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晗
摘要:目的 探討耳穴的熱敏現(xiàn)象及耳穴熱敏灸治療常見病的療效。方法 采用普通艾條點燃后選擇耳穴行灸法,治療手部凍瘡、頸腰痛、面癱患者共計31例。結果 31例患者經過1~8次治療后均臨床治愈,總有效率100.00%。結論 出現(xiàn)熱敏及經絡感傳現(xiàn)象對癥狀的好轉和治愈呈正相關性;局部灸耳穴存在熱敏感傳現(xiàn)象。
關鍵詞:針灸療法;熱敏灸;耳穴療法
中圖分類號:R245.8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8.03.055
文章編號:1006-1959(2018)03-015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henomenon of heat sensitivity at auricular points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heat sensitive moxibustion at auricular points on common diseases.Methods 31 patients with hand frostbite, neck and low back pain and facial paralysis were treated with moxibustion at auricular points after kindling common moxa.Results All the 31 patients were cured after 1-8 times of treatment,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00%.Conclusion The phenomenon of heat sensitivity and meridian sensory transmiss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mprovement and cure of symptoms.Local moxibustion of auricular points has the phenomenon of heat sensitive transmission.
Key words: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Thermosensitive moxibustion;Auricular point therapy
目前熱敏灸治療疾病的相關文獻中未見有耳穴熱敏灸治療疾病的報道。2013年11月~2017年9月筆者單獨使用熱敏灸耳穴治療手部凍瘡、頸腰椎病共計31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1例患者均為我科門診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年齡18~55歲。其中8例均為手部凍瘡患者,表現(xiàn)為雙手指皮膚紅腫疼痛且部分手指凍瘡潰爛;1例為面癱(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頸腰痛患者,表現(xiàn)為左側面部肌肉癱瘓,頸腰背部疼痛稍活動及受涼后加重、不伴上下肢麻木等癥,頸腰部活動受限;22例為頸腰痛患者,表現(xiàn)為頸肩背腰部疼痛,受涼及活動后加重,畏寒,時有頭暈,不伴上下肢麻木等癥,頸腰部活動受限。
1.2治療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使用艾條2支或4支,2支為1組,點燃后對準對耳輪體下段和(或)耳垂近屏間切跡處施灸。施灸過程中注意隨時調整手法與位置。灸對耳輪體下段灸感向同側面部、頸項、肩背部、同側上臂部、沿整個脊柱區(qū)正中直至骶椎尾端傳導;灸耳垂近屏間切跡處灸感向同側或對側上肢外側直至第一、二指或整個上肢直至5個手指傳導;灸感表現(xiàn)為熱傳導。施灸劑量與時間以完成灸感四相過程為標準[1],一般在1 h左右。
2結果
8例凍瘡中,1例經過1次耳穴熱敏灸治療后達到最佳熱傳導效果,凍瘡約經1周后皮損、潰瘍愈合,癥狀消失;其中7例患者經熱敏灸3次后達到最佳熱傳導效果,凍瘡約經1周后痊愈。1例面癱、頸腰痛患者經耳穴熱敏灸治療8次后面癱痊愈、頸腰椎病疼痛癥狀消失,體力活動恢復正常。22例頸腰痛患者(均不伴神經根及脊髓壓迫癥狀并影像學證實)經耳穴熱敏灸8次左右后疼痛完全緩解。
3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女,20歲,護士。于2013年12月18日初診。主訴:雙手指凍瘡,部分手指紅腫,部分皮膚潰爛流液10余天。病史:因天氣寒冷手部于10余天前開始出現(xiàn)凍瘡,自行使用凍瘡膏、紅外線燈照射治療均無效,且手指紅腫處逐漸有潰爛跡象,并有部分手指已潰爛流液。舌脈:舌質淡,脈細。既往手部凍瘡病史8年。診斷為凍瘡。治療:先灸大杼、風門、肺俞穴3次,熱傳導至上臂內側,熱傳導始終未至手指,無意中將艾條對準右耳耳道處,即有熱感傳至左上肢,遂在對耳輪體下段附近續(xù)灸約5 min后,整個左上肢至手指出現(xiàn)熱傳導,同時頸項背部有熱感,凍瘡紅腫處自覺發(fā)熱發(fā)癢,潰爛處自覺發(fā)熱,熱感逐漸增強,癢感增加,持續(xù)約1 h左右,熱傳導消失。然后熱敏灸左耳,右上肢出現(xiàn)相同的灸感。熱敏灸1次后約1周,紅腫消退,潰瘍愈合,凍瘡痊愈。雖然2014年雪災天氣特別寒冷,雙手凍瘡未再發(fā)。隨訪5年,凍瘡未復發(fā)。
