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玥
(重慶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40133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環(huán),應主動運用自媒體,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活起來。 隨著微博(Wei Bo)、微信(We Chat)、QQ空間(Qzone)、facebook等新型媒體不斷更新發(fā)展,信息傳播不再是以往以廣播、電視、雜志等作為主要媒介。新媒體以智能手機為依托傳播信息,呈現出“個體化”“碎片化”“大眾化”等特點。這種傳播以人為主體,擺脫傳統媒體組織的限制,信息的傳遞速度與傳遞內容更新加快的媒體我們可視為自媒體[2]。自媒體本身作為一種新的互聯網技術形式,呈現海量的信息、人人可以充當媒介、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等特點吸引著大學生主動運用自媒體。據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17年《互聯網發(fā)展信息與動態(tài)》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7年6月,中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7.51億,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7.24億,手機網民占比達96.3%[3]。自媒體的蓬勃發(fā)展給高校思想政治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條件下,需要通過強化話語優(yōu)勢、推進傳統教學與自媒體相結合、提高自媒體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能力這三大路徑去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從而更好地 “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1]。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必須不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4]。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實現立德樹人的重大責任,必須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權。自媒體作為一種新技術、新工具,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為其提供了新機遇、新思路、新資源和新方法。自媒體根據其獨有的特征與傳統媒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海量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知識與資源的共享大大提升、人人即媒介的話語表達更加充分,各種信息的分類更加詳細等使得自媒體成為大學生青睞的對象。將自媒體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也成為一種必然趨勢。但與此同時,新技術的發(fā)展相應地造成了對思想的沖擊,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造就了道德、政治、規(guī)范觀念變化中的非權威傾向[5]。自媒體本身的碎片化傳播方式、信息來源的可靠性程度、話語表達的準確度等問題也構成了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的挑戰(zhàn)。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觀看待自媒體,充分證明了新事物的發(fā)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自媒體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規(guī)律,具有遠大的發(fā)展前途和強大的生命力。將自媒體運用到高校,需要牢牢強化話語優(yōu)勢,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在自媒體中的引領權、主導權和主動權,將自媒體的工具優(yōu)勢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優(yōu)勢相結合,使自媒體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陣地。
運用自媒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必須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引領。自媒體中所推送的信息需要用思想政治理論科學的話語進行引領,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引領自媒體中所出現的各種社會思潮,增強對各種思潮的辨別能力,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的高度認同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自媒體中不同人群對于當前中國發(fā)展的消極看法,積極傳播正能量,宣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思想。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端正思想、提高道德素質、堅定理想信念。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傳遞的話語引領自媒體平臺涌現的多元話語,主動占領自媒體意識形態(tài)領域,讓自媒體成為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載體,讓青年學生在運用自媒體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情感認同。
運用自媒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主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相關科研人員必須堅定態(tài)度,在自媒體所呈現的一系列 “碎片化語句”“熱詞”“流行語”中堅定立場,用科學的話語正確分析“新詞”“熱詞”,如對于“黃繼光堵槍眼是假的”之類的熱搜應該理直氣壯地進行回應。在多元意識和多元話語中,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主導權,防止“個人中心主義”泛濫。高校之間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組織科研技術人員和專業(yè)教師隊伍積極參與,在設計、編程、運算等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新表現形式,通過設計、排版、圖案等,提升自媒體的話語主導作用,潤物細無聲地達到教育人的作用,堅守學校意識形態(tài)陣地。
