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麗
(京都大學教育學院,日本京都 606-8501)
日本的“寬松教育”大體類似于中國的“素質教育”,二者的初衷都是希望基礎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教育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他們未來做人和未來發(fā)展奠定基礎。基礎教育不能只為應試,過于看重成績,忽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樣的初衷毋庸置疑,但在日本“寬松教育”實際實施了有三十年的時間,卻并沒有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事實上,日本自2008年正式開始了“去寬松教育”,而中國的“素質教育”也流于形式,無論是學校、學生家長還是中小學生依然把升學作為最重要的目標。日本的“寬松教育”從提出到廢止,經歷了長達三十年的時間,有指導綱領、有具體實施辦法,最終以失敗告終,這其中也可以給我們的基礎教育一些啟示。
日本的“寬松教育”發(fā)端于1977年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1998年公布的《學習指導要領》是“寬松教育”的全盛時期?!皩捤山逃钡哪康氖菫榻鉀Q以往的“灌輸教育”的問題,轉變教育方式讓學生有一些寬松時間以便于提高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具體的做法就是減少學習內容和授課時間。也正因為如此,隨后出現(xiàn)的中小學生“學習能力下降”的問題,就被歸罪于“寬松教育”。日本社會隨之對“寬松教育”的批評聲高漲,文部科學省在2008 年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中已不再有“寬松”一詞,從這個時候開始“寬松教育”時期被削減的學習內容又重新加了進來,日本的中小學開始了“去寬松教育”。
日本在戰(zhàn)后1945-1975的約三十年,為滿足日本經濟過度成長期的需要,學校教育內容不斷增多。1960年代更是提出了“教育內容的現(xiàn)代化”,1968年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被稱為“現(xiàn)代化的課程大綱”,成為戰(zhàn)后課時數及教學內容都是最多的課程大綱。在這樣的“偏重知識”的《學習指導要領》的指導之下,“灌輸教育”成為了學校教育的特點。再加上日本進入1960年代,社會上已形成了“學歷社會”、“學歷至上主義”的觀念。學生們在家長和學校要考名校的教導之下,拼命努力地掌握知識。學校在提高升學率上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肮噍斀逃币脖豢闯墒菫闈M足應試需求的“偏重知識”的教育。
那個時期的孩子們整日忙于學習,1970年前后,社會上人們都在擔心孩子們的負擔太重。當時的《讀賣新聞》題為《身處考試地獄忙碌的孩子 補習班——讓孩子更加疲憊》的報道中,對孩子們的狀況有這樣的描述?!啊刻斓纳罹褪亲尯⒆尤パa習班。在補習班就是被迫死記硬背的學習。專屬于大人們的’神經衰弱’蔓延到了孩子們的世界,這令做媽媽的有多么悲哀??!”。
另一方面,學習跟不上的“差生”也日漸增多。1971年6月公布的全國教育研究所聯(lián)盟的“有關義務教育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有一半的中小學教師認為有一半,三分之一的中學教師回答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少。
為了改變上述狀況,1972年對日本《學習指導要領》部分作出了修改,開始了由“灌輸教育”向“寬松教育”的轉變。1977年進一步全面修訂了《學習指導要領》,擯棄了“灌輸教育”。通過削減教學內容和授課課時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轉變教育方式為注重獨立思考能力培養(yǎng),在課程設置上為孩子考慮的立場也受到重視。
“寬松教育”全面起始于1977年的《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經過之后1987年、1998年的共三次的修訂,日本的基礎教育不斷繼續(xù)著“寬松教育”之路。直至2008年新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開始轉向“去寬松教育”。因而1998年的修訂可以說是“寬松教育”的全盛期,1998年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的指導思想如下:
在學校完全實行每周五日的前提下,各學校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下展開各具特色的教育。在扎實掌握《學習指導要領》中基礎性的和基本的內容之外,培養(yǎng)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為主的生存能力等。
1. 培養(yǎng)豐富的個性、社會性,具有作為國際社會中一員的日本人的覺悟。
2. 培養(yǎng)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3. 展開寬松式的教育,在掌握基礎、基本知識的同時,充實發(fā)展個性的教育。
4. 各個學校創(chuàng)新設計具有各自特色的教育,辦出自己的特色。
