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暢
(福建江夏學院,福建福州,350108)
裝置藝術是一種從環(huán)境藝術發(fā)展而來,在特定的時空環(huán)境中,藝術性地選擇材料并將其綜合而形成一種新的藝術表達形式。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裝置藝術受到“波普藝術”“極少主義”和“觀念藝術”等影響,以其深入的交互體驗獲得更加沉浸式的藝術感受,并在影視動畫的發(fā)展基礎上,互動性增強的裝置藝術成為更加易于表達藝術家情感和意志的方式之一。
關于互動藝術,納撒尼爾·斯特恩[1]表明,那些由交互藝術激發(fā)的行為、思考和感受就是具象化。大衛(wèi)·洛克比也同意這種說法,比起“創(chuàng)作已完成的作品,互動藝術創(chuàng)作的是聯(lián)系”,[2]這個過程同時影響了作品本身和參與者們,以致產生多種多樣的結果。激勵參與者將會成為互動藝術家們的一項重要的設計任務。為了獲得可預估的結果,設計者們會提供一些情景設置給予參與者們去感受和反饋。不管他們的行為是否是設計者們之前所期望的,這都將產生一個獨特的創(chuàng)造,而且觀眾和作品本身的交流就是一種比傳統(tǒng)藝術形式更加地強烈的形式。所以可以說,這種鏈接正是藝術家們所要設計的。而針對這種強烈的情感表達方式,在時間的探索這一歷史命題上變得更有挑戰(zhàn)性。
人類的感官在對于時間體驗的感知上,相較于空間和物質,往往更難以進行直接準確的表達和描述。哲人學者們對于時間的感性認知也常常使用通感的修辭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主觀感受。對于時間的普遍印象總是在描述它不顧一切的飛逝而且永不停歇。然而,不論是在哲學范疇還是在科學領域內,從幾千年前提出的爭論到近日涌現的各種關于時間的猜想,關于時間的設問卻從來沒有被完美解答過。本文的目的并不是為了回答關于時間的真相這一哲學命題,而僅從部分與時間主題相關的裝置藝術實例的研究中,用一種互動藝術的形式來窺探解讀感知時間的魅力。
牛頓曾經宣稱“時間是絕對的”,但是愛因斯坦[3]在時間相對論中提到過“時間是一種幻像”。這個觀點引發(fā)了非常多關于時間探索中的幻想?!皶r光是一條河,那些毫不抵抗地被湍流承載著的人愉悅地在這樣輕松的日子里沉浮。他們在此時盲目地生存著。”克里斯托弗·莫利[4]在他的小說里寫道,時間被描述為一個移動的載體,它運載著那些不抵抗也無法抵抗它的能力的人駛向未來。人們通過日常的經驗感受獲知了時間的互動性。類似地,當時間觀類比于價值觀時,凱·萊恩斯將之比喻成金錢?!白蛱焓且粡埍蝗∠闹保魈焓且粡埓Ц兜钠睋?,而今天是你手中所擁有的所有現金,所以請聰明地消費它吧。”[5]這些著名的論述引起了廣泛共鳴并傳播至今。不僅僅是時間性被比喻,而且時間觀的重要性也被著重強調。在這個層面上,與其說是直觀感受,它更像是藝術的升華與加工。
在時間的指向性上,它也可以被指代成一條帶有定向箭頭的線。時間通常被人們談起時將之比做成空間。在空間語言里,人們會說時間從過去向未來延伸。有時,時間也會被定義成第四維坐標,事件的發(fā)生順序都線性排列著。在猶太基督教的文化中,時間是線形的而且是不可逆的。這種觀點在現代科學研究中也是被廣泛認同的。斯蒂芬·霍金[6]在他的公開演講中說過:“無邊界理論假說也預言了宇宙是會最終再次消亡的。然而,相比起空間膨脹,空間的收縮將不會有反向的時間軸。所以我們會繼續(xù)變老,而不會重返青春?!边@論點在霍金的宇宙觀中被大量論證支持。
相反地,也存在著一些觀點認為宇宙是一個循環(huán)的系統(tǒng)。宇宙既沒有開端也沒有終點,宇宙模型表述為物質的能量轉換成空間的能量,反之亦然,所以它們達成了一種動態(tài)平衡。[7]這種物質和空間之間的均衡是一個宇宙中循環(huán)反復的過程,而世間的所有物質也都是一樣。近日來,這種循環(huán)的論點在學術界被廣泛接受和大力支持。