運用自媒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主動。自媒體所呈現的通俗化語言、圖文解釋等方式受到大眾的青睞,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話語表達應做到因時而進,不斷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表達方法與形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積極利用自媒體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形式,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學理化與大眾化的統一,既要注重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內容的學理高度,增加課堂教學的含金量,又要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層次和接受水平,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的大眾化,將深奧的話語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傳播。如借助自媒體,通過富有趣味的文字排版、形象生動的大眾解釋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容深入人心。主動通過建立公眾號、微博等方式積極宣傳當下形勢與政策,主動占領新領域,讓學生不僅學習課本知識,還能深入學習當前最新知識,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習近平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應在改進中加強,不斷吸收借鑒新技術,促進當前師生學習需求與供給的平衡。傳統教育平臺與自媒體平臺各自都存在優(yōu)勢與不足,傳統課堂具有穩(wěn)定性、強制性、統一性的特點;自媒體具有靈活性、可選擇性、個性化等特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傳統教學模式承載著、遵循著教書育人的原則,但卻忽視了當前學生的身心需求。運用自媒體教學雖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但卻容易陷入“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的尷尬局面,要承擔僭越該課程價值的風險[6]。這種矛盾的局面無疑說明了任何事物都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應不斷豐富教學方式方法,善于借用新的科學技術,將自媒體的獨特優(yōu)勢與傳統教學優(yōu)勢互為補充,不斷在改進中加強,拓寬學習新渠道,堅持傳統課堂教學與自媒體教學的辯證統一。具體做到傳統講授與自媒體推送相結合、傳統接受與自媒體反饋相結合、傳統討論與自媒體討論相結合,最大程度地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質量的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做到課堂講授與自媒體推送相統一,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第一,做到課前講授的內容與自媒體推送的內容相統一。即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交流方式如通過建立班級微信群、微博、QQ等,將課堂所要講授的知識提前運用自媒體方式進行推送,讓學生及時了解所要學習的知識,針對性地進行預習,減少課堂“邊緣化”現象,從而提高教學進度和質量。第二,課堂講授的知識與課堂進行推送的知識相統一。教師必須做到因時而進,為學生講解最新最前沿的知識,通過自媒體進行課堂推送,推送與教材相統一的相關知識。將手機等工具引入課堂,將課堂“玩手機”變成課堂“用手機”,最大限度地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傳統課堂講授與自媒體的推送統一,既肯定了傳統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又合理地運用了自媒體的工具優(yōu)勢,使得課前課堂相關知識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呈現在眼前,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深入人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做到傳統接受與自媒體反饋相統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教師的講解以及自媒體推送相關內容,使學生接受知識,這種接受必須還有一個反饋的形式。即學生對于課堂所學的知識是否完全掌握,對自媒體推送的內容是否自覺地進行學習。第一,必須做到課前接受的課程信息與反饋的統一。即課前相關教師通過自媒體推送的課程內容,學生必須及時進行回復是否已接收、對相關內容是否有建議或需求等,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二,課堂接受的知識與反饋的統一,即課堂上教師進行講解或推送的相關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自媒體對感到困惑的地方進行標記,方便教師及時地解決疑難點。第三,課后接受知識的程度與反饋的統一。即課后再次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對于學生仍然不懂的知識點通過自媒體反饋給教師。課前、課堂與課后的接受與反饋相結合,讓學生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能積極參與,投入學習,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質量。
“活動和交往不僅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也是人的思想道德觀念得以表現和檢驗的場所。所以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把組織活動和交往看作是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7]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離不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悄然發(fā)生改變,運用自媒體教學突破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局限性,成為溝通與交流的有效載體。第一,保持課堂討論與自媒體討論的方向一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對于相關內容的討論和通過自媒體進行相關話題的討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立場,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分析和討論相關話題,不偏離方向。第二,堅持課堂討論與自媒體討論的方式互補,傳統課堂分組討論、學生上講臺做匯報等實踐方式促進了課堂主客體的有效互動。運用自媒體討論的新型方式也應成為增強課堂教學實效的補充,通過點贊、評論、轉發(fā)和收藏等方式不僅讓師生隨時隨地參與相關內容的學習與交流,還能在討論中進一步增強師生間的情感。第三,促進課堂討論的內容與自媒體討論的內容共享。將教材內容與自媒體呈現的熱點和時政緊密結合,促進信息的共享,在課堂討論與交流中打破溝通障礙與信息壁壘,拓寬教師與學生的知識面,減少“邊緣化”現象,從而促進教育水平的提升。
