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玉祥?楊鄂芝
摘 要:抽象美術作品欣賞是培養(yǎng)兒童藝術修養(yǎng)的一個重要途徑,特別是兒童從小就接觸經(jīng)典,與大師對話,這樣兒童發(fā)展的起點高,眼界開闊,對美術的知覺和選擇也更敏感。在美術作品中,抽象是對一種事物本質的集中、概括,正如太陽的形狀是具體看得見的,陽光的溫暖是抽象的,但它們都是可以感知的。
關鍵詞:抽象美術作品 欣賞 體驗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欣賞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在美術學習領域中,“欣賞·評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課標中指出通過這一領域的學習,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得以逐漸形成,進而促進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的提高。其中抽象美術作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正逐步走向人們的生活。它不僅被廣泛使用在城市建設、環(huán)境裝飾中,而且在大街小巷的各類商品廣告、宣傳上也經(jīng)常可見抽象美術作品的蹤影。在美術教科書上亦時常出現(xiàn)抽象美術作品的欣賞,但是有不少老師一看到抽象美術作品,會感覺很深奧,往往被理解成簡單的看畫,教師習慣借助PPT多媒體、實物投影儀等把收集的各種資料播放一遍,對抽象作品的欣賞一帶而過,不留痕跡,學生仍舊是云里霧里。表面上看好像是給學生開拓了眼見,實際上卻達不到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的提高,更談不上繪畫知識與技能的發(fā)展。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應該遵循審美規(guī)律,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行比較。教師不要急于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而應當通過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逼鋵?,在美術作品中,抽象是對一種事物本質的集中、概括,正如太陽的形狀是具體看得見的,陽光的溫暖是抽象的,但它們都是可以感知的。因而,抽象美術作品也是可以感知的,至少像濃濃的咖啡散發(fā)出來的香味可以聞到一樣。
齊白石先生曾說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理論指的就是抽象。但仔細看來,并不是所有的抽象美術作品都是這么難以理解,在這里我們需要思考:抽象美術作品欣賞教學和具象美術作品欣賞有什么不同?對于抽象美術作品有什么有效的欣賞方法?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欣賞抽象美術作品有什么不一樣?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美術老師思考與討論的問題。在本文中,教師重點探討如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欣賞抽象美術作品。
一、初看--解析抽象美術作品,形成第一感官印象
“厚積而薄發(fā)”,欣賞抽象美術作品也是如此。抽象美術作品欣賞帶給孩子的應該是一個以情感卷入化驅動的知情意行合一的豐富多元的體驗過程。在這個過程之初,讓孩子與作品產(chǎn)生一個基于“第一印象”的整體感受非常重要。
欣賞教學中,美術教師往往會收集大量圖片作品,借助多媒體,讓學生欣賞以擴大視野,豐富見識。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審美疲勞,一幅再好的美術作品,在他們眼里也只是一幅畫而已。其實一幅優(yōu)秀的作品不僅體現(xiàn)了畫家的藝術技巧,展現(xiàn)了畫家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更重要的是作品中往往包含了畫家對所處時代特性的感受理解并通過繪畫作品得以體現(xiàn)。因此當學生遇到這樣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時,教師指導學生細看、精看必能獲得感性認識。首先看內容--作品主要表現(xiàn)什么題材,有什么代表性;其次讀技法--作品主要采用怎樣的美術手段來完成的:構圖特色,色彩、色調傾向,主體與背景的色彩關系,使用什么材質體現(xiàn)。當學生經(jīng)常有意識地觀賞抽象畫,多多少少能感悟到其中蘊含的意味。張大千、吳冠中、馬蒂斯、夏加爾、康定斯基、畢加索、米羅、蒙德里安等大師的作品都是小學美術課堂上很好的抽象畫欣賞作品。
例如第五冊出現(xiàn)的蒙德里安的格子畫《紅黃藍》(圖1):
系列作品之一,指導學生通過四個步驟熟悉蒙德里安和他的作品:(1)整體看,正確感受畫家用純粹點線面和色彩的關系表現(xiàn)手法。(2)分解看,在學生腦海里建立紅黃藍三原色的知識概念。(3)組合看,畫面中巧妙的使用黑色橫、豎直線相間隔,給人以明快、穩(wěn)定、冷靜之感。(4)對比看。橫向對比,通過欣賞蒙德里安其它油畫作品如《百老匯的爵士樂》、《格子畫》(圖2):
縱向對比,與我國的國畫大師張大千的作品進行比較(圖3):
