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燕
內容提要:過分強調競爭的歷史教育與需要合作意識的時代發(fā)展不相吻合,這對當前課程改革提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歷史合作學習以其參與性、合作性、發(fā)展性的優(yōu)勢向我們展示了新興的教學模式,它的構建途徑要經歷定題、準備、實施、評價階段。我們具體將其運用在“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合作學習活動中,從而真正認識到歷史合作學習是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模式的一次革命,它開拓了現(xiàn)代歷史教學研究的新領域。
關鍵詞:歷史合作學習;模式;構建
綜觀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我們尚未完成由升學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徹底轉變。中小學教育過多地強調競爭忽視了合作。這種形勢下的教育理念是不言而喻的。它把一個人的成功建立在其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學生們視別人的成功是自己的失敗。在這樣一種教育氛圍之下,學生養(yǎng)成的是一種被扭曲的競爭意識和被壓抑了的學習心理。他們大都缺乏合作意識,缺乏與別人合作交往的基本技能。但是,這種狀況與我們所處的需要合作意識的時代不相吻合。尤其是獨生子女占相當比例的今天,這種狀況更加令人擔憂。2000年秋,全國推廣實施修訂后的新課程方案,其間提出的教育目標中強調指出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到目前為止,合作學習模式在中小學教育中蓬勃興起并且得到了師生和家長的一致認可。鑒于自己對中學歷史教學的淺薄認識,本文就歷史合作學習模式的特點與構建途徑進行闡述,乞求得到指正。
一
一、合作學習是指“以異質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tǒng)利用教學動態(tài)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成績作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的的教學活動”。[1]P32-35
歷史是一門聯(lián)系過去、關注現(xiàn)在、展望未來、跨越人類與自然的綜合性學科。歷史教學就是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其設身處地的感受“活史”“用史”的真正內涵。合作學習在歷史教學中運用達到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參與性、合作性、創(chuàng)造性的目的,從而改變了人們印象中所謂“歷史是凝固的學習,歷史教學是鉆研故紙堆的生搬硬套的活動”的傳統(tǒng)觀念。所以,歷史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是當前歷史教學中刻不容緩的問題。
探討歷史合作學習模式的構建,我們應該首先對其特征有清楚明了的認識。試將傳統(tǒng)歷史學習模式與歷史合作學習模式加以比較后我發(fā)現(xiàn)后者有三大特點:參與性、合作性和發(fā)展性。
傳統(tǒng)的歷史學習模式僅僅限于教師——學生的單向傳遞,具體情形是在課堂上教師將歷史知識灌輸給學生,學生則機械地筆記勾畫。久而久之,歷史學習成為空洞呆板的代名詞。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經驗的不斷形成與改造,而學生的成長不是一個與自然環(huán)境相接觸的過程,而是一個社會參與的過程?!?[2]P408一個人的生命是積極而不是被動的過程,不管外部條件如何,生命都有參與、提高、發(fā)展的傾向與能力?!毒拍炅x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歷史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列出以下五種教學合作活動:社會調查、考察、編演歷史劇、仿制文物、編輯歷史校報與刊物。略加以體會我們不難發(fā)覺上面列舉的五種活動的開展和完成都要求學生主體的參與和合作。主體參與可以增加歷史學習的活躍性,增強小組成員的責任意識。主體參與的多極格局能使小組成員的思維產生碰撞,思維只有在相異的觀點交鋒中能得到鍛煉。比如參與歷史考察,學生可以與遠逝的歷史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閱讀歷史文學作品,學生猶如站在歷史的海岸漫溯一道道歷史溝渠,楚大夫沉吟澤畔、九死不悔的悲壯,魏武帝揚鞭東指、壯心不已的豪邁,陶淵明悠然南山飲酒采菊的雅俗來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與鍛煉他們的道德情操。總而言之,參與性自始至終貫穿于歷史合作學習過程之中,它是其生命力的體現(xiàn)。
