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際交往;關心;界限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24-0072-03
【作者簡介】王崢磊,江蘇省江陰市第二中學(江蘇江陰,214400)教師,一級教師。
【設計理念】
高中生正處于青少年階段,根據(jù)埃里克森心理發(fā)展階段理論,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需求是親密需要,人際交往的愿望強烈,對友誼有著迫切的需要。青少年能否與同伴建立親密的友誼,對促進其社會功能發(fā)展極為重要,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往往在與人交往方面存在障礙。明確人際界限,把握人際交往的距離,掌握人際交往原則,對他們來說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一課。
【教學重難點】
1.了解人際交往的距離,明確人際交往有界限。
2.在體驗和分享中學會如何交朋友,適度關心他人,尊重他人需要及想法。
【教學方法】
體驗式學習法、小組合作討論法等。
【教學過程】
一、暖心篇——感知關心不越界
教師:很高興和同學們相遇在心育活動課堂,讓我們先來做一個熱身游戲。
1.游戲:你拍拍,我拍拍。
(學生2人一組做游戲,一人站前一人站后。)
讓我?guī)湍隳竽蠹缪?,捏呀捏呀捏呀捏,我輕輕地捏,我重重地捏。(換個方向)
讓我?guī)湍愦反繁逞?,捶呀捶呀捶呀捶,我輕輕地捶,我重重地捶。
教師:剛才被人捏肩、捶背有什么感覺?
學生:舒服、開心、熱鬧……
教師:很好,不管大家平時學習多么忙碌,空余時間幫同學捏捏肩、捶捶背,互相關心會讓人感覺開心、舒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關于關心的話題。接下來我們再繼續(xù)游戲。
讓我?guī)湍闳嗳嘌。喟∪喟∪喟∪?,我輕輕地揉,我重重地揉。
讓我?guī)湍闩呐钠ü砂?,拍啊拍啊拍啊拍,我輕輕地拍,我重重地拍。
老師:同學們,有困難嗎?你覺得你能進行下去嗎?
學生1:能,因為我們是好朋友。
學生2:不能,感覺不好意思。
教師:在剛才的游戲過程中,同學們因為肢體上不同部位的接觸而產(chǎn)生了不同的反應,說到底,就是因為人心理上對他人存在一定的安全距離,這也就是心理學上的“心理距離”。
2.播放“心理距離”動畫視頻。
親密接觸:相距約0.5米之間,這種距離適于親密關系中,如夫妻、情侶之間。
私人距離:0.5~1.5米,朋友、熟人間。
禮貌距離:1.5~3米,用于處理非個人事物的場合,如進行一般社交活動。
一般距離:3~7米,適用于非正式的聚會,如在公共場所看演出等。
教師:人與人之間的關心應該保持適當?shù)木嚯x,才會讓彼此都感到舒服,關心一定要注意界限。
設計意圖:課前先設置課堂規(guī)則,學生共同遵守。通過游戲活動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環(huán)境,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際交往存在界限。
二、煩心篇——剖析關心不越界
1.情景劇。
PPT出示:請每個小組代表自由選擇下面的情景劇,選派組員進行表演,并依據(jù)劇情發(fā)展給這個情景劇加個結局。
(1)小強體育課上不小心受了傷,有的同學送來了創(chuàng)可貼,有的同學提出要背他回教室。
(2)章允很希望獨立完成一道難解的數(shù)學題。思考很久后,剛有點眉目,同桌就熱情地在一旁“指點江山”,告訴他解題思路。
(3)小婉看見自己的同班同學樂樂在校門口與一個帥氣的陌生男孩一起離開,第二天她就迫不及待地送去“關心”,告訴樂樂不要早戀,會影響學習……
教師:同學們覺得這些關心是否恰當?如果不適當,我們該如何做才能讓同學感到溫暖?
學生1:事例1比較恰當,當同學有困難時,適時伸出援助之手。
學生2:事例2不恰當,應該給對方空間,當對方解決不了或者向你求助時再進行幫助。
學生3:事例3不恰當,在不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不能輕易下判斷,這時候所謂的幫助只會造成他人的反感。
教師:正如剛才同學們所說,有些關心是恰當?shù)?,而有些關心則超越了關心的界限,讓人感覺不舒服甚至反感。
2.敞開心扉。
覺察界限:列舉幾種你最不喜歡的朋友關心的情形。(小組討論)
覺察小結:記下自己之前不了解或忽略的想法。
教師:你以前有沒有出現(xiàn)過這種情況?你覺得同學剛才提到的最不喜歡的關心情形對你有什么啟發(fā)?以后怎樣能讓同學感受到我們關心的溫暖?
學生1:我覺得關心前應該首先了解對方的真實情況。
學生2:關心應該考慮對方的感受,不應該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
教師:正如同學們所說,關心應該力所能及并保持獨立,尊重對方并把握好距離。剛才同學們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在關心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地方,那古人是怎么做的呢,他們的做法是否對我們有所啟發(fā)呢?
