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劍河群眾文化發(fā)展為例"/>
姚廷丹
(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文化館,貴州 黔東 556400)
在貴州黔東南地區(qū),苗族等一些少數(shù)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所創(chuàng)作出的文化與藝術形式,源于最根本的勞動與生活,反應一個民族的基本文化、民俗特征和歷史軌跡。以獨具一格的語言特點和思想感情造就了一首又一首的優(yōu)良民歌和淳樸的曲藝形式,創(chuàng)作出劍河地區(qū)人民共同的珍貴藝術財富,而這些既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因此,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應有意識的借助民族樂器培訓的方式,擴充農(nóng)村群眾文化活動的豐富性、多彩化。
為確保群眾文化活動的豐富多彩,開展樂器培訓活動的呼聲越來越高,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群文工作人員對于一些民族樂器的培訓模式,尚為和其他樂器的教學模式進行區(qū)分,特別是老師教授的方法內(nèi)容幾乎都是一樣的。但是,學習不同的樂器,需要具備不同的心理感知,在理解和掌握運方法,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在輔導培訓的過程中,只一味的運用普遍的樂器教學模式,不考慮民族樂器的特殊性,則必然會對民族樂器培訓工作造成阻礙,也導致部分群眾失去對學習民族樂器的興趣。
農(nóng)村群眾學習樂器只是源于興趣,其最終目的也只是隨心所欲的歌唱和演奏。而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專業(yè)性較高的知識培訓方式,反而不適用于群眾文化活動紅的民族樂器培訓。單單輔導基本樂理的概念和定達,不考慮到人民群眾的興趣需求,機械的傳授理論知識脫離實踐,則更會使輔導培訓變得毫無意義。
在分析如何利用民族樂器推進群眾文化發(fā)展這一問題中,將在農(nóng)村群眾文化活動的普遍性基礎上,結合劍河地區(qū)實際,重點分析揚琴這一民族樂器的培訓方式方法。
農(nóng)村群眾學習樂器,通常只是出于一種自身對樂器的興趣,不同于學生培訓,還需考試來檢驗學習程度,更沒有升學帶來的學習動力,因此,要抓住和了解人們?nèi)罕妼W習民族樂器的興趣點和記憶力方面的特點,在進行對其輔導培訓的過程中,要有耐心的對其進行仔細認真的講解和引導,并注意將揚琴培訓和劍河曲藝說唱伴奏結合起來,以揚琴的實踐應用為基礎,尋找最適合每個人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重點,例如:對揚琴在曲藝伴奏中的應用感興趣的,可重點培訓其對于揚琴中音和高音區(qū)的打擊練習。
伴隨著我縣民間文化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我縣政府對于民間文化藝術節(jié)的投入越來越大,并逐漸開始向民族文化延伸與旅游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結合。而與仰阿莎為主題的“仰阿莎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從老縣城一直延續(xù)到至今,每年的六月六日,是我縣拉開“仰阿莎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開始,活動有開幕式文藝演出、“六月六”民歌賽、民族服飾展演游行活動、萬人水鼓舞表演、苗族刺繡傳承記憶展示等等活動繽彩紛呈。而揚琴培訓活動就可以此為契機,讓培訓活動脫離枯燥的樂理課堂和打擊練習,而更加鮮活的呈現(xiàn)在熱鬧的文藝活動中。而群文工作人員就可組織劍河當?shù)負P琴演奏家登臺演出,在“仰阿莎文化藝術節(jié)”的舞臺上,向人們?nèi)罕姼佣嘣恼故緭P琴這一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例如:“轉(zhuǎn)腕子”、“彈性力度”等。從而以揚琴廣闊的音域和優(yōu)美的音色,激發(fā)更多的人們?nèi)罕妳⑴c到民族樂器培訓活動中。
