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政
(山東大學 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號嵩樵、云巖漫士等,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書法家。明天啟二年高中進士,崇禎在位時曾任南京禮部尚書。順治二年降清,時任宏光政權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后又被任命為禮部尚書,掌管弘文院士。王鐸在降清的官員行列中擔任職務比較顯貴。盡管他職位顯赫,但在政治仕途中的功績卻寥寥無幾。對政治仕途的黑暗與艱險深有體會的他,曾嘆曰:“我無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書數(shù)行也?!雹袤w現(xiàn)出他對仕途道路的無欲無求,進而在書法的道路上宣泄自己的情愫,也唯有寄情書法才能使其靈魂獲得片刻上的安逸。
明代項穆在《書法雅言》中云:“我明肇運,尚習襲規(guī),”這一時期書家在學習書法上基本仿照前代,而不能更進一步的追蹤本源,所以此時多數(shù)人的書法都格調(diào)不高,平淡無奇。
而王鐸在學書上與他們卻萬枘圓鑿,他以為:“書不師古,便落野俗一路?!蓖蹊I對師古的認識十分透徹,不以規(guī)矩,不以成方圓,遵從古人的法度,方可在學書的道路少走彎路。再者:“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睂τ趯W書的最高取法當然是上追二王、宗法魏晉,而王鐸學書也確實如此。他自言:“吾書獨宗羲獻,即唐、宋諸家皆發(fā)源于羲獻,人自不察耳?!雹诋斎藗兌继幵谮w董書風所籠罩的藩籬之下,王鐸卻能堅定地深入古法,這份“眾人皆醉而我獨醒”的心態(tài),可以看出他對書法史傳承的深刻認識及學習書法的天賦和悟性。
王鐸在《瑯華館帖冊》中說道:“書法貴得古人結構。近觀學書者,動效時流。古難今易,古深奧奇變,今嫩弱俗雅,易學故也?!雹鬯⒅亟Y構的同時,把“古”與“今”兩個方面對立起來,不斷地對“今”發(fā)出批判,確立自己崇古的思想觀念。對于崇尚古法,他有著自己深刻的認識。他自言:“學書凡不師古師心,罔臻于成?!雹苤挥性趥鹘y(tǒng)中,才能把握學書的真諦,樹立正確的方向。而王鐸把師法古人當做自己一生學書的目標,他自言:“予書何足重,但從事此道數(shù)十年,皆本古人意,不敢妄為。”⑤為此給自己定下日課,“鐸每日寫一萬字,自訂字課,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相間,終身不易,五十年終日矻矻而不綴止。月來病,力疾勉書?!雹迣τ诠盘膶W習他幾乎達到了一種癡迷的程度,在其友人戴明說告知有帖可看,其在回信中說到:“炬前含飯裁奉,急于看帖,如飲食性命?!雹邚乃摹稊M山園帖》中我們能夠看到他的許多臨古作品,其中包括張芝、鐘繇、二王、張旭、顏、柳、歐、米等數(shù)十家法帖,各種書體也包含其中,內(nèi)容十分豐富。甚至在贈送友人的時候也是這樣的作品,由此可見他對經(jīng)典法帖的崇尚,崇古的思想觀念已經(jīng)深入骨髓。
總的來看,王鐸對古法的學習過程有這樣三條主線:
首先王鐸的書法師承“二王”,它曾自言:“余書獨宗羲、獻?!庇绕鋵Α妒ソ绦颉?、《蘭亭序》用工最深。青年時期的王鐸對于這二帖的臨習可謂是下過苦功,我們從他留下的習作可以看出對二帖筆法、字勢精準的把握。在臨習的《圣教序》、《蘭亭序》中,在用筆的基礎上,更加注重行氣的變化,氣勢連貫,毫無拖泥帶水之意。王鐸曾嘆曰:“《圣教》之斷者,余年十五,鉆精習之。”⑧雖然現(xiàn)在已看不到他幼年時的臨摹筆跡,但通過欣賞他早期的書法創(chuàng)作,仍然可以看出前期以《圣教序》、《蘭亭序》為基礎的創(chuàng)作風格。王鐸對于二王有著特殊的情愫,在諸多題跋中稱:“吾宗舜之裔,發(fā)之晉,后分為瑯琊、山陰、伊洛?!雹釙r時自夸“臨吾家逸少帖”、“臨吾家獻之帖,”二王在他的心中占據(jù)著神圣的地位。
如果說“二王”為王鐸早期的學書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么對于《淳化閣帖》的學習則是他書風定型的一個重要樞紐?!洞净w帖》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信而有證的法帖,此貼收入了從先秦到隋唐期間大量的書法作品。全書共十卷,其中二王法帖已過半數(shù),這為傳承二王書法提供了范本,正如趙孟頫所言:“書法之不喪,此貼之澤也?!币矠橹袊鴷ㄋ囆g的發(fā)展起到了推進作用。但是由于王著識鑒不精,致使法帖真?zhèn)坞s糅,錯亂失序,后又經(jīng)多次翻刻,其點畫結體較之于原跡已相差甚遠。后世書家對此法帖多有批評,米芾曾言:“我太宗購古今書,而使王著辨精確,定為《法帖》,此十卷是也。其間一手偽帖太半,甚者以《千字文》為漢章帝,張旭為王子敬,以俗人學智永為逸少?!雹馔蹊I在跋《二王帖》中也曾說到:“三百詩之言盡,意不盡也!樂可無鐘鼓,琴可無弦之謂耳!淺學動議某帖某畫不佳,不悟雙鉤刻經(jīng)數(shù)手摹本已幾千年矣,去原墨跡止十之三。望畫中龍即真龍也,真龍乎哉?”?雖然《淳化閣帖》在傳承經(jīng)典、引領時風上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其中存在的缺陷也為學書者的發(fā)展留下了弊端。在明清之際的帖學書家里,鐘情于《淳化閣帖》的書家多描摹其形,其書法平平談談,毫無生氣,以至于將書風導入糜弱、僵化的一種狀態(tài)。而在這種情況下,本身已經(jīng)看出來此貼缺陷的王鐸卻花費很大精力進行學習,這是意欲何為?筆者以為,學習《閣帖》的時風是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王鐸通過對《閣帖》的學習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書寫習慣以確定自身的書寫風格。在王鐸所臨習的閣帖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很多作品已經(jīng)抹去了原帖的風貌而加入了自己書寫特點,尤其他的行草書,更是連綿不絕,一揮而就。王鐸從自身的需要出發(fā),不同于其他書家的規(guī)規(guī)模擬,在廣泛臨習《閣帖》下,慢慢使自己的書風漸入佳境。
四十歲之前的王鐸醉心于二王的學習,四十歲之后其書法越發(fā)成熟。一方面從《閣帖》中汲取了很大的營養(yǎng),然而最重要的是以師法米芾為核而上追魏晉風韻。正如清人梁巘《評書帖》云:“王鐸書得執(zhí)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然體格近怪,只為名家?!?
