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越蠡
地方文獻從誕生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二千多年的歷史。①呂學毅著:《方志學史·總序》,河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頁。其內(nèi)容更豐富,體例日臻完善。當前,地方文獻在地方建設,國家“一帶一路”以及“海上絲綢之路”發(fā)揮著應有的歷史與文獻價值。宋紹熙《云間志》是地方文獻杰出的代表,其成書于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是現(xiàn)存南宋時期編纂得較好的一部方志,也是存世最早的一部內(nèi)容豐富,體例完善比較詳細地記載云間(上海)一隅的地方文獻。此書于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六月編纂,同年十月書成?,F(xiàn)存宋“紹熙《云間志》三卷,(宋)楊潛修,朱端常、林至、胡林卿纂,明抄本”是最好的本子。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共三十六篇,書中全面反映了南宋中葉以前云間封域、道里、城社、鎮(zhèn)戌、坊巷、人物等情況,是一部記載宋代云間地方的百科全書,有很高的史料和文獻價值。其資料來源于《華亭圖牒》等志書,因年代久遠早佚,今存文獻中所引簡略,已難考其詳。另外,書中還記載了唐、宋時期云間的人口、姓氏、學校等重要內(nèi)容,是當時文獻和其它地方文獻中所少見的,這部分史料保存至今更是非常珍貴,是我們研究人口學、宗族、教育學等不可缺少的文獻。最難得的是紹熙《云間志》所收錄的史料豐富,特別是還保存了一些南宋時期的經(jīng)濟史料。為向世人重現(xiàn)這部存世最早的上海地方文獻的內(nèi)容與價值,文章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以饗致力于地方文獻編纂與研究的學人。
“云間”一名,始于《晉書·陸云傳》:“云字士龍,六歲能屬文,性清正,有才理。少與兄機齊名,雖文章不及機,而持論過之,號曰‘二陸’。幼時吳尚書廣陵閔鴻見而奇之,曰:‘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后舉云賢良,時年十六。
吳平,入洛。機初詣張華,華問云何在。機曰:‘云有笑疾,未敢自見。’俄而云至。華為人多姿制,又好帛繩纏須。云見而大笑,不能自已。先是,嘗著缞绖上船,于水中顧見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獲免。云與荀隱素未相識,嘗會華坐,華曰:‘今日相遇,可勿為常談’。云因抗手曰:‘云間陸士龍?![曰:‘日下荀鳴鶴’?!雹伲厶?房玄齡等撰:《晉書·陸云傳》卷五十四,列傳二十四,中華書局1983年,第1481頁。自此,“云間”一詞之源出。
清人錢大昕在《潛研堂文集·題跋·跋云間志》中記載了關于紹熙《云間志》修纂者的內(nèi)容:
“《云間志》一卷,宋紹熙四年(1193)知秀州華亭縣楊潛所撰。預纂修者胡林卿、林至、朱端常,皆縣人也。華亭立縣始于唐天寶間。宋改隸秀州,實兼今松江一府之地,宋人縣志存于今者,惟《剡錄》與此爾。吳松江入海之口曰黃浦,相傅以春申君得名。予嘗辦之謂即古之渥瀆,責與渥聲相轉(zhuǎn)也。吾邑西南一十里有黃渡鎮(zhèn),吳松江所經(jīng),土人亦指為黃歇渡處,考那亶水《利書》本名黃壯,世俗傳春申之跡,皆出后人傅會。此志南宋人所修,有澹瀆江洲黃浦矣,信吾言之不妄?!雹冢矍?錢大昕撰:《潛研堂文集·題跋·跋云間志》卷二九,題跋三,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刻本。
從《潛研堂文集·題跋·跋云間志》可知,楊潛、胡林卿、林至、朱端常皆華亭縣人也。華亭立縣始于唐天寶間,宋改隸秀州,實兼今松江一府之地,此志為南宋人所修。
楊潛,華亭縣人。在清人宋如林修,孫星衍等纂嘉慶《松江府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朱端常,博雅能文,登淳熙八年進士第,嘉定間知延平州政,尚寬和祀,延平名宦。與同郡胡林卿、林至同修《云間志》,歷官尚書。③[清?宋如林修,孫星衍等纂:[嘉慶?《松江府志·古今人傳·二》卷五十,十六頁,清嘉慶二十三年(1808年)松江府學刻本。另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88冊,第509頁。從欽定《續(xù)文獻通考》《宋史》下面三則史料,可以了解朱端常的為人和為官。
宋理宗寶慶二年,以士子弊。竇日滋左諫議大夫朱端常陳防戢之策,從之。時舉人之弊凡五:曰傳義,曰換卷,曰易號,曰卷子出外,曰謄錄滅裂于是用。端常言,命試院申嚴門禁,入試日一切不許傳遞,士人暮夜投卷。令彌封官躬親封頲,卷匱士人親書簿歷投匱中俟。舉人盡出院,然后啟封,分類抄上即付謄錄,所明旦申逐場名數(shù)于御史臺檢核,其撰號法上一字許同,下一字各異以杜訛易謄錄人,選擇書手充不許代名,其考官容情任意者,許臺諫風聞彈奏。④[清?嵇璜等撰:欽定《續(xù)文獻通考·舉士》卷三十四,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上海圖書集成局鉛印本。