合作性是歷史合作學習的直接體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理論著眼于社會互動的研究,提倡不同種族、民族、性別的學生在學習上的互動與交流,由此達到群體關系的和諧發(fā)展。接觸理論的代表人物阿爾波特認為,人際間的合作能提高小組的向心力與友誼。他還強調,單純機械的接觸尚不能形成促進性學習,增進學習效果的方法必須讓學習過程發(fā)展為合作性的學習,這樣才能形成有效學習。過去,歷史教學囿于教師講學生聽的整齊劃一的模式,教師視學生的交流為不正常的課堂氛圍,忽視了教學動態(tài)間的合作互動。參照前述現(xiàn)代教育教學科學理論,我們認識到歷史合作學習是一種復合活動,它不僅重視師生互動,而且突出了生生互動的潛在意義,強調師師互動的前導地位,增強教師與家長互動的合作模式。合作性可以在教學中強調培養(yǎng)人的交際能力,使學習成為學習者自身的一種需要。合作產生促進性互動,群體成員會彼此鼓勵,使他們互助互愛;而且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滿足了自己影響別人的需要,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滿足了歸屬的需要。比如小組成員合作調查成敗的關鍵體現(xiàn)在學生對他們探究的課題的合作設計。比如:小組成員一起設計對閬中古街的調查,首先要確定調查的主題:①閬中古街的分布格局;②閬中古街的歷史來源;③現(xiàn)在對閬中古街的開發(fā)投資情況;④閬中古街的開發(fā)前景。其次要整理出需要的資料,然后根據(jù)成員的愛好特長分配誰具體負責什么:第一組可以拍攝外景圖完成第①課題;第二組可以采訪閬中文物保護單位來探尋古街歷史;第三組可以用問卷的形式來確定現(xiàn)今閬中古街投資比例;第四組可以采用模擬未來閬中進行調查。最后我們確定用什么形式呈現(xiàn)結果:第一組可以繪制分布圖;第二組可以采用群口相聲的形式;第三組是創(chuàng)辦小報形式;第四組是模擬場景。這一系列的活動的開展都是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合作性的好壞則關系到整個調查活動的成敗,牽一發(fā)則動全局。
發(fā)展性是歷史合作學習獨有的特征。過去在歷史學習中教師慣以將學生分為優(yōu)秀、良好、合格三類,它是基于那種認為能力是固定的,不會因努力與教育而改變的觀點,并且,傳統(tǒng)歷史教學只重視終結性評價,一考定終身。歷史合作學習則首先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與提高學生的素質水平,認為通過努力鍛煉,學生的能力與水平可以被改進與提高。其次,歷史合作學習評價的基本理念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以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依據(jù)來決定獎勵與認可。每個學習者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歷史教學不應該用絕對統(tǒng)一的尺度去度量學生的學習水平與發(fā)展程度,要給學生不同的見解留有一定的空間。比如:“評價拿破侖”討論課的評價思路是將課堂教學與評價相結合。具體步驟包括:整體設計,即在活動前,就將對學生的評價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以設計,教師設計評價反饋表;過程評價,即在活動開始后,教師、學生等相關人員作為評價主體或以其他方式參與評價過程,個人、小組、教師依次填寫評價反饋表;成果反饋,即學生闡述此次討論的收獲和以后教學的建議,作為今后教與學的參與。
“評價拿破侖”學習過程評價表
班級 姓名 學號 所在小組 總體成績
階段 評價內容 自我評價 小組評價 教師
評價 家長評價
準
備
階
段 ① 承擔任務
② 執(zhí)行任務的態(tài)度
③ 與同學交流合作情況
④ 完成任務質量
討
論
階
段 ① 論點是否鮮明深刻
② 論據(jù)是否典型有力
③ 論證是否思路清晰
④ 表達是否簡潔流暢
⑤ 討論提問回答參與程度
反饋階段 ① 通過此次討論你學習到了哪些評價歷史人物的新方法
② 通過此次學習你的收獲與體驗是什么
二、
歷史合作學習方法多種多樣,正如前面列舉的五種方法。究其構建的途徑大致要經歷定題、準備、實施、評價四個階段,具體而言分為五大步驟。
第一步是選題并分組。任務是學生閱讀歷史學習資源,提出問題,針對不同問題進行分類;學生們構建小組,確定每組的研究課題。教師應該注意歷史合作學習小組分配的合理與互補。
接下來是準備期。此時教師適時幫助學生收集組織材料;學生設計出具體的實施方案(包括我們學什么?我們怎樣學?每個個體具體干什么?我們研究選題的目的是什么?);教師對其方案進行指導。
第三步進入實施階段。每個小組成員各司其職,互相合作,搜集相關信息資料并加以分析得出結論;小組成員各抒己見,交換、討論、澄清、綜合相異觀點;學生設計展示成果的方式與報告的內容;各小組成員間提倡不定期的觀摩學習。從中我們意識到學生角色的重大調整——“小老師”,所有成員一直在彼此交流合作,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然后是展示階段。此時各小組以不同形式呈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最后的成果,由觀眾評價各小組歷史合作學習的準確性與吸引力。
