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新
寧波阿育王古寺坐落于中國寧波市北侖區(qū)鄮山大碶鎮(zhèn)嘉溪村,是一座西晉古剎,距今已一千七百余年歷史。阿育王古寺是我國目前唯一以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命名的寺院。聞名可知,且以史為鑒。據(jù)記于東震旦(即古代中國)國土上,共安有佛真身舍利寶塔十九座:西晉會稽鄮縣塔、東晉金陵長干塔、石趙青州東城塔等等。而這座西晉會稽鄮縣塔,即是涌現(xiàn)于今寧波鄮山烏石岙阿育王古寺并供奉著佛頂骨的舍利塔。歷經千余年的曠世更迭,跌宕起伏,這座涌現(xiàn)于西晉會稽鄮縣的“阿育王舍利塔”,至今仍承續(xù)著佛教文化,浸潤著佛法的甘露,示現(xiàn)著佛陀的光芒,永駐世間。
始于2008年至2011年間,由阿育王古寺方丈上界下源大和尚,住持門一法師竭誠中興。在這座西晉古剎原址,即慧達祖師圓寂故地,重新修繕一新的“阿育王古寺”,可謂“圣智之林”再度彰顯出昔日歷史的萬丈佛光。阿育王古寺,這座重建一新的古建筑群落中,有一域極其特殊,被世人稱之為“八吉祥六殊勝之地”,即佛真身舍利塔涌現(xiàn)的故地——“涌現(xiàn)巖”。自千禧年伊始,阿育王古寺僧眾,為實現(xiàn)天臺宗祖師智者大師千年遺愿——“鄮縣阿育王塔寺頹毀,愿更修治”,于阿育王舍利塔“涌現(xiàn)巖”遺址故地,興建舍利寶塔,以示紀念。
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建筑設計(圖1)整體理念是遵循佛教基本精神和文化理念,遵循原始佛教歷史沿革與文化義,遵循阿育王古寺舍利塔原始造型及文化傳承,遵循漢傳佛教文化的精神特質與法度儀軌,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設計理念,不同于傳統(tǒng)漢傳佛塔,以紀念、供奉、珍藏等精神敬拜為形制規(guī)范,而是集供奉、瞻仰、珍藏佛骨真身舍利及傳承舍利文化,同時兼具廣布弘法共修,傳播佛教歷史文化的綜合功能的現(xiàn)代紀念性建筑。
舍利寶塔主體建筑設計首先吸取了阿育王古寺原舍利塔特有的文化及造型元素,以彰顯“阿育王舍利塔”其獨特的原始佛教文化特質。舍利寶塔整體建筑設計呈“神殿”回廊式建筑風格與樣式,這種略顯“金剛寶座”式佛塔形制,又兼有古希臘及波斯、中西亞建筑風格特征的設計理念,吸收借鑒并融合創(chuàng)新了古印度犍陀羅莊嚴質樸、深沉厚重的藝術風格與樣式體系。在原始佛教興盛的古印度地區(qū),其建筑及佛造像藝術以犍陀羅藝術風格為代表,融合希臘建筑藝術的綜合語匯,特別是以雕刻形式來展現(xiàn)佛教歷史文化,成為原始佛教的重要藝術形式,并沿著古絲綢之路,隨佛教經蔥嶺東傳到中華大地。
圖1 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建筑設計方案 素描 2017 王志新
圖2 古印度犍陀羅舍利塔
圖3 古印度“桑奇大塔”窣堵波
原始佛教藝術及美學體系,以犍陀羅藝術風格為代表。犍陀羅(梵 Gandhara,Gandhāra, Gandha-vati ),又作健駝邏、干陀衛(wèi),意譯香行、香遍、香風,是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地處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白沙瓦地區(qū)。公元前2世紀前后,孔雀王朝阿育王統(tǒng)治犍陀羅地區(qū),并弘揚佛教。公元1世紀貴霜帝國統(tǒng)治犍陀羅地區(qū),佛教文化藝術興盛達到頂峰,逐漸形成犍陀羅藝術風格。