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振華
石家莊井陘縣素有正月燃放焰火的習(xí)俗,本地土話叫做“放火”。很多村都放火,但若論哪個村的火最好,恐怕得數(shù)南張井村,他們的焰火叫做“老虎火”。
南張井老虎火有傳奇來歷,據(jù)說是該村一位老祖師裝啞巴當(dāng)長工三年,從山西省平定縣磛石村偷學(xué)來的?,F(xiàn)在南張井村仍保存著老祖先“偷火”的歌謠,和老輩子傳下來的火譜配方,用老輩子的十六兩秤計算配比,制作各種焰火。由于制作技術(shù)是“偷”來的,所以豎“老桿”(用來綁成串的小火種的樹干)所用大楊樹也采用了“偷”的形式,實際是與鄰村協(xié)商好,選好樹,派年輕小伙子去“偷”砍,因為是放火敬神用,鄰村也樂意讓“偷”,算是為火會做出的奉獻(xiàn)。十二三米高的一棵楊樹,需要百十來名小伙子才能抬回來。
南張井村做火,用的是柳木炭,碾碎過籮,根據(jù)不同火種的需要,按比例加入火硝、硫磺、鐵砂、白酒等配料。備好原料后開始做:用極薄的綿紙搓捻兒,用牛皮紙卷筒,把藥裝進(jìn)簡里,用木槌、木棍釘實(不可用鐵制工具,容易引燃)。南張井的焰火,原來有90多種,由于多年不燃放,大部分失傳,現(xiàn)在只能恢復(fù)到30多種。常見的焰火品種有“起火”,像一個小炮,綁在一根又細(xì)又長的荻桿上,點著捻兒,“嗤”的一聲竄起幾十米高。“鍋子火”,像一只扣在地上的小鐵鐘,泥土做的外皮,里面裝火藥,頂上留一小孔插入炮捻兒,用細(xì)干土面兒壓緊封固,點燃后火花從小孔噴出十幾米高?!捌吖?jié)火”類似于鍋子火,主要區(qū)別是它連續(xù)噴火,一節(jié)噴完了,下一節(jié)緊跟著噴放,能持續(xù)十多分鐘。還有“射眼明”,能放出一顆耀眼的火球;“一窩子猴”,點著后跳出若干小火花吱吱響著四散竄出,如同一群被驚嚇的猴子;“炮打滿天星”,點著后射向空中幾顆火球,之后炸響……
這些都是零星的小火種,最后還要組裝到大型的人物、動物、器物造型上。所以,南張井的焰火又是一種造型藝術(shù)。人物造型主要有張飛、周瑜、曹操,用荊條扎制,外面糊白紙,用彩色顏料畫出頭面和衣服;器物造型有大傘、戰(zhàn)船、戰(zhàn)鼓、斗子和方木架、老桿;動物造型是四個老虎。這些造型都是焰火的載體,比如戰(zhàn)船,船里裝上火種,兩船之間用炮捻兒連接,點著一條船上的捻兒,立刻竄燒到另一條船上,隱藏的煙花被點燃釋放,以此來表現(xiàn)《三國演義》“赤壁之戰(zhàn)”中火燒戰(zhàn)船的情節(jié)。周瑜的船上“嗖嗖”地放出“射眼明”,表示帶火的弓箭,曹操的船上主要是就地噴散的火種,表示著火。
又如“張飛蹬鼓”,也是取材于《三國演義》,表現(xiàn)張飛在城樓親自擂鼓,關(guān)羽力斬蔡陽的故事。在紙糊的“古城”城墻上,站立著黑面黑髯雙目圓睜的張飛,他一只腳抬起,遠(yuǎn)看好像踩在前邊的鼓上,其實沒挨著,鼓內(nèi)裝著一圈“起火”,點燃后火花噴射推動鼓快速旋轉(zhuǎn),好似張飛在蹬著鼓轉(zhuǎn)。
“火燒戰(zhàn)船”和“張飛蹬鼓”都是擺在地上,點燃之后不用人再去管。而“傘火”和“老虎火”則是既有造型,還要有人表演。傘火的火種裝在傘蓋底下、周邊一圈,炮捻兒和噴火口朝外,持傘的人光著膀子,一邊繞場奔跑一邊急速轉(zhuǎn)動傘柄,這把大傘就唰唰地向外噴火花,煞是壯觀。表演“老虎火”的人也是光著膀子,兩人在前邊拉,一人在后邊推,領(lǐng)隊大聲喊著號子催促鼓動,小伙子們拉著老虎轉(zhuǎn)圈跑,越跑越快,火先從老虎眼睛那兒點著,進(jìn)而燒到嘴里,再從嘴里燒到肚子里,從肚子里向上和向四邊噴射。據(jù)說這是表現(xiàn)《三國演義》里諸葛亮驅(qū)巨獸破蠻兵的故事,大冬天看這個表演別提多帶勁兒了!
