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榮
【摘要】文章從三個方面論述了“問題引領”下的高三歷史復習課:首先,闡述了以問題為中心的高三歷史復習課的長處;然后,用具體的教學案例分析了“問題引領”下的高三歷史復習課的主要路徑選擇;最后,指出了以問題為中心的高三歷史復習課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問題;探究;歷史;復習課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學之端也。”“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開,大疑則大進。”這里的“疑”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能力提升的過程,也是最好的學習過程。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jīng)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并產(chǎn)生困惑、探究的心理狀態(tài)。這些驅動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認識能力。在高三歷史復習課中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增強應考能力,筆者在實踐中體會到在“問題引領”下的歷史復習課有較好的效果。
一、以問題為中心的高三歷史復習課的長處
(一)有利于提高高三復習課效率
經(jīng)歷了高一、高二兩年的新課學習,知識的新鮮程度下降,繼續(xù)重復新課教學,學生毫無興趣。在高三緊張的復習時間和空間下,只有設置新問題,找到新思路,才能激活課堂,激活學生,提高效率,增強能力。
(二)體現(xiàn)高考要求,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課堂教學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開啟思維之門,構建思維臺階,創(chuàng)設思維時空,提升思維品質,形成思維習慣,培養(yǎng)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高三歷史課堂教學,把有關教學內(nèi)容化作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通過有效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有利于達到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拓展學生思維的目標。
(三)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
以問題為中心的高三歷史復習課,其出發(fā)點在于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主觀學習動機,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和研究,即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解決問題,并對自己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做出客觀的評價。這種教學方法既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指導、引領作用,又能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自覺作用,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實現(xiàn)知識的認知,體驗探究、合作、互動的學習過程。
二、“問題引領”下的高三歷史復習課的主要路徑選擇
(一)設疑,即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可以是學生自主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師設置的問題。
學生提出的問題,如在復習必修1第23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時,學生在課堂上就提出:“為什么書本沒有講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外交?這一時期的外交是怎樣的,奉行怎樣的外交方針?”這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分析這一時期的政治生活特點,補充拓展有關這一時期的外交知識,學生就可以收獲很多。
教師設置的問題就很多并很靈活,但要有思考度和符合學生特點。如:在復習必修2第三單元《民族資本主義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時,我在課堂上,首先提出簡單問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主要特點有哪些?”“怎樣理解‘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等,然后設置了“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因素有哪些?”“歸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總結性的和需要探究的問題。
此外,教材里編入了許多聯(lián)系學生實際生活、發(fā)人深思的問題,也給學生提供了產(chǎn)生問題的情境、事例和布置了要解決的、有疑惑的任務,如“學思之窗”等。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空間,合理設置有思維含量的問題鏈,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另外,教師要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環(huán)境或情境,給學生創(chuàng)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舞臺,從而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二)探究
所謂“歷史探究”,主要包括歷史探究的意識、歷史探究的方法和歷史探究的能力,是對我們傳統(tǒng)教學中過于重視對歷史結論的理解、掌握、觀察與模仿的一種否定。
在以往的高三歷史教學中,我們重視的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復述、再認等能力)”和“運用能力”的練習,而“運用能力”則主要集中在對比、概括、論證、綜合等方面,忽視了對學生歷史研究能力的培養(yǎng)。高中歷史教學要求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生要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在探究歷史問題的過程中要善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實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復習必修3《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這一課時,教師設置問題“中國古代科技發(fā)展的成就和局限給了我們哪些歷史啟示?”然后學生探究、討論。在此基礎上,學生談自己的看法。
又如在高三歷史習題講評課時,通過習題設置的問題,鼓勵學生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結論,找到答案。
材料: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歷史三峽說”,認為中國全部文明史可分為三個階段,中間經(jīng)過兩次轉型。第一次轉型發(fā)生在二千多年前,從戰(zhàn)國時期到秦帝國,大概經(jīng)過二三百年,轉型完成即創(chuàng)建了農(nóng)業(yè)大帝國的定型。近代的大動亂是從中華帝國到現(xiàn)代國家的第二次轉型,“這第二次大轉型是被迫的,也是死人如麻,極其痛苦的”。 (注:上述材料根據(jù)鳳凰網(wǎng)及維基百科等整理。)
問題:為什么說中國的“第二次大轉型是被迫的”?請用有關史實說明“這次驚濤駭浪的大轉型”有哪些表現(xiàn)?
