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認為,樂觀型解釋風格是個體可以在后天學習過程中通過訓練習得的。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訓練兒童形成樂觀解釋風格是非常有益的。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教會兒童尊重客觀事物本身;在事實中捕捉自動思維;對自動思維進行評估,從細節(jié)中尋找例外;化解災難性思維,擴充例外,從而幫助兒童獲得自信,形成樂觀型解釋風格。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解釋風格;訓練方法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16-0061-03
【作者簡介】王菊紅,湖南省湘陰縣第一中學(湖南湘陰,414600)心理健康教師,高級教師。
一、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兒童樂觀解釋風格概述
1.概念解析。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倡導心理學不僅要研究人的各種心理問題,還特別需要研究個體的各種美德、積極品質(zhì)和潛在能力等。塞利格曼提出獲得幸福的關鍵是人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即歸因方式,歸因方式會影響個體對幸福的定義,因此,他提出了“解釋風格”這一概念。
解釋風格以歸因理論為基礎,是指個體對成功或者失敗進行歸因時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傾向,具有穩(wěn)定性。塞利格曼認為解釋風格自兒童時代開始發(fā)展,如果不發(fā)生意外也不進行干預,就會保持不變。解釋風格可以分為兩種:樂觀解釋風格和悲觀解釋風格。樂觀解釋風格是指個體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好事件進行解釋時,歸因為內(nèi)在的、穩(wěn)定的、普遍的原因;對已經(jīng)發(fā)生的壞事情進行解釋時,則歸因為外在的、不穩(wěn)定的、特定的原因。悲觀解釋風格則相反。塞利格曼認為,樂觀解釋風格是個體可以在后天學習過程中通過訓練習得的。
2.兒童解釋風格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原因分析。
根據(jù)解釋風格的定義,塞利格曼和他的團隊開發(fā)了《兒童歸因風格問卷》(The Children’s Attributional Style Questionnaire,CASQ)。三年來,筆者根據(jù)塞利格曼團隊的《兒童歸因風格問卷》,對8~14歲的兒童進行“解釋風格”的測驗與訪談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1)調(diào)查組兒童的解釋風格比塞利格曼書中所提供的美國兒童的常模要悲觀;(2)調(diào)查組兒童解釋風格悲觀的主要原因是人格化分數(shù)過高,根據(jù)塞利格曼對人格化數(shù)據(jù)的分析,調(diào)查組的兒童屬于自責型,即當事情不順利時,人格化分數(shù)高的兒童會進行內(nèi)部歸因,怪罪自己,即使事情不是他們的錯,他們依然會感到內(nèi)疚、失去自尊。
為了解兒童“內(nèi)歸因”形成的原因,筆者在冬令營和夏令營的活動中對學生進行了詳細的觀察與比較,并對他們的父母進行了訪談與調(diào)查,歸納了兒童“內(nèi)歸因”的四個基本原因:第一,受“以責人之心責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第二,父母對兒童的高要求;第三,學校強調(diào)應試教育;第四,社會對成功教育的推崇。
鑒于上述原因,筆者根據(jù)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對“樂觀解釋風格”的訓練方法以及實際工作經(jīng)驗,總結了幾條切實可行、可供操作的訓練方法。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兒童樂觀解釋風格的訓練方法
1.尊重事實本身。
人類個體的認知是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的主觀反應,個體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在頭腦中進行信息加工的時候會有加入主觀判斷,自動思維會因此介入,人們就容易失去對外界事物的客觀公正的評價。在訓練兒童樂觀解釋風格之前,教師自己首先要學會識別自動思維,也要教會兒童對外界事物進行觀察和描述,而不是加以評價。所謂觀察就是能夠像照相機一樣記錄事實本身,而描述是將自己看到的情形盡量客觀公正地表達出來,不要加以評論。
如“他不理我了”,具體的事實和情形是什么呢?“他不跟我講話”,或許他只是在想其他問題,或許他需要時間來緩和情緒,又或許只是他的眼睛不看著我,他的心里并非不想搭理我……總之,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推測他人的內(nèi)心世界,我們要做的就是觀察對方的表情、肢體動作,客觀描述看到的一切以及自己的感受。我們可以這樣表達:我看到你轉(zhuǎn)過身去,眼睛不再看我了,你的眼睛有些迷茫地看向遠方,我不知道你具體想到了什么,你可以告訴我嗎?