通常時間會被人類感知劃分為過去、現在和將來。有兩種理論介紹時間流逝的問題:麥克塔格特[8]定義的A理論和B理論。在A理論中,事件定位在過去、現在和將來,而在B理論里面事件的發(fā)生并沒有其固定的位置。只有“它們早于、接近于和晚于某些事件或者是時間點?!霸谔接憰r間真相的時候,這些各不相同的理論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但是,麥克塔格特認為B系列取代了A系列理論。但他覺得如果沒有任何發(fā)生改變的時候,時間的現實意義也不存在了。這個觀點在物理學領域也被支持認可。在元素感知基礎上,“物理時間的存在僅因為一連串變化的發(fā)生”,[9]根據相對論,在沒有特定的坐標下,“現在”并不是絕對的。當在一個不同的坐標應用下時,計時的標準也會各不相同。這就是為什么說同步性也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相反,羅素認為過去和未來都不是真實的,只有現在是世界上的唯一真相,只有現在是不依靠人類的感知而存在的,但是過去和未來是。對于時間的流逝,上一個的“未來”將會替換“現在”,而上一個的“現在”將會變成“過去”。因此,這里存在著一個時間循環(huán):如果有且僅有變化持續(xù)發(fā)生,過去、現在和將來才會不斷地循環(huán)地產生。像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和瑪雅人認為的那樣,時間是一個循環(huán)現象并像圓圈般變動著。[10]類似地,藏地哲人也相信時間,甚至人的生命也都是輪回著的。
本文觀點認為時間是一個自我更新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它可能會生成、消失并再重生。作為最重要的一種參與者,人們的意識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經歷著時間輪回的漩渦,每個人都像一個乘客一樣被時間承載著帶入復位的浪潮。這解釋了為什么有的人聲稱時間快速流逝著而有的人則否認此觀點。作為一個乘客,人們能夠感受到載體抵抗外界的運行速度,同時也感受著在載體內部的平穩(wěn)狀態(tài)。假設時間是一列火車,人們能感受到窗外飛馳而過的景色并能和他們的旅伴安穩(wěn)地坐在車內。但是,當乘客想要在火車內移動時,他們是否與火車同向,還是反向移動,火車的速度對于他們來說是不一樣的。這種情況也類似為什么人們常常描述有時時間消逝得比往常更快或更慢。在乘客的角度上,時間被假設為是動態(tài)的、靜止的、加速抑或是減速的。但在宏觀上,這列火車僅僅是在不斷地在它的路線上循環(huán)行駛。作為車內人可能無法意識到這是一種循環(huán)的現象,但當乘客走出火車之外,他們就能直接覺察到火車運行的真相。
時間的內涵表達來自于體驗和用不同的方式將之具象化。東方智者很早以前就開始將時間的特性應用在藝術上了。從日本平安時代(784-1185)年間,日本的假山園林,或被稱作為“枯山水”第一次以干燥的園林藝術形式出現在日本。這種簡單而古老的設計構圖通過精心安置各種石頭和苔蘚來代表山或者島嶼,用沙礫沙子來代表河水中的漣漪,以此創(chuàng)作了一種獨特的地貌景觀。在哲學方面,沙和水都有著一種共性,它們都被比喻成時間的象征符號。在沙漏和水漏的使用上,人們認為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萆剿械纳匙尤〈怂畞肀憩F一種水波靜止的狀態(tài),這也是湍急的水流在某個瞬時的真實形態(tài)。在視覺藝術中,一個瞬間成為一個永恒的狀態(tài),換句話說,時間呈現出好像一張被凍結的膠片來指代“現在”這個瞬間。像朱利安·巴伯曾經提出一個理論,時間僅僅是一種錯覺而宇宙的真相是由無數個“瞬間”或許許多多的物質矩陣組合起來的。關于“時間是一種幻像”的理論,基本上支持了麥克塔格特的觀點,那就是過去和未來都是虛無的,只有許許多多的獨立的思維和記憶。從禪宗佛教或是物理相對論中,都揭示了改變與無常才是真正在時間輪回中的,只有變化才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裝置藝術“光即時”由設計師田根剛(Tsuyoshi Tane)先生(巴黎DGT建筑設計工作室)打造,他是一名位于巴黎的“米蘭三年中心”的知名建筑師。由西鐵城設計團隊聯(lián)袂打造的這個裝置主要取材于手表,是由80000多片表內零件構成的?!笆构庾兂蓵r間”,設計者想要展現一個充滿著光線、音樂的充盈空間來代表難以捕捉的對于光和時間的感受。在這個作品中,它喚起了人們對于光與時之間關系的認知,通過反射光和自發(fā)光來進行探索。相似地,光和不可觸的時間擁有相同的特性,它們相鋪相成。進一步說,鐘表作為這件作品最主要的部分,是最常見的計時器的一種象征,它強調了時間傳輸的概念。另外,表盤是由金屬制成的所以它能反射發(fā)光設備的光線并與之達成交互,在這個集中的環(huán)境里,觀眾更能夠使他們自身完全沉浸在這個具有強烈交互感受的作品之中。