由于其位于印度和中西亞的交通樞紐,犍陀羅地區(qū)自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5世紀,外族侵入,帶來了希臘、羅馬和中亞的諸多文化元素。于此境況,犍陀羅藝術逐漸吸取融合并借鑒希臘建筑藝術的綜合語匯,尤顯于附于佛教建筑中佛造像的石刻藝術形式,而蔚然成風,史稱犍陀羅藝術。其主要特點多表現(xiàn)在以供奉佛舍利為主的舍利塔(如圖2)。此塔為古印度原始佛教犍陀羅舍利塔,頗具古印度“覆缽式”佛塔形制,基座多方形,列柱常采用希臘柱式,塔體多浮雕或線刻,表現(xiàn)“佛本生”故事及花卉紋飾等等。其次,犍陀羅藝術多表現(xiàn)于建筑空間中的佛造像雕塑藝術,其佛造像雕刻,體態(tài)形貌具有很顯著的西方特征,鼻直高挺,唇圓發(fā)卷,表情深沉凝重,莊重質樸。佛造像多身披希臘式長袍,衣褶流暢,繁密束身。隨著佛教的傳播,原始佛教犍陀羅藝術風格,對中國新疆和西北地區(qū)的早期佛教石窟造像和繪畫藝術,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佛教歷史文化中,就佛塔的造型形制演變,可基本概括為“覆缽式”、“金剛寶座式”、“密檐式”三種不同的佛塔造型形制?!案怖徥健狈鹚窃从诠庞《仍挤鸾痰母@堵波(如圖3,中印度的巴爾胡特和桑奇窣堵波及其周圍的圍欄和“陀蘭那”,也稱“天門”,形似中國的牌樓裝飾,是這一時期“窣堵波”的建筑代表)。窣堵波是早期佛教用于供奉珍藏佛骨舍利的獨特建筑形式,其特點:高塔基造型中正四方,主塔上安置巨大的半圓形鼓腹,形似倒扣的缽盆,其上直立塔剎,塔剎上由大至小依次排列多層圓形相輪,頂端搭配華蓋和仰月寶珠。覆缽式塔又稱喇嘛塔,是藏傳佛教中佛塔的典型建筑形式,主要流傳于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等地區(qū)。隨著窣堵坡在中國漢傳佛教的演進發(fā)展成為獨具漢傳佛教形制的寶塔,并逐漸傳播于中土,開始大量在漢民族地區(qū)出現(xiàn)。目前中國漢地最具代表的覆缽式塔北京妙應寺(白塔寺)白塔(如圖4)始建于元代,另有北海公園的永安寺白塔等?!敖饎倢氉健彼鹪从诠庞《?。“金剛寶座”代表密宗金剛部的神壇,其整體造型特點為石質高廣大方形基座,高臺之上矗立五座佛塔,中央塔較大,四角塔較小。此大小五塔造型,象征金剛界的五方佛,即:中尊大日如來佛,東為阿閦佛,南為寶生佛,西為阿彌陀佛,北為不空成就佛?!敖饎倢氉健彼?,多見于南傳上座部佛教體系,最為典型的金剛寶座塔,是印度菩提伽耶金剛塔,中國漢地的金剛寶座式佛塔也是源于它而來。中國現(xiàn)存代表性的四大金剛寶座塔,分別是北京的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北京碧云寺金剛寶座塔(如圖5)、清凈化城塔和呼和浩特市的慈燈寺塔?!懊荛苁健彼菨h傳佛教主要的佛塔形制類型之一,是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樓閣建筑演變而來的中國佛塔,主要為磚石結構。密檐式佛塔多在北方盛行,唐代為方形的密檐塔,宋、遼時期多八角實心的密檐塔,主要造型特點為:臺基為須彌座形制,呈平面八角形,塔身多為13層由斗拱挑出的密檐,塔內實心。塔身有門窗與菩薩、天神等雕像;塔表面須彌座各部分的裝飾、塔身的門窗細部與雕像、各層密檐的屋脊、瓦、吻獸用磚石雕制,整座塔仿佛是一件大型的磚造雕刻藝術品。北京天寧寺塔可以說是“密檐式”佛塔的代表(如圖6)。
圖4 北京妙應寺(白塔寺)
圖5 北京碧云寺金剛寶座塔
