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榮
教學過程是作為一個特殊的生命過程來理解。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成了單面的、不完整的人。只有認識過程,而無體驗過程、意志過程。因而“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人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己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比~圣陶先生把教育比作農業(yè),原因就在于它是育人的活動,是促進人的生命成長的過程。而以往的師本教育則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這一教學方式在目前的教學中仍然廣泛存在。
在數(shù)理化當?shù)赖慕裉?,語文教學所處的位置越來越尷尬。盡管語文教材在不斷完善,所選的文章極富美感,但很多學生并不喜歡語文,對語文慢慢喪失學習興趣,不愿多花精力,一些應付式的學習也只是為了對付考試。而語文老師們在升學壓力下,也只是一味地加大訓練,逼著學生死記硬背,讓原本就厭學的學生們更加覺得枯燥躁無趣。而需要時間去細細品讀的閱讀材料,根本吸引不了學生已經淡漠的心。語文閱讀教學從欣賞變?yōu)榭啾?,從由學生自主閱讀和賞析的樂事變?yōu)橥瓿扇蝿盏目嗖钍?。課外拓展閱讀已經很難實現(xiàn),而有限的課內閱讀也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中扭曲了美麗的模樣。
在《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學者指出:“教師的職責現(xiàn)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與者,一位幫助發(fā)現(xiàn)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xiàn)成真理的人。”這正是生本教學所要倡導的教學理念,教師只為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服務,學生則是教育過程中的中心人物。
首先,在生本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學習,強調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并依靠學生,這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能夠直接為教育創(chuàng)造成就;它充分發(fā)揮學習者的生命所有,改變教育行為,有助于推動教育均衡發(fā)展。
其次,生本教學有一套綜合辯證的評價體制,允許學生通過多次反復來完成,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更為生動的知識和更為牢靠的能力。生本教學的評價體制伴隨于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活動中,其評價與實體活動緊密相連,既有分析性評價,又有綜合性評價,可以擺脫單純?yōu)槎酱俣M行的評價模式。在這種體制下,學生可以在富有較大調節(jié)空間的評價結果下進行自主調節(jié),有利于學生的自主發(fā)展。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劉勰在《文心雕龍》里也提出“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可見,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關鍵在于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閱讀不單是語文問題,還是學生認識社會,構建人生觀的有效途徑。思想的深度,思維框架的開放度都與閱讀量多少直接相關。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生本教學中,不僅要立足課堂,還要打破課時和教材的限制,要同時構筑起課內閱讀體系和課外閱讀體系。
1.課內閱讀體系的搭建 課內閱讀體系主要以語文課本為閱讀材料,在課文學習中,采用卡片法,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優(yōu)美句子或是自己感興趣的段落,同時舉一些小例子來談談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同時,還讓學生自主搜集與課文相關的材料,掌握與課文相關的知識,卡片可以這樣設計:
2.拓展課外閱讀
(1)以讀帶讀。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曾說:“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70%得之課外閱讀?!庇纱丝梢?,課外閱讀不僅僅是教學的補充,更是拓寬拓深閱讀的過程。在課外閱讀中,老師可以推薦一些延伸課堂知識且適合學生年齡特征及喜好或者學生自己感興趣的書目,興趣往往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在課外的配套閱讀中慢慢提升學習和閱讀興趣,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鍛煉自己的閱讀能力。
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采用兩種方法來確定所讀的書目,一是建立一個閱讀積累體系,葉圣陶先生曾說:“我們以為雜亂地把文章選給學生讀,不論目的何在,是文科教學的大毛病。文章是不讀完的,與其漫然的瞎讀,究不如定了目標來讀?!?/p>
他認為可以利用一些清晰穩(wěn)定且包攝性較廣的材料來強化學生的語言積累;二是師生共同編輯系列美文集,可以組織學生搜集優(yōu)美句子段落,分門別類整理,每月出版一期,這樣一來既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又能鍛煉學生搜集整理資料以及鑒別欣賞的能力。
(2)以讀引寫。在閱讀教學中,最高境界即是學生通過閱讀感受到作者文字的情感沖擊,從而引起共鳴。在這個時候,調動學生的寫作欲望,往往能收到一揮而就的效果。“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這句話道出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
3.無為成就精彩 我們許多時候都認為學生是懶得學習的,生本教育則換一個角度看問題:這些學生如果懶得學習,那么他們在做什么?生本教育理論認為:全面依靠學生——學生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資源。他喜歡玩游戲機,看小人書,那么這也是學習。你希望他正規(guī)地學習,他不合拍,你就可以從他喜歡的東西入手。不論他做什么,你總能找到其中蘊含的基礎知識。在任何一個活動中,都含有基礎教育學科的許多知識,等待我們以不同的角度去揭示它。我們所做的,全都要通過學生自己去完成。生本課上,教師真的無為嗎?生本課不但要求教師要上得好,而且要求更精彩,只不過精彩的風格發(fā)生了改變。誰在課上說得少誰就精彩。但說得少并不代表不參與,而是教師要改變自己在課堂上的角色,用郭思樂教授的一句話就是:從拉動學生的“纖夫”,轉變?yōu)樯摹澳琳摺?。教師在課堂上是學生知識的拋磚引玉者、穿針引線人,教師的作用是提出學習的主題與需要解決的問題,維持必要的教學秩序,給予學生支持、鼓勵,還有及時的、恰到好處的引導。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生本教育正符合這一標準,在此狀態(tài)下的是一種充滿生命魅力的教育,學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最大潛能自主學習,而教師亦可以在其中不斷探究和嘗試,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
[1]王飛燕淺議中學語文新型課堂教學模式[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2]葉圣陶 葉圣陶教育名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