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宸,林 暉,孫 健,歸玉瓊
對于重度痔病的治療,臨床以手術治療為主。由于老年人機體成退行性改變,重要臟器心、肺、腎功能降低,對手術及術后并發(fā)癥的耐受力小,且病程長,病情較重,保守治療對此類痔病常療效不佳,同時與原發(fā)疾病形成顯著的治療矛盾,給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帶來很大的影響,我科自2015年1月—2016年12月運用痔動脈結扎加膠圈套扎術治療老年Ⅲ度混合痔,安全有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0例病例均來源于上海市長寧區(qū)天山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住院初次手術患者。
1.2 分組方法 將120例病例隨機分為3組:治療組(痔動脈結扎加膠圈套扎術)、對照1組(選擇性痔上黏膜吻合術)、對照2組(傳統內扎外剝術);其中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病程最長33年,最短3個月。平均病程7.9年。對照組1男23例,女17例;病程最長25年,最短1年,平均病程6.9年。對照組2男20例,女20例;病程最長20年,最短1月,平均病程6.5年。3組患者性別、病程、痔病分期經統計學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Ⅲ度混合痔診斷標準[1];(2)年齡60~75歲(包括60歲及75歲)。排除標準:(1)肛周感染性疾?。唬?)環(huán)狀結締組織型混合痔;(3)伴有其他消化道疾病、糖尿病、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
1.4 術前準備 患者術前查血、尿、糞三大常規(guī)、凝血、肝腎功能等,做胸片、心電圖、腹部B超,術前一晚清潔灌腸及肛周備皮。
1.5 手術方式
1.5.1 治療組 采用痔動脈結扎加膠圈套扎術。常規(guī)術前準備,可采取腰麻或者局部麻醉,患者取側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手法擴肛至4指。首先用雙葉肛門鏡撐開肛門,探清內痔部位的自然凹陷。選擇母痔區(qū)(3、7、11 點處痔核),于痔核上極0.15 cm處用2-0可吸收線結扎痔動脈,縫合針需穿過少量肌層,在結扎動脈時注意縫扎不要在同一水平,保證縫線距離齒線至少0.5 cm[2]。一次自動痔瘡套扎器(江蘇華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確定痔核位置和出血點,將一次性套扎器固定于套扎槍上部槽內,橡皮筋固定于套扎管前部,手持套扎槍,深入肛門鏡暴露的痔核表面,扣動負壓扳機,將痔核4/5吸入套扎管內,然后再扣動套扎膠圈扳機,將橡膠圈置于痔核根部,檢查膠圈套扎松緊程度,消毒結扎痔核,手術每次最多套扎3枚痔核,拔出肛門鏡[3]。
1.5.2 對照1組 采用選擇性痔上黏膜吻合術(TST),取截石體位,常規(guī)消毒巾,腰麻待肛門松弛后行手術。觀察痔核的形態(tài)、數目和大小,選擇適合的肛門鏡。充分擴肛至4指后,用組織鉗平均于肛緣4處夾住肛緣皮膚,將表面涂以石蠟油等潤滑后的肛門鏡插入肛門,拔除內芯后,充分顯露痔上黏膜,固定肛門鏡后在距離齒線上2~3 cm處,用2-0可吸收絲線分別行兩點黏膜下縫合引線牽引,收緊縫線并打結。旋轉一次性痔上黏膜微創(chuàng)吻合器的尾翼,待其頭端與本體完全松開后伸入肛門鏡內,使用縫線導出桿將分段荷包線自吻合器的側孔導出并打結,持續(xù)牽引并旋緊吻合器尾翼,打開機身保險,擊發(fā)并保持20 s,從而同時完成痔上黏膜的切割和吻合。反向旋松尾翼半圈,退出吻合器。對于吻合處的活動性出血,使用7號絲線縫扎止血,充分止血后,拔除肛門鏡,在肛管內留置止血敷料后結束手術[4]。
1.5.3 對照2組 采用傳統外剝內扎術,患者取側臥位,常規(guī)消毒鋪巾,腰麻達效后,以組織鉗夾外痔頂部向外牽拉,暴露內痔,另取組織鉗夾持內痔基底部,提取二鉗,在外痔兩側作與肛門呈放射狀的“V”字形切口,在皮下靜脈叢與內括約肌之間剝離至齒線。組織鉗提起內痔,以大彎血管鉗夾持內痔基底部,用七號線在血管鉗下作“8”字貫穿縫扎,在距結扎線遠端0.5 cm處剪除結扎痔組織。同法處理其他痔核,一次可剝扎2~3組。電凝出血點。術畢以敷料、棉塊加壓包扎創(chuàng)面。1.6 術后處理 頭孢美唑靜滴預防感染、邦亭靜滴止血,術后半流質飲食,第一次排便后改普食,2次/d中藥坐浴熏洗,太寧栓、肛泰栓納肛,至創(chuàng)面愈合。
