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深入研究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同伴關系現(xiàn)狀,分析影響其同伴關系的因素,采用“同伴關系量表”對常州市HY中學的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同伴關系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同伴關系總體水平與本地學生并無顯著差異;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同伴關系與父親學歷層次、家庭經濟狀況、跟父母關系、跟老師關系存在顯著差異。
【關鍵詞】同伴關系;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公辦初中校
【中圖分類號】G4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8)16-0013-03
【作者簡介】1.馮雪,江蘇省常州市花園中學(江蘇常州,213016)教師,二級教師;2.陶誠,江蘇省常州市花園中學(江蘇常州,213016)學生處副主任,一級教師。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被試是常州市HY中學的初中生。隨機抽取七至九年級的學生進行施測,回收有效問卷670份。其中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樣本容量為308,本地居民子女的樣本容量為362。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樣本構成:父親學歷水平小學及以下38人(12.3%),初中172人(55.8%),高中(職校、中專)76人(24.7%),大專以上22人(7.1%);家庭經濟情況從富有、一般到差,分別是35人(11.4%)、252人(81.8%)、21人(6.8%);子女跟父親關系好188人(61.0%),跟父親關系一般或不好120人(39.0%),跟母親關系好218人(70.8%),跟母親關系一般或不好90人(29.2%),跟教師關系好152人(49.4%),跟教師關系一般或不好156人(50.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量表共包括20個題目,10個題目正向計分,另外10個題目反向計分,采用六點記分法,從“完全符合”1到“完全不符合”6。因此本研究以中位數(shù)3.5作為參照點,計算各個維度的均分,進行比較。
三、研究結果
研究發(fā)現(xiàn):
1.公辦初中校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同伴關系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與本地學生并無顯著差異。
2.流動人口子女的同伴關系與父親學歷水平有顯著相關,父親學歷為大專以上的學生的同伴關系得分,顯著高于父親學歷為小學及以下的學生的得分。
3.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同伴關系與家庭經濟狀況有顯著相關,家庭經濟狀況富有的學生的同伴關系得分,顯著高于家庭經濟狀況一般和差的學生,家庭經濟狀況一般的學生的同伴關系,和家庭經濟狀況差的學生差異不顯著。
4.跟父母關系好的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其同伴關系得分顯著高于跟父母關系一般或不好的學生,即與父母的關系越好,其同伴關系越好,反之亦然。
5.跟教師關系好的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其同伴關系得分顯著高于跟教師關系一般或不好的學生。
四、討論分析及教育對策
1.流動人口隨遷子女與本地學生同伴關系總體分布的差異分析及教育對策。
公辦初中校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同伴關系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且與本地學生無顯著差異??赡茉颍海?)初中生年紀尚小,心思單純,很少對外來人口進行歧視和排斥。本地學生對外來流動人口并沒有想象中的“邊緣化”。(2)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正處于早期社會化階段,人格尚未完成形成,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學校里,他們會主動接受、效仿本地學生的行為模式、生活習慣、價值觀念等,從而縮小與本地學生的差距,以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3)眾多公辦學校都弱化身份差異,開明的校園文化也推動了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獲得良好的學校人際適應。
建議:(1)學校應充分利用學生青春期這一關鍵期,為學生提供大量自我管理、生生互學的平臺,如開設夢想課程、STEM課程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的機會;(2)教育行政部門應繼續(xù)推進教育改革,促進教育的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促使教育公平公正,為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盡快融入城市生活創(chuàng)造和諧的外部環(huán)境,如營造積極的社會輿論、建設完善的社區(qū)文化設施;(3)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應積極參加班級、學?;顒?,擴大交友范圍,改善自身的交友策略和溝通技能。
2.父母學歷水平上的差異分析及教育對策。
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同伴關系與父親學歷水平存在顯著相關,其原因可能是:(1)父母親的學歷越高,對孩子的輔導就更實際有效,孩子的學習適應水平越高,學業(yè)成績普遍更好。學業(yè)成績好的孩子常常被作為榜樣,更受同學和老師喜愛;(2)父親教育水平越高,其工作待遇越好,會有越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長。受過高等教育的父親不僅關注孩子的學業(yè)成績,也有更多的方法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對于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建議,幫助孩子構建積極的人際關系;(3)青春期學生心理發(fā)展有反抗性與依賴性,這使得慈母“說教”式的嘮叨,不如嚴父提供的榜樣示范和理性的方法指導更受用。