越二日,諫議大夫朱端常遂劾了翁欺世盜名,朋邪謗國,詔降三官靖州居住。⑤[元?脫脫等撰:《宋史·魏了翁傳》卷四百三十七,列傳一百九十六,儒林七,清同治間金陵書局刻本。
德秀屢進鯁言,上皆虛心開納,而彌遠益嚴憚之,乃謀所以相撼,畏公議,未敢發(fā)。給事中王塈、盛章始駁德秀所主濟王贈典,繼而殿中侍御史莫澤劾之,遂以煥章閣待制提舉玉隆宮。諫議大夫朱端常又劾之,落職罷祠。⑥[元?脫脫等撰:《宋史·真德秀傳》卷四百三十七,列傳一百九十六,儒林七,清同治間金陵書局刻本。
林至,在永瑢等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這樣的記載:“《易裨傳》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宋林至撰。至字德久,松江人?!稌浗忸}》作槜李人,未詳孰是。淳熙中登進士第,官至秘書省正字。朱子集中有《答林德久書》,即其人也。是書《宋史·藝文志》作一卷,《文獻通考》于二卷之外又有《外篇》一卷。此本為元至正間陳泰所刊,總為二卷,蓋泰所并也?!雹撸矍?永瑢、紀昀等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三,經(jīng)部三,清同治七年(1868年)刻本。
胡林卿,臨安府府學教授胡林卿。⑧[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選舉》選舉二十一,中華書局1957年影印本,第269頁。而在嘉慶《松江府志·古今人傳》中同樣有類似記載:“胡林卿,淳熙十四年甲科與史彌遠同榜,史后柄國勢□熏灼,終身不登其門?!雹幔矍?宋如林修,孫星衍等纂[嘉慶?《松江府志·古今人傳二》卷五十,十九頁,清嘉慶二十三年(1808年)松江府學刻本。另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88冊,第511頁。
另外,在沈其光《瓶粟齋詩話三編·題青浦縣續(xù)志見寄》中也有關于修纂者記載:“宋志云間三卷文,我曾掇拾助方聞。(馀舊撰《紹熙云間志考證》一書,于原誤刊誤多所堤正。)卻從析置披群牒,(《青浦志》余藏有乾隆、光緒二本。嘉靖王元翰八卷則未見。)史見繃摩襲古芬。(全劍老、戴果老、沈瓶翁所纂《續(xù)志》,堪與紹熙朱、胡、林三子媲美。熙《志》纂修者,朱端常,官兵部尚書;林至,為華亭高弟,著書甚多,官秘書郎;胡林卿,官建康府教授,皆華亭追士。貴郡《正德》、《嘉慶志》皆不詳,此馀所考得者。)”①沈其光撰:《瓶粟齋詩話三編·題青浦縣續(xù)志見寄》卷一,清光緒三年(1877年)刻本。
同樣,在陸心源的《皕宋樓藏書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云間志》三卷,以紹熙四年(1193)六月編次,十月書成。預纂修者書氏名于左,從事郎新差監(jiān)行在太平惠民局朱瑞常,迪功郎新信州州學教授林至,迪功郎新饒州州學教授胡林卿,奉議郎特差知秀洲華亭縣主薄勸農(nóng)公事兼兵馬都監(jiān)借緋楊潛?!雹陉懶脑醋骸栋z宋樓藏書志》卷二九,史部地理類一,中華書局1987年,第338頁。
由于受材料的限制,關于對宋紹熙《云間志》修纂者楊潛、朱端常、林至、胡林卿的考證與研究,僅見上面這些史料所載。
查找眾家目錄,宋紹熙四年(1193年)刊本,紹熙《云間志》三卷均不見記載,估計已經(jīng)失傳,今天已經(jīng)看不到了,傳世最好的版本為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抄本?!侗本┐髮W圖書館藏稀見地方志珍本叢刊》和《續(xù)修四庫全書》等都是以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抄本為底本影印再版,雖為再版影印本,也不失原來的概貌。書中有紹熙癸丑(1193年)仲冬旦日楊潛序,楊序為宋紹熙本的原序,敘述了修志情況“邑之博雅君子,相與講貫,疇諸井里,考諸傳記,質(zhì)諸故老,有據(jù)則書,有疑則闕,有訛則辨,凡百里之風土,粲然靡所不載。”③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地方志珍本叢刊》,紹熙《云間志·序》,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4冊,第391—392頁。序后為目錄,分為:封域、道里、城社、鎮(zhèn)戍、坊巷、鄉(xiāng)里、學校、版籍、姓氏、物產(chǎn)、廨舍、場務、倉庫、稅賦、橋梁、亭館、人物、古跡。卷中分為:仙梵、寺觀、祠廟、山、水、堰閘、冢墓、知縣題名、進士題名(特奏名附)。卷下分為:賦、詩、墓志、記、序、說、銘、銘箴 、祭文。目錄后為卷端正文,上卷卷端鈐“木犀軒藏書”“北京大學藏”“□□之印”“李氏木齋”“李盛鐸印”印。下卷卷端鈐 “北京大學藏”、“廬山李氏山房”。下卷卷末鈐 “北京大學藏”“木齋審定善本”“李盛鐸印”。從“木犀軒藏書、李盛鐸印、李盛鐸”等藏書鈐印可考證,紹熙《云間志》曾經(jīng)是李氏木犀軒的藏書,也曾是藏書家李盛鐸心愛插架之物。
中卷卷末有墨筆題跋:“楊潛《云間志》三卷。余見諸五硯樓系新□□,后歸松江沈氏頃坊,友□舊鈔本,見示□審餅五枚易之,補余所藏舊志之缺。潛研老人云:‘宋人縣志存于今者,惟《剡錄》于此爾’。今余所收二志皆舊鈔,可謂幸事。歲莫(末)無聊,籍此消遣閑緒。庚午季秋月二十二日,復翁識。鈐“黃丕烈印”“木齋審定”印。
