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家庭教育;興趣班;理性方式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24-0054-03
【作者簡介】聶璐,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江蘇丹陽,212300)心理健康教師,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心理輔導。
一、家長選擇興趣班的誤區(qū)
興趣班,有時也稱特長班,通常是指學生學習專門知識或者學習某種技能的培訓機構,是學生在學校課堂之外進行學習的一種組織形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素質教育的推進,興趣班的種類越來越豐富,常見的有藝術、體育、科技、語言等類別,令人眼花繚亂,與此同時,家長在孩子上興趣班這件事上也出現(xiàn)了一些困擾。
(一)案例重現(xiàn)
案例一:涵涵媽媽來自農村,上了大學才發(fā)現(xiàn)周圍的同學琴棋書畫總有一樣能夠露一手,自己卻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藝,每次班級有聯(lián)誼活動,涵涵媽媽都是躲在一邊。自從有了涵涵后,她就下定決心:現(xiàn)在條件好,一定要把涵涵培養(yǎng)好,不能步自己的后塵。于是鋼琴、圍棋、書法、國畫興趣班都給涵涵報了,苦口婆心加上威逼利誘,希望涵涵能好好學習。
案例二:棟棟爸爸的朋友圈里,曬娃的、拉票的特別多。李家寶貝參加主持人大賽、張家兒子參加鋼琴初賽、孫家千金進入省數學奧賽決賽……天天看著這些光鮮的別人家的孩子,棟棟爸爸心里總有些失落,也想自己的棟棟成為棟梁,不能比朋友家的孩子差,最好也能得個獎、晉個級。周末,棟棟爸爸就開始帶著棟棟趕場子,東奔西走,輾轉于好幾個輔導機構之間。
案例三:甜甜媽媽最大的擔心就是以后甜甜考不上好學校、沒有好的出路,經常打聽從小學到高中的各種名校招生政策,提早作準備、提高競爭力。一聽說上什么興趣班有幫助,甜甜媽媽就想方設法地給甜甜報名,生怕稍有疏忽給甜甜這輩子的發(fā)展帶來不好的影響。朋友都勸她不要急,甜甜才剛上幼兒園,車到山前必有路。
(二)案例分析
以上三個案例中的家長都急切地給孩子報興趣班,他們是出于什么樣的心態(tài)呢?
1.補償心理。
涵涵媽媽小時候條件不好,自己在才藝方面有缺憾,而有了孩子后,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這是補償心理。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這種自卑感會推動個體去獲取成就。一個人感到自卑時,才會千方百計地去尋求補償。當涵涵媽媽自己無法在才藝方面獲得滿足時,作為家長,她就希望孩子在這方面有所發(fā)展,從而彌補自身的缺憾。
2.攀比心理。
“別人家的孩子”不光孩子討厭,家長也頗受他們影響。棟棟爸爸經常接收到優(yōu)秀孩子的信息,難免產生攀比心理,把棟棟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希望能超越別人。最關鍵的一點是,大家屬于一個圈子里的朋友,各方面的條件都相似,在這種情況下,最容易滋生攀比心理。
3.焦慮心理。
甜甜媽媽對于孩子的教育非常焦慮,其實現(xiàn)在有很多家長都處在焦慮中,有的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焦慮,有的無法從焦慮的泥潭中爬出來。孩子一天天長大,家長的焦慮也逐漸膨脹,“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家長都有的心理,這種心理恰恰反映出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焦慮。在焦慮的驅使下,家長就會去搶報各種興趣班和培訓班,這種行為只是把焦慮換一種形式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家長的焦慮可以暫時緩解,但是當孩子真正上了興趣班之后,新的焦慮又會產生,家長會擔心有沒有效、孩子學得好不好等。
家長在選擇興趣班時的心態(tài)肯定還會有其他情況,比如:周末沒有空帶孩子,只能送到社會上的培訓機構;認為孩子一個人在家很孤單,希望他(她)在興趣班中找到同伴;覺得自身的水平無法輔導孩子,希望孩子有專業(yè)的指導;等等??陀^地說,興趣班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不僅幫助孩子發(fā)展了興趣、拓寬了知識面、開闊了視野,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的相關能力也得到了鍛煉。長期堅持學習的孩子,真正實現(xiàn)了把興趣變成特長,同時意志力和耐挫力也得到提升,甚至有的孩子還在升學中獲得加分。但是在現(xiàn)實中,興趣班的確占用了孩子很多的休息時間,成為他們的負擔,給他們帶來了額外的壓力,孩子抵觸厭煩也是常有的現(xiàn)象。有的家庭因為興趣班,親子之間產生沖突,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家長該怎樣理性地面對興趣班呢?
