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心理健康;學生在場;課程體系;教育行動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16-0028-02
【作者簡介】朱治國,江蘇省張家港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江蘇張家港,215600)主任,正高級教師,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
學習是一種“場域”[1],理想的學習應該是師生在“場域”的關系構型中對自我及彼此的存在有所理解和領會,并在此基礎上有所作為,即,學生不僅要對學習的內(nèi)容有充分的認知和掌握,而且要對學習本身有明確的認知,知道為什么學習、如何學習,并能掌控自己的學習行為。當然,學習內(nèi)容本身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行為有一定引導和干預作用,但是,學習的動力、毅力等成熟的學習心理則是學習力的重要支撐,是讓學生在場的基本保證。張家港市暨陽高中能多年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在心理發(fā)展課程和學科教學中滲透學習心理培育為重要支點,形成了特色課程體系,這是對“學生在場”的教育教學的有益探索與實踐。
首先,這是一次“生命在場”的學校文化的落地行動。暨陽高中的教育理念是“尊重生命的多樣成長”。而生命的成長必然是學生自己的生長,正如英國教育家懷特海所說,“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發(fā)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fā)展之路”。[2]教育如何激發(fā)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fā)展?知識以及獲得知識固然能實現(xiàn)發(fā)展,但那不是最終目的,只有學會利用知識,實現(xiàn)與世界的互動,生命才能獲得自我發(fā)展;而學會利用知識,“是要把它和人類的感知、情感、欲望、希望,以及調(diào)節(jié)思想的精神活動聯(lián)系起來”。因此,教育的復雜性在于研究構建生命成長的內(nèi)外部環(huán)境,以科學的、合乎道德的方式引導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健康成長。
基于這種認識,暨陽高中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生涯規(guī)劃指導課程,甚至把心理健康和人生指導教育有機融入學科教學中,搭建活動平臺,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營造“平等、尊重、寬松、和諧”的心育氛圍,讓每個教師都能做學生生命發(fā)展的“人生導師”,讓校園處處能與學生健康成長“對話”。從這一點上說,這是一座有生命活力的校園,這是讓學生“生命在場”、健康成長的教育。
其次,這是一種“學生在場”的學校課程的重構。顯然,圍繞心理健康教育,暨陽高中在努力建設兩類課程:一類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課程或活動,一類是融入了心理培育和人生指導的學科課程,這兩類課程設計的前提是把學生作為了“人”——發(fā)展中的人、成長中的人,把學生置于學習場域的“中央”。他們提出并實踐“參與—體驗—認知提升—行為重建”的教學模式,以及“活動—感受—自我提升”的心育活動流程,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把課堂由教師的“教”引向了學生的“學”,把學生的“學習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關鍵性事件,通過學習活動把師生有效卷入其中,使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深度參與者,成為與自我溝通、與世界溝通的多向?qū)υ捳撸蔀樽晕抑黧w和社會關系世界的積極建構者。從這個角度而言,暨陽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構建了一個深刻而自洽的思想體系”。[3]
如果僅是一種特色課程建設,它也只能是學校課程體系的豐富或補充,還不足以改變學校課程的原有生態(tài),心理課程或者心育活動能為生命的成長建構良好的內(nèi)、外部環(huán)境,而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則必須在具體的學習中養(yǎng)成,通過不斷地解決問題、面對困難、戰(zhàn)勝自我來鑄造生命品格。暨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對學校課程體系重構的意義,在于它把心理培育和人生指導融入學科教學中,融入學校生活中日常的、主要的、大量的學科教學中,使課堂教學實現(xiàn)了兩個統(tǒng)一:一是教學有效性與倫理性的統(tǒng)一。一般認為課堂有效性是指課堂能有效完成知識的傳遞,并且能通過訓練培養(yǎng)學生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學生不是機械的機器或者孤立的個體,學習除了需要以一種可接受的方式實現(xiàn)知識的內(nèi)化和主動成長之外,還應該是一種社會活動,包含著社會性和情感的培養(yǎng)。蘇霍姆林斯基講過:“學習——這并不是機械地把知識從教師的頭腦里灌輸?shù)綄W生的頭腦里,這是一種極其復雜的道德關系,在這種關系中起主導作用的、決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養(yǎng)他要成為一個好人的愿望?!盵4]二是過程與目的的統(tǒng)一。課程改革追求的是“三維目標”,“過程與方法”也是教育目標之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獲取知識和技能,學會控制情緒、體驗情感,學會在學習交往中認識自我、社會和世界,這些既是學習所經(jīng)歷的過程,也是學習活動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講,學生學習的過程或者學習狀態(tài)更重要,“只要能夠立刻吸引人,就不需要問它有什么用處”。[5]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種教學的重構比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重要,因為它真正使“育人”成為學校教育的終極目的。
最后,這應該成為“師生在場”的教育集體行動。在某種程度上,很多學校的教育還是有十足的“趨功利性”。應試教育要求把課堂教學“無關內(nèi)容”盡量“洗掉”,保持教學中知識傳授、技能訓練的“純粹性”,構建起所謂的“高效課堂”。于應試而言,這種課堂短期效果明顯,但這種“跛腳教學”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并無裨益。暨陽高中的課程建設行動,顯然是對這種“趨功利性”教育的矯正。在這場行動中,他們進行了充分的課堂教學探索并提煉了教學模式,他們建設了豐富的學生活動,并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加以引導和干預,他們努力營建和諧的校園氛圍、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他們嘗試對教師開展全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讓每位教師不僅做知識的傳授者,還要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人生導師”,這是關乎這場課程建設行動成敗的關鍵。從根本上說,教學的走向甚至教學的性質(zhì),是由教師把握的,教學是“趨功利性”還是指向“育人”的內(nèi)容,最終也是由教師對教育的認識和行動所左右。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目的,這項行動要落地,關鍵是“師生在場”。目前,我們還不能判斷暨陽高中的這項行動能取得多大成果,但是,我們能看到學校正朝向正確的方向在努力。
任何課程建設或者教學改革行動,只要堅持“學生在場”,并且能夠成為師生的自覺行動,那么,它必然會成為教育改革和學校發(fā)展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參考文獻】
[1]皮埃樂·布迪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2]艾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
[3]于澤元.美麗課堂:讓學生“在場”[J].江蘇教育,2016(43):19-20.
[4]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