辛未夏仲,沈綺云以五硯樓本屬為??薄S噘环曜訓|蘿任其事。此本較佳,間有一、二字可證□誤者,以墨筆作蠅頭字旨于上方后筆□□□□補寫。”④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地方志珍本叢》,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四冊,第569頁?;颉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687頁,紹熙《云間志》卷下,第45頁。
從“復翁識”和“黃丕烈印”鈐印可知,卷末墨筆題跋為清著名藏書家黃丕烈手跋,無疑增添了宋紹熙《云間志》的收藏價值。從題跋可知此書的流傳過程,袁廷梼五硯樓曾經(jīng)收藏過,后歸松江沈?。ㄉ蚴希┕拍邎@收藏,黃丕烈手書題跋之后,又成為李盛鐸木犀軒藏書。再后來,李盛鐸先生把自己所藏和明抄本此書,一同贈給了北京大學圖書館使之成為北京大學的藏書。
五硯樓,即袁廷梼的藏書印。
袁廷梼(1762—1809年)字又愷,又字壽階,一作綬階,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生,嘉慶十四年(1809年)八月初卒,年僅四十八歲。監(jiān)生,家饒于資,不事制舉業(yè),性好讀書,不治產(chǎn)業(yè),且喜揮霍,坐是中落。藏書萬卷,點勘考索不少休。聞有善本必得乃快。①鄭偉章著:《文獻家通考》,中華書局1999年,上冊,第551頁。清代著名藏書家,著有《五研樓書目》。
在《清代學人列傳》中也有關于對袁廷梼的記載:“袁廷梼,上舍生。家世故望族,資尤饒。筑小園于楓江,有水石之勝。得先世所藏五硯,為樓鰃之。聚書萬卷,多宋槧元刻及傳鈔秘本。以紅蕙一叢植于階,名曰‘紅蕙山房’。日坐其中,丹黃不去手,與顧廣圻、鈕樹玉輩為友,而錢竹汀、王西沚、段懋堂三寓公亦時相過從,作文酒之會,于是四方名流聞聲景附。事親以孝稱。少孤,母自教之。詩文清峭,無凡俗之累。惟既嗜書,遂不屑治生產(chǎn);且揮霍,數(shù)急人難,家坐中落。乃奔走江浙間。會觸暑致疾,卒于家,年四十七?!?/p>
而在李玉安等編的《中國藏書家通典》記載:“袁廷梼,清吳縣人,字又愷,號綬階,又題壽階,曾更名廷壽;室名貞節(jié)堂、三研齋、五研樓;抄書用紙喜印綠格,版心下鐫‘貞節(jié)堂抄本’字樣?!雹诶钣癜?、黃正雨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
潛研老人,即錢大昕(1728—1804年),字曉征,一字及之,號竹汀,又號辛楣,江蘇嘉定人(今屬上海),瞿中溶之岳丈。雍正六年(1728年)正月初七日生,嘉慶九年(1804年)十月二十日卒,終年七十七。③鄭偉章著:《文獻家通考》,中華書局1999年,上冊,第329頁。另載,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儒林》列傳二百六十八,儒林二。漢族,清代著名的藏書家、史學家、漢學家,其藏書處為十駕齋、潛研堂。
復翁,即黃丕烈(1763—1825年),清著名藏書家、目錄學家、校勘家。字紹武,一字承之,號蕘圃,紹圃,又號復翁、佞宋主人、秋清居士、知非子、抱守主人、求古居士、宋廛一翁、陶陶軒主人、學山海居主人、秋清逸叟、半恕道人、黃氏仲子、民山山民、龜巢老人、復見心翁、長梧子、書魔、獨樹逸翁等。有藏書室士禮居、百宋一廛、陶陶室等。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舉人,官主事,嘉慶六年(1801年)發(fā)往直隸知縣不就,專一治學和藏書。④李玉安、黃正雨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沈綺云,即沈恕。沈?。ǎ俊?812年),字正如,一字屺云,號綺云,江蘇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自城北廓移城內(nèi),沈慈之兄。生年不詳,約卒于嘉慶十七年(1812年)。⑤鄭偉章著:《文獻家通考》,中華書局1999年,上冊,第493頁。諸生出身,官州府同知。清藏書家。師從王芑孫。好藏書和刻書,曾收得袁廷梼的舊藏珍本異籍數(shù)十種,如:華亭縣最早志書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的《云間志》《唐宋大家全集》14冊,汲古閣印本《十七史》《歐陽文忠公集》等,曾向黃丕烈借蜀印大字本校《史記》,以北宋本和南宋諸本?!逗鬂h書》以準備刊印。其藏書樓有“古倪園”“三宿齋”“嘯園”等,多藏古籍、法書、名畫。藏書印有“沈氏屺云曾經(jīng)過眼”“沈恕之印”等。
而《前塵夢影錄》載:“松江沈綺云所刻宋本《梅花喜神譜》,頗為博雅君子所賞鑒。沈氏家本素封,有池亭園林之勝,改七薌嘗居停其處?!庇郑骸啊遏~玄機集》只二十余頁,宋槧之最精者。一達官某影摹上板,江建霞學使識語云:‘此書為松江沈十峰慈古倪園所刻。’余有印本二種,初印本名《三婦人集》,與明本《薛濤詩》、宋鈔《楊太后宮詞》同刻。后印本又附《綠窗遺稿》,皆沈氏刻,所知與叟略異也?!蓖踯粚O曾吟詩詠其藏書曰:“深柳一灣書半檻,乍回詩夢小旉山”。又云:“料檢新書并舊刊,筆山樓作沈樓。徑思遍借藏書樓,壬癸簽分甲乙觀”⑥葉昌熾撰:《藏書紀事詩》,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刻本,卷六。。過世后,王芑孫又為之撰墓志銘。弟沈慈,字十峰,與兄有同嗜、同志,喜藏書、刻書,有藏書處曰“沈碧樓”,藏書印有“十峰秘玩”“沈慈印記”“華亭嘯園”“沈碧樓藏書記”等。①李玉安、黃正雨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華亭知縣楊潛修,朱端常、林至、胡林卿纂紹熙《云間志》三卷,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所刻本是最早的本子,宋刊本至今未見,估計已經(jīng)失傳。
