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俊茹,王一濤
(1.山東英才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4; 2. 浙江樹人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5)
《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指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zhàn)略決策”,對于“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要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若干所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半p一流”建設是我國繼“985工程”和“211工程”之后,為加快實現高等教育強國夢而進行的又一次戰(zhàn)略部署,將對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一流大學都是公辦高校,但也不乏一些國家的私立高校成為一流大學的先例。在上海交通大學發(fā)布的2016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以下簡稱“2016上海交大排行榜”)中,排名前10位的大學中有8所是美國的大學,其中7所是私立大學。日本的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韓國的浦項科技大學作為私立大學的代表,也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一些國家的私立高校雖然算不上世界名校,但卻代表了其國內最高的科學研究水準,如墨西哥的蒙特雷科技大學、智利的智利天主教大學等。
民國時期我國也有一批高水平私立高校,如燕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金陵大學、東吳大學等。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在抗戰(zhàn)時期組成西南聯(lián)大,在我國教育史中具有重要地位。1949~1952年的院系調整以后,這些民辦高校要么并入公辦院校,要么終止辦學。很多學者認為,這些高水平私立院校的消失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損失[1]。
改革開放后我國民辦高等教育開始復興,30多年來,在增加高等教育服務供給、引領高等教育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國很多民辦高校的舉辦者懷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提出了“建設東方哈佛”“東方斯坦?!薄鞍倌昝!钡绒k學目標。很多學者也從理論上對建設高水平民辦高校給予了呼應和支持,如張應強、楊福家、鐘秉林等。
《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及三個配套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民辦高等教育即將進入營利性民辦高校和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分類管理的時代。目前,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各地方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地方民辦教育分類管理的新政,可以預見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將獲得更多優(yōu)惠政策和財政資助。在“雙一流”建設和“分類管理”的時代背景下,民辦高校特別是非營利性民辦高校應樹立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堅持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借鑒中外私立高等教育的優(yōu)秀經驗,傳承私立大學自強不息、奮勇爭先的精神,審時度勢,積極參與“雙一流”建設。
我國高校在世界主要大學排行榜中的地位越來越靠前,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在“2016年上海交大排行榜”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居于第58和71位。在2015~2016年QS“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清華、北大、復旦和上海交大分別位于第25、41、51和70位。在美國新聞(U.S News)發(fā)布的“2016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北大、清華和復旦分別位于第41、59和96位,其中清華躍居全球工程學科排名首位。在看到我國高等教育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與美國等高等教育強國之間的差距。