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鵬文
摘要 永吉縣北大湖鎮(zhèn)白馬夫村是吉林省省級貧困村,長期存在人多地少,經濟類型單一,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轉化價值利用不高等問題。本文根據當地實際,針對貧困村發(fā)展現狀和制約經濟發(fā)展的障礙,就農村傳統(tǒng)產業(yè)如何轉型進行拓展分析和探討,為今后當地調整產業(yè)結構、發(fā)展多元化經濟、多方面促進農民增收、盡快脫離貧困提出發(fā)展對策,以期為我國貧困村經濟社會發(fā)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貧困村;脫貧攻堅;障礙;發(fā)展對策;吉林永吉;北大湖鎮(zhèn);白馬夫村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04-0259-02
Abstract Baimafu Village is located in Beidahu Town of Yongji County,which is provincial-level poverty village and has many problems,such as a large population with relatively little arable land,single economic type,low utilization value of labor resources and land conversion.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we wide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poverty village and the obstacl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nd som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 a diversified economy,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help farmers out of poverty as soon as possible,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poverty villages in China.
Key words poverty village;poverty alleviation;obstacle;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Yongji Jilin;Beidahu Town;Baimafu Village
為發(fā)展多元化經濟、促進我國農民增收,以永吉縣北大湖鎮(zhèn)白馬夫村為例,針對貧困村發(fā)展情況,提出了相應發(fā)展對策,以期為促進我國貧困村脫貧攻堅提供借鑒。
1 白馬夫村概況
1.1 自然狀況
白馬夫村位于北大湖鎮(zhèn)西北4 km處,幅員面積15 km2,在2002年吉林省農村稅費改革時由北大湖鎮(zhèn)原松柏村和原白馬夫一村2個村合并而成。全村14個社,共450戶,農業(yè)人口1 820人。白馬夫村經過2010年“7·28”和2017年“7·13”“7·20”“8·4” 4場全國聞名的吉林永吉特大洪水洗禮后,現有旱田400 hm2、水田3 hm2、林地200 hm2。
據統(tǒng)計,2015年全村共有貧困戶115戶,貧困人口為180人,貧困戶占全村總戶數25.56%,貧困人口占全村農業(yè)總人口10%。2016年白馬夫村又被吉林省評為省級貧困村。目前,白馬夫村經過市、縣、鎮(zhèn)3級幫扶,通過各級領導和干部2年的辛勤努力,已經脫貧95戶134人。截至2017年9月,全村剩余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46人,其中因病致貧戶15戶35人,因殘致貧戶2戶5人,無勞動能力致貧戶2戶4人,自身發(fā)展動力不足的1戶2人。
1.2 經濟狀況
白馬夫村農業(yè)產業(yè)仍以傳統(tǒng)產業(yè)為主,主要是種植玉米和水稻,2017年玉米播種面積逾400 hm2,品種單一,人均耕地約為0.22 hm2,土地稀薄,地力后勁不足,農業(yè)生產無太多創(chuàng)新經營模式。據統(tǒng)計,2017年全村土地流轉面積80 hm2,涉及54戶,流轉為1年期的12戶26 hm2,流轉2~5年期的20戶22 hm2,流轉6~10年期的12戶22 hm2,流轉10年期的10戶10 hm2,全部為農戶間自發(fā)流轉,均為糧食作物。旱田流轉價格為1 000~2 000元/hm2(糧食直補、玉米價格生產者補貼除外)。農業(yè)規(guī)模經營主體方面,全村有專業(yè)大戶5戶30 hm2、家庭農場2戶、種植業(y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2個。
