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龍
聽幾位教師同上“部編本”語文一年級的《項鏈》一課。一位教師指導了寫字之后,我走到學生中間,本來是想看看學生的書寫,卻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一位女孩子的語文書上,寫了很多字。湊近一看,字很娟秀,顯然不是學生所為。低下頭問學生:“是誰寫的?”女孩子悄悄地和我耳語:“是媽媽寫的?!闭鞯煤⒆油夂?,從側(cè)面迅速拍下來這張照片。
當回到座位時,翻看照片,才發(fā)覺剛才過于匆忙,攤開的課本上,左頁的只拍了一半,但是能看出本課要求會認和會寫的生字都畫了圓圈,每個圓圈畫得不急不躁,力道均勻,剛好閉合。趕緊回憶,左下角應該還有“已讀”的字樣,后附家長的簽名。
顯然,家長指導過孩子的預習。此類情形見得多了,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語文書上,甚至到了中高年級,依然有家長的簽字。對于生字,如此圈畫的并不普遍,圈畫得如此穩(wěn)重的更少。
再看照片右面,做的兩項工作,不禁使我肅然起敬。
第一項,組詞。
無論是要求會認的字,還是要求會寫的字,除助詞“著”“的”之外,只有一個“娃”字沒有組詞,估計這個字孩子早就認識。余下的,均在每字或上或下的地方組成兩詞。有必要照錄于下:
要求會認的字:藍 又 笑 著 向 和 貝 娃 掛 活 金
依次組成的詞語:藍田出玉 又當別論 笑聲朗朗 欣欣向榮 懸珠編貝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又圓又大 音容笑貌 暈頭轉(zhuǎn)向 齒如齊貝
心平氣和 何足掛齒 活蹦亂跳 點金無術(shù)
和睦相處 披紅掛綠 死去活來 金榜題名
要求會寫的字:白 又 的 和
一窮二白 欲言又止 一團和氣
平白無故 心平氣和
第二項,描筆順。“部編本”語文教材在每個要求書寫的生字上,都標注了筆順,對新出現(xiàn)的部首,隨生字出現(xiàn)并用紅色標示。字號不大,估計也就是四號字,但是均認真描過。田字格里要求描紅的以及最后的一個田字格,原封未動。顯然是要留給教師教的。
組詞和描筆順,兩項工作,似乎很平常??墒?,用我們的教學去對照,又會發(fā)現(xiàn)其間的不平常。
先說筆順描紅。生字的書寫指導,盡管新教材增加了新筆畫的描紅,但未引起多數(shù)教師的注意。只是黑板上范寫一個,說出筆畫名稱。對給出的筆順提示,也用書空的方式進行記憶。如果像這位家長一樣,指導學生關(guān)注一下教材里出現(xiàn)的新部首,引起學生第一時間的注意,觀察獨體字作部首時的變化。尤其是也要向?qū)W習其他生字一樣描一描,這樣,就解決了寫好部首這一問題。寫好一個部首,就解決了同部首的一類字的書寫。筆順描紅,字號雖小,可能有出格現(xiàn)象,但是,這里的描紅目的不在像與不像,而是在于筆順的對與不對上,比起書空來更實在。如此,才符合課標對第一學段的要求:“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guī)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jié)構(gòu)。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p>
再說生字組詞。在進行生字學習時,尤其是識字環(huán)節(jié),教師也要求組詞。主要目的是通過組詞的方式,多次熟悉生字字形,理解字義,強化讀音,同時也有增加詞語積累的目的。但這種組詞多是口頭的,限于學生的閱讀量,所組成的詞語一是重復課文中的,二是回憶日常生活中聽過的。雖然隨教材配套有生字卡片(卡片正面是生字,背面是由此生字組成的詞語,詞語比學生口頭所組詞語規(guī)范,數(shù)量一般三到四個)。但教師往往棄之不用,總以為電子媒體直觀于紙質(zhì)媒介,可又無暇給每個生字組成略規(guī)范于口語的詞語,只能任由學生七嘴八舌、東拼西湊。當然,這可能在體現(xiàn)以生為主,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有的學生由于家庭影響,閱讀量較大,說出的詞語,也有意料之外的。但這種情況少之又少,多數(shù)情況下是組兩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詞語之后,就會轉(zhuǎn)向下一個字的教學。