從高水平大學數量來看,我國只有4所左右高校躋身全球前100強,而美國則有50余所;從高水平大學質量來看,美國高校在大部分學科領域的研究水平都高于我國高校[2]。因此,我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任務依然艱巨。公辦高校是當前提高我國高等教育強國地位的主要依靠力量,須繼續(xù)加大對北大、清華等高水平公辦高校的扶持力度,使其更上一層樓。但僅依靠公辦高校沖擊我國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目標,無論從國際經驗還是從內驅動力來看,都是不夠的。只有采取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兩輪驅動的模式,才能進一步縮小我國和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差距,加快我國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進程。
經費是建設高水平民辦高校的必要條件。通過對上海交大排行榜中涉及的美國和歐洲大學的比較研究可以發(fā)現,開支水平是大學質量的決定因素之一。美國高等教育的開支(包括公共開支和私人開支)占GDP的3.3%,而EU25國家的高等教育支出占比只有1.3%[3]。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是4%,其中高等教育占教育總投入的20%左右,所以高等教育占GDP的比例是4%×20%,約在0.8%左右,總體來看,我國的高等教育支出占比遠遠落后于歐美教育強國。筆者列舉了2014年10所中外一流大學的生均成本,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大學的生均成本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一流大學相比,差距較大。
表1 10所中外一流大學2014年生均成本比較(單位:萬美元)
數據來源:各高校數據均來自各高校官網,瀏覽時間為2016年1月。清華、北大的原數據單位是人民幣,換算為美元的比例為6.5∶1;牛津大學的原數據單位是英鎊,換算為美元的比例為1∶1.5。學校支出并不是全部用來培養(yǎng)學生,故本文可能略高估了各校的生均成本。
國家財政經費是我國建設高水平大學的主要經費來源,但是今后進一步增加建設高水平大學的財政經費會面臨許多不確定因素。為促進教育公平,未來我國可能將更多的教育財政資金投入到基礎教育領域。單純依賴公共財政和公辦高校來創(chuàng)辦世界一流大學,可能會產生“創(chuàng)造了少數的獲勝者,但是犧牲了大多數”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優(yōu)先支持一批民辦大學發(fā)展,或許可以開辟出一條高水平大學建設的新渠道。
先進的辦學體制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關鍵。僅僅向大學投資,或提高大學生源質量,均不足以使其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巴西是世界上第十大經濟體,第六大汽車生產國,擁有一大批世界知名企業(yè),但是沒有一所大學進入全球100強,缺乏支撐一流大學建設的辦學體制是巴西高等教育不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原因之一[4]。我國公辦高校長期以來行政化色彩濃厚,被視為政府的附屬機構,不是實際意義上的獨立法人。政府主要依靠行政管理系統(tǒng)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領導和管理大學。大學的目標、任務、經費投入、崗位設置等均由政府主管部門負責,大學的財務制度、人事制度、社會福利制度基本上與政府機構相同,公辦大學均享受一定的行政級別。這種政校不分、管辦不分的體制導致了高等教育改革難以取得實效的結果。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體制改革。198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1995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1998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均明確了公辦大學的法人地位。然而,嚴重的行政色彩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正在逐步解決大學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問題,大力培育第三方評估機構,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但由于傳統(tǒng)辦學觀念的根深蒂固,公辦高校和政府間的關系依然面臨許多不確定性,公辦大學自主管理的局面仍未形成。從內部治理看,部分高校的黨委與校長分工不明、權責不清[5],少數高校甚至還存在黨委書記和校長“互不買賬”的現象[6]。