“南宋紹熙四年(1193)六月編次,十月書成。據(jù)楊潛序中記述已付刻?!弊钤缰浺姟端问贰に囄闹尽发冢墼?脫脫等撰:《宋史·藝文志》卷二百〇四,志第一百五十七,藝文三,清同治間金陵書局刻本。。而在明周弘祖的《古今書刻》中,同樣著錄了宋紹熙四年(1193年)刊本,查找眾家目錄,未見其它目錄著錄宋本,說明周弘祖在纂《古今書刻》時,宋紹熙四年(1193年)刊本當時存世。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大多以明抄本為底本的影印本和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華亭沈氏古倪園金陵刻本,以及以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沈氏古倪園刻本為底本的影印本居多。翻檢《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紹熙《云間志》有六個版本流傳于世。
檢索《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發(fā)現(xiàn)其著錄:“紹熙《云間志》三卷,(宋)楊潛纂,宋紹熙四年(1193)纂,明抄本。北京大學圖書館?!雹壑袊茖W院北京天文臺主編:《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中華書局1995年編,第7頁。明抄本僅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保存至今,非常珍貴。此書為9行20字,有清人黃丕烈跋,清代著名藏書家袁廷梼、沈綺云、李盛鐸曾經(jīng)收藏過。其內(nèi)容完整,抄寫工整,字跡清晰。而《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同樣著錄了此書:“《云間志》三卷,(宋)楊潛纂修,明抄本(黃丕烈跋),四冊。”④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17頁。北京大學圖書館的館藏目錄記載更詳細,連黃丕烈跋都著錄清楚,黃跋增添了紹熙《云間志》的收藏價值。
明抄本外,在《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中還著錄另一抄本舊抄本:“紹熙《云間志》三卷,(宋)楊潛纂,舊抄本,國家圖書館藏。”舊抄本是明抄本之外最好的抄本,今天已經(jīng)不容易看到了。而且,僅國家圖書館收藏為孤本,保存至今,彌足珍貴。在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中有記載“《云間志》三卷,舊鈔本,宋楊潛撰?!雹蓐懶脑醋骸栋z宋樓藏書志》,卷二九,史部地理類一,中華書局1987年,第338頁。因此舊鈔本存藏在日本,不是同一“舊抄本”而已。
今天,我們已近很難看到上面的抄本,除以上二個抄本外,清嘉慶間還有另一鈔本《宛委別藏》本。清嘉慶間阮元輯《宛委別藏》時,收入了“紹熙《云間志》三卷,續(xù)一卷,(宋)楊潛撰,鈔本。”《宛委別藏》增加了紹熙《云間志》續(xù)一卷,使紹熙《云間志》這部地方文獻的內(nèi)容更完整,更豐富?!锻鹞瘎e藏》第43冊史部為紹熙《云間志》,可惜,《宛委別藏》僅抄一套,存世稀少,世人很難睹其全貌了。據(jù)《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著錄,《宛委別藏》本,現(xiàn)僅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比《宛委別藏》本稍晚的是清嘉慶時期的另一刻本,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華亭沈氏金陵刻本,即清嘉慶沈氏古倪園(沈氏即指沈恕、沈慈。沈恕即沈綺云,有藏書樓“古倪園”)刻本。沈氏古倪園刻本以明抄本為底本,僅刻“《云間志》三卷”,沒有刻續(xù)一卷,基本保存了宋紹熙四年(1193年)《云間志》的原貌,又經(jīng)過??保逃【肌,F(xiàn)國家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資料組、吉林大學圖書館等二十多家單位收藏。此本流傳很廣,地方文獻研究者比較容易看到。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石棣徐士愷輯錄《觀自得齋叢書》:“紹熙《云間志》三卷,續(xù)一卷,宋楊潛撰?!雹伲矍?徐士愷輯:《觀自得齋叢書》,清光緒二十年(1894)刻本。被收入其中,此書10行21字,有牌記:光緒甲午徐氏校刊,在續(xù)末有嘉慶甲戌(1814年)顧廣圻跋,以及嘉慶甲戌(1814年)華亭校官王芑孫跋,版心印有:觀自得齋,“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等五十多家收藏?!雹谥袊茖W院北京天文臺主編:《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中華書局1995年,第7頁。因《觀自得齋叢書》本刻印較晚,很多圖書館都有收藏,編撰與研究者容易看到此刻本。