病例2:患者,女,51歲,職工。于2014年10月20日初診。主訴:頸腰部疼痛伴左上肢冷痛1年余,加重1周。病史:1年來反復發(fā)作頸肩背部及腰痛,伴左上肢冷痛,不伴上下肢麻木、放射性疼痛及間歇性跛行等,勞累及受涼后加重,每次發(fā)作后經針刺、推拿治療后緩解。1周前癥狀再發(fā)加重,于門診行頸腰椎間盤CT示:C3-4、C4-5、C5-6椎間盤突出(中央型),L4-5(左后)、L5-S1(中央型)椎間盤突出。舌脈: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緊。既往無特殊病史。診斷:①頸椎??;②腰肌勞損。中醫(yī)診斷:痹證,風寒濕痹。治療予針刺、推拿療法為主,治療2 d后患者因吹風受涼后出現(xiàn)左側特發(fā)性面神經麻痹,表現(xiàn)為左側表情肌不完全癱瘓,不伴皰疹,遂停止頸肩腰背部治療(此時頸肩腰背部疼痛稍好轉,仍稍活動后如做家務時加重),開始治療面癱。由于患者不愿使用任何西藥及中藥,遂按中醫(yī)方法治療,治療方法:面癱初期常規(guī)取穴毫針淺刺,同時點兩只艾條灸左側翳風穴,熱感向左側面部傳導。第一次灸翳風時熱傳導不強烈,遂再點兩只艾條灸左側牽正穴,約3 min后放置在耳垂近屏間切跡處的艾條出現(xiàn)熱感向左側上肢外側直至第一、二指傳導。左上肢冷痛頓覺消失。將整個熱敏灸時相完成約1 h。第2天除熱敏灸翳風外,開始在左耳上找熱敏點,發(fā)現(xiàn)灸對耳輪體下段熱感向同側面部、整個頸后部、肩背部(兩側肩井及肩關節(jié))、同側上臂部(未傳至前臂及手指)、沿整個脊柱正中直至骶椎尾端傳導并在約第9~11胸椎兩側、腰3~5兩側有熱感;灸耳垂近屏間切跡處時左側上肢外側直至第一、二指出現(xiàn)熱傳導。經過5 d 5次完整時相的耳穴熱敏灸后患者頸肩腰背部疼痛及左上肢冷痛完全緩解。毫針常規(guī)取穴淺刺同時熱敏灸翳風及耳穴共8次治療后患者面癱痊愈,頸肩腰背部疼痛及左上肢冷痛癥狀完全消失,并且做家務活時疼痛未再發(fā)。
4討論
《刺法灸法學》[2]中有關于耳穴治療疾病的灸法,艾條灸可灸整個耳郭或較集中的部分耳穴,單個耳穴灸可將衛(wèi)生線香點燃對準耳穴施灸,以局部有溫熱感為度,每穴3~5 min,均為常規(guī)艾灸方法。熱敏灸為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陳日新教授所創(chuàng),在其“灸之要,氣至而有效”的理論及臨床實踐的指導下,在熱敏化腧穴施灸,極易激發(fā)循經感傳,使氣至病所,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3]。用溫熱作用刺激耳穴以治療疾病的方法,有溫經散寒、疏通經絡的功效,多用于虛證、寒證、痹證等[2]。故耳穴也能熱敏化且熱敏灸耳穴也能治療疾病?!鹅`樞·口問》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笔浢}均直接或間接上達于耳[4]。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等經脈、經筋分別入耳中,或循耳之前后;足陽明、足太陽則分別上耳前,至耳上角;手陽明之別絡入耳合于宗脈。六陰經均通過經別與陽經相合。故熱敏灸耳穴灸感可向上肢、肩背部及脊柱區(qū)傳導,且感傳路線與經脈循行路線相似。對耳輪體及耳垂近屏間切跡處在耳穴中為面頰及脊柱四肢分布區(qū),故灸感可向面部及脊柱四肢傳導[5]。
通過本醫(yī)案,筆者認為熱敏灸耳穴治療某些疾病如寒證、痹證等療效顯著,且操作簡便安全,可供臨床治療中參考。雖然臨床中耳穴熱敏灸灸感“循經感傳”的出現(xiàn)率并不是很高,但是一旦出現(xiàn)循經感傳則臨床療效極佳。雖然筆者報道的病例數較少,其中有很多問題有待厘清,但耳穴熱敏化作為一個客觀存在的現(xiàn)象,在此報道出來希望能引起廣大同仁共同關注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陳日新,康明非.腧穴熱敏化艾灸新療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27.
[2]陸壽康.刺法灸法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124.
[3]鐘新淮,喬正中.耳穴診治的理論基礎是經絡學說[J].中國針灸,2002(s1):211-212.
[4]謝丁一.陳日新教授論灸感[J].中國針灸,2016,36(8):789-792.
[5]王寶玉,王睿,成惠娣,等.艾灸聯(lián)合耳穴貼壓對急性寒濕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不同時段鎮(zhèn)痛作用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7,24(4):460-462.
收稿日期:2017-11-7;修回日期:2017-11-8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