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鳳霞
當代巖彩畫家在創(chuàng)作巖彩作品時,不僅要對畫面結構和形式安排深思熟慮,還應該在畫面中直接映射出畫家藝術直覺的主觀性。一幅好的作品僅僅有“形”顯然是不夠的,還應有“神”,這個“神”就是指畫家在創(chuàng)作中的主觀能動性。藝術的創(chuàng)作觀念和審美情感隨著時代的變革、文化的變遷而不斷蛻變,即吳冠中先生所說的“藝術貴在無中生有”。要使作品的風格語言更加的個性、獨特,在眾多的作品中為人熟知,脫穎而出,藝術家們就不僅需要豐厚的閱歷,嫻熟的技法,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因此,體現(xiàn)畫家思想個性化的創(chuàng)作方式成為了藝術家們自覺的審美追求。
托爾斯泰說過,“藝術即是情感交流”。巖彩創(chuàng)作過程中,畫家將對生活、對個人情感的體驗和感受,在畫面中傳達出來。只有能通過畫面?zhèn)鬟_出的情感,才能引起觀者情緒反應,產生與觀者共鳴的效果。因此巖彩藝術不僅展現(xiàn)了畫家的個性化思維,還通過巖彩畫面表達了畫家多樣化、個性化的審美取向。
當代巖彩畫畫面所追求的特征之一是要求材料發(fā)揮自身的材質特征,而巖彩畫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強調材質的對比。材質美,顧名思義即材質自身所具有的美感?,F(xiàn)今巖彩畫所使用的顏料主要是天然礦物質,與傳統(tǒng)的水墨和水性顏料對比而言,礦物質顏料晶瑩透亮、艷麗明凈,散發(fā)著寶石光澤的石色顏料具有極強的色彩覆蓋力。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載體的一部分,“巖彩”具有天然的觀賞價值和強烈的視覺效果,本身就具有獨立的材質美。因礦物質顏料的天然性能,用其繪制的作品能夠恒久,且色彩鮮艷如新,如現(xiàn)在保存的部分唐代的重彩畫、敦煌壁畫等,歷經(jīng)千年的歲月,仍然瑰麗秀美。現(xiàn)在的礦物質顏料數(shù)目更細,色相更加豐富且富有變化,產生了豐富的視覺效果。這種材質豐富的肌理感也是材質美的一個表現(xiàn)。畫面中粗細不同的礦物質顆粒與水性顏料混合使用,產生了的混用色層感和“薄中間厚”的空間層次感,金、銀箔的金屬閃光感,蛤粉、水晶末和方解末的不同質地材料,云母色、和礦物色的鮮明對比等等,也為當下巖彩畫增色不少。另外,許多非繪畫材料,如紙、纖維等,也被嘗試性的運用到畫面之中,豐富了畫面肌理的材料美。這種借助材質自身交融碰撞所產生的“偶然性”美感,是傳統(tǒng)“三礬九染”的水性顏料調和所達不到的。筆者認為我們只有時常關注材質的特點,關注與其他顏料融合后的新的材料語言的組合方式,并加以最大化地運用,才能使當代巖彩畫畫面內涵更加深沉,更加具有藝術魅力。
圖1 椅子與裸婦 郭繼英
圖2 秋日 郭繼英
圖3 雨 胡明哲
郭繼英的作品《椅子與裸婦》(圖1),大量運用不同質地的礦物質顏料、箔等不同的材質質感和色彩對比營造畫面的整體氛圍。人物的形象主要采用較細的礦物質顆粒細細地描繪,注重用色、用筆的變化,巖彩顆粒交錯疊加,形成了薄彩斑駁的畫面效果。另一幅作品《秋日》(圖2),表現(xiàn)了秋景下各種植物的生長姿態(tài)。畫面背景整體貼箔,在此基礎上用蛤粉勾勒出柔韌蓬草,畫面前方的向日葵則用礦物色顆?!傲ⅰ背?,這種光潔與亞光、細膩與厚重的材質對比給人以視覺美感。
色彩是視覺因素中最直觀的表達因素。利用色彩飽和度較高的巖彩可在畫面中呈現(xiàn)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并且還可通過巖彩顆粒的薄涂、積加,來達到豐富多彩的視覺效果。巖彩畫每層的色彩不僅是有變化的,積色的技法、方法也是可變的,傳統(tǒng)的暈染只是巖彩繪畫技法的一種。如此,巖彩畫才能營造出自然且變幻莫測的色彩之美。