民辦高校在辦學體制改革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從高校和政府的關系來看,民辦高校享有更大的辦學自主權,尤其是人事任命、資金分配等重大事務都由民辦高校自主決定,政府對民辦高校的干預較少。從內部治理來看,民辦高校內部權力分配清晰透明,領導之間權力不清或者互相爭奪權力的現象不多。民辦高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董事會是學校最高決策機構,校長在董事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執(zhí)行力強??傊?,民辦高校體制、機制靈活高效,決策快,成本低,效率高,其辦學模式可為公辦高校改革提供經驗參考。
《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指出,我國在重點建設一流大學的過程中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復交叉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強資源整合”。良性競爭是提高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而競爭不充分一直是我國建設一流高校的負面因素。從全球高等教育發(fā)展來看,美國的高等教育之所以是全球最好的,競爭充分是其成功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而歐洲的高等教育在二戰(zhàn)之后之所以由盛至衰,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歐洲大多數國家的高?!俺龄嫌诠倭攀降钠骄髁x”之中,而不是以卓越為標準、以競爭為機制來分配資金[7]。
高校之間的競爭應該在公辦高校與公辦高校、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民辦高校與民辦高校之間展開。目前我國高水平大學之間的競爭主要發(fā)生在公辦高校之間。對于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而言,僅有公辦高校之間的競爭是不充分的,公辦高校之間的競爭屬于“體制內”競爭,其競爭方式、運行方式、資金來源、領導體制大抵相同。而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在資源獲得渠道、領導體制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不同,雙方之間的良性競爭有利于豐富高等教育生態(tài),提高彼此的辦學效益,實現高等教育的多樣性和多元化。
根據競爭戰(zhàn)略專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的競爭理論,當前我國民辦高校具備一定的體制優(yōu)勢和利好環(huán)境,能夠為建設一流民辦高校提供支撐。我國民辦高校的戰(zhàn)略優(yōu)勢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美國擁有當今世界最為發(fā)達的高等教育體系,董事會制度被看作是促使其形成當今世界最為成功的高等教育體系的要素之一[8]。我國民辦高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種辦學機制和美國高校的內部治理結構較為接近。董事會可以由舉辦者、教師、校友、社會賢達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組成,對重大事務發(fā)揮咨詢、論證作用。在董事會的領導下,學校人事、財務等日常決策,都由董事長或校長做出。這種決策機制使得民辦高校的決策效率高,較少存在“議而不決”的現象,能夠對外部環(huán)境做出快速反應。
較長的校長任期對大學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公辦高校校長任期較短被視為制約我國一流大學發(fā)展的因素之一。民辦高校的最高決策者是董事長,董事長可以終身擔任,能夠保證“一張藍圖繪到底”,學校的戰(zhàn)略目標、發(fā)展愿景和和發(fā)展路徑可以保持長期穩(wěn)定。在校長的遴選方式上,部分民辦高校開始嘗試全球招聘校長,公開、透明的校長遴選程序為建設一流大學提供了領導體制的保障。我國一些學者也關注到了民辦高校的優(yōu)勢所在。潘懋元先生曾指出,民辦高校的突出優(yōu)勢是管理成本低,可以使有限的資源發(fā)揮最大的價值[9]。別敦榮認為:“民辦機制為發(fā)展高水平教育提供了可能;建設高水平大學,民辦高校比公辦高校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10]
資金是建設高水平大學的第一要素。高水平大學需要巨大投入,沒有充足的資金就不可能產生高水平的民辦高校。20世紀初,洛克菲勒詢問艾略特如何才能創(chuàng)辦一所世界一流大學,艾略特說需要5億美元和200年時間[11]。實際上,芝加哥大學在接受了洛克菲勒的巨額捐贈之后僅用了20多年時間就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公辦高校)和浦項科技大學的發(fā)展成就也證明了擁有雄厚資金的大學完全可以在短期內躋身世界一流大學。特別是成立于1984年的浦項科技大學是韓國的一所私立高校,它克服了遠離首都、位置偏遠、缺乏英語環(huán)境等困難,經過短短三十年多年的時間便躋身于全球知名高校之列。浦項制鐵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鋼鐵企業(yè))向其提供了雄厚資金并且實施“無為而治”,對學校內部事務干預較少,是其迅速崛起的關鍵因素之一[12]。