2 白馬夫村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障礙
2.1 自然生產條件
一是種植業(yè)收入是村民總收入的主體。白馬夫村始終以種植玉米為主,經濟來源單一,無多元經濟成分補充,收入增長緩慢。農產品的價值和附加值較低,現有林業(yè)資源利用率不高。停耕還林后,未能發(fā)展林業(yè)產業(yè)和林下經濟項目。二是養(yǎng)殖產業(yè)發(fā)展較慢。受環(huán)保、衛(wèi)生、飼料和銷售市場等條件制約,養(yǎng)殖大戶不多,帶動能力不強。三是土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程度低。承包分散,集約化利用難度大,合作化、組織化程度差,未能形成“一村一品”。四是村集體經濟不強。資源匱乏,除現有的耕地外,林地資源不多,未能帶動能力強的經濟組織和經濟實體。五是基礎設施不完備。水泥路、溝渠損毀,雖然經過搶修但仍有破損,還有很大一部分路段為沙土路。
2.2 資金、人才及市場條件
經濟社會發(fā)展除了受自然條件限制,還受其他條件的制約。村民雖有致富愿望但缺乏資金、技術和產品。一是資金限制。缺少發(fā)展產業(yè)資金,銀行貸款受限,盡管農村金融產品多元化,信貸渠道較多,但還是存在諸多限制,如在抵押、擔保等方面的限制。以土地預期收益擔保開展了收益保障貸款,以經營權抵押開展了經營權證抵押貸款,但2017年都隨著土地流轉價格降低而降低。二是人才限制。缺少農村致富項目帶頭人,即缺少農村產業(yè)能人和農村經紀人等。三是受生產資料等農資價格上漲影響?;?、農藥價格居高不下,真假種子魚龍混雜,制約了利潤上升。四是產業(yè)、產品和市場限制。缺少適合本地發(fā)展的產業(yè),同時缺少適銷的產品以及此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
2.3 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
2.3.1 國家取消玉米臨儲的原因及影響。吉林省是玉米產糧大省,玉米的生產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也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改革玉米收儲制度是國家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決策,其目的是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緩解國內玉米庫存高、國際間糧食差價大、飼料和糧食深加工企業(yè)無生機、市場供給壓力大等矛盾。2016年3月,內蒙古和黑、吉、遼三省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將以往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結束了從2007年開始的玉米臨儲政策,引導國內玉米價格向市場回歸,由市場調節(jié)供求關系,使玉米價格逐步與國際價格接軌[1]?;谏鲜鰢彝七M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政策,必然導致白馬夫村乃至東北三省和內蒙一區(qū)甚至是全國的玉米價格斷崖式下跌,僅僅依靠市場自由定價和給生產者價格補貼2項措施暫時無法彌補種植結構單一的玉米生產者心理預期價格和市場實際銷售價格相差甚遠的利潤損失。從實際情況來看,短期內政策宏觀調控必定會制約貧困村農民收入增長,也必然會極大地降低當地玉米生產者的種糧積極性。
2.3.2 當地玉米行情及生產成本和效益。據相關資料記載,“2017年3月20日各地區(qū)農民作價出售新玉米(自然水)價格:吉林地區(qū)樺甸、磐石、舒蘭、永吉為1.16~1.22元/kg,蛟河為1.08~1.12元/kg”[2],比2016年同期價格低,比2014年同期價格降低近1/2。據調查,2017年玉米種植戶生產成本主要是生產資料費、人工費和機械費用,即生產資料費(主要為種子、化肥和農藥)5 000元/hm2、人工費用(播種、除草、防治粘蟲和玉米螟及防鼠等)1 500元/hm2、機械費用(滅茬打壟、秋收脫粒)4 000元/hm2。生產成本總計10 500元/hm2,即使是生產過程中有部分浪費,種植玉米的直接生產成本也不會超過12 000元/hm2。目前農民的玉米新糧已經入倉儲存,國內市場新季玉米正準備集中上市,東北糧食深加工企業(yè)價格不斷下調,雖然當地糧食經銷商和國有糧食收儲企業(yè)還未開庫收購,處于觀望狀態(tài),但玉米銷售價格已經基本明朗,由于2017年秋季干燥無雨,導致玉米水分偏低,盡管由于洪災沖毀部分農田、內澇和二代黑粘蟲等原因產量有所減少,但玉米價格較往年同期有所回升。筆者暫按2017年玉米零售價格1.16元/kg,按永吉縣玉米常年產量12.5~15.0 t/hm2來計算,土地總產值為14 500~17 400元/hm2,扣除生產成本10 500元/hm2,純利潤為4 000~6 900元/hm2。若生產成本為12 000元/hm2,則土地產生的純利潤為2 500~5 400元/hm2。如果出現玉米常年產量達不到上述理論數據或者價格波動、玉米產地的交通運輸條件不便利影響銷售價格以及經營不善等情況,將極易導致農民不盈利或虧損[3-4]。