“寬松教育”的目的,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以下幾點:各學校的教職員展開具有各自特點的內容豐富的教育;縮小學習內容的范圍,減輕學習負擔,多出來的時間用于學生個人的自主學習;引導學生獲取獨立思考的能力。
“寬松教育”的具體內容有以下的幾個要點:學生自主地選擇課程;設置“綜合學習時間”,各學校自行設計獨具特色的教學計劃,賦予學生多種多樣的學習的機會;在高中實施選擇學習,結合學生的熟練程度開展更進一步的學習;培養(yǎng)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習,比如“觀察及實驗”“演講及辯論”等需要花費時間和思考的學習。
日本的“寬松教育”從1972年提出起,到正式開始實施的2002年間,共進行了3次學習內容與學時的刪減。第一次是在1980年,小學的6年間主要的4門課程削減了312學時。之后1992年的第二次的削減中,減少了207學時的同時,小學1、2年級廢止了“理科”“社會”兩門課,新設了“生活課”。理由是小學1、2年級的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對自己身邊發(fā)生的現(xiàn)象是自然現(xiàn)象還是社會現(xiàn)象缺少辨別能力。在同年的9月把每月第二個周六定為休息日,在1995年4月把每月第四個周六也定為休息日。最后在2002年實施了完全的“學校5日制”。第3次的削減是正式實施“寬松教育”的2002年,伴隨 “綜合學習時間”的設置及“學校5日制”的實施,超過了前兩次的大約200學時的刪減,共減少了511學時。
“寬松教育”簡單地說就是削減一部分用于背誦知識的時間,讓學生來自主支配,發(fā)展思考能力的教育。也就是說,“灌輸教育”就是把重點放在知識的獲得上,而“寬松教育”則是把重點放在提高思考能力上。具體的做法就是減少在學校的上課時間和學習范圍,與此同時促使學生展開自主學習。為了給學生利用空閑時間自主學習的機會,學校也變成了5日制。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后,有了更多各種體驗的機會。文部科學省認為由各種體驗得到的各種不同的價值觀,能夠培養(yǎng)豐富的人性。
在“寬松教育”的方針下,對學生成績評價的方法也由相對評價變?yōu)榱私^對評價。絕對評價下無論誰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最高分。
作為日本文部省考慮的“寬松教育”的長處有三點。首先是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學校教學范圍縮小,要獲得更多的知識,就需要自己查找各種資料,這樣一來,孩子們的思考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第二點是生存能力的培養(yǎng)。獨立的思考能力直接關系到生存能力,獨立思考的習慣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要素。最后第三點是說可以培養(yǎng)豐富的個性,生存能力的養(yǎng)成與豐富的個性相關,也就是說,為了獲取生存能力,就必須積累更多的經驗,從中就會學習到多種多樣的價值觀豐富個性。
但上述這些“寬松教育”處僅僅是日本文部省的考慮和設想,事實上,“寬松教育”的實施是否真正達成了這些目標,成果的驗證比較困難,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
包括學生家長在內對于“寬松教育”的最大不滿就來自于學習能力下降的問題。常常拿來證明學習能力下降的就是“國際學習完成度調查(PISA)”這一國際性的測試中日本學生的表現(xiàn)。自2000年開始,之后每三年一次,主要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結束后15歲的學生為對象,對讀解能力、數學應用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考查。在第一次的考查中,數學應用能力方面,日本第一。然而,在2003年的調查當中,與3年前相比大大下降,排到了第六。2006年的考查又掉到了第十的位次。在讀解能力這一學習的基本能力方面,日本也由最初的第八,2003年下降到第十四,2006年又降到第十五。這樣的結果在日本社會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皩捤山逃贝蠓认鳒p了教學內容和課時數,學習能力下降的問題自然就被歸咎于“寬松教育”。
除此以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和豐富的個性作為“寬松教育”的長處的同時,現(xiàn)實當中,學生看不到在學校學習的價值,不再看重“努力”和 “忍耐”這些優(yōu)良品格的價值,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都只滿足于一般程度即可,孩子們甚至于把“自我滿足”也當作自己的個性。
另外,“寬松教育”在教師方面也存在問題。首先,教師不再布置家庭作業(yè),學生難于養(yǎng)成在家學習的方法和習慣。第二點,不少教師沒能給學生傳授學習的真正意義,導致學生不去“努力”、“忍耐”,滋生出輕易的“自我滿足”“自我肯定”的風氣。再者,《學習指導要領》中的學習內容,作為“要求達到的目標”,有些教師則簡單地理解為“教學不能超出范圍”,對于接受能力強的孩子沒有相應應對的辦法。還有,“綜合學習時間”的設置作為“寬松教育”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能夠取得怎樣的效果非常關鍵?!熬C合學習時間”必須有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才可能取得應有的效果。然而,事實上,教師對待“綜合學習時間”的理解不足,在沒有具體實例的情況下,完全交由教師創(chuàng)新設計,這讓本已工作任務繁重的教師感到困難,甚至存在一些抵觸的情緒。因而在“綜合學習時間”的設計上教師大多下功夫的程度不夠,在實際的實施中并沒有得到真正令人滿意的效果。
