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450000)張薇 李靜 王文娟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行輸液港治療患兒共計40例設為研究樣本,其中男22例,女18例;患兒年齡8個月~14歲,平均年齡(6.21±0.32)歲;實體瘤患兒30例,白血病患兒7例,橫紋肌肉瘤患兒3例。患兒均于我院行植入輸液港治療。
1.2 方法 輸液港插針:操作前確認患兒身份,暴露患兒穿刺部位并評估局部皮膚狀況,是否有皮疹、紅腫及滲液等現(xiàn)象。操作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以10mL的注射器抽取好生理鹽水,連接無菌穿刺針,局部皮膚消毒后穿刺。專用針頭以垂直方向刺入到注射座中心,直至底部,回抽有血時需丟棄3mL舊血,年齡小于1歲患兒丟棄1mL,生理鹽水進行脈沖,無菌敷料固定針頭,并連接好肝素帽,連接輸液器進行輸液治療,固定好延長管,標注時間。
40例患兒中,僅有1例患兒出現(xiàn)導管堵塞,置管的并發(fā)癥率為2.50%;其余患兒均順利留管治療至今。
3.1 維護方法 ①常規(guī)護理 在患兒輸液港的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需嚴格地執(zhí)行無菌操作的相關規(guī)程,在操作之前應反復的洗手,并進行嚴格的消毒;若肝素帽表面存在積血、滲液或發(fā)生斷裂時,也應立即更換肝素帽。每次對患兒給藥之前,均應抽回血,并確定注射針完全位于輸液港之內時方可給藥,避免輸注藥液進入到患兒皮下及局部組織中,進而發(fā)生感染或壞死。若疑慮輸液港存在感染現(xiàn)象,應取雙份血進行細菌培養(yǎng),并進行藥敏實驗,其中輸液港一份,外周血一份。若輸液港血液細菌培養(yǎng)呈陽性,則應考慮輸液港發(fā)生感染,應經由輸液港應用抗生素進行封管。②采血護理 采血過程中需要移開注射器,并將生理鹽水的注射器與肝素帽相連接,首先應檢查回血情況,存在回血時應棄血3mL左右,再進行血液抽取。連接好生理鹽水的注射器,通過脈沖法沖洗,繼續(xù)連接輸液器進行輸液治療。③封管護理當輸液治療結束時,需移除輸液器,連接10mL的生理鹽水注射器,并以脈沖法沖洗10mL,接著以100U/mL的淡肝素的注射器仍以脈沖法進行沖管,患兒年齡小于2歲時,應封管3mL,患兒年齡大于2歲則應封管5mL。若24小時內封管次數(shù)超過1次,則應用10U/mL淡肝素進行封管,用量同上,肝素的最大應用劑量應小于40U/kg/d。④拔針護理 a.拔針頭指征:在化療期間,患兒的營養(yǎng)狀況良好,并且血常規(guī)及肝腎等相關指標均正常,在短時間內無需靜脈輸液且無需靜脈營養(yǎng)治療的患兒可拔掉專用針頭。b.拔針方法:首先應去掉無損針頭之上透明敷料,并佩戴好無菌手套,將10mL的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進行緩慢的注射,接下來連接100U/mL肝素液注射器,該注射器應為10mL,以脈沖法注射肝素液,以正壓夾管。固定注射座,并以垂直方向拔掉無損針頭,以無菌的紗布對穿刺點進行按壓,并以透明的敷料進行固定,再次檢查針頭是否完整,避免輸液港內殘留部分針頭[1]。
3.2 管理方法 為所有植入輸液港的患兒均建立完善、全面的登記信息表,并建立患兒輸液港使用的信息登記表,通過建立輸液港信息登記表,方便后期的患兒管理。在患兒住院治療期間,輸液港登記表應與病歷放置在一起,操作者應該對登記表中的信息進行逐項填寫,出院時可取出登記表,并由專人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便于患兒再次住院時使用該登記表。針對出院的患兒,若輸液港長時間內無需使用,應叮囑患兒及其家長每28天回院進行輸液港沖洗[2]。
輸液港應用于腫瘤患兒治療中,有效地減少了患兒的治療痛苦,并且也很好地滿足了患兒的相關治療需求,減少化療藥物對腫瘤患兒血管的刺激作用,并且也規(guī)避了由于藥物外滲所導致的局部組織損傷,患兒無需忍受反復穿刺所帶來的痛苦及恐懼,有效地提升了患兒的生活質量。隨著輸液港的應用普及,越來越多的患兒家長接受并歡迎輸液港的應用,通過在患兒植入輸液港治療的過程中給予細致全面的管理與維護,能夠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及護理工作的效率。本次研究中40例患兒植入輸液港,僅有1例患兒出現(xiàn)了導管堵塞,并發(fā)癥率為2.5%,這表明通過對腫瘤患兒輸液港進行科學的維護及全面管理,可避免不良事件發(fā)生,有效地減少了腫瘤患兒治療過程中的痛苦。
綜上所述,在腫瘤患兒治療中應用輸液港可有效減輕患兒痛苦,提升患兒生活質量,并提高治療與護理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