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松夏子
(西安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云肩集眾多優(yōu)秀女功工藝于一身,形式變幻多樣。云肩其本身制作工藝復雜、色彩絢麗,圖案形式復雜多變、形式繁多,集眾多優(yōu)點于一身。作為一件傳統(tǒng)服飾,它蘊含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在民間服飾文化的歷史地位上擁有顯著地地位和極高的文化研究價值。
云肩是由披肩和帔子演變而來的,它是作為一種秦時婦女所穿的披帛,是一種日常服飾,其造型與披風類似。這種形式的服飾主要突出了穿戴者的面部特征,并且對頸部也起到了一定的裝飾作用。從古代出土文物中可以發(fā)現(xiàn),景縣封氏墓葬出土的一件北齊時期的女蛹穿著披風,與風帽相互搭配裝飾,其裝飾形象與披帛相似。
魏晉南北朝時期和秦漢時期的帔子和披肩為后世云肩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隋唐時期,中原漢服與胡服一并流行開來,然后出現(xiàn)了更多更加豐富多彩的服飾品,但是云肩并沒有在這個時期普及開來,而是成為了為樂伎舞女們特有的服飾品。
五代時期由于當時政局動蕩,異族統(tǒng)治者將北方民族的拼風進行推廣,這個時期,披肩出現(xiàn)了一種如意式的形態(tài),前后左右的圖案分別為一朵碩大的云頭形狀,也因此出現(xiàn)了對這種裝飾的俗稱“云肩”。
在金代,云肩這種裝飾品只有貴族女子才能夠使用,并且紋飾上用明確的規(guī)定不能繡龍紋、日、月。
到了元代,云肩以云作為基本形狀的形式已經(jīng)基本固定。
明代時期,以四合如意云肩為主。
到了清代時期,宮廷中對四合如意云肩的四垂云紋進行了更變,將四垂如意云紋改變成八垂如意云紋、并且運用了單獨垂云式、柳葉垂云式這兩種新型的服飾。到了清代中后期,云肩作為一種裝飾品其作為一種服飾的裝飾品達到了一個發(fā)展的頂峰,并且逐漸普及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
清末民初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造性各異,風格多變的云肩形式,并且逐漸的發(fā)展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在造型上主要采用的是四合如意式和柳葉式這兩種形式,雖然會派生出過一些其他形式的造性,然而真正用于裝飾的形式并不多。到了這個時期,云肩再也不是皇家貴族所專有專供的服飾裝飾品,穿著的人更多的拓廣到普通百姓之間,云肩的形式也更加的傳統(tǒng)樸素。晚清的禮服向來以繁雜著稱,穿戴十分的講究,禮服上的裝飾物業(yè)十分的繁雜,而云肩以其華麗的色彩成為禮服肩部裝飾物的首選,色彩艷麗的云肩與華麗的禮服相互映襯,頗有錦上添花之意。
云肩在民間的演化與發(fā)展一直未曾間斷,到了民國時期云肩的造型多以四合如意作為其基本的造型,而且云肩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也從實體逐漸向其他藝術表現(xiàn)形式轉變,當時很多民間的年畫兼職刺繡都融入了云肩這一藝術表現(xiàn)形式。它具有較高服飾史料研究價值和民俗藝術觀賞價值。
云肩作為我國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其在清初民末的設計逐漸趨向完善,制式也更加的繁雜。除了常見的四合如意式,其他類型和樣式的云肩逐漸被設計出來,并在民間逐漸占據(jù)了主流。四合如意式的云肩是運用最為廣泛的云肩之一,也是設計最為精致的一種云肩類型,這種制式的云肩由于使用歷史悠久,其設計與制作趨于完善,制作精良男女都可使用。其主要的設計思想就是對稱突出和諧美。其主要的元素由條狀的云朵對合而成,形成一個對稱唯美的四方形,層層疊加象征四方祥和如意;柳葉式云肩是我國云肩設計進一次升華的重要標志,其設計元素來源于大自然,這是我國民間對云肩設計的又一次重大變革。這種設計既體現(xiàn)了民間對傳統(tǒng)文化的把握,也極大的豐富了云肩的設計元素。
清末民初時期,云肩的發(fā)展逐漸迎來黃金時期,根據(jù)不同的需要各型各式的云肩被設計出來,而不同身份的人也會根據(jù)自身的地位定制更加奢華的云肩,因此,那時的云肩設計大多繁復體現(xiàn)了極高的設計水準和制作水準。云肩的設計大都寄托了人們的思想情感,因此其是一種極佳的寄托素材,人們可以通過云肩抒發(fā)自身的情感,就如詩歌一般,而這一時期的云肩設計也大多以祈福平安、求子護生、吉祥祝福、愛情為主,在心理上云肩也含蓄渲染或表達出不同的文化氛圍。這種以神仙敬拜來崇奉神的力量,目的在于達到對祈福避災的精神寄托。云肩的圖形排列和結構方面,主要按照對稱方式進行排比由中心與四角對稱組成;采用填充式制圖,將動物生物圖形、人情事物與民俗文學等具有豐富底蘊的圖案填在外圍輪廓中。云肩上繪制的圖形種類繁多,韻味深厚,依照展現(xiàn)方式分成象征、比擬、諧音和文字四種類型圖案。