由于“寬松教育”帶來了學習能力下降的問題,特別是在一些如PISA(國際學習完成度調查)、TIMSS(國際數學、理科教育調查)等國際測試中日本學生的表現(xiàn)不斷在退步,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事實上還處在“寬松教育”時期的2002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對“寬松教育”就進行了一些調整,取消了“適度的教育”的措辭,可以講授一些超越《學習指導要領》內容的發(fā)展內容,已經再看不到“寬松”一詞的表述了??梢哉f在2002年文部科學省就已經宣告了“寬松教育”的失敗,開始了向“去寬松教育”的轉變。2008年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時隔三十年首次增加了授課時間,重新恢復了以前被刪減的大多數內容。這次的修訂標志著“去寬松教育”的開始。
在2016年的國際數學理科教育動向調查(TIMSS)中,小學、中學的4門課程全部達到了歷史最高分。由此文部科學省對“去寬松教育”更加充滿信心。文部科學省認為TIMSS中取得好成績是因為授課時間的增加以及全國學力考試和學習狀況調查的展開。因此,針對社會上關于“去寬松教育”是否回到了“灌輸式教育”的老路上等等疑問,文部科學省認為目前的《學習指導要領》沒有必要做大的修改。針對即將在2020年全面實施目前正在研討中的最新一版《學習指導要領》,2016年5月10日日本的文部科學相馳浩特別發(fā)表了“強化教育”的聲明,明確地宣告了與“寬松教育”的訣別,不再重回“寬松教育”與“灌輸式教育”的對立,教育方針強調注重知識與思考能力兩個方面的教育,學習內容不做刪減。
2008年新修訂的“去寬松教育”為特點的《學習指導要領》中,指出以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為目標。強調為了在富于變化的社會中生存,智育、德育、體育即扎實的學習能力、豐富的心靈、健康的體魄三者平衡得到發(fā)展。
新的《學習指導要領》為培養(yǎng)生存能力,更加重視家庭與所處的社會整體對學生教育的參與,增加了國語課、科學課及社會課的課時以提高讀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小學6年共增加278學時總學時數達到5645學時。中學3年共增加105學時總學時數達到3045學時。為確保授課時間,各科目課程獨立教學,打破課程界限的綜合性解決問題的學習、探究活動的時間與各課程靈活銜接,重新考量了“綜合學習時間”以及中學選修課的課時數,增加了主要科目的學時,把每周3~4學時的“綜合學習時間”減少為1~2學時,中學開設的選修課基本廢止與“綜合學習時間”合并為每周2學時。新的《學習指導要領》在2009年就在一些中小學部分實施,小學于2011年、中學于2012年全面實施。高中2012年已針對部分新生實施,2013年的新升入高中的學生全面執(zhí)行。另外,“寬松教育”時期內容之一的學校每周五日制的方針沒有改變。
“去寬松教育”增加了授課時間及學習內容。增加了小學和初中理數科目為中心的授課時間。由于“寬松教育”而刪減的內容又得以恢復。教科書頁數增加。變厚的教科書使學生的書包也更重。在小學還引入了外語教育,小學5、6年級成為必修,以“說”為中心,英文字母、單詞的教學為輔,著重開展英語交際的體驗課程。另外,在2018年有所修改的《學習指導要領》中,“道德”也成為一門課程。道德教育由于指導上的困難以及彌補其他課程時間上的不足而一直被輕視。因此,道德成為一門課程后其指導方法和評價方法都受到關注。
1. “去寬松教育”=“灌輸教育”?
文部科學省歷經了“灌輸教育”、“寬松教育”,現(xiàn)在正走上“去寬松教育”。那么,增加授課時間和學習內容的“去寬松教育”是否會回到“灌輸教育”的老路上。這是一個非常大的疑問。盡管“去寬松教育”標榜以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為目標,但人們感受到的就是“去寬松”的教育,即學習內容和課時的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重新加重。這就如同人們對于“寬松教育”的認識就是減少授課時間和學習內容,而作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獨立思考的“寬松教育”的目標,并沒有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可。事實上,在每周5日的前提下,還要增加上課時間,恢復以前刪減的算數、數學、理科的內容,勢必造成學生負擔加重?,F(xiàn)今教科書的厚度已然增加,學生們的書包已經變得沉重。
2. “去寬松教育”與“寬松教育”目標的重疊
2008年修訂的《學習指導要領》強調的就是掌握基礎知識,培養(yǎng)能夠獨立思考的“生存能力”。“生存能力”作為“去寬松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這也正是“寬松教育”時期的目標。而當下現(xiàn)行的《學習指導要領》中又引入的“自主學習”的目標,也是“寬松教育”時期就有的。“生存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等內容都是共同的,這就讓人不禁疑惑二者的區(qū)別究竟在哪里。