從識字角度來看,這樣做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從詞語積累的角度看,學生就收獲有限,因為這些詞語大都耳熟能詳,有溫故卻無知新,是低水平徘徊。再看這位家長提供的詞語,多數(shù)是成語?!俺烧Z是語言中經(jīng)過長期使用、錘煉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的含義更豐富而語法功能又相當于詞的語言單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簡短精辟易記易用?!蓖墙M詞,同樣是復現(xiàn)生字,但效果迥異。心理學研究表明,國人認識漢字,首先要經(jīng)歷的是映像性過程,即剛接觸漢字時,首先感覺漢字的象形性,并產(chǎn)生一種聯(lián)想,而這種聯(lián)想一般跟漢字的意義有關(guān)。接近口語的詞語,聯(lián)想會很迅速,可也很有限,因為畢竟是司空見慣的事物。但在此基礎上,提供了成語,字義就會隨之拓展,聯(lián)想也會隨之拓開。與此同時,又為語用奠定了基礎,因為成語詞簡意豐,用之,句子就會倍然增色。以本課的生字為例,“藍”字,學生多會說“藍天”“藍色”(不用說其實早已熟悉),而在此基礎上,如果知道“藍田出玉”,不僅指的是地名特產(chǎn),還可比喻名門出賢慧子弟。由此順延,“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理解上有了承接,但意義上又有了新創(chuàng)。如此,通過組詞讓學生胸懷大志可能夸大其詞,但字詞的意境別開洞天卻是不爭的事實。
現(xiàn)在,核心素養(yǎng)提得響亮。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現(xiàn)在很流行讀經(jīng)典,背經(jīng)典。而經(jīng)典,多是文言典章,簡約意豐。不但成語典故多出于此,書面語言的源頭也從此出。大家喜歡讀背,一方面是汲取智慧,一方面是學習語言。因為白話文要說好、寫好,非得得到文言的源頭滋養(yǎng)不可。但也有過激做法,似乎只有專攻“四書五經(jīng)”,才是傳承。我們再回到本課的生字上來。用“貝”組詞,一年級學生說出“寶貝”“貝殼”就要冥思苦想甚至抓耳撓腮了。就是教師,有幾人還能用“懸珠編貝”“齒如齊貝”來夸帥哥靚女,如果知其出處,知道還可以“形容人眼睛明亮美麗和牙齒潔白整齊”。這不就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嗎?這位家長的高明之處在于,她從學生當下的學習內(nèi)容入手,點滴滲透,雖不追風超潮,卻自有高格。
如此教學,有些功底的教師要相對簡單,無此功底也來之容易。翻檢工具書嫌累,“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也可能有人說,這是在提高學習難度。學生初學,和日常口語相比,喉舌上的確有些不適,可現(xiàn)代的孩子,難道比古時誦讀“天地玄黃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張”的孩子智力水平、接受能力低嗎?也可能有人會說,這需要教師多費口舌,增加講授的時間??蛇@樣講,難道不比鼠標一點,播放藍天、貝殼的圖片讓學生更欣賞語文嗎?
當然,教學生字,不可能像這位家長一樣,每字都提供成語。但這種意識及做法,我們必須虛心學習。如果每課的教學都提供給學生三五個成語,并大致講解意思,如果再講點兒出處,可能還會調(diào)動學生主動積累成語,背誦經(jīng)典篇目的學習興趣。如此教學,重點還是識字學詞,但是,語言運用、思維發(fā)展、文化傳承,甚至審美情趣都在其間得到培養(yǎng)。換句話說,這樣教學或是這樣來指導家長幫助預習,更利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那我們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