我國有相當數量民辦高校是企業(yè)投資舉辦的,部分民辦高校的舉辦方是知名私營企業(yè),如吉利汽車集團、海南航空集團、東軟控股等。一些企業(yè)投資的民辦高校已取得了不俗成績,但受企業(yè)規(guī)模、企業(yè)效益和我國當前捐贈制度的影響,這些企業(yè)向民辦高校提供的資金有限,部分企業(yè)實際上還依賴于民辦高校的“反哺”,需要從民辦高校抽取部分資金。另外,這些企業(yè)舉辦的民辦高校主要是培養(yǎng)企業(yè)所需要的技能型而非研究型人才。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鋼鐵、汽車、機械、醫(yī)藥等重要行業(yè)會涌現出一大批世界排名靠前的企業(yè)。這些企業(yè)的技術一流、管理先進,對最新科研成果有強烈的需求并且資金雄厚。若這些公司投資辦學或增加對已經創(chuàng)辦的民辦高校的資金投入,同時將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轉變到研究型人才的培養(yǎng)上,若干年后,一批民辦高校有可能躋身于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不斷深化的中外合作和公私合作將為我國建設高水平民辦高校提供契機。廣義上看,中外合作高校也屬于民辦高校范疇,我國已有7所中外合作大學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一些中外合作大學在國內的高考錄取分數已經超過很多辦學歷史較長的公辦高校。獨立設置的民辦高校也通過國際合作極大地提高了辦學質量和社會聲譽。一些民辦高校在國際合作方面積極性很高,敢于嘗試,能夠大膽引入國際上盛行的辦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開展實質性交流與合作,效果顯著,國際化程度甚至超過了一些公辦院校。據2015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顯示,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的“藝術與設計”(art & design)學科位居全球大學第51至100名段,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民辦高校在學科建設中取得的最佳成績。該校與國際知名設計集團合作,開設了高水平人才培養(yǎng)實驗班,教師全部由世界級行業(yè)大師兼任。正是中外合作為該校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 Parternership,PPP)是當今世界重要的經濟和教育現象。巴黎經濟學院作為私立高校重新組合了參與其建設的各高校的經濟系。該校創(chuàng)辦經費不僅來自國家和地方政府,而且還包括私人公司和美國的一家基金會[13]。這種公私合作方式將為我國民辦高校躋身世界高水平大學提供先進的模式借鑒。杭州市政府正聯(lián)合國內外相關企業(yè)籌建新型民辦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該校以探索與國際一流科研機構接軌的現代科研體制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為使命,致力于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力爭短期內建成高起點、小而精、獨具特色的新型研究院[14]。
林毅夫指出,在市場要求和政府政策中找到平衡并隨之調整發(fā)展方向,是成功企業(yè)的共同經驗[15]。民辦高校要獲得成功同樣需要在市場要求(社會需求)和政府政策中找到平衡。我國的民辦高校往往樂于跟蹤政府決策,而缺乏對社會需求的準確判斷。盲從政府容易被裹挾到決策失誤的風險之中,順應市場趨勢并先政府而行才能搶占先機。民辦高校只有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民辦高等教育未來的發(fā)展趨勢,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才可以走小而精的發(fā)展路徑,培養(yǎng)某些高層次研究型人才。
現有的民辦高校整體上轉變?yōu)楦咚降难芯啃透咝J遣豢赡艿?,但是民辦高校的某些學科完全可以利用后發(fā)優(yōu)勢,以超常規(guī)機制引進大師級人才,建設高水平學科。實際上,即使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大學也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非均衡發(fā)展策略的。比如,哈佛大學在工程領域的表現一般;加州理工大學更關心自然科學;浦項科技大學在鐵和鐵合金技術領域具有國際聲譽;印度理工學院只在軟件工程領域全球領先;倫敦政治學院和俄羅斯高等經濟學院在經濟學領域具有較強競爭力。所以,只要民辦高校能夠敏銳把握和研判世界科技發(fā)展前沿和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特點,確定自身發(fā)展方向,就具備建成國內一流甚至是世界一流的學科或大學的可能性[16]。.
