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家庭系統;界限;等級;規(guī)則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32-0063-02
【作者簡介】王天文,南京玄武區(qū)中小學生心理援助中心(南京,210016)主任,心育教研員,高級教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注冊系統心理師,江蘇省教學名師,南京市心理學科帶頭人,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特聘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校外碩士生導師。
素有心理治療“第四勢力”之稱的家庭治療流派認為,個體心理困擾是家庭系統問題的反映。家庭系統的問題常體現在家庭互動上,而影響家庭互動的三大要素分別是:界限、等級和規(guī)則。《放下 接受 分享》(以下簡稱《放》)中的小L、《用電影開啟你的心門》(以下簡稱《用》)中的小盼和《厲害了,小楊哥》(以下簡稱《厲》)中的小楊,這三位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都經歷著父母離異的現實,也都有渴望健康成長的內驅力,這讓咨詢師有機會幫助他們接納家庭現實,在個人、家庭和學校集體中尋找資源,邁向身份認同和接納自我的成長旅程。
20世紀50年代正式登場的家庭治療流派擁有一套深具開放性的理論體系,即無論咨詢師是心理動力取向、認知/行為取向,還是經驗/人本取向,抑或結構、溝通/策略取向的家庭治療,都擁有一些共性的視角:他們認為家庭整體運作和功能的發(fā)揮,是依賴于家庭內部個體、配偶、親子和同胞四個次系統的互動實現的。從家庭視角看,三位中學生的“癥狀”緣于家庭配偶這一次系統從法律層面解體(父母離異),因此,這三位的“癥狀”再次詮釋了家庭治療流派的核心觀點:個體的癥狀是一種失功能的解決家庭問題的方法。此時,咨詢師的及時介入,起到了幫助學生重新適應家庭新的格局和變化、發(fā)現家庭功能新平衡點的作用。
一、界限的重劃
家庭內部存在一定的界限,清晰的界限有助于維持彼此間的分離,同時也增進整個家庭系統的歸屬感,否則,會導致家庭結構不合理,從而產生問題?!斗拧分械淖稍儙熢谂c16歲高一女生小L交談時,清晰地看到其夾在父母之間的糾結,家庭親子次系統和配偶次系統間的界限被混淆了。父母這對配偶次系統之間的愛恨情仇過多地滲透進了親子次系統中,女兒被迫成為父母之間的“第三者”。她不僅是情感糾結的見證者,而且被迫成了評判者,這不是處于青春期的女孩能夠承擔的。所以,當界限被打破的時候,父母之間的權利爭斗引發(fā)小L的焦慮、沖突,對其而言起到了防御作用。咨詢師的精彩之處在于:運用家庭治療中最常用的關系性提問方式,引導她對自己的身份和角色進行對比,幫助她分清界限。讓我們從原文的這段來細細體會:“是呀,可能在你爸爸眼里你媽媽不是他理想的妻子,但在你眼里她是個好媽媽。我們在生活中總有很多角色,你是老師的學生,是同學的伙伴,也是爸爸媽媽的女兒……”這是咨詢師第一次精妙的澄清,界限就這樣被重新劃分出來。咨詢師的第二次精妙澄清:當小L告訴咨詢師,她決定要去爸爸家住一天后,咨詢師問:“你爸爸邀請你的?”“不是,我還沒跟爸爸說?!薄芭?,是你自己的主意!”這次不僅僅是澄清,還幫助小L重構界限。
對界限的澄清和重構,讓經歷和見證了父母離婚的高中女生,慢慢成長為一個懂得怎樣去愛的人。
二、等級的解構
關于等級,可以從《用》一文中咨詢師對來訪者小盼的描述——“父母離異,留守兒童,隔代教育”開始分析。這些詞語都彰顯著一個含義,那就是等級。從社會文化層面看,弱勢群體中包含離異家庭的兒童和留守兒童,這種群體文化賦予的標簽性內涵已經不言而喻;從民族傳統習慣來看,隔代教育對中國而言是普遍現象;但是從家庭系統角度看,父母才是家庭的核心軸,越俎代庖任何次系統都會給其他次系統帶來混亂和沖突。
家庭系統中的各次系統有自己的功能、責任和權利,保持各次系統的等級關系,家庭功能才可以維持常態(tài),這就是家庭治療模式所闡述的等級內涵?!队谩肺闹械男∨?,16歲的高一女生,父母離異,父親再婚,與繼母、弟弟在外地生活,而她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這一現實狀況給小盼帶來了家庭次系統等級的混亂。
對小盼而言,咨詢師的行為作業(yè)——給弟弟寫信、跟父親通電話意義非凡:加深與不同等級家庭成員的關系紐帶,有利于身份認同,空間距離不再是導致內心沖突(被拋棄感)的原因;與同學相處方法的具體指導,也是從家庭中學習與同等級親人互動經驗的拓展;澄清爺爺摔傷的責任不在于小盼,這點使她充分意識到等級之間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從而減少自卑感。
三、規(guī)則的彈性
家庭治療模式認為,規(guī)則是家庭成員在互動中約定或者自然形成的行為規(guī)范及價值觀念,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模式。這種模式具有固定性,逐漸形成家庭規(guī)條,對個體行為起著監(jiān)管和控制的作用。任何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規(guī)則系統,如尊老愛幼、贍養(yǎng)老人等。
《厲》文中的小楊是個14歲的初二男生。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增加家庭次系統的靈活性可以幫助他們成為獨立的、有擔當的個體。小楊有個不斷打破規(guī)則的父親,包括打破社會規(guī)條(借錢不還,自己躲出去)和家庭規(guī)條(難以承擔起父親、丈夫和兒子的責任),這讓小楊認為,不遵守規(guī)則會帶給家庭成員痛苦,但也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這種沖突作用在小楊身上表現為:在學校遵守規(guī)則,學習優(yōu)異,而通過在家與奶奶發(fā)生沖突來宣泄內心的憤怒和不安。因此,小楊的內在沖突與規(guī)則密不可分。
咨詢師用“擔當”幫助小楊尋找遵守規(guī)則的最佳平衡點。競選班長讓小楊學會處理好遵守和打破的關系。咨詢師鼓勵小楊多動腦筋,為班級管理提供新思路,打破在家中以沖突表達憤怒的模式。在為班級做貢獻和緩解與祖輩關系的同時,小楊進一步意識到:競選班長的結果不會影響到對自己價值的認可,這打破了小楊原有的信念規(guī)則。咨詢師的作用在于:幫助小楊不再僵化地堅持原來的規(guī)條,而是有彈性地執(zhí)行規(guī)條。正是這份彈性,使得小楊獲得了安全感,并增強了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繆建東.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陶勑恒.心理咨詢與輔導(一)[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