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建筑設計,則首先彰顯出“金剛寶座”式佛塔形制特征——高廣大厚重的“石臺基”,建筑下部莊重穩(wěn)健,建筑上端凸顯“阿育王舍利塔”形制,四角“山花蕉葉”與塔剎造型,則頗具金剛寶座式“五塔”特征。同時,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建筑設計也呈現(xiàn)出原始佛教傳統(tǒng)的“覆缽式”佛舍利塔的形制特點。
阿育王古寺地處寧波鄮山西北山麓,三面環(huán)山,山勢漸趨平緩,古寺于烏石岙青山環(huán)抱,山門向西北側通向山外。舍利寶塔建筑坐落于古寺后山“涌現(xiàn)巖”遺址山前,為坐東南朝西北向,舍利寶塔緊靠山麓,涓涓清泉縈繞左右,環(huán)古寺而出,世稱“八吉祥六殊勝之地”。
圖7 阿育王寺供奉的“阿育王舍利塔”及考證復原圖
圖8 舍利寶塔建筑設計效果圖
圖9 舍利寶塔建筑設計效果圖
圖10 舍利寶塔建筑設計
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整體建筑設計通高49米(依據(jù)現(xiàn)場定點升放“氮氣球”確定塔高49米,吻合于釋迦牟尼佛在世間弘法49年),建筑基底49米見方,建筑整體呈“金字塔”式等腰三角形的穩(wěn)定形式;總建筑面積4200平方米,景觀面積約16000平方米。舍利寶塔建筑主體上半部“阿育王舍利塔”造型。為主體鋼結構,建筑外立面為“金屬鍛造”;建筑下半部整體為混凝土結構,建筑外立面為石材砌筑與外掛相結合。舍利寶塔自下而上,分為四個相互聯(lián)系而又彼此獨立的空間體系,即:地下一層“地宮”舍利殿,是供奉及珍藏佛骨舍利的“安圣”之地,于頂部“天宮”舍利殿,垂直軸線相應;一層“法堂”,殿內中空無立柱,可同時容納五百余僧眾講經、聞法的共修大殿,“法堂”30米見方(暗合佛陀30歲成佛悟道),“法堂”頂部檐口四邊,各設20處佛龕,內置坐佛造像,四邊總80尊坐佛(暗喻佛陀80歲涅槃),坐佛佛龕透光可引光入殿,殿內四壁隨陽光照射,可見佛影重重;二層兼清靜而優(yōu)樂圓融的“藏經閣”,外形取義“七級浮屠”式的蓮花“須彌座”;三層為“天宮”舍利殿,取阿育王古寺原“阿育王舍利塔”造型,端坐于七級蓮花須彌座之上,莊嚴持重。
1.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之“天宮”舍利殿
舍利寶塔建筑三層為“天宮”舍利殿?!疤鞂m”舍利殿,整體造型,遵循現(xiàn)供奉于阿育王寺舍利塔的原始形制規(guī)范(如圖7左)?!疤鞂m”舍利殿,主要功能為:供奉及瞻仰佛骨舍利的“天宮”舍利殿,其主體采用鋼結構,建筑外立面為金屬鍛造及金箔工藝?!疤鞂m”舍利殿,通高30米(象征釋迦牟尼佛30歲悟道),遵循阿育王舍利塔原始形制,塔基取四方“須彌座”造型樣式,上下枋、疊澀等以“合蓮瓣、寶裝蓮瓣、忍冬紋”裝飾;束腰、壺門飾佛造像、佛八寶、金剛杵、如意金剛柱、瑪瑙柱及“椀花結帶”卷草花式圖樣;“須彌座”向上,四面每面四尊坐佛,間隔“菩提樹”柱式裝飾;塔身取四方,四面各以高浮雕壁畫形式,雕刻佛本生故事,分別為:“薩埵太子舍身飼虎”、“尸毗王割肉貿鴿”、“快目王舍眼”和“月光王施首”題材內容(如圖7右,此依據(jù)阿育王古寺及目前國內現(xiàn)有“阿育王舍利塔”考古報告及文獻檔案綜合考據(jù)比較,還原繪制的阿育王舍利塔藝術裝飾圖示)。舍利寶塔中部塔身四角,以“多立克柱式”及蓮瓣柱礎裝飾,柱頭為金翅大鵬鳥(為佛陀的護法神鳥,梵名“迦樓羅”,“迦樓羅”是古印度傳說中一種兇惡的大鳥,住在須彌山北方,常取龍為食,后來皈依佛法,棄惡揚善,成為護法的“天龍八部”之一)。塔身的上枋檐口以“卍”字紋、忍冬紋和蓮花瓣淺浮雕裝飾。