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音樂治療;焦慮;小學新生
【中圖分類號】G4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24-0041-03
【作者簡介】施英,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文萃小學(江蘇蘇州,215006)培訓處主任,高級教師。
一、小學新生的入學焦慮成因分析
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是一個孩子在人生早期所經(jīng)歷的一次重大轉(zhuǎn)變,對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焦慮是小學新生較常見的情緒問題,是一種復雜的、綜合的負性情感,常會表現(xiàn)為不安、煩躁、驚慌,行為上變得退縮、過度順從,或暴躁、恐懼上學等。分析小學新生入學焦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離開熟悉的老師和同學產(chǎn)生的孤獨感。
在幼兒園里,通常班里配有兩位主班老師和一位保育員,老師與孩子的溝通和互動機會較多,幾乎是一整天的活動都在一起;而到了小學,往往是一個班主任和多位任課老師面對四五十個孩子,老師們沒有辦法與孩子一一及時溝通,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種被老師忽略甚至冷落的感覺,加上新的同學關系還沒有建立,難免產(chǎn)生孤獨感。
2.家長的高期待高要求帶來的壓力感。
幼兒園的學習以激發(fā)興趣為主,家長很少對孩子提出硬性的學習要求。但進入小學后,家長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不少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得好好抓了,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對孩子提出一系列要求:“你上課一定不能開小差”,“你的默寫必須得一百分”,“你必須考出好成績”……孩子每天的表現(xiàn)成了家長情緒的“晴雨表”,家長的焦慮情緒直接感染孩子,致使孩子也產(chǎn)生了焦慮。
3.對小學各項規(guī)章制度產(chǎn)生的畏懼感。
在幼兒園里,孩子們在輕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下以游戲為主開展活動、進行學習,而小學對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有較嚴格的要求,坐、立、走都有明確的要求,講究制度化、秩序化,學習內(nèi)容以學科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為主,各項任務都會規(guī)定完成的期限,他們會明顯地感覺到約束太多、不夠自由、學習負擔重。入學前,孩子帶著對小學的憧憬而來,卻因“小學不好玩”而產(chǎn)生失落感和畏懼感。
二、音樂療法對情緒調(diào)節(jié)的優(yōu)勢作用
音樂療法是一門新興的,集音樂、醫(yī)學和心理學為一體的邊緣學科,治療師運用一切與音樂有關的活動形式作為手段,幫助被治療者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音樂療法的技術可以分為三種:接受式音樂治療、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和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音樂療法與其他心理治療方法相比有其獨特的優(yōu)點,具體表現(xiàn)為:
1.音樂治療的直接性。
根據(jù)大腦左右腦分工理論,控制情緒體驗的右腦和控制理性分析的左腦是分開的,因此,當被治療者體驗、感知音樂時,不需要經(jīng)過左腦的理性加工與分析,可以繞過人的認知系統(tǒng)直接作用于人的內(nèi)心。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通過有組織的樂音形式,表達人的內(nèi)心情感和外部世界,能直接讓人感受到音樂傳遞的情緒信息,產(chǎn)生相應的情緒反應。
2.音樂治療有助于情緒表達。
音樂的高低、強弱、起伏等都能引起情緒的相應變化,音樂治療正是利用音樂對情緒的影響力,以改變情緒為手段,最終達到改變認知和行為的目的。治療師可以將容易引起焦慮的情緒用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讓被治療者在感知音樂或者演奏樂器中自由探索,充分體會與焦慮有關的緊張、生氣、傷心、憤怒、痛苦、恐懼等情緒,為下一步的情緒管理作準備。
3.音樂治療有助于形成社交團體。
音樂活動本身就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不需要通過語言溝通便能將不同性格、喜好、年齡的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交流互動的社交團體。通過音樂活動,為被治療者提供輕松、愉快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使其在音樂活動中充分表達自我,宣泄內(nèi)心情感,體驗成就感,獲得社會交往能力,促進身心健康。