3 發(fā)展對策
目前,鑒于上述不利障礙和影響,貧困村要想真脫離貧困,既要解放思想又要理清思路,不破不立,更要敢于大膽嘗試和創(chuàng)新、敢于放棄、敢于取舍。要從傳統(tǒng)的產業(yè)模式中走出來,克服制約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不利因素,挖掘資源和優(yōu)勢。當前,在國家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期既要認清當前經濟形勢,又要著力研究如何破局,涅槃重生,要凝聚人心,在利益面前朝后,在困難面前爭先,要讓全村干群上下有危機感、緊迫感,上下同心,砥礪前行,方得始終。建議今后脫貧攻堅應該采取的對策如下。
3.1 推動貧困村玉米主導產業(yè)轉型
一是大力調減玉米播種面積。有計劃地選擇玉米新品種試種,進行比較效益分析,重點選擇種植生產周期短、產量好、抗性強、市場銷路暢的品種進行改良。二是種植甜黏玉米。與吉林市食品加工企業(yè)洽談,爭取采用“速凍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fā)展訂單農業(yè)。三是擴大水稻種植面積。水源好的地塊大力發(fā)展綠色、有機水稻種植,依托周邊水稻加工企業(yè),打造品牌,注冊商標,精品包裝,抱團取暖,利益共享。四是積極發(fā)展訂單大豆種植等。通過榨豆油、制作豆制品等提高產品附加值。
3.2 充分利用本地資源條件
一方面,利用當地林業(yè)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林下經濟和特色產業(yè)。如發(fā)展種林木種植,栽種美國大榛子、建設苗木基地等。另一方面,把村里果園建設好、管護好,進行田園采摘。促進白馬夫村村民就地轉化,靠資源優(yōu)勢增加農民的收入。
3.3 發(fā)揮和挖掘當地地緣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多元化經濟
白馬夫村的地緣優(yōu)勢在吉林市北大壺體育經濟旅游開發(fā)區(qū)輻射區(qū)內,東南距聞名世界的吉林北大壺滑雪場16 km,自駕汽車10 min可到達。且吉林口前至樺甸國家一級公路橫穿白馬夫村,交通條件十分便利。國際雪聯自由式滑雪世界杯、第六屆亞冬會、全國第八屆、第九屆及第十二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全國戶外拓展大賽等諸多賽事都在此舉行,冬季旅游旺季可以利用價格優(yōu)勢打造清潔、干凈、衛(wèi)生的家庭旅館、特色小吃、冬季農家樂等。依托與白馬夫二村朝鮮族、漢族相互雜居的優(yōu)勢,發(fā)展少數民族民俗村,打造民族特色,提供打糕、辣白菜等朝鮮族特色風味美食。
3.4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貧困村向上爭取扶貧開發(fā)資金或申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3.5 挖掘歷史典故,傳承民族文化
圍繞松柏轉山頭古墓石棺文物,向上爭取文化包裝,發(fā)展旅游業(yè)。圍繞歷史傳說做文章,相傳乾隆爺下關東到此一游,因其白馬馬夫病逝于此而得名??甲C白馬夫、郭范(鍋飯)、北御道、大醬缸等歷史典故,利用美麗的傳說包裝招商,發(fā)展文化旅游業(yè)。
3.6 加快土地流轉速度,開展土地適度規(guī)模經營
積極引導農戶土地向大戶手中集中,探索土地托管模式,培育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3.7 著力發(fā)揮村三委班子成員和村黨支部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
利用好村文化活動場所,開展好黨的系列學、做、教活動,聽黨話,引領村民勤勞致富,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確保革命陣地不缺失。
3.8 提高村民整體素質
加大勞動力資源培訓,發(fā)展勞務經濟[5]。引導農民外出俄羅斯、韓國、日本進行勞務輸出,加快本地勞動力轉移。
4 參考文獻
[1] 韋吉田.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創(chuàng)新發(fā)展現代農業(yè)[J].農村工作通訊,2012(15):40-41.
[2] 于偉,張春雷,鄭燕.吉林省2017年3月玉米市場供需月報表[J]吉林農業(yè),2017(8):8-9.
[3] 杜麗.精準脫貧中產業(yè)扶貧的路徑分析:以湖北省天門市119個貧困村脫貧實踐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2):128-129.
[4] 孔登鋒.水利扶貧對貧困村脫貧攻堅的作用分析:以望奎縣衛(wèi)星鎮(zhèn)水頭村為例[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6,44(9):125-126.
[5] 汪茶禮.精準扶貧與脫貧問題研究[J].當代農村財經,2017(3):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