科研和教學可以互相促進。陸登庭說:“在任何杰出的大學,教學與研究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最優(yōu)秀的研究和學術工作中獲得的、在最佳的學術期刊和最優(yōu)秀專著中發(fā)表的重要思想和發(fā)現,是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源泉?!盵17]而科研卻是當前我國民辦高校的一塊短板,甚至從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民辦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對于有志于創(chuàng)辦一流大學的民辦高校而言,應將科研置于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地位,加大科研投入,營造科研氛圍,提高科研質量。尤其要根據學校愿景和發(fā)展重點,尋求某一方面的突破,以點帶面,實現學校整體科研水平的提升。
師資與科研缺一不可,相互依存。一所大學只有擁有一批有名望、有實力的教授、學者,才能產出一流的科研成果,才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吸引到優(yōu)秀的學生,提高社會聲譽。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庇袑W者對后發(fā)新興世界一流大學師資隊伍的研究表明,這些大學都擁有一支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師資隊伍,幾乎所有教師都擁有博士學位,并且以世界一流大學的博士畢業(yè)生為主[18]。當前我國部分民辦高校已經度過了創(chuàng)辦初期的生存階段,進入了以內涵競爭為主的發(fā)展階段,要充分利用民辦高校在人事聘任、資源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建立良好的評估機制和激勵制度,給予高水平教師優(yōu)厚的待遇,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
個人辦學是我國民辦高校的主要類型之一。民辦高校的舉辦者擁有人事、財務以及教學和科研方面的決策權,在民辦高校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權力集中使得民辦高校管理成本低、決策效率高,能夠“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場上辦出特色、獲得旺盛生命力”[19]。但是,權力過于集中也會導致我國民辦高校呈現出典型的“人治特征”,學校的發(fā)展嚴重依賴于舉辦者的辦學動機和管理能力。當舉辦者具備卓越的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辦學意愿時,學校就會穩(wěn)定、快速發(fā)展;若舉辦者管理能力不足或辦學動機不良時,學校就會面臨重大風險。
與2002年出臺的《民辦教育促進法》相比,2016年《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在民辦學校的內部治理上新增了兩條規(guī)定。第九條規(guī)定“民辦學校中的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guī)定開展黨的活動,加強黨的建設”,之前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沒有對民辦學校的黨組織作出要求。第十九條規(guī)定,“民辦學校應當設立學校理事會、董事會或者其他形式的決策機構并建立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這是國家首次提出民辦學校要設立監(jiān)督機構。這些規(guī)定為民辦高校完善內部治理提出了明確方向。今后民辦高校必須自覺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充分發(fā)揮董事會、校長和黨委的決策作用,實現決策主體多元化,限制舉辦者的權力,特別是限制舉辦者在財務和人事方面的個體決策權,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治的負面影響,為實現建設高水平民辦高校的宏偉目標提供堅實的制度基礎[20]。
我國民辦高校是在極其復雜且相互沖突的制度環(huán)境下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民辦高校的創(chuàng)辦者和管理者曾經面臨著嚴苛的教育制度環(huán)境,其戰(zhàn)略選擇空間有限。因此,政府應充分認識到民辦高等教育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明確界定民辦高等教育在國家高等教育發(fā)展中的戰(zhàn)略地位,在分類管理新政落地之際,出臺更加積極的民辦高等教育發(fā)展政策,歡迎民辦高等教育的投資者,特別是要鼓勵資金雄厚的大財團、大企業(yè)投入民辦高等教育建設之中,降低民辦教育投資者所面臨的政策不確定性風險,使民辦高等教育獲得充分的政治關照和公眾支持,增加潛在投資者的信心[21]。
《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案第四十五條指出,“對非營利性民辦學校還可以采取政府補貼、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扶持措施”予以鼓勵。在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fā)展的若干意見》第四款“完善扶持制度”中,從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創(chuàng)新財政扶持方式、落實同等資助政策、落實稅費優(yōu)惠等方面給予了更加具體的規(guī)定。期盼國家層面建立新法、新政評估機制,地方層面出臺更具可操作性的規(guī)定,保證政府扶持民辦教育的責任能夠落實到位。
應鼓勵各地建立對民辦高校的財政扶持機制。我國已有若干所教學質量好、社會聲譽佳、公益屬性明顯的民辦高校得到了經常性財政撥款。如,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被省政府遴選為省內10所重點高校之一,每年可獲得3 000萬元的財政經費;浙江樹人大學享受省財政提供的“4 000元生均撥款”政策;寧波大紅鷹學院的大宗商品實驗室得到了寧波市財政一次性撥款4 000萬元。但總體來看,能夠建立民辦高校財政扶持機制的地方政府偏少,且零星的財政補助相對于一流民辦高校建設所需要的巨大資金來說還遠遠不夠。今后國家層面需繼續(xù)鼓勵地方政府在財力允許的范圍內,拓寬對民辦高等教育的經費扶持渠道,建立起“不分公私,只求質量”的競爭性撥款機制,使教育質量卓越的民辦高校能夠借助于財政經費的支持脫穎而出。