1.7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醫(yī)學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用雙側檢驗,所有計數資料均用均數±標準差(),數據結果進行治療組分別與對照1組、對照2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以P <0.05為有顯著性差異,P >0.05為無顯著差異。1.8 觀察內容 (1)療效標準:按照1995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實施的痔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顯效:局部出血、異物脫垂、肛門墜脹感等癥狀消失,體征基本消失。有效:局部出血、異物脫垂、肛門墜脹感等癥狀有所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全部無消失。(2)觀測指標:①愈合時間,從手術當天開始計算,直至傷口基本愈合,以天數計。②術后并發(fā)癥積分見表1。③術后肛門功能比較:根據芬蘭學者Hiltunen的評價標準,正常:肛門對大便、腸液、腸氣的控制均正常;肛門部分失禁:肛門對大便、腸液、腸氣、稀便不能控制,或污染內褲;肛門完全失禁:肛門對成形大便不能控制。
表1 癥狀分級積分標準
2.1 治愈率比較 3組治愈率均為100%,3組病例療效相互間無顯著差異(P >0.05),見表2。
表2 治愈率(n)
2.2 術后并發(fā)癥積分情況比較 治療組分別與對照1組和對照2組有顯著差異(P1<0.05、P2<0.05)。痔動脈結扎加膠圈套扎術術后并發(fā)癥積分明顯低于TST術或傳統內扎外剝術,見表3。
表3 術后并發(fā)癥積分(分,)
表3 術后并發(fā)癥積分(分,)
組別n最高分最低分平均P值治療組40 613.7±1.6對照1組401147.1±3.6 <0.05對照2組40 936.8±3.2<0.05
2.3 傷口愈合時間比較 治療組分別與對照1組和對照2組有顯著差異(P<0.05)。痔動脈結扎加膠圈套扎術手術用時明顯少于TST術或傳統內扎外剝術,見表4。
表4 傷口愈合時間(d,)
表4 傷口愈合時間(d,)
組別n最長時間最短時間平均時間P值治療組401036.7±1.6對照1組401269.4±2.9 <0.05對照2組40211016.0±3.3<0.05
2.4 術后肛門功能比較 3組肛門功能評價手術前后及組間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 >0.05),未有出現肛門失禁現象。
2.5 安全性評價 3組患者治療前后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檢查均未見異常,治療期間3組患者均無不良事件發(fā)生。
2.6 回訪療效比較 治療組復發(fā)率分別與對照1組和對照2組相比無統計學差異(P >0.05),見表5。
表5 術后半年復發(fā)率(n , %)
流行病學資料表明痔病的發(fā)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20歲以前,痔病很少出現;超過30歲,痔病的發(fā)病率上升[5]。國內報道:老人因肛門病就診者,痔的患病率高達60%。其中男性為67%,女性為47%,男性以混合痔為主,女性以外痔為主。發(fā)病率最高年齡為60~69歲,占67%[6]。人口出生率的下降與平均壽命的延長使中國正迅速步入老齡化社會。2005年末中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11%,達1.44億,且正以年均3%的速度增長。由此可見,老年痔病不僅患病率非常高,而且人數眾多。同時,老年痔病又有病程長、病情重、合并癥多等臨床特點,給老年痔病的治療帶來一定的難度。
針對老年痔病患者的治療目標不應與中青年患者一致,即完整切除痔核及盡可能的肛管整形,老年痔病的治療關鍵在于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決癥狀,盡量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等不良因素對全身的影響,即達到止血及減輕脫垂癥狀的目的,因此應根據老年患者現狀,即時選擇個體化、適宜的術式是至關重要的[7]。
傳統內扎外剝術作為久經考驗的經典術式雖然效果比較明顯, 但仍有術后疼痛、肛門狹窄、出血、恢復時間長等缺點[8]。吻合器手術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操作易于掌握,但在應用過程中仍存在較多的并發(fā)癥,如出血、疼痛、尿潴留、感染、直腸陰道漏等[9]。這兩種手術雖然效果明顯,但筆者認為并不適合于對手術圍手術期耐受力較差的老年痔病患者。
