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嫩容
(寧德市蕉城區(qū)第五中心小學,福建 寧德 352 10 0)
對每一個人而言,言語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種生活素養(yǎng)和一種生存能力。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集語言環(huán)境、人物形象、結(jié)構(gòu)立意、思想藝術(shù)等為一體,蘊含著豐富的思辨資源。以課文為依托,挖掘課文的疑點、爭論點、思辨點,巧設辯題,將辯論引入中高年級的語文課堂,讓學生之間相互辯論,抓住對方言語的漏洞,尋找存在的疑點,讓學生求異發(fā)散,進行正向、逆向、縱向、橫向等思維活動,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當然,教師對辯論環(huán)節(jié)應該慎重思考,辯題的選擇必須符合教學專題、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教學的重難點,不能為了活躍氣氛或取悅學生而隨意選取。也并不是所有的課文都可以找到辯論的主題。教師要善于選擇符合開展辯論方式的課文,巧妙設計課堂辯論。
寫人的文章往往通過典型事例來表現(xiàn)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往往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他們具有鮮明的個性,有優(yōu)點,亦有缺點。人物的多面性決定了他們有被讀者肯定的一面,也有被讀者否定的一面。像這樣存在爭論點的教材內(nèi)容就很適合設計課堂辯論。通過課堂辯論,在肯定與否定的交鋒中人物形象就變得鮮活、生動起來。
例如蘇教版四下《愛因斯坦和小女孩》,課文中小女孩的爸爸認為愛因斯坦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人。而小女孩覺得愛因斯坦連衣服都穿不整齊,怎么能是最偉大的人呢?爸爸持肯定態(tài)度,小女孩持否定態(tài)度。愛因斯坦是不是“最偉大的人?”這個問題值得爭論,適合開展課堂辯論。
正方觀點:愛因斯坦是偉大的。因為愛因斯坦在科學領(lǐng)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毫無疑問他是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是一個大科學家對一個小女孩的話卻能認真對待,他把小女孩當作是一個朋友一樣平等對待;他是大人物卻虛心地向小女孩請教整理房間的方法,他和藹可親,沒有一點大科學家的架子,他那么可親可敬,難道不是最偉大的嗎?
反方觀點:愛因斯坦算不上偉大。愛因斯坦衣衫不整,像是從童話世界中走出來的;辦公室亂七八糟,像垃圾堆;他是大人了,卻根本不會照顧自己的生活,那么邋遢,還要小姑娘教他穿衣服,手把手地教他布置、整理辦公室。這樣的人怎么和偉大聯(lián)系在一起呢?
正方學生稱贊愛因斯坦的優(yōu)點,反方學生指出愛因斯坦的缺點,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通過辯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加深了,愛因斯坦的形象更加立體起來??隙ê头穸ㄟ@兩個對立的方面又是統(tǒng)一的,最后通過總結(jié)提升正方雙方達成共識——這篇文章塑造了一個不拘小節(jié)、一絲不茍、謙虛待人、充滿人情味的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
小學生由于認知和心理特點,對事物的理解、感悟往往流于表面。對于文章的理解需要由表及里,層層深入,才能充分領(lǐng)悟文章主旨。他們在認識上有時難免片面,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理解的片面性,對教材產(chǎn)生的疑義處,以及認識存在的沖突點設計課堂辯論。
比如蘇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中,天游峰的掃路人到底累不累?這是一個思辨點,教師可以巧設課堂辯論。
正方觀點:天游峰的掃路人很累。天游峰又高又險,他每天要掃1800多級石梯,這站在游客的角度上是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的。更何況是這位已經(jīng)年滿七旬的老人呢?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一天一個來回,幾十年如一日,天游峰又高又險,仿佛一根銀線在空中飄飄悠悠這么陡峭的石階,游人徒步攀登有的還半途而返,可見有多危險,他怎么不累呢?
反方觀點:天游峰的掃路人不累。老人說的“不累”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因為老人認為有花鳥作伴,可以喝雪花泉的水,可以吃自己種的大米和蔬菜,可以呼吸清爽的空氣。這樣的生活誰不覺得舒適,又有誰會感覺累呢?東晉時期的陶淵明,過著“帶月荷鋤歸”的田園生活,依然有著“悠然見南山”的心境,在這種情形下誰會說陶淵明的生活很苦,做事太累?老人之所以覺得不累是因為他熱愛生活,樂觀豁達,以苦為樂。
教師引導學生緊扣“我”與老人三處對話,品讀老人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通過“老人到底累不累”這個沖突點進行辯論,這樣天游峰掃路人豁達開朗、熱愛生活的形象就變得豐滿、厚實起來。
研究語文教材中的思辨資源,要求教師要深入分析語文教材中思辨資源的類型,有些說明事理的文章作者的觀點可以從多個角度解讀,從局部上看觀點可能是對立的,但就整篇文章而言又是統(tǒng)一的。教師可以依據(jù)對立的觀點設計課堂辯論。對于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來說,對立的統(tǒng)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過渡的,因而是相對的?!袄怼痹睫q越明,在課堂辯論中學生對“理”的認識才會得以升華。
如蘇教版六上古詩《冬夜讀書示子聿》,前兩句“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強調(diào)了書本知識的重要。后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闡明了親自實踐的重要。到底是書本知識更重要,還是親自實踐更重要?像這樣對立的觀點,就很適合開展課堂辯論。
正方觀點:書本知識更重要。
反方觀點:親自實踐更重要。
正方: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在學校里學到的幾乎都是書本知識。由此可見書本知識更重要。
反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不能只從書本上、課堂上獲取知識,應該從社會上、生活中增長見識。
正方:學好書本知識可以更好地指導實踐活動,讓實踐事半功倍。
反方:陶行知說,實踐出真知。沒有實踐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
正方:書本知識是前人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我們再花很多時間去實踐那不是在浪費時間。魯迅說,浪費別人的時間是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于慢性自殺。
反方:魯迅還說,要用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這不是在告訴我們實踐更重要嗎?
……
對立與統(tǒng)一是相對的,通過課堂辯論最終學生達成共識——書本知識和實踐都很重要,一個既有書本知識,又有親自實踐經(jīng)驗的人,才是真正有學問的人。
當然,并不是每一節(jié)課都需要組織課堂論辯,也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找到論辯的契機,語文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托尋找到適于學生進行論辯的題目與時機,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并進行必要的指導,這樣才能確保辯論精彩有序。總之,語文教學中依托教材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是一種很好的綜合訓練形式,它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豐富了教學,更是新課程、新理念的一個體現(xiàn)。課堂因辯論而“亮”,課堂因“辯論”而“活”,課堂因“辯論”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