建議:(1)關注父親教育缺失這一社會問題,重視父親在青少年成長中的作用和責任;(2)為流動人口提供多渠道的科學教育方法指導,如開設講座、家長學校等;(3)流動人口父母本身應該加強學習,可充分利用網(wǎng)絡上的免費資源進行繼續(xù)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3.家庭經濟狀況水平上的差異分析及教育對策。
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同伴關系與家庭經濟狀況顯著相關,原因可能是:(1)這是整個社會人際關系經濟化在流動人口隨遷子女中的反映。在人際關系經濟化趨勢下,流動人口隨遷子女人際交往的方式、內容、價值取向等都受其自身經濟狀況制約,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家庭經濟條件越好,與城市家庭孩子的差距就越小,就越容易融入本地群體。(2)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會影響父母的權威教養(yǎng)方式和孩子的問題行為。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較多采用權威型教養(yǎng)方式,這會減少孩子的問題行為,從而間接提高其同伴的接納度。(3)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正向影響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家境優(yōu)越的孩子得到的教育投入較多,更易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而優(yōu)異的成績又會提高其在同輩群體中的社會地位和同伴接納度。
建議:(1)社會機構和學??梢蕴峁└嗟馁Y助政策,一定程度上減輕流動人口家庭的經濟負擔;(2)鼓勵流動人口家庭采用權威型的教養(yǎng)方式,而不是對孩子進行“任意放養(yǎng)”或簡單粗暴的打罵;(3)家庭經濟狀況水平低不等于零教育投入,流動人口隨遷子女需要更多的陪伴和關愛,父母切忌只關注成績而忽視孩子的成長過程,陪伴式的家庭教育是最佳的選擇。
4.親子關系的差異分析及教育對策。
相較于父親的影響,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同伴關系更顯著地受與母親關系的影響。原因可能是:(1)積極的親子關系正向影響積極的同伴關系。積極的親子關系會使學生感受到愛與尊重,對自己和他人產生積極的認知和期待,從而樂于與外人交往,反之則容易形成消極的同伴關系。(2)擁有高質量親子關系的學生,其攻擊性問題行為較少,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3)父親一般為家庭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母親則更為頻繁地參與孩子的日常生活,子女的基本社交技能更多地受到與母親關系的影響。
建議:(1)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幫助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正確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同時對有人際交往問題的學生群體進行團體輔導和個案輔導;(2)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可利用班會課等多種途徑,開展“感恩”主題教育活動,增進流動人口隨遷子女與父母的相互理解,間接改善他們的同伴交往能力;(3)學?;蛏鐓^(qū)可以建立家長咨詢委員會,定期開展親子活動,幫助家長解決親子溝通方面的實際問題。
5.與教師關系的差異分析及教育對策
流動人口隨遷子女的同伴關系與教師關系顯著相關,原因可能是:(1)人際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遷移性,師生交往的主動性、有效策略等會潛移默化地投射到同輩群體的交往中。(2)學生具有天生的“向師性”,在師生關系和諧的前提下,教師倡導和諧、民主、平等的交友模式,學生便會主動響應,反之亦然。(3)有研究表明,教師的評價對于學生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和同伴關系具有決定性影響。很多學生不愿意和某個同學玩,往往就是因為教師對其不經意的負面評價,因此,教師評價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擇友觀念,這也就導致與教師關系好的學生在交友時有更多的選擇權和話語權,而與教師關系不好的學生不被其他孩子喜歡,甚至被排斥和邊緣化,從而不能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
建議:(1)教師要做到多元評價學生,避免“唯成績論”;(2)學校應對流動人口隨遷子女中的學困生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幫助其提高師生矛盾處理能力,努力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3)學校應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民主、開放、平等、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為流動人口隨遷子女主動構建和諧的同伴關系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丁芳,范李敏,陶紅.公立初中流動人口子女學校人際適應的調查研究[J].青少年研究,2011(5):1-5.
[2]張玲.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高中生同伴關系的影響途徑及教育啟示[D].長沙:湖南科技大學,2008.
[3]孫璐.論流動人口子女的社會融合問題[J].理論月刊,2006(11):35-38.
[4]王芳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自我認同:偏差與原因——基于上海市區(qū)中學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研究[J].教育參考,2017(3):34-40+47.
[5]王濤,李海華.農民工子女學習適應性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11):25-29.
[6]吳新慧,劉成斌.接納?排斥?——農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社會空間[J].中國青年研究,2007(7):13-16.
[7]吳新慧.關注流動人口子女的社會融入狀況——“社會排斥”的視角[J].社會,2004(9):10-12.
[8]許傳新.流動人口子女公立學校適應性及影響因素研究[J].青年研究,2009(3):18-2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