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軍,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入選北京市新世紀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培養(yǎng)計劃,2014年被評為“北京市優(yōu)秀青年人才”,2015年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在全球化的今天,國家認同面臨著雙重挑戰(zhàn):一是來自外部的超主權組織的挑戰(zhàn);二是來自國家內部的“去中心化”力量的威脅。據(jù)有關統(tǒng)計顯示,在全世界范圍內,打算從其母國中分離出去或具有分離傾向的民族或種族就有3,000多個。俄羅斯的車臣問題、加拿大的魁北克問題、印度尼西亞的亞齊問題都是其中的典型。
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都離不開兩個基本因素—國家制度的建構和對民眾國家認同感的培養(yǎng)。如果說,國家制度是民族國家的“硬件”,那么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就是“軟件”。沒有國家的建立,愛國主義就無從談起;沒有國家認同感的形成,國家就失去了穩(wěn)固的心理基礎。今天,通過行之有效的方式,提升國民的國家認同感,增進國家的團結統(tǒng)一,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課題。
在此,我想從政治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三個方面來談一下。
一、提升國民福祉,增強民眾的政治認同感
人們之所以認可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三個原因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是這個國家的制度是有效的,能夠不斷提升國民的福祉;二是這一制度是公正的,能夠公平地保障和實現(xiàn)每個人的權利;三是它擁有一種能夠為民眾接納的、合理的論證體系,以便表明自身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內的治理是合理的、有效的。這三點分別被稱為政治認同的績效性資源、制度性資源和意識形態(tài)資源。
(一)績效性資源
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崩媸羌钫纬蓡T政治活動的能動因素和基本動機。人們對一種政治統(tǒng)治的認同,往往是因為它能給自己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在各種利益中,經(jīng)濟利益居于基礎地位。良好的經(jīng)濟運行環(huán)境、持續(xù)有效的物質供給、不斷改善的生活條件,對民眾福祉的不斷提升十分重要。一個連公民的基本生存條件都得不到保障的國家,一個不能使人們過上富有尊嚴生活的國家,要想使人們對它始終保持高度的認同感是不可能的。滿足民眾的需求,特別是保障人們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是國家的基本職責。一般來說,經(jīng)濟越發(fā)展,人們生活越富裕,利益訴求越能得到滿足,獲得感越強。政治統(tǒng)治的績效供給能力突出,人們的政治認同度往往也能夠得到提升。因此,我們應該將蛋糕做大,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讓人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感受到國家?guī)淼母l?,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每個人自覺自愿地認同國家。
(二)制度性資源
制度性資源是提高民眾政治認同感的重要資源?,F(xiàn)代國家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建構起能被人們廣為認可的制度體系。制度的合法性來自于制度本身的公正性和制度運行的規(guī)范性。
首先,公正是制度的首要價值。美國當代著名的政治哲學家羅爾斯在他的《正義論》中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德性,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德性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安排有序,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一項公正的制度,必須合理清晰地厘定利益相關者應當享有的權利和應該承擔的義務,確保權利平等、機會平等。
其次,制度的合法有效需要具體的規(guī)則來實現(xiàn)。規(guī)則不明確,運行機制不規(guī)范,即使制度本身是公正的,也很難贏得人們的認同。所以,在建構公正制度的同時,建立規(guī)范、透明的運行規(guī)則,確保制度公正性的有效實現(xiàn),同樣十分重要。我們必須要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切實推進維護社會公正的制度建設,確保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反對一切形式的特權。
最后,要完善司法制度,確保司法公正;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分配公正,確保公正制度的有效落實。
(三)意識形態(tài)資源
無論是績效性資源的獲得,還是制度性資源的建構,都是利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成果來增進民眾的認同感。而精神層面力量的調動,也是增強人們政治認同感必不可缺的舉措,意識形態(tài)的工作也是如此。
意識形態(tài)在政治理想、政治價值、政治態(tài)度、政治行為等方面對社會成員發(fā)揮著引導、動員、凝聚的重要作用,為政治統(tǒng)治提供論證和辯護,是凝聚人心、增強政治認同感的重要方式。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地建構先進的意識形態(tài),不斷加強理論研究,增強意識形態(tài)的說服力;關注人們的切身感受,增強意識形態(tài)的感召力。
二、挖掘文化意蘊,增強民眾的文化認同感
當代民族主義思想家安德森將“民族”定義為一個“想象的政治共同體”。在他看來,民族之所以具有想象性,是因為即使是最小的民族成員,也不可能認識他們大多數(shù)的同胞,但每個人都感覺他們是自己的一員。安德森同時也指出,想象是有邊界的,即使一個擁有十多億人口的大民族,它也是有自己的邊界的,那種包含全人類的民族是不存在的。