中華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中華臺北成文出版社出版《中國地方志叢書》,紹熙《云間志》被收入第146冊,其中“《云間志》三卷,續(xù)一卷,即紹熙《云間志》宋楊潛撰,嘉慶十九年(1814)刊本。”③成文出版社編:《中國地方志叢書目錄》,中華臺北成文出版社出版,中華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此書以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華亭沈氏金陵刻本為底本影印出版,書中有:“嘉慶甲戌(1814)歲古倪園沈氏刊行”牌記,書中有清孫星衍序,孫序后為南宋楊潛原序,書末有清錢大昕、顧廣圻、孫星衍后記。此書保存了清嘉慶本的原貌,并增加了古倪園沈氏沒有的續(xù)一卷,亦流傳很廣。
清人莫友芝在《呱亭知見傳本書目》著錄了紹熙《云間志》,對此書的成書時代,云間地名等都進行了考證。“《紹熙云間志》三卷,《續(xù)》一卷,宋楊潛撰。嘉慶壬戌沈氏刻。云間即今江南之華亭,在宋兼今松江全郡地。此《志》繁簡得中,成于紹熙四年。阮氏曾進呈?!雹埽矍?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呱亭知見傳本書目》史部十一,地理類,中華書局1993年,第一冊,第17頁。
宋紹熙《云間志》從刊刻于世到流傳至今,是現(xiàn)存保存完整的一部宋代地方文獻,中華臺北與中國大陸相繼再版。當前,隨著國家對方志文獻修撰的重視,以及方志編輯、整理、研究隊伍的擴大,利用明抄本和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華亭沈氏古倪園刊本紹熙《云間志》為底本,相繼以叢書和單本形式再版使其內(nèi)容得到重現(xiàn)。
中華臺北于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臺北成文出版社編輯《中國地方志叢書》:“《云間志》三卷,續(xù)一卷,即紹熙《云間志》,宋楊潛撰,嘉慶十九年(1814年)刊本。”收入《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443號,全一冊。有牌記:“嘉慶甲戌(1814)歲古倪園沈氏刊行”,書中有清孫星衍序,孫序后為南宋楊潛原序,書末有清錢大昕、顧廣圻、孫星衍后記。此書以清嘉慶甲戌(1814年)歲古倪園沈氏刊本為底本影印,保存了清嘉慶本的原貌。
中華臺北成文出版社于民國五十五至七十八年(1966—1989年)相繼影印出版《中國方志叢書》,收入方志1711種?!啊对崎g志》三卷,續(xù)一卷,即紹熙《云間志》,宋楊潛撰,嘉慶十九年(1814年)刊本。”紹熙《云間志》在華中地方,江蘇省第146冊。
1988年,上海市松江縣地方史志編委會編,以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徐氏《觀自得齋叢書》刻本紹熙《云間志》為底本校點,平裝,32開校點出版。這是我國最早的紹熙《云間志》校點本,其具有裝訂簡單,通俗易懂,開本小,流傳范圍廣的特點。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于1990年出版,全書共8冊。收錄宋、元方志43種?!敖B熙《云間志》三卷,(宋)楊潛修,朱端常、林至、胡林卿纂,宋紹熙四年(1193)修,清嘉慶十九年(1814)華亭沈氏古倪園刊本。”①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宋元方志叢刊·目錄》,中華書局1990年,第一冊,第1頁。被收入其中,此書以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華亭沈氏古倪園刊本為底本縮印出版,大陸很多圖書館都有收藏。
2002年,匯集《四庫全書》以外眾家公藏之佳本,由《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收入了?!埃劢B熙]《云間志》三卷,宋楊潛纂。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抄本?!雹凇独m(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87冊?,F(xiàn)在,《續(xù)修四庫全書》已經(jīng)有電子版,假如需要此版書,隨時可以下載。
北京方志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發(fā)行,紹熙《云間志》點校本,線裝,2冊。這是繼上海市松江縣地方史志編委會編紹熙《云間志》點校本后,又一個點校成果。此書發(fā)行量不大,又是以線裝形式,有益于收藏,不便于閱讀。
李勇先、王會豪編《宋元珍稀地方志叢刊》,2009年,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收入現(xiàn)存宋、元古方志41種,以傳世善本為底本校以他本,參照相關史籍、總集、文集、筆記、小說等。此本流傳很廣,一些省、市的地方志館和圖書館均有收藏。
