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章
摘 要 “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潛移默化的,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guān)注與規(guī)范”。我們只有以“慢”的心態(tài)來對待教育,陪著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找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慢慢地找到開啟孩子心門的鑰匙,慢慢地欣賞孩子成長的快樂,慢慢地等待著孩子的長大,才能為孩子的未來發(fā)展、一生成長奠定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 慢教育;細潤物;欣賞;啟發(fā)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1-0207-01
有一個四年級的小女孩,做事情總是很慢。在她的班里,大部分的孩子是屬馬的,有人把其他的孩子快,解釋為他們是屬馬的。而她是屬蝸牛的。大人們也總覺得這個小姑娘做事情慢,有時會有些不耐煩。有一天,小姑娘寫了一首詩給媽媽看:
我是小小的蝸牛,
我喜歡慢慢地爬。
我不羨慕快跑的馬兒,
因為泥土里有我的家。
她還是一個詩人呢。她用這首詩,向媽媽表達了自己的思想。她是比其他的孩子慢,但她是對的。因為這個世界是多樣性的、差異性的,不僅有快步如飛的馬兒,也有慢慢爬行的蝸牛。若讓它們比速度,蝸??隙ū炔贿^馬兒,但它們各有自己的天地,各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它們的天地里、在它們的世界里,他們都是最好的自己。
可是,我們的這個世界是一個追求速度的世界,是一個以快為好、以快為勝的世界。其實也是一個在快速發(fā)展中浮燥的世界。在快的發(fā)展中,人們忽略了很多東西。有很多好東西是在慢才能做得出來,是要慢才能夠出味道的。再從成人與兒童之間的差異來看這種快慢的沖突吧。我們確實應該好好讀一讀蒙臺梭利的那本名為《童年的秘密》的書。成年人與兒童在快慢觀上是存在巨大差異的。在這一點上,蒙臺梭利曾經(jīng)給出過明確的分析。她說:“成人注意的是他的行為的外在的終極目的,他是根據(jù)自己的理智觀點來確定采用何種手段。對成人來說,有一條自然法則,即‘最大效益法則,這誘使他運用最直接的手段,在盡可能少的時間內(nèi)達到他的目的?!薄皩Τ扇藖碇v,兒童熱心于瑣碎的或毫無用處的東西,完全是稀奇古怪的,甚至不可理解的。”成人與兒童在做事的節(jié)奏以及行為方式上也存在差異。如果假定我們要幫助兒童,我們就會千方百計地用自己的節(jié)奏來代替他的節(jié)奏?!俺扇藷o意識地努力阻止兒童進行這種自然的、緩慢和不慌不忙的活動,他會像趕蒼蠅一樣驅(qū)散這種煩擾?!笔堑?,成年人喜歡用自己的節(jié)奏來代替兒童的節(jié)奏。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自己內(nèi)心的沖突可以被解救出來,但卻打破了兒童的發(fā)展節(jié)奏,給他們帶來了痛苦。所以,就會出現(xiàn)那個小女孩寫的詩的情況。她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尋找一種自我的解釋,一種自我的防護,或者一種自我的解救。
雖然,我們曾經(jīng)是小孩子,但長大成人之后就忘記了做小孩子時的感受,就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小孩子。其實,大人與兒童之間的很多沖突是這樣造成的。再來說一說教育本身吧。教育其實是個慢性子。教育人、人的成長,都不會是一個很快速的過程。人的成長與事物的成長一樣,有其自然的規(guī)律,欲速則不達。拔苗助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我們今天有很多速成的雞、豬等,幾十天就可以出圈。但結(jié)果怎樣呢?會對人造成危害。教育也是如此,我們太想盡快地把太多的東西教給孩子了,我們在教育上太追求速度了。就是因為追求速度的這根弦每天都繃得緊緊的,所以孩子們沒有喘息的機會。如果他們一旦前面有哪個知識點沒有學會,就會跟不上后面的學習。因為他們沒有時間來進一步的鞏固和熟練。漸漸地,有些人就成為了學困生,有些人就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失去了信心。我相信,如果時間允許,絕大部分學生是可以把書本上知識學會,學好的??墒牵覀儧]有那么多時間給他們。我們要趕緊地往前趕。換一個角度,我們有太多的東西要教給學生了。如果,我們能夠精選知識,然后慢慢地教給學生。我相信,他們會學得很好、很扎實的。
張文質(zhì)先生在《慢教育》中有這樣一段敘述:“教育是一個‘慢活、‘細活,是生命潛移默化的,所謂‘潤物細無聲,教育的變化是極其緩慢、細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潛,需要‘深耕細作式的關(guān)注與規(guī)范……”細細品味這句話中的“慢活”、“細活”,折射出了張文質(zhì)先生傳遞的教育真諦:教育學要耐心。反觀我們教師的心態(tài),一提到“耐心”,可能就會感到一陣心虛,因為我們的教育已經(jīng)變得急功近利,許多教師都在把教育做成“快活”、“粗活”,進而失去了“耐心”。不是嗎?當孩子經(jīng)常拖交作業(yè)時;當孩子作業(yè)經(jīng)常不認真時;當孩子屢教屢犯時;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碰到諸如此類的情形,我們對孩子的態(tài)度是否依然友好?是否依然保有耐心?是否依然熱情關(guān)懷?張文質(zhì)先生調(diào)查后表明,很多教師會喪失耐心,會變得煩躁不安,對孩子或呵斥,或指責,或嘲笑,最終是不管不問。而我們卻不知當孩子接收到這種沒有耐心的粗糙教育時,只會讓這個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進而演變成厭惡學習。由此,我們只有以“慢”的心態(tài)來對待教育,陪著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找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慢慢地等待著孩子的長大,才能為孩子的未來發(fā)展、一生成長奠定基礎(chǔ)。
教育,30%是啟發(fā),70%是等待,讓我們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說:“孩子,你慢慢來!”讓我們都慢下來,來適應一下孩子的慢,而不是讓他們來適應我們的快。我們慢下來的時候,我們的孩子們會生活得更好,也會學習得更好。
參考文獻:
[1]王飛.還孩子一片自由——讀《童年的秘密》一書有感[J].啟迪:教育教學版,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