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財政扶持政策既要立足當下,更要著眼未來,以財政支持引導民辦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方向。中央財政可嘗試實施“一流民辦高校建設工程”,對于在一流大學建設進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績或蘊含極大發(fā)展?jié)摿Φ拿褶k高校,給予大力支持,以此促進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良性競爭,優(yōu)化我國一流大學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高水平大學不是政府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大學自主、學術自由、院校競爭的副產品,但創(chuàng)設這種環(huán)境卻是政府的責任[22]。應允許各地區(qū)根據自身實際,創(chuàng)辦符合區(qū)域特點的一流民辦高校,特別要支持類似于西湖大學(籌)這類依靠經濟發(fā)達區(qū)域地方財政和大型企業(yè)共同投資的“混合所有制型”民辦高校,給予超常規(guī)政策,鼓勵其向世界高水平大學沖擊。政府要充分信任和尊重民辦高校舉辦者,允許其根據民辦高校實際情況確立學校的發(fā)展目標和建設路徑,根據對當前和未來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研判,自主確定學校規(guī)模、專業(yè)設置和研究領域,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高質量的教育一定是高成本的教育,政府限定民辦高校的學費標準,不僅達不到實現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目的,反而會降低民辦高校辦學質量,應允許民辦高校根據自身教育質量和社會承受能力自主確定學費。政府應允許民辦高校適當提高辦學層次,目前我國具備碩士學位授予資格的民辦高校只有5所,極大地限制了民辦高校的發(fā)展空間,今后應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民辦高校開展研究生教育。
參考文獻:
[1]朱九思.需要澄清的一段特殊歷史[J].高等教育研究,2003(02):1-3.
[2]王一濤.探索高水平民辦高校的可行性[N].中國教育報,2016-04-07(12).
[3][4][13]Jamil Salmi.The Challenge of Establish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R].World bank,2008.
[5]周光禮.中國高等教育治理現代化: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4(09):16-25.
[6]溫紅彥,袁新文,董洪亮,趙婀娜,張爍,魏哲哲.搭好和諧班子 凝聚團結力量——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系列述評之三[N].人民日報,2015-08-22(06).
[7][12]阿特巴赫,薩爾米.世界一流大學:發(fā)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的大學案例研究[C].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260.
[8]Clark Kerr, Marian L.Gade. The Guardians:Boards of Trustees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R]. The Association of Governing Boards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1989.
[9][19]潘懋元,羅先鋒.民辦高校機制優(yōu)勢研究[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05):9-16.
[10]闕明坤.建設高水平民辦大學:由理想向現實邁進[J].教育與職業(yè),2012(10):46-49.
[11]Altbach P.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J].Academe, 2004(01):1-4.
[14]西湖大學成立:西湖高等研究院誠聘英才[EB/OL].[2016-6-8].http://edu.sina.com.cn/l/2016-06-08/doc-ifxszkzy4964696.shtml.
[15]林毅夫.企業(yè)勿盲從政府產業(yè)政策[J].北大商業(yè)評論,2013(09):43-48.
[16]Altbach P.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cademe [serial online]. January 1, 2004 (1):20-23. Available from: ERIC, Ipswich, MA. Accessed August 10, 2015.
[17]陸登庭.一流大學的特征及成功的領導與管理要素:哈佛的經驗[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2(05):10-26.
[18]喻愷,田原,張蕾.后發(fā)新興世界一流大學師資隊伍的特點及其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1(04):19-24.
[20]王一濤,劉繼安,王元.我國民辦高校董事會的現狀、成因及優(yōu)化路徑[J].教育研究,2015(10): 30-36.
[21]Yan Guangcai. Thoughts 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J].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11 (05):57-66.
[22]鮑威.中國民辦高校財務運作與辦學行為的實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1(03):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