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凱杰,朱志慶,沈衛(wèi)華,方云進
(1.華東理工大學 化學工程聯(lián)合國家重點實驗室,上海 200237;2.華東理工大學 化工學院,上海 200237)
甲基苯基碳酸酯(MPC)與苯酚反應或者經(jīng)自身歧化反應可以合成碳酸二苯酯(DPC)[1-2],而DPC是一種重要的有機化工中間體,用于合成許多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及高分子材料,也可廣泛用作溶劑、增塑劑和載熱體等,特別是能替代光氣與雙酚A反應合成性能優(yōu)良的聚碳酸酯(PC)[3]。目前,合成MPC的主要方法是碳酸二甲酯(DMC)與苯酚經(jīng)酯交換反應合成[4-5]。該酯交換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很?。s10-4),即使提高溫度,其轉(zhuǎn)化率和選擇性也不高[6]。因此,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者采用反應精餾的方法,打破反應平衡,從而得到較高的產(chǎn)率。
對于DMC與苯酚的酯交換反應,眾多研究者著重于催化劑的研究[7-10],對其動力學研究少有報道。Haubrock等[11-12]以鈦酸四丁酯為催化劑,研究DMC與苯酚在160~200 ℃的反應動力學,分別求解得到DMC與苯酚生成MPC的反應和MPC與苯酚生成DPC反應的Van’t Hoff方程,以及上述反應的活化能,但文中涉及的反應較多,產(chǎn)物復雜,得出兩個反應的熵都為負值。Yin等[13-14]以二丁基氧化錫為催化劑,采用反應精餾的方法探究了酯交換反應的動力學,由于有多種催化劑與反應物生成了中間體,導致DMC與苯酚酯交換反應的動力學更加復雜,沒有求得反應的活化能以及相關的平衡數(shù)據(jù)。
本工作通過增大DMC的濃度,簡化酯交換反應過程,研究了DPC與苯酚反應生成MPC的反應動力學,對于研究酯交換兩步法合成DPC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苯酚:分析純,上海凌峰化學試劑有限公司;DMC:純度大于等于99.5%(w),山東東營??菩略椿び邢挢熑喂?。
反應在配有取樣器的2 L密閉高壓反應釜(QCF型反應釜,山東威海環(huán)宇化工機械有限公司)中進行。在反應釜中加入一定量的DMC與苯酚,檢漏確保密閉,通入氮氣置換反應釜內(nèi)的空氣。開啟攪拌,轉(zhuǎn)速控制在500 r/min,加熱升溫至所需的反應溫度時,用氮氣將催化劑壓入釜內(nèi)并開始計時,同時充氮氣至反應釜壓力為1.5 MPa,若壓力升高,可通過調(diào)節(jié)閥排出一些氮氣,使得反應釜壓力穩(wěn)定在1.5 MPa。在反應過程中定時取液相試樣(由于反應液體積約占反應釜總體積的2/3,通過估算得知氣相中的組分量可以忽略),取樣時慢慢打開高壓釜上的取樣閥,閥后接冷凝管,使得液相試樣不閃蒸汽化,先放掉一定體積的液相物料(取樣管中的液體),取反應釜中的物料,分析液相中各組分濃度的變化。
GC7900型氣相色譜儀:上海天美科學儀器有限公司。分析條件:OV-1701型毛細管柱(30 m×0.32 mm×0.3 μm),F(xiàn)ID檢測,載氣為高純氮氣,壓力0.03 MPa,空氣壓力0.015 MPa,氫氣壓力0.01 MPa,尾吹0.03 MPa,柱溫200 ℃,汽化室溫度260 ℃,檢測器溫度260 ℃,進樣量0.4 μL。以苯乙酮為內(nèi)標物進行定量分析。
DMC與苯酚合成MPC的反應方程見式(1)。
采用鈦酸四丁酯為原料,通過乙?;ㄖ频糜袡C鈦化合物(簡稱鈦催化劑),將其作為苯酚與DMC反應的催化劑。該鈦催化劑具有以下優(yōu)點:1)均相催化劑,不存在內(nèi)外擴散的影響。2)該催化劑對生成MPC的選擇性高達99%以上,在動力學實驗中可忽略生成副產(chǎn)物的影響。3)該催化劑耐水性好,穩(wěn)定不易水解。
從反應熱力學分析,DMC與苯酚生成MPC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約為10-4,相比之下MPC與苯酚生成DPC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約為10-5。而MPC歧化生成DPC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約為10-1,也是個可逆反應,移走產(chǎn)物能促進歧化反應的進行,因此MPC的歧化反應在負壓下進行有利于移走產(chǎn)物之一的DMC,能大大提高MPC的轉(zhuǎn)化率;而本實驗采用加壓,并且DMC過量,可以保證在動力學上對MPC歧化反應不利,避免生成DPC。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對液相試樣的氣相色譜分析,只發(fā)現(xiàn)痕量的DPC。因此,綜合反應的熱力學和動力學分析,在DMC與苯酚摩爾比為10∶1的情況下,主要以生成MPC的酯交換反應為主,其他副反應可以忽略。
在原料配比n(DMC)∶n(苯酚)= 10∶1、反應溫度為443 K條件下,通過改變催化劑用量測定苯酚轉(zhuǎn)化率隨反應時間的變化,結(jié)果見圖1。由圖1可見,在催化劑用量大于0.28%(w)時,苯酚轉(zhuǎn)換率隨時間的變化較小,因此,選擇催化劑用量為0.28%(w)。
圖1 催化劑用量對苯酚轉(zhuǎn)化率的影響Fig.1 Effects of catalyst dosage on the conversion of PhOH.
