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睿
摘 要:隨著新一輪的教育變革,教育人越來越注重學生自身素養(yǎng)的挖掘與提升,我們漸漸擺脫了強調整體性和統一性的教學思維模式,更加尊重個體差異與分層需求。在新理念的影響下,小學音樂教育也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從過去單純的技能訓練,過渡到了關注學生本身人格的塑造、素質的培養(yǎng),這不僅是音樂教育的首要目的更是最終目標。
關鍵詞:掌握差異 藝術素養(yǎng) 智能發(fā)展
音樂之美是每個孩子都可以且應該享受的,也是人人都可以且適合學習的,只是每個孩子接受音樂教育的時候,應該具有差異性,不能都是同一標準。在《音樂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規(guī)定: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重視音樂實踐……,很顯然,這是一掃以往的“整齊劃一”教學模式而尋求建立一種新型的個性化多方互動的教學模式,那么我們怎樣發(fā)展學生的音樂個性,怎樣把普遍性參與與個性發(fā)展有機結合,差異教學應運而生。
差異教學是以促進學生最大發(fā)展為教學目標,以多元化彈性組織管理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思考教與學平衡發(fā)展的教學方式,也是培養(yǎng)多元素養(yǎng)的教學策略,我們把學生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根據學生需要指引教師設計教學。音樂不同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點就是有著先天因素的影響,個人天生在音樂素養(yǎng)上有著不同的差異:樂感、聽覺能力、對音樂的領悟感受、審美心理的差異、興趣的大小等等。由于這些個體素養(yǎng)差異的客觀存在,我們對學生的發(fā)展必然要有差異的要求與評價。
一、了解差異,目標分類
我們必須承認在音樂能力方面,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差異,同一個班級里,有的孩子愛唱愛跳,有的孩子五音不全,有的孩子節(jié)奏感超強,有的孩子永遠不在拍子上,有的孩子樂感極強,有的孩子壓根不感興趣,因此,在實施差異教學前,教師應充分認識學生的音樂能力差異,對每個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了解他們在音樂上的強項和弱項,以及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以便在今后有針對性的開展音樂教學。
從“外”入手,了解差異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掌握其音樂素養(yǎng),我們可以通過詢問或查看學籍,了解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如果家長是從事音樂類工作或喜愛音樂,孩子必然會有較好的音樂素養(yǎng),因為在充滿音樂的環(huán)境中成長,孩子對音樂的興趣及所表現出的音樂才能會不同于一般人。如果家長很重視藝術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經常帶孩子去參加音樂活動,那孩子肯定對音樂有不一樣的認同感。
教師還可以通過班級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在校外學習音樂的情況。學生在校外獲得音樂教育資源和學習經驗的方式是多樣化的,有些孩子會獲得父母提供的音樂教育機會,學習聲樂、樂器等,這樣就造成了孩子之間音樂能力的差異,有音樂資源學習經驗的孩子,必然擁有更好的音樂學習基礎與音樂理解力。
二、設置差異,分層教學
音樂課堂的差異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教與學統一的交互影響和交互活動的過程,它要求教師從學生差異出發(fā),對教學所設計的各種因素,各種環(huán)節(jié)進行重新組織和調整。我們在教學時要承認差異,適應差異,分層地提出教學要求,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環(huán)境中求得最佳發(fā)展。
我們可以根據前期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差異的了解,從學習音樂的興趣、音樂技能、樂理知識掌握程度和歌曲演唱綜合能力由高到低依次分成三個層面。第一層是在校外或家庭里進行過音樂系統學習,或能演奏樂器,或是天生音樂感覺非常好、喜歡展示、嗓音和音準突出的學生,學習目標是帶頭、引領,朝專業(yè)、特長發(fā)展;第二層是喜歡音樂,但對音樂素養(yǎng)一般,在班級里屬于中等,老師平時容易忽略的學生,學習目標是提升其擅長的技能,加強自信心,能更好的學習音樂;第三層是不怎么喜歡音樂,本身音樂能力較弱,且學習自覺性、主動性極差的學生。
1.從教材入手,設計差異目標。
教師要深入了解教材中的教學重點。并對當前教學階段的教學內容進行研讀。做到從不同層面的學生為出發(fā)點,挖掘教材內容,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差異制定難易適中的目標,使這些目標恰好落在他們的“發(fā)展延伸區(qū)”,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們都能達到。這樣的差異設置,能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目標設定區(qū)”內有效的學習,盡可能的發(fā)揮出最好的學習水平。當然教學目標的制定不是一成不變的,如:當學生能夠完成“簡單識讀樂譜,學習一些簡單樂理知識”后,可讓他嘗試達成下一個目標“能夠唱簡單樂譜,能夠表現自己,了解一些樂理知識”……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目標,依據課時內容適當調整。
2.從個體差異入手,分層開展教學。
學生的智能強項各有不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各自的強項進行教學,用學生擅長的方式來完成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注意采用靈活多樣、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法進行教學。另一方面要把握課堂提問策略,讓層次較好的學生,適當加大音樂知識的技巧訓練的難度、深度、而對層次較差的學生,教學進度就要放慢,難度也要降低一些,讓各類學生有輸出信息的均等機會。
3.從多元探索入手,設置差異活動。
我們要明確一點: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擁有音樂智能的強項,我們的音樂教育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音樂家的活動。在音樂教學中,當我們讓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后,接下來則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智能結構設置不同的教學活動,讓他們在各種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強項,同時帶動弱項,把與音樂相關的學科引進課堂,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發(fā)展自己的機會,以輔助教學,優(yōu)化教學,延伸教學。
4.從多樣評價入手,獲取差異成果
差異性的課堂評價應關注“學”到什么而不是“做”到什么,有針對性的多樣評價,能使學生在音樂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音樂素養(yǎng)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我們可以嘗試用差異性評價,讓學生都有不同的評價
要求。
綜上所述,對面向在同一平臺卻有著個體差異學生的教師來說,應該努力創(chuàng)造一個以學生為中心、關照學習者學習傾向差異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差異性開發(fā)每位學生的需要和潛能,尊重不同素養(yǎng)、不同類型、不同層面的學生,運用差異教學實施不同的引領與塑造,讓學生遵循自己的個性需求蓬勃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