北京大學圖書館編,2013年,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地方志珍本叢》,全書330冊,該叢刊收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276種。其中孤本、稿本92種?!敖B熙《云間志》三卷,(宋)楊潛纂修,明抄本”③北京大學圖書館編:《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地方志珍本叢》,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第4冊。被收入其中,此書以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明抄本為底本影印出版。
宋紹熙《云間志》從紹熙四年(1193年)誕生,經(jīng)過刻板印刷、傳抄,流傳至今,已近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所以,從地方文獻本身來說,宋紹熙《云間志》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是不容小覷的。
宋紹熙《云間志》作為地方百科全書,具有的歷史價值與文獻價值是歷史研究者和地方文獻編撰者有目共睹的。在宋紹熙《云間志》中保存了當時的地方史料,流傳至今是非常難得的,對于我們重現(xiàn)當時的歷史,起著活化石的作用。
如:卷中載“今訪之耆舊及考諸登科記,自天禧三年(1019)迄于紹熙四年(1193),凡一百七十有七年,登進士第者凡八十有八人?!雹堋独m(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進士題名》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87冊,第41—42頁。這些登進士第者88人,為我們研究云間從宋天禧三年(1019年)迄宋紹熙四年(1193年)共177年間,登進士第者提供了準確記載,為研究宋代這一時期云間的歷史、人物活動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如:“天禧三年(1019)王整、呂諤榜;天圣二年(1024)宋庠、呂詢榜?!雹佟独m(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進士題名》卷中,第41—42頁。其年代、人名記載詳細,都是可考的。
如;“昆山,在縣西北二十三里,高一百五十丈,周回八里?!懯细缸嬖嵫伞!雹凇独m(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山》卷中,第31頁。
“昆山”離縣距離,山高、周回,以及“陸氏父祖葬”都記載詳細,為今人研究云間歷史、地理提供依據(jù)。又如:“機山,在縣西北三十里,因陸機得名。山下有村曰平原,亦因陸平原名之,平原內(nèi)史,即機也?!肚綀A智寺記》云,所謂機山者,往往排巒別嶺,為陸氏之家山,總而名焉?!雹邸独m(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山》卷中,第31頁。宋紹熙《云間志》把“機山”得名由來,山下有平原,平原內(nèi)史,地名起源信息記載詳實。
另一類,是描述山川形態(tài)及特色的。在紹熙《云間志·山》載:“淀山,在縣北六十里,在薛淀湖中,周回三百五十步,高三十丈,山形四出如鰲,上建浮圖,下有龍洞,屹立湖中,亦落星浮玉之類,傍有小山初年,僅兩席許,久之,浸長。”④《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山》卷中,第31頁。
對江的記載如:“松江,在縣之北境七十里,其源始于太湖口……過華亭入青龍鎮(zhèn),自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若夫有新江舊江之別者,嘉佑間吳中水災……是以吳中得免水患?!雹荨独m(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水》卷中,第33—34頁。松江源流,經(jīng)過華亭,入青龍鎮(zhèn),嘉佑間吳中水災都詳細記載,這是迄今為止,較早記載水災的地方文獻。從記載水災,到治理水災,到吳中得免水患,層層深入是其它文獻不能比擬的。
另外,在紹熙《云間志》中,還有對其它江、浦詳細的記載,如:滬瀆江、顧會浦、崧子浦、大盈浦、趙屯浦等。
紹熙《云間志·古跡》中,在“古岡身”條載:“在縣東七十里,凡三所。南屬于海,北抵松江,長一百里,入土數(shù)尺皆螺蚌殼,世傳海中涌三浪而成。其地高阜,宜種踨菽麥?!雹蕖独m(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古跡》卷上,第20頁?!肮艑怼敝两襁€存在。這是“岡身”的宋代記載。岡身是古海岸線的沉積標志。按上海閔行區(qū)馬橋一帶貝殼堤(岡身)的高度,在遠古比現(xiàn)今要高出2—4米左右。
紹熙《云間志》對于當時地名記載非常詳細,大至郡國州縣,小至鄉(xiāng)里委巷。對某些地名的由來,或加實地調(diào)查,或予多方探索,特別重要的還予以詳盡的考證,辨明其正訛,所以《云間志》價值是巨大的。⑦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node2245/node70862/node70874/node70893/userobject1ai73783.html
