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焦慮無奈的師長
一天中午,一位班主任帶著一位中年男性急匆匆地找到我,為了小B的事情向我求助。小B,女,高中一年級學生,愛“說謊”,在校不喜歡與同學交往,在家里也不與父母交流。她從小就有從家里偷錢的行為,剛開始沒有被發(fā)現(xiàn),數(shù)量也少,最近一次竟偷了好幾百,還買了一個手機。她經(jīng)常在課間用手機上網(wǎng)、聊天,還與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家長和老師都很著急。跟著班主任一起來的中年男性是小B的父親。
二、架構(gòu)橋梁,讓心融通
1.第一次咨詢:走近孩子,開啟心扉,建立關(guān)系。
小B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個子很高,很清瘦,大大的眼睛,很文雅,很難將她與“慣偷”“撒謊”等詞聯(lián)系起來。為了緩解緊張氣氛,盡快建立信任關(guān)系,我倒了一杯水遞給她,并與她聊起了興趣愛好、學校生活,說明了保密的原則。小B慢慢打開話匣子:“在班里有一些不開心的事……不喜歡與父母溝通,在家感覺煩……”我耐心地傾聽,不時給予積極的回應(yīng),鼓勵她繼續(xù)說下去。隨著表達、傾訴和宣泄,小B坐直了身體,面部的表情更加豐富和自然,說話的聲音也變得更加有力。
2.第二次咨詢:看到行為背后的需求,接納自我,承諾改變。
有了前面信任與和諧關(guān)系的建立,此次輔導直入主題,請小B訴說自己對中學生使用手機、上網(wǎng)等問題的看法,我給予積極關(guān)注與回應(yīng)。隨著咨詢的深入,小B進一步坦承了自己從家里“拿”錢買手機的事實,言語中流露出懊惱和悔恨。我耐心地傾聽,并利用薩提亞冰山理論引導她去分析從家里拿錢給自己帶來了什么,讓她看到自己行為背后真正的需求,重新認識自己的行為,從心里接納自己,下定改變的決心。
我們還就她如何改掉從家里“拿錢”的習慣、打算從哪些方面改善等問題做了一些深入的探討,教她使用行為強化、暗示冥想、厭惡法等來改變過去,重綻自我。
3.第三次咨詢:轉(zhuǎn)換視角,體驗不同的感受。
此次輔導小B談了自己在這周的感受和嘗試做出的改變,更多談到的是在家庭中的壓抑、煩躁及對爸爸的不良感受。為了幫助她改變對爸爸的感受,讓她感受到爸爸的關(guān)愛,我讓小B回憶了與爸爸相處的快樂時光,又通過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探討了如何與家人溝通、相處的問題。臨走前約定她回去后找個時間心平氣和地與爸爸溝通,把自己在家真實的感受及對爸爸的感謝告訴爸爸,把對爸爸及家人的愛表達出來。
4.第四次咨詢:親子互動,讓愛流通。
這次小B和爸爸一起前來。征得小B的同意,我首先跟爸爸做了一些溝通,向爸爸介紹了小B不良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背后真正的內(nèi)心需求,分享了青春期孩子的特點,模擬了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爸爸談了很多,言語中流露出自責和對女兒的愧疚,覺察到了這些年由于忙于生意,忽略了對孩子的關(guān)注,更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和感受。爸爸表示會好好改變自己,我對爸爸能夠及時覺察自己給予了積極回應(yīng)。
為了讓父女之間能夠有良好的互動,讓愛在彼此之間有效流通,我讓爸爸和小B分別談了對方讓自己最感動的一件事及對方的五個優(yōu)點,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對彼此表示感謝;為了增進父女之間的感情,提升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和勇氣,讓他們說說對對方的期待和自己可以為之改變的地方。最后請他們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收獲,讓本次咨詢效果得到升華。
5.第五次咨詢:投入行動,知行合一。
咨詢進入尾聲,我?guī)е通過回放錄像的方式一起回顧了前面幾次輔導,對前面的幾次輔導做了一個總結(jié)和效果鞏固,并與小B一起對她未來的學習和生活進行了憧憬和規(guī)劃。我真誠地祝愿她能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輔導結(jié)束后,小B每次在學校見到咨詢師都主動打招呼,很熱情也很真誠。
從班主任處了解到,小B此后沒有偷竊、撒謊行為,與同學相處得很融洽;家庭氣氛和諧,與父親相處愉快;成了學校學生會的一員,成績有了穩(wěn)定的進步。
三、案例引發(fā)的思考
1.抱持的態(tài)度,看到孩子行為背后的需求。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為都是在一定的心理因素支配下產(chǎn)生的。因此,面對來訪者的任何“問題”,都需要用抱持的態(tài)度,充分理解孩子,能看到孩子問題背后的需求、渴望和期待,挖掘孩子身上積極的資源和能量,引領(lǐng)他們一步步走出困擾,走向新生活。
2.營造愛的港灣,促進愛的流通,靜待花開。
家庭是最初影響人們的環(huán)境,改變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可能改變?nèi)说囊簧?。因此,營造一個和諧、輕松的家庭環(huán)境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家長要學會暫時放下自己原有的價值體系,跳出自己本來的參考框架,設(shè)身處地地進入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洞察孩子內(nèi)心的需求,不帶任何偏見地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觀念,感同身受地體驗孩子的真情實感,注重自身的改變,讓“愛”在彼此間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