在學習米芾的過程中,王鐸找了同自己書學思想相仿之人。米芾有云:“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泵总涝趯W書上也是把師法古人,追求魏晉風韻當做自己的目標,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王鐸找到了與他觀念一致的人,又怎能不對他的書法進行學習?王鐸自身也認為米芾深得二王精妙。王鐸在跋《米芾吳江舟中詩卷》后云:“米芾書本羲、獻,縱橫飄忽,飛仙哉。深得《蘭亭》法,不規(guī)規(guī)模擬,予為焚香寢臥其下?!?以此來看,王鐸必然在元章書法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yǎng)。盡管王鐸一生都在標榜書學“二王,”但畢竟魏晉風韻距此時此刻已是年深日久,在通過學習米芾的過程中,找到了可以直達二王上追晉人的道路。
歷史上每一位成功的書家,都不是一味的模仿前人的書跡,而是在傳承古法的同時,形成自己鮮明的書法風格。所謂“入古出新,”在學習了古人大量優(yōu)秀作品的同時,打破前人對自我的桎梏,形成真實的“自我,”方能屹立于書法史的長河之中永垂不朽。王鐸作為集古之大成者,“他臨王羲之最多,但卻用了幾十種筆法、體制來臨,以遺貌取神的‘意臨’來逆反古人,擺脫古人。他放手創(chuàng)新前用臨古來回顧過去典型以節(jié)制放縱,又以創(chuàng)作時的自由來對抗古人的羈絆。正是在這周而復始的相反相成中,他取得了繼承與革新的動態(tài)平衡?!?
總的來說,王鐸在學書道路上最大的成就是解決了大尺幅作品耐看的問題。晚明之際大尺幅書法作品雖然盛行起來,但是對于寫慣了尺牘、手卷、冊頁的書家來說,這仍是難以把握的形式。即使像明代最有成就的書家董其昌,在他的流傳作品中也很少能見到精彩的大尺幅作品。而王鐸無疑是把大尺幅作品調(diào)整到完善的一個典型代表。在王鐸流傳下來的作品中,最多的便是這種大尺幅作品。在繼承了“二王”與《淳化閣帖》的精髓下,通過融合米芾“刷”字特點以及字勢的跳宕與欹側,同時運用“漲墨”的書寫效果,能夠使人產(chǎn)生眼前一亮的視覺沖擊。大尺幅作品這樣一種在晚明個性思潮下所特有的書法風貌,經(jīng)過王鐸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一個質(zhì)的飛躍并且趨于成熟,對后世的學習起到借鑒作用。
文章對王鐸學書的三條主要脈絡進行了分析,他在對古法深入學習的同時產(chǎn)生了自己強烈的個人風貌,并且解決了大尺幅作品耐看的問題。雖然后世人們對其人品褒貶不一,但他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以及對后世書法發(fā)展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來看,其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注釋:
①(清)談遷.棗林雜俎[M].上海:中華書局,2006(04):118.
②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 第62卷 王鐸二[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3(03):220.
③(明)王鐸書.《瓊蕊廬帖·臨古法帖》后跋.
④(明)王鐸書.《千秋館學古帖》紙本,上海博物館藏.
⑤(清)王鐸.擬山園帖[M].南京:古籍出版社,2000(05):118.
⑥(清)倪后瞻《倪氏雜著筆法》,崔爾平選編點校,《明清書法論文選》[M].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411.
⑦《擬山園帖》卷七[M].南京:古籍出版社,2000:314.
⑧(明)王鐸.《擬山園選集》卷三十八《跋圣教序》.
⑨(明)王鐸.《與王似鶴書》,見《擬山園帖》第九卷[M].南京:古籍出版社,2000(05):386-387.
⑩(宋)黃伯思撰,《東觀余論》附錄(1-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1:19.
?(明)王鐸.《擬山園選集》卷三十八《跋二王帖》.
?(清)梁巘《評書帖》,黃簡,《歷代書法論文選下》[M].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10):576.
?(明)王鐸跋.《米芾吳江中詩卷》,今為美國紐約小約翰·M·顧洛夫藏.
?湯大民.中國書法簡史[M].南京:古籍出版社,1999(0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