如:紹熙《云間志·鎮(zhèn)戍》描述:“青龍鎮(zhèn)瞰松江上,據(jù)滬瀆之口,島夷閩廣之途所自出,海舶輻輳,風檣浪楫,朝夕上下,富商世賈,豪宗右姓之所會。”⑧《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鎮(zhèn)戍》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87冊,第4頁。說明兩宋時期,青龍鎮(zhèn)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與日俱增,已經(jīng)成為滬瀆之口,島、夷、閩、廣之途所自出,海舶輻輳,風檣浪楫,朝夕上下,富商世賈,豪宗右姓之所會。
2016年《光明日報》刊登文章對青龍鎮(zhèn)有這樣的評價:“青龍鎮(zhèn)位于唐宋時期黃金水道吳淞江畔,今天的上海青浦白鶴鎮(zhèn)。作為上海最早設立市鎮(zhèn),隨著江南地區(qū)開發(fā)的步伐,尤其是兩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逐漸替代陸上‘絲綢之路’后,青龍鎮(zhèn)一躍成為重要的貿(mào)易港口和經(jīng)濟重鎮(zhèn),文化繼而繁盛。北宋書畫家米芾曾是青龍鎮(zhèn)鎮(zhèn)監(jiān),王安石、范仲淹、司馬光、陸游、蘇轍、趙孟瞓也曾駐足此地?!雹賖ttp://www.kaogu.cn/cn/xccz/20161209/56416.html或:《光明日報》2016年12月09日09版。
“青龍鎮(zhèn)去縣五十四里,居松江之陰,海商輻輳之所,鎮(zhèn)之名莫詳所自。惟朱伯原《續(xù)吳郡圖經(jīng)》云:‘昔孫權造青龍戰(zhàn)艦置之此地,因以名之。國朝景佑中,置文臣理鎮(zhèn)事以右職副之,今止文臣一員’。”②《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鎮(zhèn)戍》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87冊,第4頁。
這說明在唐宋時期,青龍鎮(zhèn)的地理位置已經(jīng)非常重要,已成為“海商輻輳之所,鎮(zhèn)之名莫詳所自?!?/p>
紹熙《云間志·寺》載:“靜安寺,在滬瀆。按寺記,吳大帝赤烏中建,號滬瀆重玄寺。普照寺,在縣西二百八十步,唐干元中建,初名大明寺,大中祥符元年改今額。寺有陸將軍祠,世傳地本陸氏園亭,因以祠為世傳固為可信?!雹邸独m(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寺》卷中,第22頁。
另外,在《云間志·寺》中還有對“圓智寺、寶云寺、普門寺、寶相寺、方廣寺、法忍寺、超果寺、福善院、明行院?!边@些寺院的記載也都比較詳細。如“普照寺,在縣西二百八十步,唐乾元(758)中建,初名大明寺,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今額?!睘槲覀兛甲C古寺遺址,以及寺名字來源提供歷史依據(jù),也為“一帶一路”上海文化對外交流提供方便。同時,為今天上海寺觀的復原,遺址考證提供了準確的方位。
紹熙《云間志·孔宅》載:“淳熙間,居民浚河得一碑云:‘天寶六年(747),黃池縣令朱氏葬于昆山縣,全吳卿孔子宅之西南孔宅舊矣?!衿涞赜蟹蜃訌R,在慧日院側。淳熙間,院僧院疏廟陜渠,得寶玉幾,六事、璧三、環(huán)二、簪一,今藏之縣?!杜f圖經(jīng)》云:昔有姓孔者游吳居此,蓋吾夫子……”④《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孔宅》卷上,第20頁。
紹熙《云間志·孔宅》中記載名人故宅、地址記載詳細,如:在“吳卿孔子宅之西南孔宅舊矣,今其地有夫子廟,在慧日院側。”
紹熙《云間志·進士題名》載:“華亭壯邑,業(yè)儒者眾,今訪之耆舊及考諸登科記,自天禧三年(1019)迄紹熙四年(1193),凡一百七十有七年,登進士第者凡八十有八人,其間魁多士冠南宮……附云:天禧三年(1019)王整、呂諤榜,天圣二年(1024)宋庠、呂詢榜,景佑元年(1034)張?zhí)魄?、呂評榜,慶歷六年(1046)賈□榜、陳舜俞字今舉,嘉佑四年(1059)直言極諫科舉一人,嘉佑二年(1057)章衡榜,呂全用間府貫……”⑤《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進士題名》卷中,第41—42頁。
進士題名為我們研究云間進士,及地方名人提供了依據(jù)。也為今天續(xù)寫新志,在人物志方面提供借鑒和參考。
在紹熙《云間志·坊巷》載:“跡巷之名皆因俗之,舊非有遺逝故事也。今生齒繁阜里,閭日間所志者,特存其舊耳。顯善勸義二坊則令。揚潛用邑人之孝義者,特表之以感化里俗云。石獅巷,在縣東一百二十步;石條巷,在縣東六十步;倉橋巷,在縣東一百步;郭門巷,在縣東一百七十步;監(jiān)倉巷,在縣西二十步;廣明巷,在縣西四十步;前巷,在縣西六十步;后巷;在縣西八十步;亭橋巷;在縣西一百三十步;……”①《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坊巷》卷上,第10頁。