胡明哲的《雨》(圖3)用了大片的藍色,給人以純凈、寧靜的感受。畫面描繪了一位打著雨傘在雨中奔跑的青年女學生,形象簡約而靈動。人物是在已鋪陳好的底色基礎上慢慢刻畫、“提取”而成?;野咨谋尘?、白色的上衣、藍灰色的皮膚在微弱的對比下統(tǒng)一而和諧,藍、綠、黑色相間的豎形條紋裙使人物形體更加突出,且在灰白色背景的襯托下透著一股清新和雅致。衣裙上用鮮亮的綠色提出的小色塊,與身后藍綠色雨傘上幾個不規(guī)則色塊相互映襯。人物面部五官略顯概括,與稍顯寫實的規(guī)則方形上衣形成對比,并且畫家主觀地省略了手的細節(jié)刻畫,虛實結合、相映成趣。背景貼箔,在箔上再疊加礦物質顏料,畫面整體色彩渾厚而濃郁,色層豐富而微妙,物象抽象而自由,形與色的處理顯得生動而又富有韻味。整幅畫面色調清雅,靜中有動,被風吹散的頭發(fā),波動的裙擺,畫面中借助金粉顆粒表達的“雨”無不在優(yōu)雅蒼茫中營造出一種神秘、迷濛的意境。
張萍的畫面注重對散光和色彩的豐富表現(xiàn),利用閃爍不定的淡淡光斑幻化出撲朔迷離的浪漫感覺,《花房》(圖4)系列、《回眸》(圖5)皆凸顯了上述特點。畫面中的花卉運用了大量的紅、黃、藍、紫等色來表達花朵的鮮艷多姿,同時運用立粉的手法塑造花卉的體積感和空間感,將飽和度高的礦物色,色彩鮮艷的云母,及閃光的金銀粉交替使用,表達畫面的色彩感,并運用西畫“近實遠虛”的透視理論。在她的畫面中,人物退后,花卉反而成為了畫面的主題,畫家提高色彩明度但降低其純度,使畫面色彩豐富但不雜亂,營造了一種女性畫家特有的夢幻、婉約、詩意的情調。
圖4 花房 張萍
圖5 回眸 張萍
圖6 燊 胡偉
圖7 凝固的記憶 俞旅葵
講究畫面的肌理表現(xiàn)是當代巖彩藝術審美情趣的表現(xiàn)之一。巖彩自身所具有的天然特殊質感,在光線的照射下熠熠光亮;蛤粉、水晶末、方解末等白色礦物質材料是表現(xiàn)雪景或營造特殊意境的首選;金、銀、鋁箔等金屬材料的運用使畫面具有閃光感等等,這種材質自身的肌理效果,是其他繪畫材料所不可比擬的。
胡偉試圖將水墨畫的“寫意”表現(xiàn)與礦物質顏料的色彩表現(xiàn)相結合,以“色”代“墨”。例如《燊》(圖6)這幅作品中,畫家先以傳統(tǒng)水墨畫的表現(xiàn)方式用墨鋪陳布局,切割畫面。后在此基礎上利用不同質感的礦物色和金屬箔等多種材料表現(xiàn)畫面肌理,最后再用水墨和礦物質色調整畫面。在水與墨的沖撞之中,局部的積色與不積色,將墨與巖彩顏料隨意、巧妙地結合起來,最大程度地展示了不同材質的肌理美感。
俞旅葵的作品《凝固的記憶》(圖7)是畫家對真實生活的自然描繪,通過畫面畫家給我們展示了其記憶定格的一瞬間。畫家在處理畫面的背景時適當?shù)叵鳒p渲染的次數(shù),而用含水量較多的蛤粉來表現(xiàn),人物衣物的處理用較濃稠的蛤粉立粉、皴擦、打磨而成。畫家借助同一種材質,但采用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和技法,使畫面的肌理產生相互的對比關系,形成了獨立的形式美。
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也可以看到金屬材料的使用,如敦煌壁畫中佛像的頭飾、項圈或手鐲等均用貼箔的方式實現(xiàn),但面積較小,只為表達佛像人物所佩飾品的質感。當代巖彩畫中對于金屬材料的使用主要體現(xiàn)在金屬色的表現(xiàn)以及金銀銅箔的使用上。金屬色的閃光質感與巖彩天然的光澤共同用于畫面中,構成了一種現(xiàn)代的夢幻感和裝飾感。為了達到不同效果的視覺美感,畫家可以根據(jù)作品的主題構思、色彩搭配和布局安排來選擇不同質感的金屬箔以達到最佳的畫面效果。它們與礦物質顏料搭配使用時,因礦物顏料凹凸的顆粒感使其呈現(xiàn)斑駁、破碎的肌理,與此同時,又凸顯出金屬材質“金碧輝煌”的美感。金銀銅箔可借助膠液的粘性整張平貼于畫面上;可以切碎在局部應用,即我們常常提到的“灑金法”;可以通過硫磺加熱燒制,使其變色制出彩色箔、黑箔等;還可立粉貼金;還可以趁金屬箔未干時,用筆、布等其他工具輕掃、擦掉,使其產生一些自然的脫落效果。這些金屬材料的拓展,也是對巖彩畫畫面表現(xiàn)力的拓展,使其更加豐富絢麗、“富麗堂皇”。