痔動脈結扎術是一種簡便、安全、無痛、有效和低侵襲性的微創(chuàng)外科治療手段[10]。通過定位痔動脈位置,結扎痔上動脈,并對直腸壁縫扎的固定實現痔的懸吊作用。其最佳適應證是Ⅱ及Ⅲ度內痔或是以Ⅱ及Ⅲ度內痔為主的混合痔,尤其對出血性痔病療效較好[11]。膠圈套扎術是通過套扎黏膜使黏膜皺縮,將肛墊提高并固定后,于痔核根部套扎膠圈,通過絞勒血管阻斷痔的血供,使痔塊萎縮,達到消除出血和脫垂的作用[12]。對于以便血為主的痔病膠圈套扎術具有操作簡便、預期療效易控、治療周期短、見效快、疼痛輕、治療費用低等諸多優(yōu)點,具有較好的操作性,且套扎療法尤其適用于Ⅲ度內痔[13]。本研究則將痔動脈結扎術與膠圈套扎術兩者相結合,取長補短,既可起到良好的止血作用,又能解除內痔的脫出癥狀;既保留了肛墊組織,恢復了肛墊的正常生理功能,又解除了老年患者的臨床癥狀。歸玉瓊等[14]在術后肛門B超血流檢測中對Ⅲ度混合痔患者的遠期療效進行評價,得出痔動脈結扎加膠圈套扎術具有較高安全性的結論,與本文結論相符。
通過本研究數據可得出痔動脈結扎加膠圈套扎術的具體優(yōu)勢:(1)麻醉可以采用局部麻醉,更適合對麻醉耐受力差的老年患者。(2)痔動脈結扎術加膠圈套扎術的侵襲性極低,所以手術時間少,術中出血量更少。(3)術后并發(fā)癥少,患者術后發(fā)生疼痛、出血、尿潴留、水腫等并發(fā)癥的概率更低。(4)恢復時間短,痔上動脈結扎加膠圈套扎術與傳統內扎外剝術相比,傷口明顯更小,與微創(chuàng)吻合器手術相比侵襲性更小,并發(fā)癥少,所以傷口恢復時間更快。(5)治愈率高,復發(fā)率與另兩種經典術式相比也沒有明顯提高。通過以上結論,說明痔動脈結扎加膠圈套扎術對于老年痔病患者有較好療效,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總之,痔動脈結扎加膠圈套扎術治療老年痔病所致出血、脫垂,順應現代外科微創(chuàng)化的趨勢,具有手術操作簡便、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的特點,符合目前痔病治療的新理念,特別是針對老年痔病患者,屬于方便、快捷、痛苦少的肛腸微創(chuàng)手術方式,值得臨床推廣。
[1]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肛腸病專業(yè)委員會,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結直腸肛門病專業(yè)委員會,等.痔臨床診治指南(2006版)[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06,9(5):461-463.
[2] 秦澎湃,黃斌,王業(yè)皇,等.多普勒超聲引導下痔動脈結扎術治療痔病的評價[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3(19):2107-2109.
[3] 耿桂飛,王紹臣.RPH與PPH治療中/重度混合痔的比較研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4,12(6):879-881.
[4] 成川江.TST手術治療痔病的臨床觀察[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0,16(4): 240-243.
[5] 張東銘.痔病[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80-281.
[6] 黃乃健.中國肛腸病學[M].第1版.山東: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623-625.
[7] 林暉,孫健.老年痔病的微創(chuàng)手術策略及研究進展[J].直腸肛門外科,2013,19(2):123-125.
[8] 張巍,杜培欣,汪慶明,等.不同體位對混合痔內扎外剝術后并發(fā)癥的影響[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1,45(6):52-54.
[9] 藍興菊.環(huán)狀混合痔行吻合器痔上黏膜環(huán)切釘合術患者的近期及遠期并發(fā)癥分析[J].重慶醫(yī)學,2015,12(1):110-112.
[10] 張旗.超聲多普勒痔動脈結扎和直腸肛門修復術的研究進展[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1,26(1):80-82.
[11] 黃斌,秦澎湃.多普勒引導痔動脈結扎治療痔病的研究近況[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4,1(21),117-120.
[12] 焦霞,王振彪,張志強,等.RPH聯合外痔切除術治療Ⅱ~Ⅳ期混合痔臨床觀察[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3,19(1):13-15.
[13] 張海巖,吳闖.膠圈套扎術用于臨床Ⅲ期痔的療效觀察[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36(6):701-703.
[14] 歸玉瓊,鄭德,林暉,等.經肛門超聲引導下的痔動脈結扎加膠圈套扎術與膠圈套扎術治療Ⅲ度混合痔的療效對比[J].結直腸肛門外科,2016,22(6):55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