另一個關于時間主題的藝術裝置是由菲利普·瑪洛因在2011年羅伯邁展示的“時光消逝”作品?,斅逡騽?chuàng)作了一個巨大的沙漏,轉動的機械臂不斷往地面上以螺旋狀散落沙子。這個裝置用沙流為筆繪制出精準的圓形幾何圖案。這個創(chuàng)新設計的機器利用一種傳統(tǒng)的方法來描繪時間的流逝軌跡。這個概念化的沙漏裝置給予計時器重生。馬洛英說道,“這是用優(yōu)美的線條展現過去與未來的一種物理的表現形式”。他的設計是計時器和裝飾品的一種很好的結合。從這件作品中,不僅僅有一種新型的記錄時間的方式被展現了出來,而且也展示了一種抽象的不斷變化的圖形效果。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在這個裝置的頂部懸掛著許多玻璃的晶體裝飾,而它們也與下落的石英沙子有著某種關聯(lián)——形成玻璃晶體的原始材料正是石英沙。關于時間流逝的想象一直以來是一代代藝術家們的執(zhí)念,但是他們仍在尋求一種更好的形式來表達它的魅力。比起靜態(tài)的裝置,這個作品能提供一個更升華的更直接的關于“形成”時間的表達。鑒于它的美學特點,可以忽略關于時間真相的爭議,重要的是它記錄了一段時間的獨特表現并展示了時間是如何重復覆蓋其自身的。
因此,從某種程度說,時間能夠被看作是像電影膠片一樣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在現代標準電視盒數字膠片產業(yè)里,一般每秒會播放24到25幀畫面,這也被稱作是幀頻。取決于幀頻,一個新的畫面內容能夠在一秒內被呈現多次,并不斷更新替換?;陔娨暲碚摶A,在解釋時間組成上他們有著很多的相似性。每一個瞬間都是一張被更新的時間切片,而且它不斷地重復更新,致使時間可能產生一種循環(huán)反復的幻象。
對于時間感知的探索是無止境的,本文旨在借助互動型藝術裝置的形式能夠給予藝術家和觀眾們一種更有力詮釋和解讀哲學的方式。正是因為有了“人”的參與,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時間的存在性才得以成立,而互動藝術正是激發(fā)“變化”的最佳手段之一。影視動畫的目的亦是如此,在試聽感受中也將融合入“變化”與“聯(lián)系”,使藝術內涵由表及里,由淺入深,讓每一位觀眾都能產生物理與精神層面的互動與交流。
[1] Stern N. Interactive Art and Embodiment: The Implicit Body as Performance[M]. Canterbury : Gylphi Limited,2013:2-4.
[2] Rokeby D. Transforming Mirrors[EB/OL]. (1996-07-03) [2018-04-22]. http://www.davidrokeby.com/mirrorsconclusion.html.
[3] Einstein A. Relativity :The Special and the General Theory[M]. New York : Crown Trade Paperbacks, 1961.
[4] Morley C. Where the Blue Begins[M]. Whitefish : Kessinger Publishing,1922.
[5] Kerlin R. 60 Timely Thoughts in 60 Minutes: With Rhyme and Some Reason[M]. Bloomington : Author House,2013.
[6] Hawking S. The Beginning of Time. [EB/OL]. (1996-04-16) [2018-4-22] http://www.hawking.org.uk/thebeginning-of-time.html.
[7] Sorli A. Time is change[EB/OL]. (2014-03-21) [2018-4-22] http://www.cartesio-episteme.net/ep8/ep8-sorli.htm.
[8] McTaggart J.E. The Unreality of Time[J]. Mind, 1908,17(457):74.
[9] Poidevin R.L. The Images of Time: An Essay on Temporal Represent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7-8.
[10] Russel B. The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0 :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