阿育王舍利塔,塔頂上部分四角各立“山花蕉葉”,每一片 “山花蕉葉”,都有四幅畫面,分別雕刻著各類佛傳故事,共16幅畫面,如“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出游四門、脅下降生、覺悟成道、連河洗污、牧女獻糜、步步生蓮”等等,每一片“山花蕉葉”,背面鐫刻著佛陀坐禪及經文等裝飾?!疤鞂m”舍利殿,塔剎由剎桿、五重相輪,底輪最大,向上漸收,塔剎頂部為意象化的“五重小塔”,塔剎的底座裝飾“卍”字紋,剎桿串起五重相輪,相輪以忍冬紋紋樣裝飾基座。出“天宮”舍利殿,外圍沿“女兒墻”可繞塔一周(如圖8、圖9紅色虛線所示)。
2.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之“藏經閣”
舍利寶塔建筑二層為“藏經閣”(見圖10黃色線框所示),外形為七級臺階,逐級向上,取義“七級浮屠”,臺階立面為石雕“蓮花瓣”浮雕裝飾,象征“須彌山——蓮花寶座”?!吧徎ò辍备〉裱b飾臺階,蓮花以寓佛陀清凈無染、超凡脫俗,而蓮荷“薏(即蓮心)藏生意,藕復萌芽”的生長規(guī)律,寓意佛教正法永住,造化不息。“藏經閣”整體造型隱喻,天宮內的“釋迦牟尼佛”端坐于七級蓮花須彌座之上,莊嚴持重。舍利寶塔二層“藏經閣”是整體建筑的“中腰”環(huán)節(jié),承上啟下,銜接三層“天宮”舍利殿和一層“法堂”。
3.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之“法堂”
舍利寶塔一層為“法堂”(見圖10紅色線框所示)?!胺ㄌ谩睘楣潘律畧F和信眾弘法共修大殿,整體大殿30米見方(象征佛陀30歲悟道),內空間900平方米,可供約500余名僧眾,同時聽聞佛法及共修的課堂?!胺ㄌ谩绷嚎?0米,殿內空間無立柱,整體建筑結構設計為混凝土澆筑,外立面石材砌筑及干掛。
“法堂”室內天頂為“萬佛朝宗”——“井”字形式淺浮雕壁畫裝飾天花,天花正中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形式蓮花“藻井”。在一層法堂室內外天頂四邊檐口,各邊設20座佛龕,內為雙面坐佛(各邊20尊,四邊共計80尊坐佛,象征佛陀80歲涅槃),各佛龕可通透天光,一則引光入室,解決“回廊式”建筑室內光線較暗的問題;二則陽光透過佛龕坐佛造像,陽光照射所產生的“坐佛”投影,折射于大殿墻壁之上,伴隨著陽光的變化,在大殿四壁呈現(xiàn)出“佛影重重”的莊嚴景象;第三,在“法堂”大殿室內仰望屋頂各邊檐口處,可見一座座莊嚴慈悲,耀眼奪目的佛陀坐像,昭示佛光萬丈接引眾生之意;第四,“法堂”屋頂檐口四面“佛龕坐佛”,為內外相對的“雙面坐佛”造像,在“法堂”室內外都可以領略欣賞“坐佛”造像。當觀者處于舍利寶塔建筑外一定視角范圍,可見“法堂”上方檐口,一尊尊莊嚴的坐佛景象,使得建筑外立面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生動而富于變化,陣列式的排列形式,也凸顯出建筑整體的莊嚴、肅穆和儀式感。
4.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之“回廊”
舍利寶塔回廊環(huán)繞“法堂”,回廊對稱各邊回廊長39米,廊內凈寬3.5米,廊內空高9.3米。回廊外立柱采用簡潔長方形高大立柱(合計24根,如圖11),立柱采用“須彌座”式柱礎,每立柱寬2.4米,高8.8米,柱間距2.4米。回廊立柱“窄”間距設計,在保持立柱間距通透性的功能基礎之上,強化視覺上大立柱小間距,以增強對人的“緊迫、束縛感”,強化建筑構件尺度感,營造空間特殊比例關系,帶給人“崇高感、儀式感”。舍利寶塔外回廊上檐口(四面各邊長40米,寬2.6米)立面為“須彌座”形式,于“束腰”處以高浮雕的藝術手法,刻畫表現(xiàn)佛傳故事,如“步步生蓮、二龍灌浴、比武擲象、削發(fā)出家、初轉法輪”等?;乩壬祥芸诹⒚鎱^(qū)域,處于整體舍利寶塔建筑的“中腰”環(huán)節(jié),高浮雕壁畫的藝術手法,可豐富整體建筑外立面的藝術表現(xiàn)力,協(xié)調建筑裝飾藝術節(jié)奏的疏密關系,增強建筑藝術感染力。