二、家長對待興趣班的理性方式
1.尊重孩子的意愿。
興趣班應該是孩子的興趣班,所以家長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家長可能會認為,孩子這么小還不懂事,自己這樣做都是為他好。每一位家長的出發(fā)點都是好的,但是不要忘記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他會一天天長大,會有自己的想法和目標。家長不能無視孩子的內心需求,而要尊重孩子的興趣,聽聽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商量。如果家長一味地把自己無法滿足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強加給孩子,那么孩子的人生就不是他自己的了。
2.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
有的家長讓孩子上各種興趣班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與周圍人進行攀比,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只是家長的某種工具,親子之間缺少感情的連接。而且家長經常將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優(yōu)勢進行比較,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家長要認識到孩子之間的差異,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家長要去發(fā)現(xiàn)這些優(yōu)點并告訴孩子,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欣賞。家長也要為孩子做表率,認真工作并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追求,這些舉動孩子會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會以父母為榜樣,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3.處理好自身焦慮。
在一個家庭中,家長的過度焦慮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波折,家長因此而焦慮也是正常的,但是家長不能把這些焦慮全都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是一種錯誤的宣泄方式,只會讓孩子背負焦慮的壓迫,無奈而痛苦地上興趣班。家長需要自我反省,如果經常過分地擔心孩子以后的出路,逼孩子上各種興趣班,不妨靜靜考慮一下,是否是自己太焦慮了,這樣的焦慮是否影響到了孩子。然后用合理的方式宣泄這份焦慮,如向閨蜜傾訴、找朋友聚會、運動釋放負能量、看書修身養(yǎng)性等。
4.選擇適合孩子的興趣班。
受經濟利益的趨勢,社會上的輔導機構魚目混珠現(xiàn)象比較嚴重。因此,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家長首先要詳細了解興趣班的辦學資質、輔導教材、師資力量等情況。然后根據孩子的興趣、時間安排、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慎重選擇。有些家庭一到周末就呈現(xiàn)一種局面——孩子不是在上興趣班,就是在上興趣班的路上。不能因為興趣班而占用了親子間交流的時間?,F(xiàn)在很多培訓機構都開設了體驗課,家長可以讓孩子先去試上,多上試聽課,多比較,看看孩子是否有興趣,然后再做出決定。
5.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孩子對于某個興趣班一開始很喜歡,沒過多久就不喜歡了,這是常見的現(xiàn)象。因為兒童早期興趣比較不穩(wěn)定,一般要在15歲以后才趨向穩(wěn)定,有些人在成年后興趣也會發(fā)生改變。所以在上興趣班的過程中,家長需要充當助推器,兼顧孩子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直接興趣是對活動過程本身的興趣,間接興趣是對活動過程結果的興趣。有位心理學教授鼓勵女兒彈鋼琴的方法就很巧妙。女兒第一次在家練完琴,教授就充滿感激地對女兒說:“謝謝女兒!你的琴聲太有魔力了,爸爸的疲勞都被這神奇的音樂給化解了,爸爸感覺很輕松!”無論女兒彈得怎么樣,教授總是感謝女兒的琴聲,從不在孩子面前談鋼琴考級的事情。后來漸漸養(yǎng)成習慣,教授每次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女兒都會主動彈琴,而且越彈越帶勁,進步明顯,考級自然也順利通過。對彈鋼琴本身的興趣是直接興趣,彈鋼琴能消除爸爸的疲勞是間接興趣。教授將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有機結合,充分調動了女兒彈鋼琴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