3.借鑒古人。
播放朗誦錄音:《孫權的“窺視墻”》
三國時期,呂蒙和孫權兩人常以兄弟相稱。呂蒙生病后,孫權擔心呂蒙,每天都要親自探望好幾次。每次呂蒙都強行坐起來,行君臣之禮,這樣一來反而影響了呂蒙休息。
學生思考:如果你是孫權,你會怎么做呢?
后來,孫權趁呂蒙睡著了,找人悄悄在呂蒙房間的墻壁上挖了一個小洞。孫權不再每天親自去看望呂蒙,而是通過這個小洞偷看。有人問孫權:“既然主公那么關心他,為何不親自去看望?”孫權回答:“我關心他并不是為了讓他知道。如果因關心而增加了他的負擔,那反而不好了。”
教師:聽完孫權的故事,對你和朋友之間的相處有沒有什么啟發(fā)?
學生1:幫助別人應該無私,不一定非得讓別人知道。
學生2:放下君臣之別真誠地幫助,才能真正走進人的內(nèi)心。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劇表演的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越界的關心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以古喻今,以孫權和呂蒙的事例為引領,讓學生明白關心他人時應有無私的胸懷,不求回報。
三、舒心篇——提升關心不越界
1.小組討論。
教師:請大家根據(jù)剛才的活動感悟及交流,總結出一些朋友間互相關心的方法或原則,并交流分享,每小組匯總大家的想法形成三個關鍵詞語。
小組代表上臺把總結的關鍵詞語張貼在事先準備好的“友誼的小船”圖紙上。
教師根據(jù)學生回答總結歸納出人際交往中互相關心的關鍵詞:距離、平等、無私、感恩、欣賞、尊重。
2.學以致用:反轉(zhuǎn)劇。
教師:學習了同學間、朋友間的互相關心,但有一種關心我們一直在面對,卻始終無法正確處理,那就是親子之間的關心,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呢?希望大家運用本堂課所學,課后討論如何正確處理。
PPT出示案例:“有一種冷是媽媽覺得你冷”,天氣不是很冷,媽媽非要讓你穿上你不愿意穿的秋褲,你為此和媽媽吵了一架。
學生小組合作,將這則“關心越界”的案例通過情景劇表演的形式,將其反轉(zhuǎn)過來,可以從母親角度反轉(zhuǎn),也可以從孩子角度反轉(zhuǎn)。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內(nèi)容,總結人際交往中互相關心的關鍵詞,加深對本課主題“關心不越界”的認識。反轉(zhuǎn)劇表演,可以讓學生及時運用課堂所學內(nèi)容,正確處理親子關系中的“關心不越界”。
【教學反思】
本堂心理課試圖引導學生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存在界限的,越界容易讓人反感,甚至影響朋友間的友誼。因此,我們需要認識到這個界,并學會一定的方法讓人際交往不越界,讓友誼的小船不斷前行。
本課先通過暖場游戲讓學生認識到因關系親疏、性別差異、個性差異等原因人與人之間存在一定的界限,繼而用“心理距離”視頻加深學生的感受。一系列發(fā)生在學生身邊的心理情景劇,則引導學生思考合適與不合適的關心所產(chǎn)生的不同效果,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的關心方式。將同學間關心的正確處理,引申到如何處理長輩的關心。
【課堂點評】
心理課的目的是針對學生現(xiàn)有心理發(fā)展現(xiàn)狀,根據(jù)本班學生共性的心理問題,結合教材內(nèi)容做深入細致的感受、體驗、對質(zhì)、澄清與認知重建。學習方法,是在活動中體驗、覺察、反思、領悟。教學方法是先跟后帶,緊貼學生的感受與認知,并沒有直接告知與提出要求。
班會課的目的是解決班集體建設中的各種問題。學習方法是了解、參與制定并遵守各種規(guī)則。教學方法是通過各種正反實例,運用表揚與批評的手段,懲惡揚善,達成清風氣正的班級建設目標。
因此,心理課適合解決學生個性健康發(fā)展的問題,而班會課適合解決學生社會化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二者指向不一,學習方法與教學方法自然就要不同。
本節(jié)課中,王老師在破題方面做得很好,在思考關心這一議題時,他分出了界—越界—不越界的三個層次來討論,逐層深入展開。
從學習方法來看,播放“心理距離”動畫視頻、《孫權的“窺視墻”》錄音都是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可以省去,這樣就可以把時間留給反轉(zhuǎn)劇內(nèi)容呈現(xiàn),學生學到的方法才有機會運用。
從教學方法來看,把課堂三環(huán)節(jié)設計為暖心、煩心與舒心三個板塊,有游戲、有情境、有表演與討論。
外在的告知內(nèi)容刪除一些,學生分享、教師理答與回應的部分就可增加內(nèi)容,課堂師生情感與思維編織的密度會增大,整節(jié)課的流暢度就會提升。否則,師生會忙于在各種活動中穿梭,而缺乏停頓與整理,學生內(nèi)在的情感與思維的重組就會流于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