云肩多數(shù)使用豐富的飽和色拼接來達到視覺沖擊效果,這種感覺熾熱而濃烈,它應用于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上并不是單獨著裝,而是作為立體搭配裝飾來點綴身上的服裝,色彩效果局部不可凸顯,整體才能察覺其美觀;皇族之人身著黃云白裳,襯托彩色的云肩與霞帔的端莊典雅,更具有莊嚴而尊貴之感;而平民婚嫁之時的服飾、配飾,通常是赤色花簪加以鳳冠墜銀色“步搖”,在一片喜慶之色中,云肩垂落的別致的異色吊穗,更加凸顯了下衣的石榴。民間的色彩呈現(xiàn)方式與皇家有所不同,因為其所要表達的思想與皇家所要表達的思想有所不同,因此其所使用的顏色特點與皇家不同,雖不及皇家色彩那樣輝煌豪華,但卻透露出民間希望家庭紅紅火火的意景,色彩的表達生機盎然。傳統(tǒng)民間的云肩以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作為主色,其他顏色也就是“間色”作為陪襯色共同組成了云肩顏色表現(xiàn)體系,而其中五個正色也代表了我國古代的五行思想。而在顏色的表現(xiàn)力上,我國傳統(tǒng)的色彩表現(xiàn)以色彩絢麗著稱,其中五種主色通常會更加鮮亮飽和,這樣的色彩表現(xiàn)形式為我國傳統(tǒng)服飾奠定了基本色調,云肩則充分的運用了這些色彩的特性,強調與其他服裝的搭配,并與其他服裝在整體生保持和諧與統(tǒng)一。
對比色的使用對于設計者來說就是懸崖邊的試探,稍有不慎便整體設計便會毀于一旦,云肩在這方面十分果敢。傳統(tǒng)文化以“天、地、人、道、自然”為主,給民族傳統(tǒng)服裝色彩體系的產(chǎn)生和傳承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受到這種特有的民俗文化的影響,民族文化追尋淳樸自然之道的主流意識漸漸形成。
云肩的構思和中國建筑不謀而合,審美底蘊息息相關,由“天人合一”的含義而出,以四方四合為基礎。云肩的構成以頸為軸向外射出或者對稱式旋轉,或四向或八向不等數(shù)量的放射方式。意指太陽崇拜來喻意四時八節(jié),按照古時候造物的講究分為單層、雙層和多層。寓意著四方四合、八方吉祥的理念,在每一層上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色彩與造型,多至66層,取意“六六大順”。云肩疊加而成的立體模式給予了傳統(tǒng)造型一種新的形式,在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少見的立體形態(tài)由此而生。
使用立體裁剪的方式,在穿著方面云肩傾向于自然合宜,力求達到潤澤飽滿的效果。云肩通常為多層結構,使用不同的方式來處理拼接。通常傳統(tǒng)民間藝人的制作方式是雙層八片垂云,在這八片垂云之上躍然而立著花鳥、或是一段戲文、民間故事更甚是圖文并茂。在剪裁布局方面云肩主要追求豐富的層疊效果,每片垂云間變化富麗。
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云肩的重要性顯而易見。這是行走的藝術,新嫁娘緩步輕移的時候時,云肩上吊穗飄動,點綴的銀鈴也跟著輕響,不但提神清心,周圍還充斥著流動的樂感。云肩的審美來源于主體的感知,通過對線條、大小、顏色等的感受形成形式美感。即使云肩的定位是功能化演變而來服飾,可創(chuàng)造者的制作藝術與匠心之意一樣融進了組合拼接中。由千篇一律基礎的比例、對稱、層疊、組合中誕生了云肩獨有的審美形態(tài)。
“民俗美是人們在生產(chǎn)實踐中形成的民俗事項,而這種事項被人們競相模仿,逐成風俗,在風俗中展現(xiàn)出的美,這就是民俗美。①”云肩中所蘊含的民俗文化之美所產(chǎn)生的精神文化是民間生產(chǎn)活動的寄望所在,這樣的精神文化經(jīng)過不同事項洗禮最后呈現(xiàn)出的便是各有不同特點的民俗文化。
云肩的民俗文化受到創(chuàng)造者的教育水平、不同信仰、生活環(huán)境以及所處地區(qū)的社會環(huán)境、政治等不同方面的影響,在清末民初期間表現(xiàn)出豐富的社會底蘊與文化傳承帶來的影響。由不一樣的藝術形式傳達對和諧、平靜而又美滿生活的希冀和向往,這同樣是民俗文化美的呈現(xiàn)方式之一。這一類的藝術展現(xiàn)形式多是在歷史長河中蒸餾而出的,是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轉化,雖說清末民初期間各類云肩存在不同的款式、類別、顏色及紋樣,但其表現(xiàn)形式依舊圍繞著象征、諧音、文字等幾種形式。
作為民間文化藝術服飾中出眾的作品之一,云肩以它豐富多麗的顏色,繁美精致的圖案,別處心裁的造型,精良嫻熟的工藝。因人制宜,運用獨樹一幟立體裁剪手藝,形成了別致的藝術審美形式。云肩雖為點綴,實則點睛,從側面烘托出服飾的獨特美感;將各種平常的制作工藝經(jīng)過不同的創(chuàng)造者手藝結合不同的材料為人們展現(xiàn)出不一樣的視覺效果,其獨特的物質功能美為它物不可企及。云肩對于現(xiàn)今的藝術形式與文化理念有著深厚的影響,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傳承下去。
注釋:
①宋德胤.民俗美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6(0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