史琳的《金輝》(圖8),畫面極具構成感和現(xiàn)代感。在造型上畫家大膽取舍,幾何狀線性荷梗雖形狀、方向不盡相同,卻仍有一定的秩序性,形式單純、簡潔,由點、線、面所構筑的畫面中顯示出畫家的構成意識。荷葉及蓮蓬的線先用丙烯金立出,然后用大面積的金箔來表現(xiàn)荷葉,金屬般響亮明快的效果和礦物質顏料形成了質感的對比,使畫面整體瀟灑、自由。
《鳥的故事》(圖9)是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呂子揚的系列作品。畫者通過顏色的對比、調和,金箔打磨后粗糙的質感、閃光色礦物材質的點綴,將“巖彩”的材質美與裝飾美在畫面上表現(xiàn)淋滴盡致。
金瑞的《夢回埃及》(圖10)中大量運用了貼金屬箔的效果。畫面內容非常自由,作者在保留人物寫實的基礎上,添加古代埃及壁畫、飛鳥及抽象化的事物營造畫面氛圍。借助石色材料的反復制作使其發(fā)揮自身的質感與美感;背景抽象化、平面化的處理方式使畫面空間打破了三維現(xiàn)實空間的限制;金、銀箔的相互輝映,使畫面富有層次感,產生一種靜謐、神秘的風格。
圖8 金輝 史琳
圖9 鳥的故事之三 呂子揚
圖10 夢回埃及 金瑞
通過對“巖彩畫”審美特征的闡述,可以看到中國當代巖彩畫在不斷地吸收、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特質。巖彩畫之所以在中國迅速發(fā)展,首先是因為巖彩畫獨特的材質美給人新的、美的享受,再者,“巖彩畫”擺脫傳統(tǒng)的繪畫方式和審美束縛,追求思維的開放和個性的張揚,借助新的材料、多種制作技法,使巖彩畫的表現(xiàn)形式富有時代感、充滿生命力。正如胡明哲說的那樣,“對于中國美術界來說,巖彩是否會成為中國藝術百花園中一株新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巖彩,這個來自民族傳統(tǒng)內部的素材,使我們的民族繪畫從內部找到了突破,這是對封閉的思維框架和凝固審美情趣的突破,使我們有了一種可以漸別舊的載體而漸進新的未知領域的預感和希望”。
至今,有越來越多的巖彩畫家不斷嘗試進行巖彩畫的開拓性運用和實踐性,巖彩畫未來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也需要畫者的共同努力。在此過程中畫家除了要具有時代性和立足中國文化的審美,也要更加包容,使巖彩畫的發(fā)展呈現(xiàn)多元化的格局,這樣才有利于巖彩畫在中國畫壇的繁榮與發(fā)展。
杜鳳霞 安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參考文獻:
[1]王雄飛.巖彩圖教材:巖彩畫的材料與技法研究[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1.
[2]胡偉.由材料介入·中國繪畫當代藝術表現(xiàn)[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3]胡偉.繪畫材料的表現(xiàn)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1.
[4]胡偉.東方的理想[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5]胡明哲.巖彩畫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2001.
[6]潘世勛.“巖彩”作為畫種的提法不妥[J].美術,2002,(07).
[7]胡明哲.談“巖彩”命名[J].美術,2002,(11).
[8]夏堅真.巖彩畫,新時代繪畫的語言[J].美術觀察,2002,(04).
[9]彭叢.淺談巖彩畫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在當代的運用和發(fā)展[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10]吳冠中.吳冠中文集[M].上海:上海文匯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