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忠坤
(山東省滕州市文化館,山東 滕州 277500)
新媒體藝術一直致力于解剖各種社會現象,批評各種不良現象。新媒體藝術不僅與傳統(tǒng)觀念和美學原則相駁,而且還不斷追尋新媒體藝術所具有的意義。對于新媒體藝術家來說,創(chuàng)作是連接他們與社會的重要紐帶,是傳遞他們激進思想的重要載體。所以他們習慣用第三者的思維來思考社會現象,用攝像機質詢社會的敘事構架。獨特的文化品格和藝術批判精神在這些新媒體藝術家的鏡頭下展現的淋漓盡致。
新媒體藝術有著獨特鮮明的文化特征①。伴隨著技術提升,新媒體藝術的技術化得到充分發(fā)展。媒體技術在媒體藝術中形成了很強的隱蔽性,逐漸在發(fā)展過程中讓媒體技術達到對人和自然控制的作用。在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過程中,媒體技術又可以將文化藝術真實充分地展現給觀眾,這又形成了很強的去蔽性。利用媒體技術,將藝術還原到最真實的狀態(tài),將藝術家的思想注入到新媒體藝術中。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但是藝術是高于生活的。新媒體藝術在反應現實真實的基礎上,充分地進行批判和反省。
新媒體藝術是連接藝術和生活的紐帶,打破了原來藝術和生活分離的狀態(tài)②。在新媒體藝術的發(fā)展中,人們對世界有了更先進的認識,看待世界的角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化。藝術家們通過攝像機、相機等新媒體方式,將人們日常的生活用更加藝術的手法,呈現在大眾面前。讓大眾百姓也有更多的機會,去評判日常生活。新媒體藝術的出現,大大縮短了生活和藝術的距離,讓藝術更加平民和大眾。藝術家也不再高高在上,利用新媒體藝術站在百姓的角度進行創(chuàng)作。在轉變創(chuàng)作角度之后,新媒體藝術慢慢擺脫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形似,開始關注神似的藝術形態(tài)。
現代藝術的發(fā)展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技術。技術促進了現代藝術的發(fā)展,分為有兩個方面:第一,應用廣泛的新技術;第二拒絕使用新技術。新媒體技術以波浪式的狀態(tài)發(fā)展前進,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前景既讓人有所期待有讓人有所疑慮。
雖然技術在新媒體藝術中是不可或缺的,可技術也存在了一定的局限性。新媒體藝術作為一門藝術,意在創(chuàng)造實現價值,沒有明確的發(fā)展目標。技術在新媒體藝術中的應用,不是機械的,而是作為工具來幫助美學、政治和情感得到更好的表達。新媒體藝術對美學、政治和情感進行了思考與批判,不管是國家大事還是個人瑣事都能體現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的主要技術是數字技術,數碼藝術主要指電腦圖像CJ,隨著技術的進步電腦圖像CJ實現了錄像、網絡、數字技術和計算機的綜合運用。70年代實驗電視節(jié)目出現,藝術家們對其進行批判應用,促進了錄像藝術的繁榮發(fā)展。
新媒體藝術的特點之一是看待事件的視角具備獨特性與諷刺性。一直以來,國人就相對缺少批判精神,就如魯迅先生所言國民具有很強的劣根性,新媒體藝術的出現強化了國人的批判精神。中國的新媒體藝術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在錄像、攝影、裝置等方面進行了實驗和使用,90年代中期的主題大多是批評社會與文化。其中突出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有史金淞的雕塑作品《長安街碼》,具有很強的藝術批判性。在長安街街景圖像的獲取上利用了掃描建筑物來形成可柱狀雕塑狀態(tài)的數碼攝影的方法。作者利用新媒體藝術使長安街街景的變化展現在眾人面前,引人深思,在作品中融入了個人對城市發(fā)展這一歷史事件的批判。
國外首先發(fā)展新媒體藝術,具有起步早、發(fā)展程度高的優(yōu)勢。所以,借鑒國外豐富的新媒體發(fā)展經驗,有利于我國新媒體的良好發(fā)展。然而國內和國外的新媒體藝術市場環(huán)境不盡相同,我們要有所選擇的借鑒,持有批判精神。藝術家們要結合國內實際對國外的新媒體藝術進行批判與反思。中國人注重含蓄內斂,這是中國獨有的新媒體藝術特色,不同于國外藝術作品的激進。
綜上所述,新媒體藝術就是藝術家們利用媒體和技術來表達對生活的思考。新媒體藝術與時俱進、富含文化且特點鮮明。對國外新媒體藝術發(fā)展經驗有選擇的借鑒,對事件和技術持有批判精神,有利于實現我國新媒體藝術的跨越式發(fā)展。 通過實踐與發(fā)展以及藝術家對生活藝術的獨特感悟來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新媒體藝術作品。新媒體藝術富有批判性,主要從現實維度和美學維度兩個維度展開,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
注釋:
①②劉世文.論新媒體藝術的文化特征和批判精神[J].內蒙古社會科學,2013(01):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