“傘火”和“老虎火”是南張井村的代表性火種,目前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表演者光著膀子,卻不怕火花燙傷,這其中的奧妙,全在于傳統(tǒng)的煙花制作材料,不等落到人身上就已經(jīng)過了燃燒點,看著是落到人身上了,其實并不燙。如果穿上衣服反倒可能引燃衣服,還不如光膀子安全。
南張井焰火不僅造型藝術(shù)高超,就是和別村一樣的點老桿,也有它的獨特之處。首先,他們講究布陣。豎好老桿之后,在老桿的四周,東西南北各豎立一個一人多高的木桿,上面安放接火箱,即“斗子”。四個斗子?xùn)|邊,一南一北再立兩個斗子。火場四周按八卦方位豎起八面旗,標(biāo)明“乾”“坎”“艮”“辰”“巽”“離”“坤”“兌”的方位字樣?;饒鰱|邊再立五桿旗,上面寫著“劉”“關(guān)”“張”“馬”“黃”。老桿、所有斗子和旗子之間都用黃蠟打過的繩子連上。黃蠟起潤滑作用,因為每截繩子上都穿著一小段空心竹筒,竹筒上綁一個“起火”,點燃“起火”,熱力推動竹筒沿繩子“嗖”地竄到下一個斗子的引火點,點燃下一個“起火”繼續(xù)往下一個引火點傳遞。總之,人們通過安裝布置竹筒和引火點,可以做到想讓火往哪兒走,它就往哪兒走。
南張井放火是有順序的,按照傳統(tǒng),先從觀音廟旁邊的禪房上方點火,繩子上的竹簡在“起火”的推動下竄到老桿東南角的斗子里,之后按逆時針順序?qū)⑺膫€斗子里的火種引燃,這叫“四門兜底”?;鹈绺Z回東南角斗子后,再竄到靠北邊的斗子,從這里射出五條火線,引燃火場東邊標(biāo)著劉關(guān)張字號的五桿大旗,叫做“五馬破曹”。五個旗子都點燃后,最北邊的“關(guān)”字旗桿上的火筒將火苗傳到老桿底端,引燃老桿。
老桿的火種從下往上,先是“葡萄花”,串串葡萄發(fā)出耀眼光芒。往上是“十二連燈”,一個大紙包被燒穿,掉出一串紙燈,兩邊各六層,層層閃亮,恰如一副對聯(lián)。再往上有一個木頭做的小廟,里邊有機關(guān),火燒到這里時,剛才噼里啪啦的聲響和耀眼的光亮突然消失,短時的寂靜令人疑惑,此時那廟門鬼使神差般徐徐打開,一支蠟燭照亮了廟里威武莊嚴(yán)的關(guān)公身影,這叫做“老爺開門”。隨后,一根繩上的火苗竄到東邊南頭斗子上,再竄到八卦旗上點著,這叫“八股城”。另一股火苗繼續(xù)向上,點燃老桿上的“八角青龍”(造型和十二連燈相近),最后燒到老桿頂端的大仙鶴底下。展翅欲飛的白色仙鶴,每片羽毛都由人工剪紙粘貼上去,火苗竄進(jìn)仙鶴肚子,從屁股那兒噴出火花,最后掉下幾個閃閃發(fā)光的“蛋”來,仙鶴的兩個翅膀下邊也噴著火花,據(jù)說,這是表現(xiàn)諸葛亮駕鶴西去。至此,放火過程落下帷幕。
每次放火時,南張井村周邊幾華里范圍內(nèi),車滿,火場旁邊的地里,人滿。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井陘各村的放火活動,幾乎都在元宵節(jié)前后進(jìn)行。但過去不全是,有的村(比如我的老家?guī)炻》宕澹┦窃谵r(nóng)歷二月十九這天,因為這天是觀音菩薩(民間稱為“老母爺”)生日。南張井村又不一樣,它的傳統(tǒng)會期是二月十五日。為什么不趕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生日,而是提前四天?該村一篇晚清人寫的祝文揭開了秘密。祝文中有“月建丁卯,時屆花朝……齋戒沐浴,獻(xiàn)火貢饌”的記述?!皶r屆花朝”這幾個字,說明就是趕在二月十五花朝節(jié)放火的?!盎ǔ?jié)”又稱“花神節(jié)”“百花生日”“挑菜節(jié)”,流行于華北、華東、東北等地,有踏青、賞花、祭花神、采野菜等習(xí)俗。南張井人選在花朝節(jié)放火,有把焰火當(dāng)成百花之一、放焰火為花朝節(jié)增色的寓意,同時,也為了紀(jì)念教會他們做火的祖師。
編輯:安春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