成第一使命的同時,必須使原來毫無意義的線的本身具有生命的表現(xiàn),具有豐富的,幾乎可以獨立的精神內(nèi)容。任何藝術(shù),都是創(chuàng)作者精神世界自由充分的表達。表現(xiàn)在中國畫上,這種表達就靠了用筆的千變?nèi)f化來承擔。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個世界首先就是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當下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律動,由這個世界,生發(fā)出大千世界,也就是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所表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也正是中國畫“用筆”的精神來源。按照道家理論和太極學(xué)說,古老的“易”理成就了“一畫論”的審美理念。雖為“一畫”,實為“一點”,因為莫不是“積點成線”。一點就是一個太極、一個世界。每個點的精微都是綜合功夫的展現(xiàn)。真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無論中國畫有多大的含量,也全都是起于這千古一筆的。它承載了千百年來中國文化的信息,與中國的其他藝術(shù)是一脈相承的。這就說明,用筆是中國畫的核心價值基礎(chǔ)。這也從中國文化的維度證明,西洋畫之所以不像中國畫那樣強調(diào)用筆,是因為用筆造型的技術(shù)性是間接地服務(wù)藝術(shù)作品的精神表達的,而中國畫的“用筆”則是直接等同于精神傳達,也就是傅抱石所說的“可以獨立的精神內(nèi)容”。所以用筆是中國畫所特有的核心要素,是中國畫的第一要素。
2.時振華 南國春光136cm×40cm2016
盤礴萬古心,塊石入危坐。
青天一明月,孤唱誰能和?
—石濤《題畫詩跋》
這是石濤和尚一首著名的夫子自道的絕句。詩中所表達的萬古之心以及青天明月、塊石危坐、孤唱無和的心境,正暗合了古今中外千百年來大師和智者的孤苦追求。中國畫的用筆,從根本上說,就是這樣一種精神世界的表達和追求。
中國畫的用筆既然是創(chuàng)作者精神世界的表達和追求,則必然有高下、文野、雅俗之分。通過每個畫家的用筆方式或是筆法痕跡,完全可以看出作者有無大家之氣。因為它是人的身體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文化修養(yǎng)、筆墨功力、用筆方法等綜合而成的瞬間表現(xiàn)。當年,任伯年看到初學(xué)畫的吳昌碩的一條線就斷言:“比我畫得好,將必成大器……”爾后,已成大師的吳昌碩見到青年潘天壽的用筆,驚喜題詩:“天驚地怪見落筆……”
3.時振華 宇宙清輝68cm×68cm 2015
4.時振華 山穹蒼茫68cm×68cm 2016
“用筆”與佛教的禪一樣,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說的。在用筆的過程中,筆與墨的交融,筆與紙的交融,筆與心境的交融,用筆的節(jié)奏,用筆的愉悅,用筆表現(xiàn)物象的那種特有的感覺,等等,是難以形容的。其跡象超越了自然的物象,與人格、自然三位一體,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歷代先賢們形容筆意的感覺為:如屋漏痕,如折釵股,如金剛杵,如千里陣云,如高山墜石,如錐劃沙,如印印泥……
5.時振華 聽雨136cm×68cm2018
6.時振華 龍蟠虬結(jié)沖霄漢136cm×68cm2018
賓虹老飽經(jīng)學(xué)養(yǎng)終其一生,總結(jié)出用筆的五字真言—平、圓、留、重、變,既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德行,也有太極圖循環(huán)往復(fù)的用筆方式。它無窮的魅力包含著哲學(xué)的、心理的、品德的一種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價值判斷,超越了形象、色彩、布局甚至意境,從文化意義的角度明確闡述了中國畫的用筆屬“道”的范疇,使得在中國書畫的審美鑒賞中,用筆的筆法鑒賞成為最高的鑒賞。筆者認為,用筆的追求,內(nèi)源于畫家精神世界的追求;畫家精神世界的境界高下,決定了“用筆”的境界高下。所以高致者自有高致,鄙俗者求之不得。而一旦達到了大滌子這樣的精神境界,孤高感油然而生,可以對話者回到世界的本初,唱和者成為山間的孤石與天上的明月……
由此可見,用筆是中國畫的宿命,舍此即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畫。正所謂“用筆千古不易”。正如中國的京戲,離開了京戲唱念做打的規(guī)范,“味道”何在?
7.時振華 朗月清風136cm×68cm 2018
因此,過用筆關(guān)是成為中國畫畫家所必需的條件,也是唯一正確的修為路徑。也因此,筆墨功力和規(guī)范的積累更是需要人一輩子不斷努力。理論家形容此為:“‘自古華山一條路……’這條路就是用筆的關(guān),過了此關(guān)下山后方可‘條條大路通羅馬’,海闊天空,自由翱翔……”
說到家,中國畫入門的路徑只有兩個字:用筆;說到家,中國畫終極目的亦是兩個字:用筆。這就是中國畫家的世界,這亦是中國畫家精神和藝術(shù)的追求。
8.時振華 空山瀉月136cm×68cm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