“寬松教育”之所以以失敗而告終,說到底,就是減少了授課時間和學習內容,從而影響到了成績。“寬松教育”時期不僅倡導“思考能力”、“生存能力”、“豐富的個性”的培養(yǎng),并且通過刪減教學內容獲得的時間去具體地實施?!皩捤山逃睍r期,專門設置了“綜合學習時間”,這是為了將灌輸式的教育方式轉變?yōu)榭缯n程的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開辟了前所未有的解決問題、培養(yǎng)思考能力的“綜合學習時間”。各學校創(chuàng)新設計各自獨具特色的教學計劃,賦予學生多種多樣的學習的機會。比如說去農村體驗挖紅薯、接受英語及漢語、通過撿拾垃圾培養(yǎng)公益精神等等,各學校開展了多種不同的嘗試。在“綜合學習時間”的創(chuàng)設上,表現(xiàn)出“寬松教育”時期目標與做法上的一致。
的確在“綜合學習時間”的具體做法上,由于是交由各個學校各自設計創(chuàng)新,不同學校的努力程度不同,實施效果也確實會存在高下之分。還有一點,就是衡量“寬松教育”目標是否達成難以檢驗,“寬松教育”究竟取得了哪些成果,無法給出清晰、客觀的評判。
與之相反,各種學力考試的結果非常清楚、直接,尤其是日本學生參加國際測試的成績越來越糟糕,這對整個社會的沖擊巨大,直接迫使“寬松教育”的終結,“寬松教育”不得不以失敗而告終。
“去寬松教育”的目標與“寬松教育”有許多重疊,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去寬松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的目標下,卻在努力地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表現(xiàn)出目標與做法上的不一致。
3. “去寬松教育”的目標與具體做法上的矛盾
“去寬松教育”提出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但做法上看不到有多少與之配合的東西。相反在學校每周五日制不變的前提下增加上課時間恢復以前刪減的內容,以及開設道德課以及小學5、6年級的外語課等,人們感受到的只有學生學習內容的增加。再加上“寬松教育”時期的以解決問題、培養(yǎng)思考能力為目的的綜合學習時間,由以前的每周3小時減為現(xiàn)在的每周2小時,讓人感受到的也是對這一目標的實際重視程度的削弱。事實上,由“寬松”向“去寬松”教育的轉向,出發(fā)點本就是出于日本社會對中小學生“學力低下”的不滿。因此,盡管2008年以來新的《學習指導要領》提出的教育目標與之前“寬松教育”時期并無大的區(qū)別,但在具體實施上卻是通過增加學習內容和課時,全力解決學習能力下降的問題。實際上“去寬松教育”的提出的教育目標只不過是有形式而無多少實質內容,可以說“去寬松教育”目標與具體實施上相互矛盾。
4. 教育目標與現(xiàn)實的矛盾
由“寬松教育”到“去寬松教育”的回歸,很難說不是與現(xiàn)實的妥協(xié)。說到底,《學習指導要領》再做改變,上一級學校的升學考試不做相應的調整的話,要么就是社會和學生家長對學校教育的不滿,要么就是學校教育走上應試教育之路。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要上像東京大學、京都大學這種排名靠前的大學,競爭永遠都是很激烈的,就是“寬松教育”時期,為升學進入好的學校去補習班補課的學生都不在少數。在“寬松教育”下,沒有深入自學的孩子與上補習班備考的孩子之間就產生了大的差距。不上補習班就難以勝出,即使學得再好再努力的孩子,想要戰(zhàn)勝那些上補習班有專人輔導的學生也是很困難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條件去上補習班的。孩子們當中,單親家庭或經濟上困難的家庭也不在少數。即使當下父母有工作經濟狀況沒有問題,但因為生病或受傷等無法工作的情況一旦發(fā)生,每個孩子都是有可能陷入這種困境。這其中還隱含著貧富差距導致的教育不公的社會問題。
事實上,全面否定“寬松教育”的想法也未必可取。給孩子們什么樣的教育好這個問題本身還是在邊摸索邊進行中的。之所以有“寬松教育失敗了”的聲音,是因為“寬松教育”的培養(yǎng)思考能力的目標難有一個可以清楚看到的評價,是否失敗也無法得到證明。
《朝日新聞》2016年5月13日的社論中指出:“寬松教育給人們的印象就只有刪減教學內容。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的初衷沒有得到傳遞出去?,F(xiàn)在重要的不單是否定寬松教育。寬松教育的問題在哪里,有哪些東西可以繼承下來,文部科學省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我國的情況與日本極其相似,升學對于每個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要達到的目標與升學的要求不一致的話,教育目標只能被放到一邊。改革上一級學校的升學考試,盡可能地與教育目標一致,也許是今后一個共同努力的方向。
教育其實不存在“這樣做絕對正確”的東西。學校再努力,家庭當中 有好的教育,孩子也不可能健康成長。不論什么人,都是自己的努力決定自己的命運。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不斷努力前行最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