國家認同的建構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不是一種既定的狀態(tài)。在此,國家將歷史、文化、宗教、節(jié)日、符號等進行了編碼和再編碼,使其進入到人們的內心體驗之中,使國民體驗到自己與同胞,甚至是未曾謀面的同胞具有手足之情,與民族或國家命運緊密相聯(lián)。在這里,歷史教育、地理教育在其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在此,我主要圍繞這兩個方面談談國家認同建構中的文化認同問題。
(一)歷史教育傳承歷史記憶,給人提供連續(xù)感和同一感
我們都知道,一個失憶了的個體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同樣,一個喪失了對過去的記憶的共同體,也無法對自己的身份作出準確完整的說明。歷史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傳承歷史記憶。通過歷史記憶,人們能夠穿越時間的隧道,與自己從未謀面的先人建立起文化心理上的關聯(lián)。這樣一來,當下生活的人們就與已逝的祖先之間建立起了穩(wěn)固的聯(lián)系。因此,在國家認同教育中,歷史教育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正因為這樣,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就指出:“若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了無所知,此必為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必不能為其民族真奮斗而犧牲,此民族終將無爭存于世之力量?!?
(二)地理教育建構空間想象,給人提供邊界感和區(qū)分感
每個個體、每個群體都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空間當中。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每個民族都擁有一個特定的地理空間,并在這個地理空間中生存、繁衍,創(chuàng)造著屬于自己的文明。西班牙赫羅納大學人文地理學首席教授胡安·諾格就指出:“一切民族主義運動都或明或暗地提出的首要問題是,作為一個民族,它的領土到何處為止,它的界限是什么,或者說,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這些界限應當是什么,應當以什么標準來劃定?!闭J同感的形成,源于自我和他者的區(qū)分,在這個過程中,自我的特點便凸顯了出來,確立起自己的身份和歸屬。
通過地理學習,人們知道祖國的邊界在哪里,邊界之內的人們有哪些特征,我們的國土有哪些地理風貌。通過對地理的學習,一個身居漠河的居民,會感到遠在云南未曾見面的居民是自己的同胞;一個縱使沒有親身去過西藏、臺灣的人,通過地理學習也會清楚地知道這是中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相反,位于邊界兩側的中緬居民而言,盡管他們會經(jīng)常性的謀面,甚至在邊境貿易中經(jīng)常性的互動,但他們并不感到是同一個國家的人。
此外,我們還需要明白一點:在國家認同的建構中,歷史記憶的書寫、空間想象感的激發(fā)是相當嚴肅的事情,歷史記憶決不能采用“戲說的”“大話的”敘事方式進行。地理空間的闡述應該是科學的、嚴謹?shù)?、?guī)范的。比如,一些抗戰(zhàn)題材的作品“雷人”成分太多。抗日英雄徒手撕鬼子,一顆手榴彈可以炸下侵略者的飛機,一把飛刀可以滅敵重炮……這些任意展現(xiàn)歷史的方式,并不能激發(fā)全體人民沉痛的歷史記憶,也不能激起國人對抗戰(zhàn)英烈的無上崇敬。
國家認同教育是十分嚴肅的事情,應該尊重基本的歷史事實,既要讓國人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也要讓人們深刻理解和體會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飽受的屈辱。歷史的悲痛不能忘記。忘記曾經(jīng)遭受的屈辱,抹去沉痛的記憶,使歷史變得過于輕松,是不合適的。我們遭受的傷痛需要撫慰,但是不能采用阿Q式的自欺欺人的方式來麻醉自己??箲?zhàn)的偉大勝利,建立在無數(shù)抗日將士、無數(shù)愛國志士殊死抵抗的基礎上。保留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認識到我們付出的巨大代價,才能激起我們熱愛和平、保衛(wèi)家園的堅定決心。這恰恰是國家認同教育所必需的。
三、實現(xiàn)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tǒng)一
每個人生來分屬特定的民族,每個民族的成員,都對自己民族的起源、文化、宗教、習俗保有認可、贊成和支持的態(tài)度,這些態(tài)度我們可稱之為民族認同感。同時,人們又都生活在特定的國家當中,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國家的保護,每個人不能因為強調自己的民族身份而否定自己的國家公民身份,不能因為民族認同感而否定國家認同感。相反,應該讓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和諧共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問題應該重視:
(一)牢固樹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
每個公民無論屬于哪個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權利,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義務。各民族無論人口多少、歷史長短、居住地域大小、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高低、語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是否相同,其政治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地享有基本的政治權利和自由。我們要尊重每個公民的民族特性,尊重每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和生活習慣。同時,我們也需要認識到,比起特定的民族認同,中華民族認同應該居于更高的層級。
由于自然、歷史和現(xiàn)實的原因,我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區(qū),地理位置比較偏遠、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落后、市場化程度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總體相對落后,因此國家政策在執(zhí)行中必須向少數(shù)民族傾斜,中央要給予少數(shù)民族特別的政策支持,發(fā)達地區(qū)要給予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特殊的幫助。比如,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高考加分政策就是基于這個原因。