對于剛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孩子來說,音樂可以突破他們言語能力的局限,用音樂幫助他們逐漸形成對自我的探索、對情緒的認識和對外在團體的認識,滿足心理需求,轉(zhuǎn)化情緒感受。
三、用音樂療法調(diào)適焦慮情緒的實施途徑
1.接受式音樂治療讓學生與幼兒園生活連接。
接受式音樂治療又稱為聆聽式音樂治療,主要手段為音樂治療師根據(jù)被治療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音樂進行干預,從而達到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的目的。
開學之初,不用急于對學生提出小學生活的種種要求,讓他們在一首優(yōu)美抒情又略帶傷感的歌曲《老師》中回憶從小到大教過自己的老師,努力在頭腦中勾畫出自己喜歡的老師的樣子、老師對自己的付出,以及自己為什么最喜歡這位老師等。在音樂聲中進行冥想,容易讓學生靜下心來去回憶、思考,激發(fā)他對往事的留戀和對老師的感激之情。當聽到“老師啊老師,你像我兄長;老師啊老師,像老朋友一樣;老師啊老師,是我學習的榜樣;你給我的一切,我永遠不會忘”時,不少學生會抑制不住對老師的思念,流下感動的淚水。這樣的音樂與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同步,學生會產(chǎn)生共鳴。等到學生悲傷的情緒得以宣泄后,再讓他們思考:“猜一猜,你最喜歡的老師希望你現(xiàn)在以怎樣的態(tài)度、行動來面對學習和生活?”學生會從原來的悲傷、不舍的情緒中走出來,把深深的感激和想念化為動力。這時候,再讓學生聆聽節(jié)奏歡快、輕松活潑的《上學歌》,學生的心情會因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而變得積極明亮起來。
2.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讓學生學會與人相處。
再創(chuàng)造式音樂治療強調(diào)被治療者的參與性,通過演唱歌曲、演奏樂器、律動表演等方式,被治療者參與到各種音樂活動中去,將內(nèi)心的情感通過音樂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對于一年級的新生,新成員之間的相互熟悉可以從音樂律動開始。通過播放一首風趣詼諧的《握手舞》,將學生帶入一個歡樂的音樂世界。指導學生在聽到樂曲的主旋律時跟著節(jié)奏自由行進,每聽到一個延長音便與一位伙伴握手。整首樂曲結束,每一位學生能與十多位同伴握手問好,同學之間變得熱絡起來。當學生逐漸在新的集體中找到歸屬感,焦慮感也就隨之降低了。
除了因缺少新伙伴帶來的焦慮感,新生還或多或少面臨家長給予的學習壓力,因此產(chǎn)生焦慮。家長的要求差別越大,則孩子越容易焦慮,他們常常會感到失落,認為“進了小學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自己了”??勺寣W生把歌曲《爸爸媽媽聽我說》用情景劇的形式表演出來,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并鼓勵學生回家給父母演唱歌曲,聽聽父母的心里話,促進親子之間的相互理解和有效溝通。
3.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建立規(guī)則感和秩序感。
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通過讓被治療者在樂器上隨心情彈奏節(jié)奏或音符達到治療的目的,被治療者不需有任何音樂基礎,只要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演奏即可。學生以8~10人為一組,各自選擇一樣樂器進行即興演奏,可以是事先確定主題的標題性演奏,也可以是不確定主題的無標題性演奏。學生的個性特點和人際關系會在即興演奏的過程中得以展現(xiàn):有的因克制收斂而表現(xiàn)得小心翼翼,有的因以自我為中心而表現(xiàn)得強勢無禮。隨著時間的推移,成員會意識到音樂的雜亂無章,進而嘗試改變,學習怎么改變自己、適應他人,最終達到演奏出和諧的音樂的效果。通過即興演奏,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作為集體中的一員,對整個班集體的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讓團隊溫馨、和諧、有凝聚力,每一位成員都要把集體和他人放在心中,遵守集體公約,共同合作,奏出和諧悅耳的樂章。
總之,音樂作為調(diào)適小學新生入學焦慮的一種媒介,在受過專門訓練的音樂治療師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tǒng)干預下,能幫助學生識別情緒、接納情緒、管理情緒,促進其更快更好地適應新學校的生活。
【參考文獻】
[1]朱麗葉·阿爾文.孤獨癥兒童的音樂治療[M].張鴻懿,等,譯,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8.
[2]高天.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