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星河實驗小學 貢曉婕
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今天,“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許多教學工作者的關注點也漸漸地從熱熱鬧鬧的形式回歸到實實在在的本質,更是以一種冷靜的眼光審視“課標”,對課堂教學的評價的重心也逐漸從豐富多彩的環(huán)節(jié)轉移到教學的實際效果上來?,F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對課堂教學的看法和體會。
觀察是一切思維活動的源頭活水,是知識理解的根基。對于理解事物的廣度、深度,吸收掌握知識的容量,智力發(fā)展的程度和水平,都和觀察有著密切的關系??梢娪^察的重要性,既是內化的前提,又是內化的手段,當它與各種形式的物化操作相結合,視覺輸入與觸覺輸入融為一體時,內化的功能便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例如:在認識倍時,學生事先準備好紅、黃兩種圓形,課上學生擺放圓形,如圖:
圖1
學生觀察擺放的圓形,引導比較、發(fā)現:圖1中,紅色的有2個,黃色的有6個,就是擺了3個2,我們就說黃色圓形的個數是紅色圓形個數的3倍,緊接著在學生擺的基礎上又在紅色的圓片后面添了一個圓,問這時黃色的是紅色的幾 倍? 圖2中紅色圓形有3個,黃色圓形有6個,黃色圓形的個數是紅色圓形個數的2倍。
通過動手操作與觀察比較相結合,學生對倍數、一倍數、幾倍數等概念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動手操作與觀察比較的結合,為他們的后續(xù)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后續(xù)的學習中(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字遠遠大于可操作的范圍,此時可讓學生想象:可以先擺誰的個數?再擺誰?就是擺幾個幾?應該怎樣解決?手與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得到發(fā)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fā)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手與腦這種緊密的聯系要求教師在指導學生動手操作時必須緊密結合于思維。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教授曾經講過這樣一段話:“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沒有現成的教案,最好的辦法是給學生一些例子,讓他們參與,在一種從頭到尾的參與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什么是創(chuàng)新。只有他們直接經歷了,才最容易明了創(chuàng)新是怎么回事?!薄敖洑v”是探索的溫床,孩子只有親身經歷其中,“在游泳中學習游泳”,才會主動反思自身行為,形成深刻體驗。
例如在認識負數一課中,“你能到溫度計上撥一撥-10℃嗎?”這時教師拿出一個自制的大大的學具——溫度計(上面的刻度數字被隱藏),學生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于是紛紛舉手要求上去撥一撥。一位小男生上臺后撥來撥去,撥上撥下,幾次反復地撥,就是不確定那紅色的直條應該停在哪兒。這時,臺下的同學開始七嘴八舌,那位小男生也意識到不對勁,終于有人忍不住了:“老師,溫度計上沒有標出0℃!”“沒有0℃,你能撥出-10℃嗎?”那位小男生也明白過來,不再撥下去了。此時,教師順水推舟,撕掉了溫度計上的遮蓋紙,0℃和其他的刻度數字全部顯現,“現在你會撥了嗎?”那個男生這次很快地撥出了-10℃,教學繼續(xù)進行……這個案例中,教師沒有過多的繁復的語言,只是利用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天氣預報引出生活中的負數,并通過讓學生撥動溫度計找到-10℃這一過程,讓學生在模糊和錯誤中學習,從而更深刻地意識到0℃的作用和重要性。這就是真實的課堂,學生親身經歷了學習過程,從不懂到懂、不會到會、模糊到清晰、錯誤到正確、失敗到成功的過程中學習。
有效參與、有效交流,關鍵在于“有效”?!坝行А本唧w體現在三個方面:大膽展示,激發(fā)交流欲望;充分交流,分享表達樂趣;謹慎自說,感悟數學之理。
如教學三位數中間有0的隔位退位減法時,學生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 506-348=68;506-348=168;506-348=158。
我及時組織交流,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生1:個位上的6不夠減8,就從十位退,十位上沒有數,再從百位退,個位上16減8得8,十位上10減4得6,百位退了1,變成4減3得1,結果是168。
生2:我覺得前面兩種算法都有問題,如果百位退1,在個位應該當作100。個位不夠減,需要從十位借1,十位就要少1,不能當作10減。所以兩個答案都不對。應該這樣算:個位上6減8不夠,就向十位借1,十位是0,沒得借,再向百位借1,先在十位上當作10,十位再退1給個位,這樣個位是16減8得8,而十位剩下9,9減4得5,而百位退1后是4,4減3得1,所以最后結果是158。
在交流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當學生的思路或方法有誤時,怎么辦?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先暴露他們的思維過程,讓大家解讀它,然后運用已有的認知,在互動交流中促進學生情感與認知的有效參與,相互理解,相互啟發(fā),形成正確的算法。
數學作為一門思維性極強的基礎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而開放題的教學又可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尤其對學生思維變通性、創(chuàng)造性的訓練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開放題的教學中,選用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既要隱含“創(chuàng)新”因素,又要留有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充分施展他們聰明才智的余地。如五年級上冊有這樣一道開放性實踐題:在周末,為自己家設計一份午餐的菜單,需要到菜場買菜,記錄每樣菜的單價和數量,算出總價。這個生活問題是以數學問題為核心的,同時涉及了許多方面的東西,關聯到學生的能力、品質等各個方面。學生的熱情高漲,設計的方案都體現了學生獨到的匠心:取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了解家庭成員各自喜歡的幾個菜;做好市場調查;確定要購買菜的品種及數量。最后照方案實施,活動結束,自己談談體會,聽聽家長的評價。通過這樣的一個活動,學生了解了數學在實際生活中運用的具體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交際能力,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實踐活動中得到了提高。
在教學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小學數學課堂應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戰(zhàn)性,充滿生機和活力,涌動生活的靈性,但更應該提高數學活動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發(fā)展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和促進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fā)現,走出一些教學的誤區(qū),回歸數學教學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