對于這一問題,重點在于如何回答第二小問。教師首先強調(diào)要“史論結合”,提示問題的關鍵詞“表現(xiàn)”。很多學生馬上反應過來要從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三方面來分析說明這時期的表現(xiàn),然后與前后桌同學開始合作完成。教師還要提示學生此題應回答“第二次轉型時期”,引導學生再從材料中找出這一時期是指哪一時期,探究答案。在學生討論、探究后,教師提問個別學生回答,學生再來點評或補充。最后師生共同總結答案:表現(xiàn):①政治上,倡導民權,如維新變法、辛亥革命等;②經(jīng)濟上,發(fā)展資本主義工業(yè),如洋務運動、發(fā)展民族工業(yè)等;③思想文化上,宣揚西方思想,如學習西方、新文化運動等。
再如,在講授洋務運動這一歷史事件時,可通過下題的設問,引導學生探究、思考,得出自己的結論。
材料:20世紀70年代,洋務運動被全面否定,曾經(jīng)提出洋務運動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學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現(xiàn)了一股研究洋務運動的熱潮,盡管在一些問題上爭論較大,但洋務派引進西方技術符合時代潮流、有利于中國近代化的觀點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問題:根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時代背景分析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洋務運動評價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教師首先提示“20世紀七八十年代對洋務運動評價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再結合時代特征來分析原因。學生經(jīng)過討論、探究后,找出變化:70年代對洋務運動的評價主要是否定;70年代末80年代開始,對洋務運動的評價轉為肯定為主。經(jīng)過和同桌的討論和答案對比,最后修正、完善答案。教師最后展示答案:“文化大革命”時期,以階級斗爭為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雙百”方針恢復;實行改革開放,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
(三)師生總結,能力提升
讓學生整理探究所得出的結論,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學會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揚長避短”“取長補短”,而且能讓學生積累集體生活的經(jīng)驗,形成團隊合作的意識。這時,學生的結論可能是正確的,可能是片面的,也可能是不正確的,但都說明學生自己在思考,具有思維的獨立性,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教師不要急于糾正錯誤,應當好“紅娘”的角色,穿針引線,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fā)展。
教師在肯定學生“探究成果”的同時,要注意在有限時間內(nèi)巡視課堂,從學生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上了解情況,以便發(fā)現(xiàn)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不足。對這些問題與不足,教師要向學生明確指出,以幫助學生形成尊重歷史事實、客觀評價自我的意識,并要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原則與方法,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
三、“問題引領”下的高三歷史復習課堂注意的幾點
第一,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討論,在分析與理解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同時,還要根據(jù)情況適時點撥,充分研究教材和學情,做好簡要的、必要的提示和引導。
第二,教師必須對教學內(nèi)容深刻理解,充分準備,鼓勵學生提出新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發(fā)言權利,允許他們自由地抒發(fā)思維結果,讓討論、探究、爭論成為解決問題的主要方法。
第三,教師必須從整體上把握教學過程,避免課堂亂而無章,氣氛熱烈而效果一般。
第四,教師必須給學生留有思維的空間、討論的余地,在學生發(fā)表意見和闡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之后,要及時予以客觀評價;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過程,要體現(xiàn)鼓勵、賞識的原則。
總之,“問題引領”下的高三歷史復習課,不但有利于突破傳統(tǒng)教育模式弊端的束縛,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有利于在高三復習中取得好的效果?!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只要堅持以問題為中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課堂就會有學生能力的提升,就能找到一條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以學會為手段、以會學為目的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韓湘萍.關于歷史課堂“問題教學”的若干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08(11).
[2]郭子其.歷史教學:中心問題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2008(06):60-61.
[3]劉艷.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談“研究式問題教學法”的探索與實踐[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7(0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