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波
【摘要】 目的 探究腹腔鏡術與開放性手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腹股溝疝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 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開放性手術治療, 干預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jié)果 干預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術后疼痛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7%, 低于對照組的26.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采用腹腔鏡術治療腹股溝疝, 術中出血量少, 能夠縮短住院時間與疼痛時間, 且術后并發(fā)癥少, 安全性高,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腹腔鏡術;開放性手術;腹股溝疝;并發(fā)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9.024
作為臨床中一種極為常見的普外科疾病, 腹股溝疝主要指的是腹腔內(nèi)臟器以腹股溝區(qū)缺損形式向體表突出形成的疝[1], 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 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傳統(tǒng)臨床中對腹股溝疝的治療多為開放性手術, 切口大、術后并發(fā)癥多, 患者治療依從性不強。近年來, 微創(chuàng)技術不斷發(fā)展, 腹腔鏡術以其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越性在腹股溝疝治療中得以應用[2]。研究對本院收治的60例腹股溝疝患者實施分組, 比較了腹腔鏡術與開放性手術的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腹股溝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對納入病例給予臨床診斷及病理學檢查, 均符合腹股溝疝的臨床診斷標準[2];②臨床科室對本次研究同意并支持, 醫(yī)學倫理會批準此次研究, 納入病例均表示自愿參與研究, 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署患者及家屬姓名。排除標準:①存在重要臟器疾病者及伴隨心、肝、腎功能疾病者;②意識模糊及精神紊亂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婦女;④存在手術禁忌證患者[3]。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 每組30例。干預組:男26例, 女4例;年齡37~74歲, 平均年齡(53.5±6.9)歲;直疝13例, 斜疝17例。對照組:男27例, 女3例;年齡35~76歲, 平均年齡(52.1±8.0)歲;直疝12例, 斜疝18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術前均禁食8 h, 給予全身麻醉插管。對照組患者采用開放性手術治療。在距離腹股溝韌帶中點2 cm左右位置行一橫向切口, 以2~3 cm為宜, 經(jīng)外環(huán)口, 切開腹外斜肌腱膜, 直至內(nèi)環(huán)口, 游離精索, 對筋膜與提睪肌進行分離, 于精索前方明確疝囊位置, 向頸部方向游離, 并給予高位結(jié)扎。干預組患者給予腹腔鏡術治療。手術選擇頭低腳高體位, 選擇患側(cè)臍旁行橫向手術切口, 以10 mm為宜, 切開腹直肌前鞘, 實施直板拉鉤法, 游離腹膜, 然后將腹腔鏡及Trocar置入其中, 氣腹腹壓以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為宜, 將5 mmTrocar置入臍與恥骨連線中上與中下1/3處, 將腹股溝韌帶與Cooper韌帶及恥骨結(jié)節(jié)分離, 鈍性分離疝囊, 剝離疝囊與腹壁, 將聚丙烯補片置入其中, 展平補片, 退出腹腔鏡。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情況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術后疼痛時間、住院時間, 術后并發(fā)癥包括陰囊血腫、切口感染、尿潴留等。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干預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術后疼痛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干預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7%, 低于對照組的26.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臨床中對腹股溝疝的治療多以外科手術為主, 常見的有張力疝修補術、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 上世紀開放性手術被認為治療腹股溝疝的可靠方式, 其能夠?qū)渭凁迣嵤└呶唤Y(jié)扎, 從根本上治療腹股溝疝[3], 然而其難以對對側(cè)隱性病變進行探查, 且手術切口大, 伴隨一系列術后并發(fā)癥, 容易復發(fā)[4-7]。作為一種微創(chuàng)技術手段, 腹腔鏡手術能夠避免腹腔臟器官暴露, 手術視野清晰, 有利于臨床醫(yī)師的精準操作, 且手術創(chuàng)傷小[4], 不僅減輕了患者的手術痛苦, 緩解疼痛, 而且能夠促進術后恢復。在腹腔鏡技術支持下, 患者手術時間大大縮短, 減少了術中出血量, 降低了患者的機體損傷, 肛門排氣時間及疼痛時間減少, 患者治療依從性高[8-10]。此次研究對干預組患者給予腹腔鏡術治療, 結(jié)果顯示:干預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術后疼痛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7%, 低于對照組的26.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體現(xiàn)出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安全性。
采用腹腔鏡術治療腹股溝疝, 術中出血量少, 能夠縮短住院時間與疼痛時間, 且術后并發(fā)癥少, 安全性高, 值得推廣應用。
[1] 趙健, 郭天康. 腹腔鏡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復發(fā)性腹股溝疝療效Meta分析.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5, 14(1):86-93.
[2] 孫雪峰. 腹膜外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與傳統(tǒng)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分析. 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5, 36(6):703-705.
[3] 燕濤, 侯亞峰, 程曉劍, 等. 手術入路選擇對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的影響. 安徽醫(yī)藥, 2015, 24(7):1348-1350.
[4] 艾萬朝, 周旭坤, 張成建, 等. 腹腔鏡下腹股溝疝修補術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臨床對比分析. 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6, 10(4):270-272.
[5] 史樞龍, 宋志永. 腹腔鏡與傳統(tǒng)腹股溝斜切口手術治療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的對比研究.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6, 25(4):627-630.
[6] 劉繼東, 李德寧, 鮑興, 等. 兩種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臨床療效分析與術式選擇. 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5(2):125-129.
[7] 俞榕. 腹腔鏡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療效的對比研究. 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 2015(6):1171-1173.
[8] 廖偉明, 磨鵬詩, 高向林, 等. 腹腔鏡下TAPP治療腹股溝疝的療效觀察與安全性評價. 臨床醫(yī)學工程, 2017, 24(6):743-744.
[9] 司若湟, 屈坤鵬, 楊曉軍, 等. 開放式與腹腔鏡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的療效比較. 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 2015(6):710-712.
[10] 孔智淵. 用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與腹腔鏡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療效對比. 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5(7):263-264.
[收稿日期:2017-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