這樣具體的實例常常是咨詢師在咨詢中用來澄清事實的手段,我們同樣可以在成人和兒童的交往中使用。這種尊重事實本身,引導不同思維角度的方式,為在事實中捕捉自動思維帶來了很多便利。
2.在事實中捕捉自動思維。
在我們面對事實本身的時候,就可以從中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而不是我們的主觀臆測??僧攦和瘺]有形成對事實本身的察覺能力之前,總是會帶有很多自動思維。即使那些自動思維一閃而過,可能無法一一感知,但仍然會影響到兒童的情緒和行為。當兒童的情緒和行為受到自動思維影響的時候,就需要在感知這些思維的時候捕捉到它們。
還是繼續(xù)上個實例:“他不理我了”,有很多人可能會因此沮喪,這是情緒,接下來的行為就可能是“我也不理他了”。那么,這樣的情緒和行為背后的想法是什么呢?那可能就是“他有些討厭我”“是我不好”“是我做錯了什么”,這樣的判斷或疑問會在兒童身上環(huán)繞,揮之不去,兒童的自我價值感開始下降,最終影響情緒和行為。在兒童沒有學會辨別自動思維、看不到事實真相之前,他們會反復去挑戰(zhàn)“那個不理我的人”,反復糾纏。這時,兩個都有情緒的人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矛盾沖突會因此升級。若兒童能夠成功地辨別事實本身,捕捉到自己的自動思維,他們就會停下來思考“他不理我”其實有很多未知的東西,可以先冷靜下來,等待時機再來解決問題或者矛盾。
3.對自動思維進行評估,從細節(jié)中尋找例外。
我們的頭腦往往喜歡從一件很小的事情中推導出自己的價值,質(zhì)疑自己的存在感。當兒童一直以自動思維為基礎對自己的價值進行評價的時候,他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居然是一個“讓人討厭的人”或是一個“做錯事情的人”,這時存在感就會下降。所以,兒童要學會對自己的自動思維進行評估,以此來增強自信。
當兒童從“他不理我了”中得出結論認為 “我是一個讓人討厭的人”或一個“做錯事情的人”時,就需要從生活瑣碎的細節(jié)中尋找例外,通過挑戰(zhàn)自動思維來證明自己是有人喜歡的、也可以做好事情的人。如“媽媽說我洗的衣服特別干凈”“老師認為我的字寫得很工整”“我的同伴認為我很善良”等。當自我否定的自動思維產(chǎn)生時,兒童可以用筆或者用跟自己對話的方式總結自己三個以上的優(yōu)點,當然,總結得多一點更好。通過對自己這些優(yōu)點的總結,兒童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那么難過。情緒方面的調(diào)整可以推進行為的變化,他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著手做一些事情來讓情緒穩(wěn)定。
4.化解災難性思維,擴充例外。
所謂的“災難性”思維,是指當事情進行得不順利時,我們會想到最糟糕的結局,并對自我價值進行全盤否定。當“他不理我了”發(fā)生時,有著災難性思維的兒童會開始否定自己:“他不喜歡我了”“我是一個討厭的人”“我是一個別人都不喜歡的人”,對自我的否定會讓個體感覺自己毫無價值。
兒童看待事物的方式比較簡單,他們可能難以察覺事物的全貌,教師可以通過尋找例外來訓練兒童對事物本質(zhì)的觀察能力,讓他們有機會感知情緒情感,并能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從細微處尋找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獲得改變的力量和勇氣。尋找例外是豐富兒童內(nèi)心世界、認可自我、重塑自己的開始。通過挑戰(zhàn)“災難性思維”,教師可以幫助兒童找到更多的例外,進一步拓展他們的認知空間,擴充他們的優(yōu)點和長處,獲得更大的自信。
在積極心理學背景下訓練兒童形成樂觀解釋風格是非常有益的。在訓練的過程中,不僅要尊重客觀事物本身,而且要讓兒童能夠察覺到自己的自動思維,對自動思維進行評估,并能夠從事實的細節(jié)中尋找到例外來證明自我價值,還需要挑戰(zhàn)自我的“災難性思維”,進一步擴充尋找到的例外,獲得真正的自信,形成樂觀解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