改變反應溫度測定苯酚轉(zhuǎn)化率隨反應時間的變化,結(jié)果見圖2。在加入催化劑之前,未檢測到MPC的生成,表明DMC與苯酚并未發(fā)生反應。由圖2可見,加入催化劑后,反應速度很快,即使在較低的反應溫度下,反應時間大于30 min后即達到了平衡。反應液中各物質(zhì)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見圖3。
圖2 反應溫度對苯酚轉(zhuǎn)化率的影響Fig.2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conversion of PhOH.
根據(jù)反應時間為60 min時各組分濃度隨溫度的變化及化學反應計算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結(jié)果見表1。從表1可見,DMC與苯酚生成MPC的反應平衡常數(shù)非常小,且隨溫度的升高增加不顯著,因此,在熱力學上,非常不利于反應的進行。
圖3 反應液中各物質(zhì)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Fig.3 The concentration of substances in the reaction fluid varies with time.
表1 不同溫度下達到反應平衡后各物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Table 1 Mass fraction after reaction equilibrium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由Van’t Hoff方程(式(2))可得平衡常數(shù)與溫度的關系(見圖4)。
由圖4可知,平衡常數(shù)與溫度的線性相關性良好。由斜率計算得反應熱ΔH = 35.95 kJ/mol,表明這是一個吸熱反應。由截距計算得反應熵變ΔS =12.72 J/(mol·K)。
圖4 溫度與反應平衡常數(shù)的關系Fig.4 The relationship of temperature and K.
DMC與苯酚的酯交換反應是一個平衡常數(shù)很小的可逆反應??紤]到溫度對反應液密度的影響,采用Aspen Plus數(shù)據(jù)庫,物性方法為NRTL,壓力為1.5 MPa,根據(jù)不同溫度下平衡反應液的組成,模擬計算得到的反應液密度見表2。
表2 不同溫度下的液相密度Table 2 The liquid density(ρ)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在反應過程中MPC與DMC和苯酚的濃度關系見式(3)。
實驗采用的動力學模型表達式見式(5)。
采用二級均相動力學模型,則式(5)可化簡為:
在反應溫度為438~463 K、催化劑用量0.28%(w)、反應壓力1.5 MPa的動力學實驗條件下,采用Matlab中的最小二乘非線性估算方法Lsqnonlin,根據(jù)不同時刻苯酚轉(zhuǎn)化率隨時間變化的實驗值與估算值殘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則,得出不同溫度下的反應速率常數(shù),結(jié)果見表3。
根據(jù)阿倫尼烏斯方程lnk+= lnA-Ea/RT,將反應速率常數(shù)k+與1/T作圖,結(jié)果見圖5。從圖5可看出,反應速率常數(shù)k+與1/T呈線性關系,分別由斜率和截距計算得到反應活化能為57.70 kJ/mol,指數(shù)前因子為2.70×103L/(mol·min)。根據(jù)平衡常數(shù)與反應速率常數(shù)的關系K = k+/k-,可得逆反應的活化能和指數(shù)前因子分別為21.78 kJ/mol和6.08×102L/(mol·min)。
表3 不同溫度下的反應速率常數(shù)Table 3 Calculated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圖5 溫度與正反應速率常數(shù)的關系Fig.5 Relationship of temperature and positive reaction rate constant.