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對少數(shù)民族實施差別化的政策傾斜,首先要建立在公民身份一律平等的基礎上,政治身份的一致性是民族身份差異性的前提。民族身份的差異并不意味著哪個民族、哪個公民在政治權利上享有特權。在尊重和保護各族人民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時,必須不斷引導各民族成員對同一政治身份的理解。
(二)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心靈相通才能團結,心靈之間要有橋梁才能相通,而語言就是促進心靈相通的重要橋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為不同民族群眾溝通交流奠定了重要基礎。作為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增強各族人民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認同感,有利于培育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有利于增進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
在這里,我想要說的一點是,推廣通用語言文字,不僅對國家認同感的建構有利,而且對于少數(shù)民族同樣有利。我們都知道,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所必需的基本能力。語言的接受和掌握程度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把握。在我們國家,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是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社會中大多數(shù)的知識和信息都是用普通話和漢字來表達的。如果少數(shù)民族學生對通用語言文字掌握的不好,就會影響他們對學科知識的接受程度。每個民族要想發(fā)展進步,就必須在傳承本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同時,學習和運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積極吸收和借鑒世界先進文化。所以,我們不僅要保護和發(fā)展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數(shù)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不斷提高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教育水平,還要積極推廣通用語言文字,全面開設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程,確保少數(shù)民族學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三)挖掘民族團結的歷史記憶
前面在文化認同中,我們講了歷史記憶問題。在這里我想結合民族團結再談一下這一問題。在愛國主義教育宣傳當中,我們應該挖掘那些維護民族團結的史實,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記載、保留和復活民族融合、民族團結的記憶,將民族團結的種子深深埋在各族民眾的心田。比如,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一批又一批內地青年援助邊疆,并從此扎根在邊疆。關于他們的故事,尤其是與當?shù)厣贁?shù)民族群眾共同生活的故事,是值得我們銘記的。對于那些扎根邊疆,服務各民族群眾的前輩們的故事,理應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在這里,還有一點需要強調,在歷史記憶的書寫中,必須處理好本民族文化認同與中華民族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不應該過度突出某個民族的剛性特征,不宜過多地渲染和強化每個社會成員的民族身份,而應該強調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團結一家的歷史事實。
(四)積極促進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封閉和隔閡不可能增進認同,加強團結只有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才能深化。我們要從生活、學習、工作、文化娛樂等日常環(huán)節(jié)入手,創(chuàng)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一是要積極促進不同民族成員的自由流動和遷徙,特別要鼓勵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的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到內地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在學習、工作、生活的跨區(qū)域流動中,那些生活在相對封閉落后地區(qū)的人們在開放程度、文化水平上都能得到明顯的提高。二是加強內地與邊疆干部的交流。干部交流應該是雙向的,不僅需要內地干部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掛職和任職,而且少數(shù)民族干部也要到內地掛職和任職。干部的深入交流,人口的廣泛流動會密切民族地區(qū)與內地的聯(lián)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可分割、血肉相連的良好局面,不斷強化著共屬一體的國民心理。三是要建立嵌入式社會結構和社區(qū)環(huán)境,形成各民族人們相互往來、鄰里守望的友好關系。在城市發(fā)展中,要避免某個特定民族在城市中占據(jù)一個位置、抱團扎堆,形成城中村、民族屯的現(xiàn)象。四是要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不同民族學生合校分班或合校合班上課,讓各民族的孩子從小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使得他們在思想上貼近、生活上融入。民族團結的前提是消除隔閡、增進了解,而這需要一個交往、交流的環(huán)境。只有當孩子們置身于現(xiàn)實交往情境中的時候,這樣的民族團結教育才能有效地扎根在他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