舍利寶塔外回廊,上方與二層“藏經閣”銜接,形成二層平臺,可近距離觀賞“法堂”屋頂檐口處,各面佛龕及雙面坐佛造像;同時可環(huán)繞二層“藏經閣”外圍,繞塔一周(如圖12)。
圖11 舍利寶塔建筑設計效果圖
圖12 舍利寶塔建筑設計效果圖
圖13 舍利寶塔景觀設計,總平圖
圖14 舍利寶塔建筑設計模型
舍利寶塔建筑設計模型
舍利寶塔建筑設計透視剖面圖
5.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之“地宮”舍利殿
舍利寶塔地下一層為“地宮”舍利殿(如圖10藍色線框所示)?!暗貙m”舍利殿與“天宮”舍利殿,上下相照,其主要功能均為供奉、珍藏佛骨舍利。“地宮”舍利殿,同時兼具信眾供燈、供佛等,普佛和眾生祈福的配套功能。
如上所述,阿育王古寺地處寧波鄮山西北山麓,三面環(huán)山,山勢漸趨平緩,古寺于烏石岙青山環(huán)抱。舍利寶塔建筑坐落于古寺后山“涌現(xiàn)巖”遺址山前,為坐東南朝西北向,涌現(xiàn)巖、舍利寶塔與古寺山門呈軸線相應(如圖13紅虛線所示),舍利寶塔緊靠山麓,建筑兩側清泉縈繞,環(huán)古寺而出。舍利寶塔建筑所在區(qū)域,縱向(山體至前段)120米范圍內,東西向高差為10米。景觀設計由山門方向,向東“涌現(xiàn)巖”山體方向,拾級而上,分為五個連續(xù)漸高的平臺臺階,并于舍利寶塔前后,分別形成大小兩個廣場(如圖14)。圖13中“藍色虛線”為車行通道;“綠色虛線”為人行步道;臺階兩側對稱“經幢”,向上舍利寶塔建筑前廣場四角“阿育王柱”;圖中“紅色方塊”為“慧達”祖師造像;圖中“綠色三角”分別為前廣場石刻“佛足印”和后廣場石刻“法輪”。
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建筑設計效果圖
舍利寶塔建筑設計透視剖面圖
舍利寶塔景觀切面示意圖(東西向)
舍利寶塔建筑及景觀藝術品策劃案學術論證會
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總體設計理念,依旨方丈上界下源大和尚開示——秉承阿育王舍利塔原始形制與文化內涵,尊千年大計,傳世建筑之鴻源;依旨住持上門下一法師引領——遵循佛教義理規(guī)制,恪守佛教歷史文化、法度儀軌。歷時數(shù)載,最終由湖北美術學院“當代公共圖像傳播與研究中心”和“環(huán)境藝術研究所”總體設計,特邀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導師羅世平教授、中建三局設計院、中南建筑設計院等,組成專家學者聯(lián)合設計團隊①寧波阿育王古寺舍利寶塔建筑及景觀主創(chuàng)設計團隊:王志新、詹旭軍、袁小山、梁競云、劉宗蓓;藝術指導:陳順安、郭正善;學術主持:羅世平;藝術策劃:艾麟、徐盛、周顥、李冰、謝蓀、胡新橋、黃祺華。,誠愿發(fā)心而為,是所至盼,經深入考證、精心設計,完成整體設計方案,得現(xiàn)今日成相。在倡導和諧社會的今天,佛教舍利文化跨越宗教與學術的界限,實現(xiàn)僧俗兩界的互融互通,裨益于道德教化和人文提升,裨益于民族團結和國際交流,裨益于文化復興和社會發(fā)展,其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廣受世人矚目,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