對DMC與苯酚反應生成MPC的動力學進行統(tǒng)計學檢驗,其回歸結(jié)果的顯著性檢驗指標采用決定性指標ρ2和F檢驗來衡量[15-16]。具體計算公式見式(7)~(8)。
統(tǒng)計結(jié)果顯示,動力學方程的ρ2= 0.996,F(xiàn) =289,F(xiàn)0.01= 3.53。 一 般 ρ2> 0.90,F(xiàn) > 10F0.01時,可認為擬合的模型方程是顯著的。因此,在實驗考察的范圍內(nèi),該動力學模型能較好地描述DMC與苯酚酯交換生成MPC的反應。
1)在438~463 K條件下,DMC與苯酚酯交換反應平衡常數(shù)的數(shù)量級為10-4,反應熱為35.95 kJ/mol,是吸熱反應。
2)將0.28%(w)的鈦催化劑用于DMC與苯酚酯交換生成MPC的反應,所得二級動力學方程對實驗數(shù)據(jù)擬合良好。
3)DMC與苯酚酯交換反應生成MPC的正、逆反應均為二級反應,正反應活化能為57.70 kJ/mol,指數(shù)前因子為 2.70×103L/(mol·min);逆反應活化能為21.78 kJ/mol,指數(shù)前因子為6.08×102L/(mol·min)。
符 號 說 明
A 指數(shù)前因子,L/(mol·min)
a,b,d,e 各物質(zhì)的反應級數(shù)
c 濃度,mol/L
Ea活化能,kJ/mol
ΔH 反應熱,kJ/mol
K 反應平衡常數(shù)
k+,k-正、負反應速率常數(shù),mol/(L·min)M 摩爾質(zhì)量,g/mol
m 變量個數(shù)
N 實驗個數(shù)
R 氣體常數(shù),J/(mol·K)
ΔS 反應熵,J/(mol·K)
T 溫度,K
t 時間,min
w 質(zhì)量分數(shù),%
X 轉(zhuǎn)化率,%
yiexpi物質(zhì)的實驗值
yicali物質(zhì)的計算值
ρ 密度,g/mL
下角標
DMC 碳酸二甲酯
MPC 甲基苯基碳酸酯
MeOH 甲醇
PhOH 苯酚
[1] 高俊杰,姚潔,王公應. 鈦酸酯催化碳酸二甲酯與苯酚酯交換反應的研究[J].催化學報,2001,15(4):21-24.
[2] 馮東,農(nóng)潔靜,張政. 非光氣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熱力學與催化劑研究進展[J].材料導報,2015,29(21):68-74.
[3] 殷霞,馬飛,李建國. 碳酸二甲酯與苯酚反應動力學及工藝研究進展[J].化學工程,2013,41(12):1-4.
[4] 王勝平,馬新賓,劉戈. 碳酸二苯酯合成研究的進展[J].石油化工,2002,31(1):53-57.
[5] 牛紅英,杜治平,康濤. 碳酸二甲酯和苯酚酯交換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進展[J].石油化工,2006,35(2):191-196.
[6] Gong Jinlong,Ma Xinbin,Wang Shengping. Phosgene-free approaches to catalytic synthesis of diphenyl carbonate and its intermediates[J].Appl Catal,A,2007,316(1):1-21.
[7] Wang Qiang,Li Chunhong,Guo Ming,et al. Transesterification of dimethyl carbonate with phenol to diphenyl carbonate over hexagonal Mg(OH)2nanoflakes[J].Inorg Chem Front,2014,2(1):47-54.
[8] Zhou Xi,Ge Xin,Tang Rongzhi,et al. Preparation and catalytic property of modifi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upported TiO2for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of dimethyl carbonate with phenol[J].Chin J Catal,2014,35(4):481-489.
[9] 唐榮芝,王松林,張元卓. 乙酸氧鈦對碳酸二甲酯與苯酚酯交換的催化作用[J].高等學?;瘜W學報,2014,35(11):2444-2450.
[10] 范大鴻,朱志慶,方云進. PbO/SiO2催化酯交換合成甲基苯基碳酸酯[J].石油化工,2015,44(5):581-585.
[11] Haubrock J,Raspe M,Versteeg G F,et al. Reaction from dimethyl carbonate to diphenyl carbonate. 1.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the chemical equilibria[J].Ind Eng Chem Res,2008,47(24):9854-9861.
[12] Haubrock J,Wermink W,Versteeg G F,et al. Reaction from dimethyl carbonate(DMC) to diphenyl carbonate(DPC). 2. Kinetics of the reactions from DMC via methyl phenyl carbonate to DPC[J].Ind Eng Chem Res,2008,47(24):9862-9870.
[13] Yin Xia,Zeng Yi,Yao Jie,et al. Kinetic modeling of the transesterification reaction of dimethyl carbonate and phenol in the reactive distillation reactor[J].Ind Eng Chem Res,2014,53(49):19087-19093.
[14] 倪峰,田恒水,朱云峰. 酯交換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工藝進展[J].廣東化工,2008,35(8):44-47.
[15] 邵健強,趙玲,奚楨浩. 甲基苯基碳酸酯歧化反應工藝及動力學研究[J].石油化工,2016,45(10):1167-1171.
[16] 張卿,李濤,鄭起. FBD變換催化劑反應動力學 Ⅰ. 本征動力學研究[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9(3):21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