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斗全
十幾年前,江西學者張國功在《博覽群書》(2004年第4期)發(fā)表《同人群體·歷史溫情·常識理性》一文,因《思想操練》一書而談到1990年代以來的山右學者群,有“蔚為風氣”語。談到注重知識分子問題和學術(shù)思想史研究的高增德、丁東、謝泳、智效民外,又說:“山西學人至少還有李國濤、馬斗全、韓石山、邢小群、趙誠、祝大同、閻晶明幾位?!辈⑶艺f:“頗有意思的是,這些學者盡管多棲身于社科院與作協(xié)系統(tǒng),但都不大喜歡作高頭講章,不撰寫四平八穩(wěn)的所謂‘學術(shù)論文,而鐘情于更為隨意灑脫的學術(shù)隨筆?!?/p>
后來還看到一些類似文章,也談到山右這一群作者。河南作家何頻近在《南方都市報》(2017年11月26日)發(fā)表《我讀三位山西人的書》,談到山右作者群,有這樣的話:“我知道并關(guān)注的有韓石山、李國濤、謝泳、馬斗全、丁東、智效民、畢星星、蘇華等等,仿佛是雨后的菌子,一出一連片,小氣候互為影響?!?/p>
由此使我想到,有必要回顧和記錄我們山右作者群。
張國功和何頻文,都用了“學者”一詞。本文不用“學者”,也不用其他文章的“學者、作家”,而統(tǒng)一用“作者”,是不涉及學術(shù)著述和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就隨筆文章而言,即張、何兩文所云“學術(shù)隨筆”、“文史隨筆”、“讀書隨筆”等,而通稱為“文章”。除了兩文提到的十幾個作者外,山右重要作者,還有寓真、宋謀玚,二人皆涉獵面甚廣,又為詩詞名家。還有董大中、陳為人、吳敏、安希孟、傅書華等。
謝泳、智效民,均主要關(guān)注和研究民國時期知識分子,頗有影響,高增德與二人相近。探求和還原歷史真相、產(chǎn)生較大影響的寓真的聶紺弩、張伯駒研究,趙誠的黃萬里研究,也可以歸入這一類。丁東、邢小群夫婦,主要關(guān)注當代社會歷史,做了許多訪談和打撈歷史的工作,忠于史實,影響很大。畢星星的許多回憶、訪問及議論文章,也可以歸入此類。陳為人所關(guān)注的,主要為當代作家,頗為文學界所重。韓石山為李健吾、徐志摩等作過傳,而在讀者中產(chǎn)生大影響的,卻是他那辭鋒凌厲、不無刻薄的“罵人”文章,故有“刀客”之稱。像韓石山一樣不憚四面樹敵的是宋謀玚教授。宋謀玚學問最好,涉獵面也廣,所以文章很雜。我雖遠不及宋謀玚,文章也只是以文化、文史和讀書方面為主,但文風與宋謀玚有些相近,即實話實說、不會婉轉(zhuǎn)、不留情面。宋謀玚、寓真為詩人,我亦喜好詩,所以我們?nèi)擞侄嘣娫~方面的文章。李國濤所寫,多為讀書隨感,自成風格。蘇華社會和地理方面外,也多寫讀書文章,思想敏銳。吳敏為黨校教授,安希孟為哲學教授,文章偏重理論探討,多灼見。董大中、段崇軒、閻晶明、傅書華、祝大同等,文學評論外,也每寫些隨筆之類。
就隨筆之類文章而言,山右作者群,“蔚為風氣”或稍過譽,“互為影響”則是毫無疑問的。因同在太原,又主要集中在社科院與作協(xié),所以聯(lián)系較多。比如我開始使用電腦,便是丁東數(shù)次攛掇。我的第一本書,也是丁東幫助聯(lián)系出版的。又如葛劍雄每次來并,蘇華總是熱情招我們幾個座談交流。記得好幾次與作協(xié)文友飯局上,作協(xié)朋友們的詼諧幽默,愈顯得我們社科院的少風趣。
關(guān)于隨筆,這里可以談一下自己的經(jīng)歷和感受,或可窺見山右作者多寫隨筆文章的原因。古人有價值的學術(shù)發(fā)現(xiàn)或新見,多是一段文字甚至幾句話。例如我翻閱山右大家傅山批注的“古詩十九首”時,對于其中一個問題,發(fā)現(xiàn)傅山一句批語早已解決了。而后之學者,尤其現(xiàn)當代學者,連篇累牘不知寫了多少論文,還有一些專著也細為探討,其實都錯了,當然也都白寫了。此事對我觸動很大。再者我隨后任學術(shù)刊物編輯,看那許多動輒數(shù)千甚至上萬言并無學術(shù)價值的所謂論文,除了評職稱再沒有任何用處。如今的爭取項目、學術(shù)評獎,尤其是成果與字數(shù)統(tǒng)計,真是戕害學術(shù),破壞文化,扼殺教育。于是我就學習古人,多寫些學術(shù)札記和文史隨筆。這類文章,往往言之有物,說完即了,絕不啰唆,所以較受讀者歡迎。拙著《南窗雜考》中就有幾十個古今學者從未道過的新觀點。按時下慣例,皆簡短而算不得學術(shù)論文,但卻是對學術(shù)的切實貢獻。不但不喜高頭講章,而且我也不喜評獎。在社科院工作幾十年,從未申報過任何科研成果獎,因此研究員級別評定和退休工資都大受影響,經(jīng)濟損失不言而喻。山右作者,率多如此。張國功文即云能不受時下學術(shù)體制化和功利化束縛,可謂知言??芍@個群體多寫隨筆之類,在如今竟是件有點悲壯意味的事。其中有些作者只考慮表明己見而不顧忌得罪什么人,也就不難理解了。
山右有這樣一群文章作者,因人數(shù)之多和寫作之勤奮,在文化界產(chǎn)生較大影響。所以不斷有外地報刊來山西約稿,記得曾經(jīng)有一天,竟然有三撥人來太原約稿。當時能與太原相比的,大概只有北京和上海。
這種狀況大約保持了二十來年,時間雖然短暫了點,但畢竟是令人懷念的二十年。
后來,謝泳遠去了廈門大學,丁東、智效民、畢星星和我陸續(xù)退休住到了外地,還有調(diào)走或流落他處的。宋謀玚、李國濤、高增德更已先后作古。山右作者群今已風光不再,沒了當年的陣容。本人寫此文,算是回顧和紀念,自然不免有些黯然。所幸有很能寫文章的介子平、玄武等年輕一代作者接踵繼起,惟望山西的中青年作者能多一些。如果什么時候又能形成小氣候,實乃山右文壇和當代文化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