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勇
2008年故意在高考答題卡違規(guī)亂涂想考0分,在空白處寫上自己“三人行教育理念”的徐孟南,要參加2018年高考了。這是他第三次引起媒體關注。2012年創(chuàng)辦“高考0分聲”網站時,也有媒體對他做過報道。他在網站上寫道:“本站同廣大網友共同關注教育改革,共同快速促進教育發(fā)展,我們深切呼喚教育改革不能再‘換湯不換藥了!”一直到2017年11月,他還在自己的微博里做了個表格,將他十年前提出的高考改革方案,與上海浙江剛實施的新高考方案做對比,并認為兩者“大體上是類似的”。——的確,兩者有不少相似之處。
可以看出,十年前的徐孟南,已是一位很有獨立思考能力的高中生。在他的“三人行教育理念”里,他既抨擊那種一分干掉一千人的軍備競賽式的教育體制,也承認這種“以文化課分數(shù)為目的的教學”仍然是“最公平”的。徐孟南所不滿的,是這種公平性下,以高考相關的科目分數(shù)為唯一標準,知識學習與個人興趣及生活能力的脫節(jié),以及對學生考高分之外其他素質的壓抑。
他10年前提出的教育理念,已經很有可觀之處。比如,他認為幼兒階段主要是道德教育,引導孩子對事物的興趣,只給予適當?shù)闹R教育;小學階段以快樂教育和自主教育為主,讓孩子愿意上學;初中教育主要是與生活相關的技能型知識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職業(yè)興趣所在;高中和大學則是在自己選擇的興趣和職業(yè)方向上,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而且,他也并不拒絕考試,只是,他認為對一個人的評價,應該由一考定終身的結果評價,改為容納學習過程的綜合評價。這當然不容易,卻是當下基于大數(shù)據(jù)生成個人學習地圖的前沿評價思維。
他勸告過后來者不要輕易放棄高考,也說會讓自己的小孩參加高考,但他并不太認同一些媒體貼給他的“幡然悔悟”這一評價。即使他希望有更好的學習機會,想體驗大學生活,也從未認為自己對高考改革的思考是錯誤的。他其實很想媒體能公正地報道他對教育改革的思考。
毋庸諱言,他的人生軌跡被自己沖動的選擇改變了。這是年輕的代價。但是,對于那些永不放棄的人來說,人生的路,真的沒有一步是白走的。這十年,哪怕是他打工,在親戚的廠里做管理,背著幾千份勸告書勸跟自己有類似想法的高中生不要步自己后塵,辦網站想推動教育改革,直至2018年重新參加高考,心心念念,這個年輕人都仍在反思著,行動著。他有一股很多人沒有的勁頭。徐孟南是1989年生人,今年不過29歲。沒有人敢說,他被自己10年前的選擇毀了,他還有很大機會改寫自己的人生。
徐孟南仍在追逐夢想的路上,他十八歲就為之付出很大代價的中國教育改革,也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