文化館是人民群眾進行揚琴學習的一個重要的場所,在進行免費開放的背景下,要充分地發(fā)揮文化館以點帶面的作用,揚琴能夠在群眾當中得到有效的普及。對樂器的學習來說,首先要教樂器這種接觸的設施,因此文化館要盡量提供充足揚琴,保證學習的設備.目前我館已投入了二十多臺的揚琴由專業(yè)老師進行了8期的培訓,取得的效果也很顯著,同時成功舉辦了一期以培訓揚琴學員民樂匯報為主暨百姓大舞臺首演活動,使得人民群眾得到了美的熏陶和享受,同時更好的為群眾認識和學習揚琴有了直觀充足啟示,激發(fā)學習揚琴的興趣和愛好。由于揚琴樂器的體積比較大,有一定的成本,因此對普通人來說,即使喜歡揚琴的美妙也會對他望而卻步。在這樣的背景下,我館可以建立一個免費開放的揚琴學習教室,每年兩期的培訓,將其提供給揚琴群眾來進行學習演奏和練習,既解決百姓購買揚琴方面的經(jīng)濟壓力問題,又解決了大型合作排練或小型演出時的樂器配備問題,實現(xiàn)人民群眾在進行揚琴學習活動中的“大跨越”。從而通過這些設施的配備和服務方式的落實可以使得文化館成為揚琴學習的一個重要帶動點,影響更多的群眾參與到揚琴的學習當中,從而使得揚琴的普及程度得到有效的提高。
劍河曲藝文化遺產(chǎn)在劍河苗族村寨中源遠流長,深受當?shù)厝罕娤矏?。相關工作人員可以鼓勵劍河群眾共同參與到劍河揚琴傳承基地的建設中來,遵循苗族群眾的意愿,讓劍河揚琴傳承基地成為受民眾歡迎和喜愛的文化基地。同時,還可將劍河揚琴這一民族樂器引入劍河當?shù)刂行W音樂課堂,拓展培訓范圍,嘗試在基礎教育階段進行構建劍河特色樂器課堂。讓苗族教師凝聚、篩選出具有代表性和趣味性的揚琴演奏名曲,從而加強當?shù)刂行W生對劍河揚琴樂器的熟悉程度,推動群眾文化活動真正向著全民化發(fā)展、建設。
讓揚琴培訓活動在劍河群眾文化工作中發(fā)展,還需要立足當?shù)?、立足時代,在苗族人民群眾中,結合社會環(huán)境的特點,壯大和發(fā)展揚琴培訓活動。例如我們可將劍河民族樂器——揚琴的“培訓微視頻”在微博上傳播、個性化網(wǎng)絡等新領域的發(fā)展。并利用諸如微信、微博、QQ空間等新興媒體的傳播渠道,讓其逐漸成為劍河群體和全國藝術熱愛者,獲取劍河曲藝文化信息及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渠道。同時,還可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上定期載入一些劍河曲藝新聞、揚琴演奏者故事等文化信息,讓網(wǎng)民用戶可以利用先進的數(shù)據(jù)技術,對揚琴演出視頻和圖像進行查閱和下載,對劍河當?shù)氐膿P琴傳承故事進行收聽,將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與揚琴培訓活動進行互相融合,更為全方位的宣傳劍河民族樂器。同時,還可進一步開辟線上揚琴培訓班,在小規(guī)模揚琴培訓工作的基礎上,打破培訓的時間和空間局限性。例如:開辟線上揚琴網(wǎng)絡培訓課等。并采取學員制的管理方法,定期組織線下劍河曲藝民樂專場演出活動,引導學員參加各類比賽,確保“劍河民族樂器培訓活動的互動性和連貫性。促進劍河揚琴知名度的提高,為劍河揚琴藝術在全國各地培養(yǎng)更多的傳承人。
隨著國家和社會大眾對于民間文化重視程度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于民間文化的作用和保護工作的認識也就越來越深刻,因此,在發(fā)展劍河曲藝文化時,需要文化工作者能夠結合當?shù)匚幕刭|(zhì)并跟隨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拓展民族樂器培訓形式,構建特色化的劍河民族樂器培訓氛圍,傳遞優(yōu)秀藝術形態(tài),讓群眾文化中的揚琴培訓活動帶給人們更加純粹的藝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