自媒體作為一種新型傳播媒介,好比一把雙刃劍,既有利又有弊。如果按照傳統簡單式教學,無疑是與時代發(fā)展相背離。正如麥克盧漢所言:“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技術形式,此種技術形式會蘊含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并呈現出其內在的精神特質?!盵8]自媒體便是這個時代的技術形式之一,更是通過這個形式反映出當前的思想意識狀況。運用自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間限制性和場所固定性,開辟了教學的新時空,突出了自媒體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一系列新特征。自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比,具有教學主客體的虛擬性、教學場所的可變性、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并不是否定傳統教學的地位,恰恰是與傳統教學互為補充。當然,自媒體教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如自媒體呈現的海量信息有褒義、中立和貶義,在海量信息中對于信息的真?zhèn)伪鎰e成為難點,高校教師缺乏自媒體素養(yǎng)成為難點,自媒體平臺的虛擬教學使有效監(jiān)督學生學習成為難點。這需要把握自媒體教學新特征,通過整合自媒體資源,提升自媒體教學的運用能力;注重自媒體隱性教育作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提升教師自媒體素養(yǎng)。
自媒體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需要將海量信息進行辨別,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整合教學相關信息,提升對自媒體教學的運用能力。第一,通過整合自媒體平臺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內容,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庫。通過各種微信公眾號、微博、QQ等各大平臺系統推送知識庫的內容,形成有序、開放、共享的教學氛圍,從而提升自媒體教學的合理性。第二,通過建立健全自媒體信息防火墻,建立綠色信息庫。加大設置自媒體的安全保障功能和抵御功能,尤其是自媒體對錯誤思潮和對腐朽文化的抵御功能。使自媒體呈現的思想政治理論相關內容都能成為綠色、健康的內容,并牢牢占領意識形態(tài)主陣地,從而提升自媒體教學的可靠性。第三,通過整合自媒體資源,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平臺與處理平臺。當前自媒體在各國都比較興盛,自媒體上呈現的信息也囊括國內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否在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中運用好自媒體關系著能否為我國培養(yǎng)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可靠建設者與合格接班人。大學生在接觸國外信息的同時容易受到西方價值觀和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沖擊。因此我們需要在新的形勢下不斷開辟自媒體運用領域的新陣地,拓寬自媒體發(fā)展領域,各高校應該組織科研人員和專業(yè)教師整理發(fā)布國內外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相關信息,拓寬專業(yè)的知識面,從而提升自媒體開辟新領域能力。
自媒體時代,重視隱性教育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質量。隱性教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外在自然、人文環(huán)境等對人的影響,更要注重網絡環(huán)境對于人的思想意識的沖擊性。將自媒體作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側面的、理性的教育,更加能夠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度認同感。將自媒體運用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需要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第一,提高學生運用自媒體自主學習意識。通過自主學習,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自主學習與課堂學習互為補充,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第二,讓學生養(yǎng)成運用自媒體的學習習慣。將自媒體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必須鼓勵學生借助“兩微一端”等其他自媒體進行自主學習,養(yǎng)成“多瀏覽、多思考、多評論、多轉發(fā)”的習慣。第三,強化學生運用自媒體的控制能力。控制學生運用自媒體的時間,防止自媒體工具價值泛濫,承擔僭越課程價值的風險??刂茖ψ悦襟w平臺相關信息的瀏覽范圍,防止不良信息的侵蝕,承擔偏離課本知識的風險。使自媒體能夠以綠色、健康的形象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習近平指出,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1]。高校教師應主動接受新技術、新媒體,提高自媒體素養(yǎng),更好地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者。高校應注重開展自媒體素養(yǎng)相關培訓,培養(yǎng)既有深厚的學科理論功底又兼具自媒體素養(yǎng)的復合型人才。第一,注重培養(yǎng)教師的自媒體意識。鼓勵教師多接觸自媒體,有意識地從自媒體中篩選有用信息進行學習,積極了解當前時政,把握歷史與現狀,借助平臺豐富教學內容,彰顯教師人格魅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第二,注重培養(yǎng)教師的自媒體使用能力。培養(yǎng)教師對海量信息的選擇能力、對當前時政的學習能力、對熱點話題的分析能力、對排版和編輯的創(chuàng)造和制作能力、對相關理論的思辨能力以及幫助大學生提高媒介素養(yǎng)的能力。第三,注重培養(yǎng)教師的自媒體情感。通過自媒體平臺,促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tài)。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1],更好地實現立德樹人目標。
[1]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劉云山講話王岐山張高麗出席[N].人民日報,2016-12-09(1).
[2]鄧若伊.自媒體傳播的內在驅動力研究[J].現代傳播,2015(4):153-154.
[3]中國互聯網中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 [EB/OL].(2017-08-03)[2018-02-08].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8/t20170803_69444.htm.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1).
[5]汪頔.新媒體的發(fā)展趨勢及其對價值觀的影響[D].上海:復旦大學,2013.
[6]唐世剛.創(chuàng)新高校思政課新媒體課堂教學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3):59-60.
[7]張耀燦,鄭永廷,劉書林,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220.
[8]Co-Ordinatedbyjeromeagel M M Q.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an inventory of effects[M].Random House,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