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括 朱安祥
(1.天津市人民醫(yī)院,天津 300121;2.鄭州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河南 鄭州 450001)
程紀中先生曾在《中國錢幣》1992年第4期公布了一種燕國平首方足布幣(圖一,1),原文云:“此布出土于遼寧當?shù)?,尚未見于報道,布面文字?jù)吳振強先生考釋,作陽平,今據(jù)此說?!盵1]由于程文所附照片并不清晰,何琳儀先生將其轉(zhuǎn)化為摹本(圖一,2),并改釋幣文為“坪”,讀“重平”?!稘h書·地理志》載勃??は螺犞仄娇h,地望在今河北吳橋附近[2]。黃錫全先生則認為:“此布銘文反書,當釋讀為平陽。歷史地名稱作平陽的不少,但都不在燕地,其確切地點待考?!盵3]
自此之后,燕國方足布幣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如《中國錢幣》2015年第5期披露了一枚彩圖,該圖文字較為清晰,據(jù)悉出自沈陽附近地區(qū)[(4]圖二,1)。此外,《寒鴻軒喜泉集拓》亦收錄了一品拓本[5(]圖二,2),這就為我們重新探討此類布幣提供了較為準確的參考材料。
經(jīng)對比,上述四圖應(yīng)屬同一種類布幣。由于程文圖片不清,導(dǎo)致何先生臨摹出錯誤的字形,如幣文左字上部應(yīng)作“”形,而非“”;下半部實為“”,而不是“”;幣文右字亦有缺筆之處。因此前輩學(xué)者對該布幣的考釋還存在進一步討論的必要?;诖?,我們借助新發(fā)現(xiàn)的布幣實物,提出自己的觀點,如有不確之處,還請學(xué)界同仁批評指正。
圖一 程文照片與何文摹本
圖二 新近發(fā)現(xiàn)的兩枚布幣
我們先來看幣文右字。該字由三個構(gòu)件按兩個層級組成。從一級構(gòu)件角度來看,該字上部“”形當為“宀”部,燕系文字習見。下部文字從“之”從“又”,應(yīng)為“寺”字。
“寺”字始見于西周金文,戰(zhàn)國時期亦無明顯變化,茲列舉如下:
“寺”字上古與“夷”相通。前者屬邪紐、之部,后者屬喻四以類、脂部,喻四上古歸定紐,二者齒舌鄰紐,主元音相近,可互通用。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篇云:“完寺棄縛,,而為者侯相,齊(桓)也”[6],簡文中的“完寺”即“管夷吾”,亦即管仲,乃齊桓公相,此為二者互轉(zhuǎn)之例證。
下面再來看幣文左字。該字為上下結(jié)構(gòu),上部首從“虍”,屬于常見字例,如虍“”(《璽匯》3447)、“”(《貨系》3031)均為此類,不贅述。下部作“”或“”,為“余”之省形。何琳儀先生認為“余”字構(gòu)型不明,兩斜筆為裝飾[7]。“余”字通常有如下字形:
圖三 夷輿丞印封泥照片及拓本
[1]程紀中.燕布四珍[J].中國錢幣,1992(4).
[2]何琳儀.古幣叢考[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2:48.
[3]黃錫全.先秦貨幣通論[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169.
[4]馮括.燕系方足布產(chǎn)生年代及流通情況考辨[J].中國錢幣,2015(5).
[5]崔淳.寒鴻軒喜泉集拓[M].自印本,2016:38.
[6]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45.
[7]何琳儀.戰(zhàn)國文字通[M].北京:中華書局,1989:533.
[8]段玉裁.說文解字段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5.
[9]楊天宇.禮記[M].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10:303.
[10]班固.漢書: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1623.
[11]傅嘉儀.秦封泥匯考[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230.
[12]陳橋驛.水經(jīng)注校正[M].北京:中華書局,2007: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