蒙德里安的作品色塊鮮明,而張大千的作品水墨表現(xiàn)獨特,山水之間自然過渡,沒有明確的塊面,通過兩者作品對比加深對蒙特里安的認識,對他的作品產(chǎn)生濃厚興趣,發(fā)展了學生審美能力。
二、細看--超越原有審美局限,深入探討作品感覺
欣賞其實有感性和理性兩個層面。感性的層面就是一眼看上去這畫能否吸引你,理性層面的是你要動用相關的知識去分析這畫“好在哪兒”。人們通常把美術作品分為“看得順眼的”和“看不順眼”的。很多孩子知道一幅畫有趣、好看,但卻說不清楚為什么吸引你,我們又不可能像鑒賞家那樣去把這些畫進行科學理性的分析,琢磨畫家作畫時的環(huán)境和心理,它要表達什么。藝術作品的評價標準應該是多樣的,很難說誰最好,誰最漂亮,更不能暗示最漂亮即為最好的。“你最喜歡哪一幅”的標準是相對的,是允許每個學生有自己的評價標準與判斷。
如在第二冊美術《神氣的大公雞》一課教學中,當課件出示畢加索的油畫作品《大公雞》時(圖4),起初許多小朋友覺得很漂亮,隨之在細看時又產(chǎn)生了質疑:有的孩子很好奇大公雞頭部的樣子;有的孩子說大公雞很滑稽;也有的孩子認為這位大名鼎鼎的畫家也會“亂”畫。當孩子們有了質疑時,我就借助多媒體分解放大圖片,讓學生對著分圖進一步評析作品:公雞的形象稚拙而又鮮明,構圖單純明快,色彩對比強烈而又協(xié)調適度。這正是畢加索劇烈變形、扭曲和夸張的筆觸以及幾何塊面的堆積、造型抽象,體現(xiàn)了作者粗獷剛勁的個性。然后通過小視頻進一步了解畢加索,通過這些不斷地欣賞與評析,孩子們對大師的作品有了新的認識,不僅對畫面組織精巧的驚嘆,更重要的是體驗到心靈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所引發(fā)的一種情感的上升,進而與抽象作品又走近一步。
教師對這堂課又加了延伸內容《我家的小狗》。有了對神氣的大公雞的欣賞和體會,課堂中也不乏構圖大膽、形象稚拙、色彩明快的小狗作品。endprint
學生作品《小狗》(圖5):
三、再看--臨摹精美抽象作品,體驗嶄新審美世界
抽象的東西,大多是為了表現(xiàn)一種瞬間或者一段時間的感情,你可能捉不到什么具體形狀。但是可以通過色彩或者筆觸等等畫面上的一種趨勢,去用心感應,這和欣賞優(yōu)美的音樂相似,最后能共鳴的都不是耳朵或者眼睛,而是內心......
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背橄竺佬g作品的欣賞不應只是一味地讓學生看,有的時候讓學生動動手,臨摹優(yōu)秀作品。為了讓學生從心底里接納抽象美術作品,加深對美術作品的理解能力,在教學中,我采取如下的方法:
1、在看的基礎上想,在想的基礎上臨,讓學生更能直接感受作品的內涵。
摒棄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的感覺,拉近了學生與抽象畫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繪畫知識與表現(xiàn)技能的共同提高。如第九冊《畫音樂》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初看蒙德里安的代表型畫作《格子畫》,只是覺得漂亮,也并沒有其他的感受。當隨著老師的要求選取《百老匯的爵士樂》的一小部分進行臨摹制作時,學生們再面對大師的作品時,感受就完全不一樣了。蒙德里安的作品是通過紅、黃、藍繪畫聞名于世,他的繪畫作品被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沿用,形成了獨特的“蒙德里安風格”。當學生們進行臨摹再創(chuàng)造時,教師只提出了一個臨摹要求:合理地使用紅、黃、藍。如下圖學生的作品(圖6):
把作品效果與大師的作品進行對比,學生們對蒙德里安抽象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不愧為“格子畫大師”。這樣的體驗,在提高審美認識、發(fā)展繪畫技能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藝術與生活關系的理解。
2、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和想像,采用多元評價引導學生獲得審美能力的持續(xù)提升。
“想象是藝術的生命。離開了想象,藝術就難以生存?!焙⒆觽冊谛蕾p抽象美術作品時就會像美術大師構思創(chuàng)作作品時一樣,充滿了自由的聯(lián)想。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羅賓遜,一萬個人眼中有一萬個林黛玉,性格、愛好、思維方式不同,孩子們理解作品就有不同的感悟和表達。比如美術拓展課《彩紙撕貼人像》一課中,孩子們模范畢加索作品《哭泣的女人》進行創(chuàng)作,作品中也融入了孩子們自己特有的想法和見解,如下圖(圖7):
抽象美術作品表達藝術家豐富強烈的情感世界,里面蘊藏的是自由淳樸而又超現(xiàn)實的實質內涵。重視抽象美術作品欣賞,通過反復領會、欣賞、由淺入深的體會作品的厚實內涵,嘗試摹畫動人的藝術形象和色調,這樣不僅能提高對美術語言的認識,而且可以從內容上獲得作品中體現(xiàn)的思想情感,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并加深了對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從而喚起創(chuàng)造美的想法。
參考文獻:
[1]《美術課程標準解讀》 尹少淳 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藝術理論與美術欣賞教育》 邊霞,《中國美術教育》 2000年第2期
(龍游縣教育局教研室 浙江衢州)
(龍游縣上圩頭小學 浙江衢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