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玉峰街實驗小學 續(xù) 慧
如何教好小學英語,是每個小學英語老師都在探討的問題,我從事小學英語工作十余年,一直努力教好小學英語,總結(jié)了幾點經(jīng)驗;
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憑借,是教師進行教學,搞好教書育人工作的具體依據(jù),是學生獲得系統(tǒng)知識、發(fā)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重要工具。根據(jù)認識過程的普遍規(guī)律和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特點,學生系統(tǒng)掌握知識,一般是從對教材的感知開始,感知越豐富,觀念越清晰,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識就越容易,同時教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更加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有助于對教材講解的理解和掌握,并便于學生自習、復習和進行作業(yè)。因此,教師應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1.正確理解教材
在新課程理念下的開放式英語教學中,我認為我們所使用的課本應不只是教學的全部內(nèi)容,教材應該是可變的,發(fā)展的和開放的。因此必須拋棄教教材的傳統(tǒng)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
2.準確把握教材
3.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師應多角度鉆研教材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盡可能的由教材的復制者轉(zhuǎn)變?yōu)榻滩牡膭?chuàng)造者,那種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學方法只會把學生囿于狹小的天地里,嚴重制約學生的發(fā)展。教育家葉圣陶指出,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jù),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益處還得靠教師的善于運用。
4.體現(xiàn)自主性,探索教材
新課程標準在原教學大綱對知識要求達到,注重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它指出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親身體驗,主動獲取知識或信息。因此,我們提供給學生的外部學習材料要體現(xiàn)探索性,給學生留有一個比較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空間,把教材中的素材從原來供教師解釋和分析轉(zhuǎn)變?yōu)榻o學生討論和探索,從而使知識活靈活現(xiàn)的被學生掌握:如教學Therebe句型時,我們可這樣處理教材:
(1)創(chuàng)設情境,復習舊知,實物出示一本書在桌上,一支鉛筆在文具盒里,引導學生說出句子
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There is a pencil in the pencil-case.
(2)變換實物數(shù)量,引入新知。將一本書、一支鉛筆變成兩本書三支鉛筆,引出句子。
5.突出整體性,活用教材
教材的整合,不僅僅局限于某一知識點,而應立足于整體,可以拓展到一個單元、一冊書,乃至整個英語教材。讓學生從整體上掌握,充分發(fā)揮整體結(jié)構(gòu)的功能。
因:根據(jù);材:資質(zhì);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
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發(fā)展。
我國古代就有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鬃訉ψ约旱膶W生就很了解,他能夠說出學生的性格特點和智力水平,并且針對不同的特點,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育,把學生培養(yǎng)成各種不同的人才。宋代朱熹在《論語》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边@就是“因材施教”一詞的來源。
因材施教原則是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教學中的應用。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有利于揚長避短,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貫徹因材施教原則,要求做到:(1)教師對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風氣、學習態(tài)度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身體等方面的特點,都要充分了解,以便從實際出發(fā),有針對性地教學。(2)教學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體教學上,又要善于兼顧個別學生,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3)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別設計不同個性特點學生成才的最優(yōu)方案。
靈活是小學生學習外語的成功經(jīng)驗。首先應在教材和教學方法設計上使學生智學、樂學、易學、速學,也就是達到小學生學習外語的真正境界。為此,外語教學要重視教材和教學程序邏輯的內(nèi)在邏輯性。培養(yǎng)學生多問、多思、多想的習慣。
通過漢語英語的比較,學生能認識到所學英語的本質(zhì)特征,集中精力去把握英語與母語的差異點,在比較中,練習區(qū)分易于混淆和易于出錯的語言點。這樣外語教學就會事半功倍。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2)注意語言和思維的統(tǒng)一
堅持用英語講課要從最簡單的日常英語開始,當然對開始接觸英語的學生說最簡單的英語時也要配以動作、表情,避免用漢語講述,以免從小就形成學有依賴的被動式習慣,而是讓他們形成主動摸索的發(fā)現(xiàn)式學習模式。等到一定階段后逐步加深交際用語,使學生沉浸在濃厚的英語氣氛之中,通過英語交流,提高聽說能力,最終達到“聞其聲,辨其意”的自如的聽力能力,為下一步的“說”提供基礎。
實物、圖片、簡筆畫、幻燈片等是英語教學中常用的直觀教具。除教師制作直觀教具外,還可以發(fā)動學生自己制作教具。如剛開始學字母時,就可讓學生作字母卡片,以便進行同桌、分組、找朋友等多種形式的聽說訓練。
1.扮演角色,進行會話表演
2.養(yǎng)成說英語的習慣
3.采用科學有效的反饋方案并作及時有效的評價
眾所周知,英語是一門世界級的交際語言,因而,它的聽、說、讀、寫是人們進行交際的重要形式,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獲得知識、發(fā)展智力、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這四種技能在語言的學習和交際過程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那么如何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呢?怎樣培養(yǎng)聽、說、讀、寫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自信心,同時更有助于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提高呢?緊跟新目標《英語課程標準》的腳步,我對學生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的培養(yǎng)進行了真實的實踐。