最后進行評價步驟。學生共同討論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的所作所為,互相交流情感體驗,教師、學生與家長合作評價學生的成果,此時可以采用評價反饋表的形式。
針對上述歷史合作學習模式構建的途徑,我們將其應用在2006年9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編著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上冊第二章第二節(jié)洋務運動一課中,設計“評價洋務運動”的歷史合作學習模式。
定題:教師完成19世紀60——90年代的有關教學內容后,針對史學界頗有爭議的“對洋務運動的評價”作為討論課題。因為一是此課題觀點多樣具有討論價值;二是學生對中國近代史上此時的“自強、求富”頗感興趣,參與十分踴躍。
準備:教師印發(fā)有關洋務運動的主要參考書目,史學界有關洋務運動不同評價的部分論文。作為補充資料,鼓勵引導學生自己收集有關洋務運動的資料。在對學生進行具體討論方法的輔導后,學生通過閱讀有關材料提出自己對洋務運動的評價觀點并寫好發(fā)言提綱,提綱要求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分,形成一篇歷史小論文的形式。在教室張貼有關洋務運動的圖畫并擺放好有關書籍,營造學習氛圍。
實施:教師首先概述19世紀60——90年代中國社會的時代特點,為學生將洋務運動放在指定的歷史背景下評價作鋪墊。然后,采取自由發(fā)言的形式,由學生各抒己見,互相啟發(fā)。學生可將自己的觀點,主要論據(jù)寫在投影片上,以便更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從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洋務派的主張和活動,對中國社會的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影響分別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在運用教師提供的或者自己尋找的材料來論證自己觀點的過程中,初步學習了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研究方法。此間,教師要注意歸納概括每一位發(fā)言者的觀點,提醒學生從多角度考慮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出對洋務運動的三種評價觀點:基本否定論、基本肯定論和毀譽參半論。教師在肯定學生討論成果后,強調指出在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時,要辯證的看待動機和效果,從歷史發(fā)展角度去看待人與分析事。接著,學生按照上述三種不同觀點自愿組合、分組討論,進一步完善某種觀點,形成更加條理化的論點與論據(jù),并推舉代表進行總結性發(fā)言,以此形成學術爭鳴的氛圍。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對評價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進行小結,對學生討論中出現(xiàn)的閃光點予以充分肯定。例如,學生提到要以當時國內外形勢分析洋務運動的發(fā)生。有些學生提到洋務運動是一個矛盾體,要辯證的看待它,重點應該看它的客觀應用,也有學生指出不能孤立的就事論事,要放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去考慮。這些都體現(xiàn)了基本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我們應該及時給予肯定。
評價:學生根據(jù)課堂討論的內容,補充整理自己的觀點寫成一篇歷史小論文。這可以作為期末學生學業(yè)評價的參考因素之一。
總而言之,歷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影響其成效的,除了有學生方面的因素外,對象的年齡、記憶力、合作程度都會影響它的質量。對此,我們要精心準備、巧妙計劃,并通過社會調查、討論、歷史劇編演等一系列活動使其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
綜觀一、二,我們認識到歷史合作學習是把歷史學習作為現(xiàn)實社會活動的一部分,要求學生參與到整個社會生活之中,促進學生個性與群體的共同協(xié)調發(fā)展。歷史合作學習模式穿越了歷史時空的界限,將一種冰冷的呆板的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化解為生命的涌動與情感的交流過程。同時它開拓了現(xiàn)代教學研究的新領域,是對傳統(tǒng)歷史教學模式的一次革命。我們在以后的歷史教學中更應不斷研究與探討,使歷史合作學習模式更臻于完善。
參考文獻:
[1]王坦.合作學習簡論[J].中國教育學刊,2002,(1).
[2][美]杜威.民主主義教育[M].王承緒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