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彩霞
【摘要】語文教學是民之根本,它應該為培養(yǎng)現代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才發(fā)揮重要作用。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摒棄呆
板的、按部就班的老教法,多給學生一些自由和想象的空間,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祖國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關鍵詞】心靈;想象;言論;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從我們讀書到現在任教所使用的教材,已經歷了幾個階段的變化,現在的語文課本加入了許多閱讀性很強的文章。面對新教材,仍有部分老師采用老教法,就是:教師先根據教材設計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準備好向學生發(fā)問的問題,并且照問題答案設計板書,然后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學生答對了,就把答案寫在黑板上,如果答得不對,教師就繼續(xù)提問別的學生,直到答對為止。課文講完了,問題也答完了,黑板上就會呈現出一個全文的分析提綱,簡明扼要,工整美觀。但這樣教學的結果,只會使學生逐漸失去自我,不利于閱讀能力的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修養(yǎng)和科學修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發(fā)揮重要作用?!贬槍@一要求,縱觀現代的教育現狀,我覺得,在小語教學中,我們應該摒棄呆板的、按部就班的老教法,多給學生一些自由和想象的空間,以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
所謂創(chuàng)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fā)明創(chuàng)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皠?chuàng)新精神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從這可見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性。那么,課堂上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讓他們逐步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呢?我認為應該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寫。
一、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
最近,我國多地受到多個臺風的侵襲,所到之處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我所居住的城市,有二十多棵十幾米高、二十多年樹齡的綠化樹被連根拔起,幸無造成人員傷亡。十幾米高、二十多年樹齡的大樹為什么會這么不堪一擊?我想,這與它們的生長環(huán)境有關。它們的生長環(huán)境受到人為的限制,根扎得不深,也伸不長,所以臺風一吹就倒下了,如果它們是生長在森林里,它們決不會這么容易就倒下的??梢?,環(huán)境對樹木生長影響重大。同樣,環(huán)境對人也產生很大的影響。一節(jié)課,如果教師上得輕松、活躍,將有助于調動學生的情感,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所以,教師平時上課應常做到“蹲下來傾聽”,把自己置身于學生群體中,與學生平等相處。這樣,師生之間感情上會更融洽些,距離上會更縮短些,心理上會更易溝通些。
另外,教師的及時肯定、贊揚也能使學生受到鼓舞,“你的說法真與眾不同”“你真行”“你的知識面真廣”“你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全班向你學習”……這些贊美聲不時送入學生的耳際,流入學生的心田,讓他們感到親切、和諧。
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帶著一種輕松美好的心情學習,更激發(fā)了他們敢想、敢說的創(chuàng)新潛能。
二、挖掘豐富的想象潛能,給學生以想象的自由
事先于慮,成于做。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牛頓說過:“若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fā)現?!笔堑?,在人類歷史上,人們的許多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靈感都是從幻想中產生的。如因為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話和幻想,才有今天的“阿波羅號”登月;有了“木牛流馬”的幼稚幻想,才有今天在戰(zhàn)場上縱橫馳騁的裝甲戰(zhàn)車;有了阿凡提“芝麻開門”的幻想,才有了今天的眾多發(fā)明。這些,都是幻想給人的啟迪。教學中,雖然學生的一些想法在我們成人看來是很奇怪的,但我們千萬不要武斷地扼殺他們的靈感。我們要注意挖掘學生豐富的想象潛能,給學生以想象的自由,他們的想象潛能一旦被挖掘,所迸發(fā)出的創(chuàng)造力的火花往往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如在教《桂林山水》一課時,我根據課文圖文并茂的特點,巧妙地利用插圖,啟發(fā)學生想象。當講到桂林的山象屏障時,我讓學生發(fā)揮想象:這是一個怎樣的屏障?學生浮想聯(lián)翩,有的說這屏障像一幅繪滿山水的優(yōu)美的風景畫;有的說這屏障滿是綠色的,山綠,樹綠,水也綠;有的說這屏障很高很直很美,矗立在漓江兩岸,連綿不斷……通過想象,學生既領略了桂林的山的秀,又訓練和發(fā)展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
又如在教《匆匆》一課,說到日子在我們身邊匆匆過去時,我啟發(fā)學生想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日子又從哪里怎樣過去呢?學生有的說從游戲時的歡笑聲中過去;有的說從寫字時筆尖的沙沙聲中過去;有的說從讀書時瑯瑯的聲音中過去……同樣,這既讓學生明白時間的寶貴,又發(fā)展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了想象力。
三、提供開放性的平臺,給學生以言論的自由
所謂開放性:一是指教學的內容不一定要局限于課本。每一冊書,由于篇幅有限,所以也必然不能收錄所有的優(yōu)秀的文章?!吧钐幪幗运夭摹?,因此教學時,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結合課文內容靈活地處理,比如適當地旁征博引,適當地聯(lián)系社會生活,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二是指學生對課文的認識理解可以不求統(tǒng)一。語文教學中,同樣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基于不同的生活經驗、個性因素和知識層面,就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和答案,他們的這些看法和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作為教師的我們,盡管對每個問題都會有自己的見解,但我們不能用自己的見解來束縛學生,而應該允許學生對我們的見解質疑問難,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獨特看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才能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發(fā)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和空間。如《將相和》“澠池之會”一段中,你可以認為秦王和趙王打成了平局,理由是趙王為秦王鼓瑟,秦王也為趙王擊缶,一比一,沒勝沒負;你也可以認為趙王勝利了,理由是趙王是小國的王,秦王是大國的王,雖然都為對方演奏了樂器,但比較起來秦王更難堪。又如《狐假虎威》這個故事,你可以認為狐貍太聰明了,它在生命遇到危險的時候,不是懼怕老虎,而是善于思考,想辦法利用老虎保護了自己;你也可以認為狐貍太狡猾了,它明知不是百獸的對手,卻狡詐地借著老虎的威風嚇跑了百獸。我們教師不要以唯一的標準去束縛學生的思維。只要他們說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且與文本的價值取向一致,我們就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平臺,給學生以言論的自由。
四、放飛真實的情感,給學生以表達的自由
語文教學既要培養(yǎng)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又要培養(yǎng)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即表達能力。《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習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提倡自由表達,表達個人的獨特感受;老師注意培養(yǎng)學生習作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我們都知道,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作者對生活事物的獨特看法,如果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不敢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那么他所寫出來的一定是拼抄的、呆板的“八股文”式的文章,毫無創(chuàng)造性可言。因此,在平時的習作中,我要求學生先做到兩點:一是切題;二是內容健康、積極向上。其他的就放飛自己的情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樣寫就怎樣寫。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內容豐富而形式多樣。我曾經讓學生寫過一篇以“我”為話題的文章,由于寫前的鼓勵,學生寫出來的文章體裁多樣,有敘事的記敘文,有抒情的散文,還有的是詩歌;題材豐富,有的寫“我”的理想,有的寫“我”的優(yōu)缺點,也有的寫“我”的煩惱;語言具有明顯的個性色彩,有輕快明朗的,有華麗多彩的,也有“強說少年愁”的含蓄苦澀的。由此可見,只要我們放飛學生的真實情感,給學生以表達的自由,那么他們的情感便會自然流露出來,也才會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思維的火花。
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fā)展。作為教師,我們在進一步轉變教 學觀念的同時也要積極探索,努力尋找一個適合學生發(fā)展的學習空間。我相信,在語文教學中,多給學生一些自由,讓他們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敢想、敢說、敢寫,那么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一定會得到發(fā)展、提升!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