紹熙《云間志·坊巷》把“石獅巷,在縣東一百二十步;石條巷,在縣東六十步;倉橋巷,在縣東一百步?!庇涊d詳細準確,為我們今天復原古云間舊巷、坊巷、舊城原址提供了精確的依據(jù)。
紹熙《云間志·姓氏》載:“左太沖《吳都賦》云:‘其居則有高門鼎貴,魁岸豪杰,虞、魏之昆,顧、陸之裔?!⒅^虞、魏、顧、陸皆吳之貴姓。陸士衡《吳趨行》云:‘八族末足侈,四姓實名家?!⒁龔埐秴卿洝吩凰男?,朱、張、顧、陸也。按虞、魏、朱、張為吳郡人。而顧、陸皆華亭(上海)著姓?!渡剖勒f敘錄》述:吳郡顧氏而別族者三,莫知其世次野王則其一也,陸氏則自漢之東世為名族,吳晉以來或以功業(yè)顯,或以才學稱,以唐宰相世系考之,□之子始號大尉技其后,有元方象先希聲瑁之。孫權號侍郎,枝其后曰贄,曰扆,此其源流遠矣?!雹凇独m(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姓氏》卷上,第6—7頁。
從虞、魏、顧、陸皆吳之貴姓,到后來《吳錄》曰四姓,朱、張、顧、陸也,而顧、陸皆華亭(上海)著姓,為我們研究云間宗族歷史,家族歷史提供依據(jù),以及地區(qū)姓氏變遷提供了可靠的史料。
紹熙《云間志·物產(chǎn)》載:“華亭負海枕江,原野衍沃川陸之產(chǎn),兼而有唐李翰《屯田紀績頌》謂‘嘉禾在全吳之壤最腴,故有嘉禾一穰,江淮為之康等語’。今華亭稼穡之利,田宜麥禾,陸宜麻豆,其在嘉禾之邑,則又最腴者也。縣之東地名鶴窠,舊傳產(chǎn)鶴,故陸平原有華亭鶴唳之嘆。《瘞鶴銘》謂‘壬辰歲,得于華亭’。劉禹錫《鶴嘆詩》序亦云:‘白樂天罷吳郡,挈雙鶴雛以歸,翔舞調(diào)態(tài),一符相書,信華亭之尤物也’?!短藉居钣洝贩Q ‘華亭谷出佳魚,□菜陸平原所謂千里,□羹意者獨指太湖也。其有資于生民日用者,煮水成鹽,殖蘆為薪,地饒蔬茹,水富蝦蟹,舶賃所□,海物惟錯茲土產(chǎn)大略也’。《寰宇記》又于昆山縣載《吳地記》云:‘石首魚冬化為□小魚,長五寸,秋社化為黃雀斯言固涉迂,惟然今華亭亦多野□,撓始華而石首,至霜耒降而黃雀肥,豈非縣本昆山之地故嘆’?!雹邸独m(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物產(chǎn)》卷上,第7頁。
云間產(chǎn)嘉禾,縣之東地名鶴窠,舊傳產(chǎn)鶴。華亭谷出佳魚,其有資于生民日用者,煮水成鹽,殖蘆為薪,地饒蔬茹,水富蝦蟹。這些材料對于我們研究云間古代物產(chǎn)、農(nóng)業(yè)、作物等提供準確記載,為研究農(nóng)史、物產(chǎn)提供幫助。
紹熙《云間志·學?!份d:“學儒有記,五嘗攻其本末。天禧間,有夫子廟而己,□隘□陋旁不可為齋,館役六十有五,年陳侯謚,始興學,邑人衛(wèi)公,佐公皇獻縣之東南地,且自度殿材為賈。國子監(jiān)書以資諸生如是數(shù)年至今,劉鵬始克就緒學之成,其難也如此。紹興以來,揚壽亨、周極侍其銓相繼修之,今學舍整好,什百具備,學糧租錢,視他處為厚。國家所以養(yǎng)士者,可謂無負矣。在縣東南二百步堂曰明倫。齋五,曰居仁,由義,隆禮,育才,養(yǎng)性?!雹堋独m(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學?!肪砩?,第6頁。
上面的材料說明當時也有困難學生劉鵬,“國子監(jiān)書以資諸生”。還有個人出資修學舍者,這都是其它文獻所不載的。紹熙《云間志》中還記載學校辦學思想與培養(yǎng)目標,如:“齋五,曰居仁,由義,隆禮,育才,養(yǎng)性?!敝v求“仁、義、禮”封建思想的灌輸,但也講求“育才”要講求道德修養(yǎng)。
在紹熙《云間志·賦稅》載:“諸卿稅租輕重,大略與鄰邑無大相過。若夫,云間、仙山、白砂、胥浦四卿歲輸秋租,獨為緡錢者,自□水為害,四卿皆為斤鹵之地。乾道中,阮筑堤堰,民漸復業(yè),會邑人以酒額州虛數(shù)告病,時參改錢公,良臣箕請于朝乞捐減酒額,且以南四卿租稅借稅償之。苗碩為錢三千省視。北九卿稍憂惟是隸于版帳日鮮之數(shù)氏,未免先期而輸納其勢然也。夏稅,一十五萬三千三百五十三貫一百十五文。秋苗,粳米一十一萬二千三百一十六碩九斗一升四合六勺一抄。”①《續(xù)修四庫全書》編委會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紹熙《云間志·賦稅》卷上,第9—10頁。
這些都是難得的經(jīng)濟史資料,同時,說明賦稅在當時是很重的。而且,記載精確,從秋租、夏稅到“文”,秋苗“四合六勺一抄”。這些材料都是其它文獻所看不見的。
除此之外,在宋紹熙《云間志》卷下中,還有,賦、詩、序、說、銘、銘箴等內(nèi)容,為我們留下宋代云間當時賦、詩、序、說等文學作品,而且,都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宋紹熙《云間志》無論在價值上,還是內(nèi)容,體例上都影響著今天編撰與修志人。在國家“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地方經(jīng)濟建設以及地方旅游資源開發(fā)等方面,地方文獻都發(fā)揮著其它文獻無法替代的作用,重現(xiàn)古方志的價值工作,任重道遠。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綜合實力的增強,國家對編撰新志與地方文獻研究講越來越重視,地方文獻研究的明天將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